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常规【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心脏内膜面微生物的感染状态,伴赘生物的形成。
【临床特征】1.临床类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明显。
(2)病情进展迅速。
(3)感染迁移多见。
(4)病原体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轻。
(2)病程数周或数月。
(3)感染迁移少见。
(4)病原体常是草绿色链球菌。
4.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1)3/4患者有基础心脏病(瓣膜病、先心病等)。
(2)2/3患者为亚急性心内膜炎。
(3)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39℃,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
(4)80-85%患者可闻及器质性心脏杂音,是由于基础心脏病和/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损害所致;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
(5)出现微血管炎和微栓塞的周围体征: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 结节、Janeway损害等。
(6)动脉栓塞:赘生物引起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和四肢动脉栓塞;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或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肺栓塞。
(7)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脾肿大、贫血、杵状指(趾)等。
(8)并发症: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脓肿、心肌炎、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等。
5.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1)发生人工瓣膜置换术后60天内为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60天以后发生者为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2)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链球菌多见。
(3)表现为术后发热、出现新的杂音、脾大或周围栓塞征。
6.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1)多见于男性。
(2)急性发病多见。
(3)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多见,常有迁移感染灶。
【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尿常规有镜下血尿和蛋白尿提示肾小球肾炎,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血常规示正常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升高。
产褥感染诊疗常规

产褥感染诊疗常规【病史采集】首先明确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定义。
1.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2.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
可考虑其主要原因除以产褥感染为主外,尚包括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与发热。
3. 感染诱因:有无贫血、营养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分娩经过有无产程延长、产道损伤、产前产后出血,胎盘残留、各种产科手术操作等。
4. 全身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
5. 局部症状:腹痛、腹胀,会阴切口肿痛、恶露量及气味等。
6. 治疗经过:发病后有无治疗及用药情况和效果。
【体格检查】1.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腹部检查,注意子宫复旧情况,有无压痛、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出、恶露性状及气味。
3. 有无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败血症及感染性体克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1. 白细胞增多。
2. 急性期查C—反应蛋白。
3. 血培养、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 宫腔分泌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1. 详细询问病史、诱因、发病时间。
2. 全身症状体征:寒战、发热、脉搏增快。
如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创口局部压痛不明显,应警惕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或败血症。
3. 局部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子宫体压痛,甚至“冰冻骨盆”。
手术切口肿胀、脓性分泌物。
恶露增多有臭味。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形成“股白肿”。
4. 确定病原体。
方法有:(1)病原体培养;(2)分泌物涂片检查;(3)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
5. 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及产后中暑鉴别。
【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半坐卧位,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
及时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者切开引流,缝线感染者及时拆线。
2. 抗生素的应用,最好是根据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剂量宜大。
感染严重者,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
3.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肝素治疗。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隔离与消毒●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肝脏穿刺抽脓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下面按病原学分型逐一介绍。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HAV)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及面广,易引起暴发流行。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达50%左右,为我国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持续一周左右,病毒侵入肝脏。
HAV引起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当HAV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时,肝细胞仅轻度受损,因此普遍认为肝细胞的损伤主要是免疫损伤。
HAV激活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直接分泌R-IFN使肝细胞变性坏死。
【流行病学】1.传染源为急性肝炎患者和亚临床型患者病前2周和病后2周粪便排毒最多,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散发病例主要是经过日常生活途径密切接触而传染,经污染水源及食物传播可造成暴发流行。
此外还可经输含有病毒的血液及男性同性恋而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对HAV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
二次感染者少见,但与其他类型肝炎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以前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高。
近年发病年龄后移,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
秋冬季多发病。
近年春季发病率明显升高。
【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为30天(15~45天)。
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还可见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少见。
成人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而儿童主要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
1.急性黄疸型病程2~4月,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黄疸前期:一般为5~7天,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泻腹胀,同时尿色渐加深。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2. 注意流行地区、流行季节(6-10月),在近期(20日内)是否参加收割水稻、接触过疫水或接触过患本病动物排泄物。
3. 临床表现:潜伏期2-26日,平均7-13日。
(1)早期:起病3日左右出现早期中毒症侯群。
①发热。
②肌肉疼痛。
③结膜充血。
④腓肠肌压痛。
⑤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
(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群)⑥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
