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一、引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本文旨在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二、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毒对机体的损害。
然而,由于EB病毒具有潜伏感染的特点,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病毒复制的控制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发热症状,可给予退热药物;对于咽峡炎,可采用局部抗生素喷雾或漱口液进行消炎;对于淋巴结肿大,可采用物理疗法或局部按摩以缓解疼痛。
抗菌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易并发细菌感染,因此抗菌治疗也是必要的。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常用免疫调节剂包括胸腺肽、干扰素等,但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使用,以避免免疫过度反应。
手术治疗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通常不是首选方案。
然而,对于部分严重并发症,如脾破裂、脓肿形成等,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内容包括体温、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及关注患者症状的变化。
一旦发现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预防并发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本病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引起的多脏器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异常疾病。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性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抗体及EBV抗体升高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起病可急可缓。
主要症状为:①不规则发热,体温38-40℃,热程1-3周,虽有高热,但无中毒症状。
②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上有白色分泌物,上腭及咽弓处有小出血点或红色斑点。
③颈后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有轻压痛。
④病后1周出现皮疹,如风疹样、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偶见出血性皮疹。
⑤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常见。
⑥其他尚有鼻衄、血尿、关节酸痛等。
部分病儿疾病初起时可有眼眶周围浮肿。
2.特殊表现随受累器官不同而异。
(1)肝脏黄疸常为首发症状,一般程度较轻。
无黄疸者也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神经周围炎。
脑脊液单核细胞及蛋白质增多。
(3)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肌炎或心包炎症状,心电图PR间期延长,S-T段压低,T 波倒置等变化。
(4)呼吸系统咳嗽、胸片有斑片状浸润阴影。
3.婴幼儿症状不典型,轻型居多,有时仅表现为轻微上呼吸道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但也有正常或降低者,淋巴细胞增多,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10-25%以上,超过20%即可诊断。
2.血清学检查(1)嗜异体凝集试验患者血液中含有凝集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称为嗜异性凝集素,其滴度在1∶64以上有诊断意义。
一般在起病后1周阳性,2-3周达高峰,3-6个月消失。
有时正常人血清、血清病、何杰金病、结核病患者也可呈阳性反应,为鉴别假阳性须同时作豚鼠肾吸附试验。
本病患者抗体仅部分地被豚鼠肾吸收,且吸收后其滴度不会降低到原来数值的1/4或滴度减少不超过1个或2个试管稀释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检验)
探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全貌,从病因、病情发展到血液检验,深入了 解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影响免疫系统和能力。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的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毒类型和传播途径
不同类型的病毒可以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了解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感染。
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免疫系统的活 跃程度,对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 展起重要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核细胞计数
单核细胞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键标 志,检测其数量可以确认疾病的存在。
血液生化检验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可以更全面地 评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机体的影响。
诊断和治疗
通过血液学检查,结合病情和体征,进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准确诊断, 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并帮助了解疾病 的病理过程和损伤程度。
病情发展
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情发展过程,从感染到康复的各个阶段。
症状和体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如咽喉痛、疲劳和脾脏肿大。 了解如何辨别和处理。
血液检验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
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 数,诊断和监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进 展。
巨噬细胞计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常被称为“吻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症状,病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不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根治该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休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休息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疲劳感,促进身体康复。
2. 对症治疗,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发热症状,可以给予退烧药物;对于咽痛症状,可以采取局部止痛药物或含漱漱口液;对于脾肿大症状,需要避免剧烈活动和外伤,以免引起脾脏破裂等并发症。
3. 营养支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此外,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咽喉黏膜,加重症状。
