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ppt课件
• 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 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目的是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以往教学研究的几种途径
●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接受 ——知行割裂
●案例讨论:从案例中获取关于行动的知识 ——“教案不能复制效果”
●微格教学:分解训练教学中的技能 ——忽略学科本质
●教育叙事:通过反思教学经验而超越经验 ——忽略行为跟进
●同伴学习:分享经验与技能 ——容易同质重复
• 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 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 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 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 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
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
反馈会议
课堂观察
• 研究主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明史 观教学”
• (案例来源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
• 研究课题: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文明的冲撞与 交流》
• 课例研究的背景:老师们对于涉及文明史与文明 史观的内容感到很困难,很想集中梳理一下,正 好振兴中学邓老师要参加全市教学大赛,于是选 择了这个研究主题与课题。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发现:教师的 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 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 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 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课例研修方案
四、研修内容与方式
1.研修内容: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
(2)学科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与反思:掌握教学评价方法,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六、研修管理与保障
1.研修管理:
(1)成立研修组织管理团队,负责研修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建立研修人员档案,记录研修过程和成果。
(3)定期对研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研修质量。
2.保障措施:
(1)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网络平台等。
(2)保障研修时间,确保教师能够参加研修活动。
(3)给予研修成果认定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
二、研修目标
1.提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2.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课例成果。
三、研修对象与条件
1.研修对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
2.研修条件:
(1)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2)具有三年以上教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
4.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教师队伍提供专业、系统的课例研修途径,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第2篇
课例研修方案
一、前言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师研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课例研修方案。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小学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小学教学课例研究。
本次研究以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标1、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探索有效的互动策略。
2、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寻找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3、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研究对象选取了学校名称年级班级的学科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任课教师为教师姓名。
四、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由研究团队成员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氛围等方面。
2、学生访谈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理解和困惑。
3、教师反思任课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与研究团队分享教学中的得失。
五、课例描述本次研究选取的课例是具体课题名称。
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导入方式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环节,教师运用了教学方法 1和教学方法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练习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拓展。
六、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1、师生互动情况优点: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少。
2、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优点: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具体概念时,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
不足: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恰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如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采用了直接讲授的方法,学生参与度不高。
走进课堂做研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
量的巩固练习。
新的教学决定 产生过程
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
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
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5
如何写出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选第择二一阶个段或:几研个究典实型施的课例,对其内容、 结事构 件第进 的三行 发阶分 生段析发::展初重过稿点程撰领?写会如课何例突作出者主如要何问陈题述? 如何第处四理阶各段组:成斟部酌分修之改间的关系?提炼的问 题如第何五与阶课段例:内赋容以相意关义联?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2.1 2.2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矛盾的焦点
主题明确 线索清楚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 引人入胜的情节
具有关键性事件
过程性资料翔实
有结论和反思
3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4、应用对平均量概念的理解做出解释 5、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 6、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概念教学的思想
主题明确
什么是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 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教研活动中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
反思式观课使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 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 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 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性。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 不是展示。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教 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生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 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 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 完整的生活过程。
第二、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 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 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 “研究室”, 都是教师把教学方案加以落实、试验、验 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 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 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 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 领域。
(二) “课例”的性质
是叙事研究的一种 ,但不同于教育叙事。 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 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 事”。 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 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三) 课例研究的相关概念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3.说课、听课、评课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与教学 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 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 学实录+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 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 动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内含着 创新和研 究 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 就无所谓设计了。