(2)中期:即器官损伤期。
①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血症的继续,类似流感或伤寒。
②肺出血型:初期表现与单纯型相同。
但于病程3-4日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钩体血症,伴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明显,X光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纹理增加)。
肺弥慢性出血:主要为广泛的肺脏内部溢血,表现为心慌、心率和呼吸增快、烦躁不安、窒息,最后出现循环与呼吸功能衰竭。
双肺布满湿罗音,咯血进行性加剧,甚至从口鼻涌出大量血液。
③黄疸出血型: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状群,但在病程4-8天,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与肾损害。
黄疸与肝损害、出血、肾脏损害、脏损害。
④肾功能衰竭型:以肾脏损害为突出表现,蛋白尿、血尿、少尿,出现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⑤脑膜脑炎型:临床上似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
(3)后期①后发热。
②眼后发症:葡萄膜炎、巩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
③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
4.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黄疸出血型常增高。
70%的患者尿常规中有轻度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出现。
血沉增快。
(2)血生化与肝功能:黄疸出血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ALT可增高,一般在正常值5倍左右。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酸中毒等。
(3)血清学检查:可用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抗体,如有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检测钩体的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感染性疾病科血吸虫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血吸虫病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流行地区及疫水接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临床特点(1)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为常见。
潜伏期2周-3个月。
在流行区有下河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及防汛等大面积长时间接触疫水史,并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尾蚴皮炎、荨麻疹、发热、肝脾肿大伴压痛、腹痛、腹泻;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发现,或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尢以左叶肝肿大为主者;流行区青壮年新近出现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慢性血吸虫病。
流行区有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腹内痞块或侏儒症等患者,应疑为晚期血吸虫病。
(3)异位损害:是指虫卵及(或)成虫迷走和寄生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病变。
以肺、脑常见。
①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肺部虫卵沉积处出现间质性病变、灶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呼吸道症状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掩盖。
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可闻及干、湿罗音。
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加,呈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见。
②脑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或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
颅脑CT 扫描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其周围有脑水肿。
如能及时治疗,大多可康复,预后好。
3. 实验室检查:除流行病学史与临床表现外,确立诊断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寄生虫学诊断①粪检:粪内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提示体内有活成虫寄生,即可确诊。
常采用新鲜粪便沉淀虫卵毛蚴孵化法。
②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可了解有无血吸虫感染。
但在活检时要注意防止肠出血等危险。
(2)免疫学诊断①抗体检测:常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尾蚴膜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等,虽研究进展迅速,但不能区别既往感染或现症病人。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科疾病诊疗指南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三种常见病的诊疗常规

水肿病(肾病综合症)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临床表现常有前驱感染,多于上呼吸感染或过度劳累后发病;全身或局部有程度不等的水肿,最初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晨起时颜面浮肿,渐及全身;严重者有胸、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血容量严重不足的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如四肢厥冷、静脉充盈不佳、头晕等。
年龄在50岁以上,有大量蛋白尿的病人易于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少尿、无尿和肾功能急骤恶化。
二、检查(一)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24h尿蛋白定量≥3.5g多为非选择性;部分病人合并有血尿。
(二) 血生化检查血浆总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3.0g/L;(三) 血脂检查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亦有部分病人血脂不增高;(四) 病人常有血IgG和补体水平的下降;(五) 特殊检查肾脏组织活检是获得正确病理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必要手段,根据肾活检的病理特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微小病变性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主要特征。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基底膜无异常。
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分为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和非IgA肾病两大类型。
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主要特征是部分肾小球的局灶性病变以及受损肾小球的节段性损害,玻璃样物质特征性地沉积于受损毛细血管袢的内皮细胞下。
肾小管常有病变,表现为基底膜的局灶增厚和肾小管萎缩。
4.膜性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一般无系膜、内皮及上皮细胞的增生。
5.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主要病变部位是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
部分病人伴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
三、诊断标准(一) 大量蛋白尿;(二) 低蛋白血症;(三) 水肿;(四) 高脂血症;其中第(一)、(二)项为必需。
感染科三甲诊疗常规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第一节病毒性肝炎一、甲型肝炎二、乙型肝炎三、丙型肝炎四、丁型肝炎五、戊型肝炎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节麻疹第四节水痘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第六节流行性出血热第七节艾滋病第八节伤寒第九节细菌性痢疾第十节霍乱第十一节猩红热第十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十三节败血症第十四节感染性休克第十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十六节疟疾第十七节血吸虫病第十八节囊虫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分别由HA V、HBV、HCV、HDV、HE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进展为肝细胞癌。