4. 注意个人卫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勤换衣物,避免与他人分享餐具和个人用品,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5. 观察并及时就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改变、持续高热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通过休息、对症治疗、营养支持、个人卫生和及时就诊等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期早日康复。
希望本文所述治疗方案能够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有所帮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CD-10:B27.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八版)、《Krugman’s Infectious Disease of Children》(Anne A.Gershon,Peter J.Hotez,Samuel L.Katz 主编,Mos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临床症状,至少3项呈阳性。
(1)发热。
(2)咽痛、渗出性扁桃体炎。
(3)颈部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4)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
(5)脾脏肿大(可触及)。
(6)皮疹。
2.血象检查。
(1)5岁以上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
(2)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
3.EB病毒抗体或EB病毒DNA检查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八版)、《Krugman’s Infectious Disease of Children》(Anne A.Gershon,Peter J.Hotez,Samuel L.Katz 主编,Mos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2.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14天,或阿昔洛韦,剂量为5mg/Kg/次,静脉滴注,每日3次,疗程7-14天。
静脉丙球1-2g/kg,分2-5天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退热止痛、止咳、保肝等措施,必要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27.9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疾病编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ICD10编码:B27.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5年出版)。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常见证候:邪郁肺胃证气营两燔证痰热流注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
2.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如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心包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的主症发热、咽峡部情况、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程度,次症皮疹、饮食、大小便情况,并结合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细胞分类、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EB病毒DNA检测、腹部B超、颈部淋巴结B超、肝肾功能、心肌酶、尿常规、便常规。
2.可选择检查项目呼吸道病原检测、抗链“O”、降钙素原、胸片、心电图、骨髓穿刺、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邪郁肺胃证:疏风清热、清肺利咽(2)热毒炽盛证:清气凉营、解毒利咽(3)痰热流注证:清热化痰、通络散瘀(4)正虚邪恋证:益气生津、兼清余热,佐以通络化瘀。
2.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喷咽法(2)涂敷法3.西药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染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多为急性。
病理变化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发热、"原发感染"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特征。
通过口腔分泌物和飞沫传播,部分经血液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秋冬季发病多,多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儿童9〜Ild,成人4〜7周,发热伴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热型不规则,热程数日或数周,长者可达数月;淋巴结肿大,颈部为甚,可有单纯型或多形性皮疹,可有肝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肺部炎症等,少数可有神经系统和肾损害表现。
急性咽峡炎常为首发表现。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1周后可达50%以上,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有诊断价值;嗜异性凝集试验,羊红细胞凝集素高效价,经豚鼠吸附后在1:64以上有诊断价值;EB病毒IgM特异抗体急性期阳性率达85%以上。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多升高。
【治疗措施】
①卧床休息,流质饮食。
保持口腔清洁。
②淋巴结肿痛者局
部冷敷。
③肝功能损害者进行保肝治疗。
④重症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咽部继发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⑤可试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案概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由爱普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临床症状包括咽峡炎、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本文将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1. 缓解症状:减轻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2. 防止并发症:预防肝功能损害、脾脏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3. 避免传播:减少病毒的传播,防止疾病的扩散。
治疗方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因此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控制发热和缓解疼痛,适当使用喉咙消炎药物来缓解咽峡炎症。
此外,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以增强免疫力。
2. 防止并发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脾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患者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在体育活动上,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及避免腹部受力。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脾脏超声检查,以及密切监测任何不适症状。
