血液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血液还扮演着维持正常体温、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常见疾病。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和无机盐组成。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它在维持体液平衡和输送溶解物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并将其传递给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结合氧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保证氧的运输。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并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血小板则与血液凝结相关,在创伤部位形成血块以防止过度出血。

二、血液的功能1.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将身体吸收的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血液还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提供能量和原料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2. 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肾脏通过过滤血浆中的废物,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同时,在肺部发生的呼吸作用中,血液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白细胞可以通过磷酸酯酶释放出溶菌酶来消灭外来细菌,或者通过吞噬作用将病原体摄入并消化。

4. 维持正常体温血液的循环还有助于维护正常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让热量从体内排出。

而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温度。

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1. 贫血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减弱的疾病。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血液基础知识

血液基础知识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1.血液的功能✧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

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血浆蛋白质血液凝固因子红细胞血饼有形成分白细胞血小板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红细胞血液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1). 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

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

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

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

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

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二分类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形状和功能:白细胞为球状结构,细胞内有核,直径7~15μm。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中蛋白质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3. 红细胞(也称为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
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和二
氧化碳发生反应。

4. 白细胞(也称为血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
身体的免疫和抗感染功能。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到
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6. 血型是指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

目前,常见的
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不同的血型之间可以进行输血和配型。

7. 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确保出血区域迅速被修复。

血液凝固
过程中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将受伤
血管封闭。

8.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携带
营养物质、维持渗透压、参与免疫反应等。

9.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的运输至关重要。

正常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大约为每升红细胞中32克。

10.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肝脾等器官分解和代谢掉。

这些都是血液基础中的必学知识点,对于了解人体血液的构成和功能非常重要。

血液基础知识PPT课件

血液基础知识PPT课件
科学家们继血型的奥秘被揭开以后,又成功的 解决了人体血液的人工保存。 保存全血的方法: 1.化学方法:ACD抗凝、酸碱度5.03 0 4 C下保存21天; CPD抗凝、酸碱度5.63 0 4 C下保存35天; 0 2.物理方法: 低温保存达10年, — 196 C 液氮中 (红细胞)

10

22C条件下,特制塑料袋振荡保存5天 (血小板) —30C条件下,速冻可保存1年; (新鲜冰冻血浆) 3。生物制剂: 白蛋白,丙球,浓缩八 因子。

24
献血影响身体健康吗?

血液的生理: 血量:一次献血只占循环血量的5— 10%,不影响血液的循环功能; 红细胞代谢:每4个月全身的红细胞就 要全面更换一次,不献血红细胞也要衰 亡; 现在观点: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对骨
髓造血机能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促进身 体的新陈代谢。
25

献血的社会实践: 国内外有千千万万的人参加献血,有 的同志坚持多年不间断的献血,身体非 常健康。
31



血小板 内科: –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 可输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 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 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3
也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胎儿出生后,肝脏造血停止,脾脏成为 造终身造淋巴细胞器官,

骨髓成为最重要的造血器官。 骨髓每秒钟可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
人体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细胞都是来 自肝脏、骨髓、胸腺里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

人体血液基础知识

人体血液基础知识
62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
PK K 胶原
Ⅲ Ⅶa Ⅶ
Ⅻa

Ⅺa Ⅺ
Ⅲ/Ⅶa
Ⅸa

Ca2+ PL
Ⅷa PL
Ca2+
①Ⅹ
Ⅹa

Ⅴa PL
Ca2+
XIII
②Ⅱ
Ⅱa XIIIa
③Ⅰ
Ⅰa CLIa
63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区别
启动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因子数 反应步骤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29
数量:
成年男性 RBC: (4.0~5.5)×1012/L Hb: 120~160g/L
成年女性
RBC: (3.5~5.0)×1012/L Hb: 110~150g/L
30
功能:
*运输O2、CO2 缓冲作用 免疫功能
31
(二) RBC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RBC可逆性卷曲变形的能力
Ⅻ 全在血浆中
多 多 较慢
外源性凝血
Ⅲ 血浆和组织中

少 较快
64
凝血特点
正反馈 Ca2+: 促凝血作用
(四)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关键 FⅢ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维持和巩固作用
65
(五) 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功能, 遮盖内皮下胶原组织。 合成PGI2和NO, 抑制血小板聚集。 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 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
34
⑶ ESR↑的原因 — RBC叠连
决定因素 — 血浆成分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ESR↑ 如风湿热、活动性肺结核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一、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

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失血等情况,对于一些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目,是血液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红细胞是负责携带氧气的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缺氧等疾病,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的侵害。