(3)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 进一步交流和研讨。 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 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评课要致力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课例研究的 问题主要包括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 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高水平、针对性强 的问题是评课的关键,是搭建教师讨论与反思的平 台。
_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_之六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_安桂清
REN MIN JIAO YU人民教育2011.3-4■“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六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安桂清赵萌萌JIAOXUE教学JIAO XUE YAN JIU教学研究随着课例研究的开展和推进,教师会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对课例研究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化。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困惑。
因此,我们对课例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与实践误区进行阐发,以便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提高课例研究的专业品质。
与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和课后研讨反思相对应,听评课虽然也是课例研究中重要的环节,但传统教研中的听评课与课例研究的专业追求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从课堂观察环节来看,传统听评课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往往从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等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有针对学生的不同观察点和观察工具,力求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和困惑,并以此来改进和指导教师的教学。
从课后研讨环节来看,传统的听评课大多以评价为目的,仅从教师的一堂课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甚至有时仅凭一张简单的评价表对教师的课打打分或画画钩,省去了课后研讨的环节。
对课例研究而言,课后研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师共同体把研究真实的课堂作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基于课堂观察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共同研讨如何改进当前的教学。
因此,以研究为灵魂,以改进为目的是课例研究的本质追求,这也应当成为听评课活动的发展方向。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根据研究小组对前一次教学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形成下一次教学方案的蓝本。
很多教师从这一表象出发,认为课例研究就是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不断打磨,形成一个完美的范本,然后按照此范本开展教学。
这样的推论显然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了。
如果课例研究循着“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计划”这条道路发展下去,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因为在现实中教师必然会面临这样的诘问:“什么时候一堂课才好到可以被广泛运用的程度呢?”“假如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在一节课上,那么他们如何影响到所有的课呢?”归根结底,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难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境。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五篇模版)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五篇模版)第一篇: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概述(1)课例研究的概念课例是一个实际的、典型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
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
课例研究,简单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
它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分析和提炼等过程,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
课例研究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2)课例研究的特点①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
②研究内容: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③研究过程: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
④研究的主体: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
(3)课例研究的意义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课例研究有研究的主题教学研究(公开课)主题不明确;或泛化严格意义上的选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研究的探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强调行为跟进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④课例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4)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
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 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
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
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
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
课例研究
3、上课和观课 、 观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 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观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 观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听、 还需要记、 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 收集充分的教学活动材料是课例研 究的基础, 究的基础,收集材料的具体方法有 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三、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 行动研究 一项综合性的教学研究活动,需要运用多种教育 一项综合性的教学研究活动,需要运用多种教育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 、行动研究法: 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 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其核心是 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 包括“计划—行 过程, 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包括“计划 行 观察—反思 动—观察 反思”几个步骤。首先是选择问题 , 观察 反思”几个步骤。 其次是理论探讨 ,最后是实施和反思 。
六、课例研究的程序
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 前期准备——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形成研究 前期准备 收集材料 分析研究 形成研究 成果 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 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事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事件(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技巧(设计) 法和技巧(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行动与观察) 理性思考(反思 (行动与观察)——理性思考 反思 理性思考 反思) 基本操作步骤: 基本操作步骤: 确定教学内容(选课) 个人( 确定教学内容(选课)——个人(或集体)备课 个人 或集体)备课— —上课和听课 上课和听课——说课和议课 上课和听课 说课和议课
谈谈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
谈谈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引言随着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步骤一:确定研究目标在开展课例研究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这包括确定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的范围和重点等。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或者研究某种教学策略的效果等。
步骤二:选择适当的课例在确定研究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课例进行研究。
课例应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曾经上过的课例,也可以选择其他教师或教材中的课例。
步骤三:制定研究计划在选定课例之后,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应包括课例的详细分析和反思、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的选择,以及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教师还可以制定时间表,安排每个阶段的工作进度,以确保研究能够按计划进行。
步骤四:实施研究在研究计划制定完成后,教师可以开始实施研究。
根据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对课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思,考察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还可以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以支持研究结论的形成。
步骤五:数据分析和总结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图表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得出研究结论,并对课例进行评价和改进。
步骤六: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研究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将研究成果分享给其他教师和教育界的人士。