3. 传播控制为了避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传播,患者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用品,如餐具、牙刷等。
其次,应避免与他人进行亲密接触,特别是唾液交换的活动。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患者隔离,以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4. 免疫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免疫治疗来加速康复。
免疫球蛋白(IVIG)可以作为一种选择,用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补充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传播控制和免疫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常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属DNA病毒的类疱疹病毒中的一种,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染。
【临床提要】急性起病,潜伏期5〜50天。
症状轻重不一,呈多样性。
1发热占90%,38〜40。
C不等,多数为弛张型,少数稽留型或不规则。
2.淋巴结肿大占70%以上,最常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
3.皮疹10%〜15%患者于发病后第4〜40天出现皮疹,呈多形性,常见红色斑丘疹,也有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尊麻疹样皮疹,1周后消退,不留痕迹。
4.其他咽峡炎、肝脾肿大、脑炎、周围神经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
5.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噬异性凝集抗体和抗EB病毒抗体。
6.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异血象、噬异凝集试验及EBV 抗体、EBVDNA检测进行诊断,当出现局部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噬异凝集试验阴性者可查EBV抗体及EBVDNA (如婴幼儿患者)。
7.鉴别诊断注意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甲肝病毒感染,风疹、咽喉部感染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相区别。
明确鉴别依据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查。
【治疗处理】(一)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
(二)基本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
1作用靶位抑制EB病毒的复制,及其造成的损害。
2.对症处理卧床休息,止痛退热剂。
3.系统治疗(1)糖皮质激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2)内脏损害:保肝治疗、心肌炎能量合剂,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4.并发症治疗防止脾破裂,破裂者手术切除。
5.一线治疗发热,咽喉不适,肌痛,头痛,脾肿大,用对乙酰氨基酚/非苗体抗炎药,避免运动,直到脾脏大小恢复正常,以防止脾脏破裂。
6.二线治疗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三)治疗措施1.急性期卧床休息,对症治疗脾脏肿大病人应严格限制活动。
2.可用咆味美辛或阿司匹林降低体温,减少咽部疼痛。
3.抗菌药物对EBV无效,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忌用氨革西林或阿莫西林,因出现多形性皮疹机会显著增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细胞免疫失调,使得机体易受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全身性疾病,进而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结果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是临床检查表现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条件:
(1)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2)发热伴有全身性皮肤瘙痒或局部痒;
(3)体温˚38℃以上或体温波动较大;
(4)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 10X109/L)(或总细胞计数> 21X109/L)而且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粒细胞计数加多;
(5)抗原血清学检测结果阳性;
(6)检测有病毒核酸(多为弓形虫和单纯疱疹病毒);
(7)结合以上病症,通过淋巴细胞衍生物试验,犯罪组织涂片检测等,可确定系免疫系统受损,以及由此引起的病原体感染。
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需要在出现上述情况后,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是否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六)
(三)诊断建议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和EB病毒抗体的阳性反应,是本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依据。
1.以下血清学结果中的1项或多项符合,指示为EBV急
性原发感染:早期VcA-IgM阳性,稍后下降;病程中VcA- IgG滴度≥1: 320或有4倍以上升高;EA-抗-D快速上升滴度≥1:10;早期VcA-IgG阳性而EBNA阴性,随后EBNA转为阳性。
2.病程中VcA-IgG和EBNA的抗体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滴度无变化可以排除急性或原发性感染。
3.VcA-IgM阳性和/或VcA-IgG阳性,而EBNA低滴度或阴性提示当前感染或近期感染。
4.持续存在的EA抗体和VcA-IgG高滴度阳性,提示慢性EBV感染。
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增多也可由风疹、麻疹、玫瑰疹、急性病毒性肝炎、弓形体、CMV、急性HIV感染以及某些药物等引起,但一般在10%以下。
应注意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IV、弓形虫等引起的急性感染期症状相区别,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其嗜异性抗体为阴性。
EB病毒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应注意与化脓性或其他病毒性咽峡炎相鉴别,病程长者还应注意与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等有类似临床特征的疾病相鉴别。
血清学检查时会对梅毒、RA和ANA测试出现一过性假阳性。
传单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
一、临床表现1、发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热型不定,热程数日至数周甚至长达数月。
发热虽高,中毒症状却较细菌性咽炎为轻。
2、淋巴结肿大:每一病例均有,为本病特征,主要累积双侧颈部淋巴结,双侧可不对称。
其他各处淋巴结也可肿大。
3、咽颊炎:80%患儿出现咽痛或咽颊炎症状,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可有渗出或假膜。
4、肝脾肿大:见于70%病例,多出现于发病第一周时,可有肝功能异常,黄疸少见,重者可发生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
5、皮疹:可出现斑丘疹,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应用氨苄西林钠后皮疹出现率高达90%。