白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感染、炎症等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很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数量的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血液凝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五、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小板的数量和比例,对于一些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六、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对于贫血性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的大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平均血红蛋白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十、血浆葡萄糖(FPG)血浆葡萄糖是指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血液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血浆: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Ca2+ ,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

血清: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Ca2+,若向其中加入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

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的种类:光镜下,根据细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

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

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在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中,我们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成、血型分类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

以下是试题内容及答案解析。

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答案: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无形成分,占整体血液的约55%,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中有哪些重要成分?答案:血浆包含水分、蛋白质、电解质、激素、营养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最主要的成分,常见的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二、血细胞的形成1. 血细胞的形成过程称为什么?答案:血细胞的形成过程称为造血,主要发生在骨髓内。

2. 红细胞的形成受到哪种激素的调节?答案:红细胞的形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调节。

3. 白细胞可分为哪两类?分别有什么功能?答案: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粒细胞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和清除细胞垃圾的功能,淋巴细胞则负责免疫应答。

三、血型分类1. 血型分类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答案:血型分类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来确定的。

2. 血液定型可根据哪两种抗原进行分类?答案:血液定型可根据A抗原和B抗原的存在与否进行分类。

若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则血型为A型;若有B抗原,则为B型;若两种都存在,则为AB型;若都不存在,则为O型。

四、常见的血液疾病1.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贫血疾病。

答案:常见的贫血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 什么是白血病?答案: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白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的恶性血液病。

答题解析到此结束。

血液学基础知识试题主要涵盖了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成、血型分类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

希望通过这些题目的描述和答案解析,能够加深大家对血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血液基础知识

血液基础知识

造血生长因子
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 Meg-CSF) 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 ( Meg-CSF): 作用于 祖细胞阶段, 祖细胞阶段,调节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
干细胞因子( SCF) 干细胞因子 ( SCF): 能增强其他生长因子 对早期祖细胞的反应,参与红系、 对早期祖细胞的反应,参与红系、粒系细胞 生成的调节
造血生长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促红细胞生成素 ( EPO): 作用于骨髓巨核前 体细胞, 体细胞,可刺激红祖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形成成 熟的红细胞集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能刺激骨髓 粒细胞前体, 粒细胞前体,使之分化增殖为成熟粒细胞的造 血因子

小血管收缩, 小血管收缩,产生暂时的凝血效 应 血小板发生作用, 血小板发生作用,产生松软的止 血栓 血小板进一步作用, 血小板进一步作用,形成坚实的 止血栓
血 过 程

X X(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血 过 程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原Ⅰ
白 细 胞
形态:较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的有核血细胞; 形态:较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的有核血细胞;分 粒细胞、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数目:成人: 数目:成人:(4~10)*109/L 10) 功能: 功能: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 侵的病原微生物
中性粒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 育成熟后, 育成熟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 70% 55 低于1.5× 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1.5 低于0.5 0.5× 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吞噬功能

生理学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二)

生理学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二)

生理学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二)引言:在生理学中,血液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其基本组成和血量对于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5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生理学中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功能1. 红细胞的结构与形态特征2. 红细胞的生物化学成分3.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性4. 红细胞生成与衰亡机制5. 相关疾病与红细胞的关系二、白细胞的组成与功能1. 白细胞种类及其鉴别特征2.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组成3.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4. 白细胞生成和调节机制5. 白细胞在疾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三、血小板的组成与功能1. 血小板的结构和形态特征2. 血小板的生物化学成分3.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4. 血小板生成和调节机制5. 血小板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四、血浆的组成与功能1. 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2. 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3. 血浆中其他非蛋白质物质的作用4. 血浆在免疫和凝血系统中的作用5. 血浆和负荷物质的交换和调节机制五、血量的调节与控制1. 血容量及其与血液循环的关系2. 血量的调节机制和控制因子3. 血量的控制及其对机体的重要性4. 血容量异常的生理学效应5. 血容量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效应总结:生理学中的血液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其基本组成和血量对于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血浆则包含了多种重要成分。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受到多种调节和控制因子的影响,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对于维持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

对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与血液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血液知识问答,具体内容如下:1.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流不发生凝固有哪些原因?解答: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发生凝固有以下原因:(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血液川流不息,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迅速得到稀释,并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与肝素,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纤维蛋白溶解酶系统的活动,即使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随即被溶解。

2.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解答:(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2)与激素结合,维持半衰期(3)作为载体参与运输物质(4)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5)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6)营养功能3.简述血浆渗透压组成、形成机制及生理意义?解答:(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其大小等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生理意义:由于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难于通过细胞膜,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75%~80%来自白蛋白,其大小大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生理意义: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控制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4.简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解答:(1)释放缩血管物质,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利于止血。