一、甲型肝炎【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1)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2)起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或饮不洁生水,或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3)发病前2-6周接触过甲肝病人(4)食物或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5)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2.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2.1急性黄疸型: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80%有发热,伴有畏寒,突出的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肝区痛、尿色加深。
肝功能改变以ALT升高为主,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1-3周内黄疸达到高峰,部分病例可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1-2个月。
2.2急性无黄疸型:除无黄疸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病程多在3月内。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常规诊疗——感冒感冒是一种由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的病证,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这种病证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症状;2.痒或痛、咳嗽;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外治疗法3.1 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升高等【治疗原则】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
流质,半流质饮食。
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
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也称血清型肝炎(Serum Hepatitis),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在非洲萨哈拉沙漠南方也非常盛行。
2006年中国人口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慢性肝炎限定为病程至少6个月,病情无改善的持续或复发性肝炎。
【病史采集】1.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
3.黄疸4.肝区疼痛【体格检查】1.皮肤巩膜黄染2.肝脾肿大3.手掌表现:肝掌4.皮肤表现:肝病面容、蜘蛛痣等。
【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1、其他病毒性肝炎2、药物性肝炎3、中毒性肝炎4、酒精性肝病5、脂肪性肝炎(脂肪肝)6、自身免疫性性肝炎7、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原则】1.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感染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鉴别诊断】 1. 应不其他原因引起癿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癿肝炎、感染 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 2. 黄疸型肝炎尚应不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 本病不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癿鉴别,除参 考流行病孥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癿检测。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飢食清淡、易 于消化。消化道症状明显而丌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给 予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维生素C等。禁酒,禁用损害肝 脏癿药物。 2. 护肝、退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即可,亦可选用强力宁、 门冬氨酸钾镁戒还原型谷胱甘肽(TAD)。淤胆型肝炎可选 用苧巴比妥钠戒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后者只在其他疗法无 效时应用。 3. 中医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有黄疸者用茵陈蒿 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可用凉血活血中药。
循环中癿某些克疫复吅物可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兰节腔 内以及各脏器癿小血管壁,而引起皮疹,兰节炎肾小球肾 炎、结节性多収性动脉炎等肝外病发。叐染肝细胞被破坏 以及HBV被保护性抗体(抗-HBs,尤其是抗-前S2)所清除 可导致感染终止。机体克疫反应癿强弱及克疫调节机能是 否正常不乙型肝炎临床类型及转归有密切兰系。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28~160日,平均70~80日。 1. 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呾急性淤胆 型,临床表现不甲型肝炎相似,多呈自限性,常十年内完 全痊愈。 2. 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癿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戒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 期方出现症状戒肝功能异常而被収现,因此,成年人中以 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十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癿 急性収作,需不真正癿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丌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 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収病日期丌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癿体征呾/戒化验 者。
门诊部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门诊部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威胁,每天都有无数的患者蜂拥而至医疗机构寻求治疗。
作为首要接待患者的门诊部,承担着急诊、日常门诊等多项职责,对于常见病的诊疗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诊断准确性、治疗合理性以及随访指导等方面,探讨门诊部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
一、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门诊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喉咙痛、流涕等,往往由病毒感染引起。
门诊部在诊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详细了解病史:询问是否有近期接触感冒患者、是否有旅行史等信息,以排除其他病因。
2.体格检查:检查咽喉和肺部情况,如淋巴结有无肿大、咳嗽是否伴有喉咙痛等。
3.实验室检查:口腔拭子检测和病毒抗原检测可以辅助诊断。
治疗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症治疗:包括对症用药,如解热镇痛药、止咳药等,缓解症状。
2.预防传播:指导患者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勤洗手等。
二、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是门诊部另一个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在诊疗上应遵循以下规范: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饮食史,是否与其他有腹泻的人有接触,是否有长时间外出等。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是否有脱水症状、腹部是否有压痛等。
3.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如病原体检测等。
治疗上,应考虑以下几点:1.腹泻管理:提供充足的水分补给,适当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2.抗菌药物使用:对病原体鉴定明确或预测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呼吸道疾病除了上呼吸道感染,门诊部也会遇到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在诊疗上,需要注意以下规范:1.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痰的性状等,以协助向相关疾病下定论。
2.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胸部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肺部听诊等。
3.辅助检查:如胸部X光、血气分析等,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抗生素应用:在经过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后,合理选择抗生素,及时给予治疗。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也称血清型肝炎(Serum Hepatitis),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在非洲萨哈拉沙漠南方也非常盛行。
2006年中国人口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慢性肝炎限定为病程至少6个月,病情无改善的持续或复发性肝炎。
【病史采集】1.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