二、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常淋巴细胞10-90%,呈泡沫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发生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免疫异常可导致粒细胞缺乏或血小板减少。
2、EB病毒抗体测定:以下结果如出现一项或多项,即为本病急性感染的指征:1)抗VCA-IgM抗体滴定效价1:10或更高;2)抗VCA-IgG抗体效价在1:320或更高;3)抗EA-D抗体效价在1:10或更高;4)血清中未出现抗EBNA 抗体。
3、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具有价值。
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2-3周达高峰,可持续2-5个月。
但有10%患者始终阴性,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
三、并发症:本病为全身病毒感染性疾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
1、血液系统:可有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出现于病程的1-2周,且大多可在1个月内停止发展,另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神经系统:0.37%-7.3%患儿可出现此类合并症,症状差异很大,以横贯性脊髓病为最严重,其它如小脑病变、脑膜、脊髓、颅神经和周围神经都可能受累而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
主要由EB病毒引起。
6岁以下患儿常表现为轻症,甚至隐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为EB病毒感染,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感染,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
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
【诊断】(一)症状及体征1.潜伏期: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潜伏期可达30天。
2.临床表现: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期,继之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中高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发热多维持约1周左右,可有自限趋势。
幼儿可不发热或仅为低热。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在患儿主诉中多以发热及颈部肿块为主。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易受累。
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在腋窝,肱骨上髁及鼠蹊部。
查体中淋巴结多质地软,无明显粘连,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压痛。
(3)咽峡炎: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白色膜状物,不易拭去,为扁桃体的炎性渗出。
(4)皮疹:部分患儿可在病程的4-10天左右出现皮疹,为充血性皮疹,皮疹可为多形性,无明显特异性。
可表现为如: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及水泡样等。
(5)肝脾肿大:患儿可有肝、脾的肿大。
部分患儿可出现脾破裂,因此需要休息,避免腹部外伤。
(6)其它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鼻塞、眼睑浮肿、睡眠时打鼾。
多为EB病毒感染后所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
(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增多,白细胞总数只中度增加,多见于病程第二周。
也可正常或下降。
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标准要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但不同时期其比例不同,因此诊断及判断疾病控制并不能仅依此项。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有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多由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1964年首次在建立的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该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原发感染EB病毒在口咽上皮细胞复制,最后潜伏在B淋巴细胞,可无症状或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IM具有自限性,数周后症状减轻直至消失EB病毒的形态呈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EB病毒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呈球形,在B淋巴细胞中复制人是EBV感染的宿主,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90%以上的3~5岁幼儿曾感染EBV细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功能下降将导致EBV的活化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EB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EB病毒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
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在先天免疫缺陷或后天免疫抑制时,儿童EB病毒感染可引起淋巴异常增殖性疾病(LPD)或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噬血综合征(HLH)个别情况下,在无明确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EB病毒感染后可出现慢性或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伴随EB病毒抗体异常改变,称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偶有40℃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外周血显着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 B V。
病原学EBV属疱疹群。
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
但在培养的中用免疫荧光或法可检出本病毒。
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S)和核抗原(EBNA)。
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
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患者更多见。
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
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病因学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不同。
EB病毒为,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
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衔生而来。
EB病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detectedmembranceantigen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
主要由EB病毒引起。