(2)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修复受损内皮细胞。

(4)参与血液凝固过程①提供磷脂表面②结合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③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收缩血块,加固凝块。

5.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

解答: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

首先,受伤后小血管立即收缩,使血管封闭;其次,血小板粘附于受损处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凝固机制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凝固机制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起着止血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的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等内容。

血液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它涉及多个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液凝固的过程。

1. 血小板活化血液凝固的第一步是血小板的活化。

当血管受损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种称为“血管损伤因子”的信号分子。

这种信号分子能够刺激附近的血小板粘附在受损部位,并从血液中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2. 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因子是血液中的一类蛋白质,在血小板活化后,这些凝血因子会被激活。

激活的凝血因子会形成一系列反应酶,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复合物的出现是血液凝固机制中的关键一步。

3. 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复合物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是一种长链状的蛋白质,在血液凝固中起到网状结构的作用。

纤维蛋白聚集在受损部位,形成一个纤维网,将血小板和其他成分固定在一起,形成血栓。

4. 血栓溶解当伤口修复完成后,血液凝固机制需要逆转,以避免血栓扩大和堵塞血管。

血液中存在一种称为纤溶酶原的物质,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分解为可溶解的产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纤溶,它能够逐渐溶解血栓,恢复血管的正常通畅。

血液凝固机制的重要性血液凝固机制在人体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出血时迅速形成血栓,止血并防止进一步流失血液。

同时,血液凝固机制也参与修复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例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易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而血栓形成和溶栓能力不足则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液凝固机制的调节为了保持血液凝固机制的平衡,人体内存在一系列的调节机制。

其中,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是两个重要的调节系统。

抗凝系统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的理化特性(1)-生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的理化特性(1)-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血液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

血液比重大于血浆,说明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静置于一支玻璃管(如分血计)中,红细胞由于比重较大,将因重力而下沉,但正常时下沉十分缓慢。

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性不超过10mm。

红细胞下降缓慢,说明它有一定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愈小,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红细胞因比重较大而在血浆中下沉时,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磨擦则阻碍其下沉,特别是双凹碟形的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之比较大,因而所产生的磨擦也较大。

红细胞沉降率在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加快,这主要是由于许多红细胞能较快地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叠连;红细胞叠连起来,其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小,因而磨擦力减小,下沉加快。

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于红细胞自身。

若将血沉快的病人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形成叠连的程度和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并不加大;反过来,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这些病人的血浆中,则红细胞会迅速叠连而沉降。

这清楚地说明促使红细胞发生叠连的因素在于血浆中。

一般血浆中白蛋白增多可使红细胞沉降减慢;而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红细胞沉降加速。

其原因可能就在于白蛋白可使红细胞叠连(或聚集成其他形式有团粒)减少,而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则可促使叠连(或其他形式的聚集)增多,但其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例题:1.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A 血浆蛋白含量B 渗透压的高低C 红细胞数量D 白细胞数量E NaCl的浓度正确答案:C2.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A 增快B 下降C 正常D 无变化E 无法判断正确答案:C3.红细胞沉降率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A 体积B 表面积C 数量D 比重E 叠连正确答案:E2.血液的粘滞性通常是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这时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血浆为1.6-2.4。

八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而血液循环系统则是众多生命体所拥有的共性之一。

在八年级生物学课程中,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个部分组成的。

其中,血浆是血液中所含的液体部分,包括了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而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组成。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基础,血小板则具有止血的作用。

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它由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四个部分组成。

通过心脏的不断收缩和舒张,心脏能够使鲜血流向全身,为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动力。

三、血液循环的路径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是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来进行供应和输送的。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构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路径。

我们的心脏通过肺动脉将经过氧合的血液送到肺部,使其吸收足够的氧气,然后再通过肺静脉将经过氧合的血液送回心脏。

经过左心室的压力推动,血液再次被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从而完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

四、心血管疾病心脏和血管疾病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总结血液循环系统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血液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等内容,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的健康,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 性:红细胞悬浮于血 浆中不易下沉的特 性称悬浮稳定性。
血沉 概念:以红细胞在第 一小时末下沉所析出血浆柱 的高度(mm)来
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子为0-15mm
女子为0-20mm
血浆成分的变化,如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 加快血沉。
红细胞生成及 其调节
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定向 祖细胞
原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晚期红系定向 祖细胞
爆式促进活性 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 素
(五)红 细胞的破 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120天,红细胞破 坏的场所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以血 管外为主。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脾脏、 肝脏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肝、 脾内的巨噬细胞能“识别”衰老、受 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并将其吞噬。 血管内主要红细胞因机械撞击而破坏。
二.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完成:
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其中主要有两大 类:
○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 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则主要停留在淋 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常在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隙之间往返循环流动,寿命 较长。
① 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RBC) 二.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
7~8μm,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胞 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大量 血红蛋白(Hb)。 数量: 男性:(4.5-5.5)×1012/L; 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 Hb:110-150g/L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的理化特性(2)-生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的理化特性(2)-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