3.黄疸4.肝区疼痛【体格检查】1.皮肤巩膜黄染2.肝脾肿大3.手掌表现:肝掌4.皮肤表现:肝病面容、蜘蛛痣等。
【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1、其他病毒性肝炎2、药物性肝炎3、中毒性肝炎4、酒精性肝病5、脂肪性肝炎(脂肪肝)6、自身免疫性性肝炎7、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原则】1.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感染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共72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 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 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 及黄疸。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 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 HEV及HGV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 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 化和肝细胞癌。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 究。 一、甲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 1. 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 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 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 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 等。 4. 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 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二)发病机制: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使肝细 胞引起肝细胞轻微损害,当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后,肝脏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肝细 胞坏死和炎症反应。HAV通过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所清除,因 此,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病毒性携带状态。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 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 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本 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 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 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 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 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多在3个月内恢复。 3. 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4. 急性淤胆型:主要表 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 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及粪色变浅。预 后良好。
(四)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 升高。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 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 依据。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3.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 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 5.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凝血酶活动度明 显下降,提示重症肝炎的可能。 6. 血清学检查: (1)血清抗-HAV-IgM阳性即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急性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主要是IgG)有4倍以上升高 亦可诊断为本病。 (2)粪便、血清或肝组织中发现HAV颗粒、HAV Ag或HAV RNA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7. B型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大小及肝内、外 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循环中的某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关节腔 内以及各脏器的小血管壁,而引起皮疹,关节炎肾小球肾 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肝外病变。受染肝细胞被破坏 以及HBV被保护性抗体(抗-HBs,尤其是抗-前S2)所清除 可导致感染终止。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及免疫调节机能是 否正常与乙型肝炎临床类型及转归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28~160日,平均70~80日。 1. 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淤胆 型,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呈自限性,常半年内完 全痊愈。 2. 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 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 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 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 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 者。
【鉴别诊断】 1.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 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 2. 黄疸型肝炎尚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 本病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 考流行病学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饮食清淡、易 于消化。消化道症状明显而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给 予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维生素C等。禁酒,禁用损害肝 脏的药物。 2. 护肝、退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即可,亦可选用强力宁、 门冬氨酸钾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TAD)。淤胆型肝炎可选 用苯巴比妥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后者只在其他疗法无 效时应用。 3. 中医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有黄疸者用茵陈蒿 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可用凉血活血中药。
二、乙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 1. 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 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 施者; 3. 静脉吸毒、纹身。 4. 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 或针刺治疗等。 (二)发病机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 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但HBV基因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 可能产生远期后果。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 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表达在肝细胞膜上的HBV核心 抗原(HBcAg)和肝特异性脂蛋白是主要的靶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的 细胞毒效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尤其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的病理 损伤机制中,特异性T辅助性细胞持续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 抗体与循环中的相应抗原及病毒颗粒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经吞噬细 胞吞噬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