6岁以下患儿常表现为轻症,甚至隐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为EB病毒感染,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感染,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
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
【诊断】
(一)症状及体征
1.潜伏期: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潜伏期可达30天。
2.临床表现: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期,继之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中高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发热多维持约1周左右,可有自限趋势。
幼儿可不发热或仅为低热。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在患儿主诉中多以发热及颈部肿块为主。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易受累。
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在腋窝,肱骨上髁及鼠蹊部。
查体中淋巴结多质地软,无明显粘连,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压痛。
(3)咽峡炎: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白色膜状物,不易拭去,为扁桃体的炎性渗出。
(4)皮疹:部分患儿可在病程的4-10天左右出现皮疹,为充血性皮疹,皮疹可为多形性,无明显特异性。
可表现为如: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及水泡样等。
(5)肝脾肿大:患儿可有肝、脾的肿大。
部分患儿可出现脾破裂,因此需要休息,避免腹部外伤。
(6)其它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鼻塞、眼睑浮肿、睡眠时打鼾。
多为EB病毒感染后所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增多,白细胞总数只中度增加,多见于病程第二周。
也可正常或下降。
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标准要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但不同时期其比例不同,因此诊断及判断疾病控制并不能仅依此项。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有意义。
此项检查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一般在疾病的第2~3周达高峰,可持续2~5月。
(目前较少进行此项检查)
3.EB病毒特异性抗体
(1)抗衣壳抗原抗体:分IgM和IgG两型,分别出现在本病的急性期及恢复期,IgM可维持4~8周,IgG可终生存在。
(2)抗早期抗原抗体:分弥漫性D和限制性R两种,D多见于青少年,阳性率70%,维持约3~6月,R多见于小年龄儿,在病后2周以上出现高峰,一般维持2月至3年。
(3)抗核心抗原抗体: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
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四项判
EB病毒培养:临床上极少应用。
(4)EB病毒DNA的检测:血清EB病毒DNA含量高,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可取血2ml(紫帽管)送至道培医院。
(每周一、四查),正常值小于500
(三)鉴别诊断
1. 如临床表现典型而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为阴性,特别是EB病毒特异性抗体也呈阴性,应与巨细胞病毒、鼠弓形体及肝炎病毒等所致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2. 如有扁桃体分泌物,白细胞升高,应与化脓性扁桃体炎鉴别。
3. 如持续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川崎病的可能。
4. 如白细胞显著升高,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及白细胞显著升高、皮疹、肝脾肿大等,应鉴别败血症。
2. 如有黄疸、肝大、转氨酶升高时,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3. 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脑炎、脊髓炎鉴别。
4. 有淋巴结、肝脾增大时应与白血病、结核病、霍奇金病鉴别。
5. 有淋巴细胞显著增高时,应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登革热等鉴别。
(四)并发症
1. 血液系统疾病:自免溶贫,粒细胞减少,全血下降等
2. 神经系统:脑炎、GBS、视神经炎
3. 消化系统:黄疸、转氨酶升高
4. 呼吸系统:肺炎(可为间实质改变)、胸膜炎、胸腔积液
5. 心脏:冠脉受累、ST-T改变、心肌酶升高
6. 眼部:可并发结合膜炎、视网膜炎、巩膜炎等
7. 泌尿系统:血尿、蛋白尿、尿中亦可见白细胞、HUS
8. 其它:腮腺炎、睾丸炎、中耳炎等
【需完善检查】
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分类(注意异淋)、血沉、CRP、C15、X3、ECG、
腹部B超、酌情做UCG、CD系列(表现),骨穿、凝血功能、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检查项目。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病程约1~2周。
但亦可反复,少数患者恢复缓慢,如低热、淋巴结肿、乏力等,可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脾脏显著增大时尤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破裂。
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只用于伴发细菌感染时。
禁用氨苄青霉素(易过敏)
2.抗病毒治疗:
更昔洛韦5mg/Kg次,Q12h,静点;连续两周。
(更昔洛韦用5%GS融,大于1小时入),根据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及EBV-DNA的拷贝数变化酌情调整用药时间。
若2周疗程结束,拷贝数仍有升高可考虑减为5mg/Kg次,1次/日继续静点1周,再评估。
3. 调节免疫:
更昔洛韦治疗不理想或病情重的患儿可给予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以调节免疫。
3.对症治疗
对症止痛、镇静、止咳、保肝等措施,用药过程中每周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
4.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建议免疫调节治疗并动态观察血象变化。
5.根据出院时情况,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腹部B超、CD系列、肝功。
若平稳可2周至1月门诊随诊。
6.附件: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
①发热
②咽炎、扁桃体炎
③颈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④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
⑤脾脏肿大(可触及)
2)血常规检查
①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X109/L
②异型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X109/L
3)EB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一项为阳性
①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
②双份血清VCA-IgM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③EA抗体一过性升高
④VCA-IgM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