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若白蛋白明显减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浆蛋白总含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

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即可看到:在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ghost cell)。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在某些溶血性疾病中,病人的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I溶液浓度均比正常人高,即红细胞的渗透抵抗性减小了,渗透脆性增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小板的功能
-8
1.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F) 粘附、聚集
生理止血:局部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液凝固
释放Ca、5-HT
凝血因子—Ca—PF3
2.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第三节凝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 二. 抗凝系统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 血液凝固
(一)过程 抑制物(-) (+)激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由内皮细胞合成 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子宫、肺、甲状腺等 血浆激活物:与XIIa相关
第四节 血型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一. 血量 二. 血型
一. 血量(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4.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红细胞 血清
红细胞 血清
受血者
次侧 + +
主侧 +
可输血 输血禁忌 少量缓慢输血
(三)Rh血型系统
1.分类
Rh (+):汉族占%,血清中均不存在天然凝集素 Rh (-):若接受了Rh (+)人的血,后天产生凝集素
2.意义:主要对Rh (-)的人而言,有一定危险性
1)Rh (-) 的人输血时
-5*
(三)红细胞的生成 (F)
1.原料:Fe2+ 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内因子巨幼红细胞贫血 3.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二. 白细胞(WBC) -6
(一)按有无颗粒分(F)
1.粒细胞 中性粒 嗜酸粒:限制嗜碱粒的致敏作用,参与对的蠕虫免疫 嗜碱粒:合成组胺等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2.功能:运输O2和CO2
3. RBC 或 Hb贫血,红细胞大量破裂溶血
-4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定义: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F)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 3mm 女: 10 mm 意义: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
2)Rh (-) 的母亲怀孕时
-15 Rh (-) 第一次输Rh (+)人的血
血清中产生Rh 抗体
第二次输Rh (+)人的血
产生输血反应
Rh (-) 的母亲第一次怀孕生了一Rh (+)的胎儿 胎儿血进入母体
母亲血液中产生Rh抗体 若第二次怀的还是Rh (+) 胎儿(F)
胎儿溶血死亡
End
P1
P2
1.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F)
二.血浆渗透压
-2
(一)渗透压
1.溶液通过半透膜吸引H2O分子的能力, 2.渗透压与溶质大小和分子量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3.是H2O在各结构间转运的动力,H2O从P渗低P渗高
(二)血浆渗透压分类(F)
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P3
P4
P5
P5*
P6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A B A和B 无
血清中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2.血液的免疫反应:红细胞凝集(F) 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 血清上相应凝集素
-14
相应抗原+ 抗体
免疫反应 红细胞凝集
体内: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的机制
3.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 型其它血型,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按功能分
吞噬细胞:中性粒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免疫 免疫细胞:T(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特异免疫
三. 血小板
-7
(一)正常值
10-30/mm3 ,过多(100)血栓 ,过少(5)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F)
粘附 聚集:致聚剂 有ADP、血栓素A2 、胶原等 释放:ADP、ATP、Ca、5-HT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9
(一)凝血因子 (F)
1.定义:血浆或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
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它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 2.特点 大多无活性
因子I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VitK参与
3.凝血时间:衡量凝血因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否正常
(二)凝血过程 (F)
-10
1.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2.分类:主要按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过程不同分 1)内源性凝血:XII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复杂启动凝血 又可分:表面激活 、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2)外源性凝血:III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简单维持凝血
3.特点:VIII和V为辅助因子若缺乏血友病
-11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二. 白细胞(WBC) 三. 血小板
一.红细胞(RBC) -3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F)
1.正常值
RBC: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2.红细胞渗透脆性
-5
1)溶液分类:按渗透压的变化分(F)
等渗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g:5%GS、0. 9% NaCl
高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萎缩
低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膨胀破裂红细胞溶血
2)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3)渗透脆性:低渗液中红细胞开始及完全溶血时低渗NaCl溶液浓度
失血 10% ( 500ml ):机体可代偿
失血 20% (1000ml ) 失血性休克须立即输血
二. 血型
(一)概述
1.定义:红细胞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血型分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
(二)ABO血型系统
-13
1.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F)
血型
A B AB O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浆渗透压
一.血液的组成
-1
(一)血浆
1.水:占90%以上
2.无机物:电解质(Na、 K、Ca等)
3.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二)血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