教师可以通过学术会议、教研活动、研讨会等形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相关问题。
通过分享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
结论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例研究小组应基于教学中面临的实践困惑,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展开研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些与学生直接相关,比如学生与自我、同伴、教师、教材和环境等的互动。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表面上与学生没有直接关联的教材或教法主题,避免只是从学科逻辑或教学法的角度理解学科内容。主题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逻辑,在确立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主题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教材或教法的考察中嵌入对学生学习的认识。
6.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课堂观察和研讨
执教教师根据研讨结果,重新修订教学设计,开展新一轮的教学和课堂观察,在第二轮教学结束后进入新一轮的“课后研讨”。
新一轮的教学,应是同一研究主题在不同的教学班进行。
7.形成研究报告
第二轮研讨结束后,研究小组应就两轮教学在具体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成效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一份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具体操作流程
课例研究一般要经历“确立研究主题”、“规划教学设计”、“实施课堂观察”、“开展课后研讨”、“形成研究报告”等核心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
说明
备注
1.建立课例研究小组
建议课例研究小组成员数为4-6人,并确定课例研究的组织形式。
课例研究的组织形式:(1)同一主题+同一教师+持续改进:即让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基于充分的研讨进行连续几次的教学改进直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2)同一主题+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即让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基于充分的研讨进行“接力赛”式的教学改进直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3)同一主题+不同教师+异构比较:即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按自己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演绎,随后教师们一起针对不同教师演绎的课进行比较式的研讨。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下是一些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例研究的建议:1. 明确研究目的:在进行课例研究之前,教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
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对特定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师应将研究目的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确保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2.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课例研究需要与同事或同行进行合作。
教师可以与同年级组的教师或其他学科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
这样的合作伙伴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经验和观点,有助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 确定研究方法: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异,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
4.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研究过程,确保研究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
计划应包括研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所需资源、研究的具体步骤、预期的结果等。
5. 收集数据: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数据。
这可能包括课堂观察、教师自评和学生反馈等。
教师应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便进行分析。
6.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教师可以使用图表、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工具来呈现和分析数据。
7. 形成讨论和反思:在分析数据之后,教师需要进行讨论和反思。
与合作伙伴一起讨论数据中反映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8. 撰写研究报告:最后,教师需要将讨论和反思的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报告应清晰、简洁地概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报告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料,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层或相关教育机构分享。
9. 实施解决方案:一旦形成解决方案并撰写了研究报告,教师需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课例研究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我校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课后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策略的探索,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把握。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2. 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前,各学科组针对所选课例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各学科组的一节优秀课例进行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教学效果。
3. 课后研讨观摩课后,各学科组组织教师进行课后研讨。
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四、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各学科组针对所选课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2)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3)各学科组负责人对备课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2. 课堂教学观摩(1)教师们认真观摩优秀课例,记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教学效果。
3. 课后研讨(1)各学科组组织教师进行课后研讨,分享观摩感受。
(2)针对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3)学科组负责人对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五、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
2. 教师们在教学策略上有了新的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幼儿园课例式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园特开展课例式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创意彩泥》为例,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对美术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观摩《创意彩泥》活动,让教师了解大班幼儿的美术兴趣和创作能力。
2. 学习《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提高教师对美术活动的教学设计能力。
3. 通过研讨和反思,提升教师对美术活动的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培养教师具备观察、分析、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大班幼儿的美术兴趣和创作特点,熟悉《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 环境准备:准备好彩泥、模具、工具等教学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学课件:制作《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师观摩和研讨。
四、活动过程(一)观摩活动1. 教师分组,每组观摩一位教师组织的《创意彩泥》活动。
2. 观摩过程中,教师认真记录活动过程,重点关注幼儿的参与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活动效果。
(二)研讨活动1. 教师分组进行研讨,分享观摩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各组教师就《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幼儿表现等方面进行讨论。
3. 教研组长总结各组讨论成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反思活动1. 教师针对观摩和研讨活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幼儿表现。
2. 教师分享自己的反思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四)总结与评价1. 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要点和注意事项。
2. 教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期望。
五、活动效果1. 教师对大班幼儿的美术兴趣和创作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师在《创意彩泥》活动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一)发现问题通过听课、观摩课例、研讨交流或者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教学领导与教研组的教师们进行交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发现问题:1.教研组听评课中发现问题领导在听课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在听课和交流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
因此,学校各教研组每学期都应该开展教学研讨课,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从听评课中发现问题。
如:我校就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选择某位教师上课后,集体备课时,全组教师共同来备这节课,听课时全组教师共同参与,课后马上评课。
评课时,先由授课教师谈本课的设计意图、要实现的目标、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再由本组教师进行评析,在评课的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
如我们在听评课中发现了“各学科在分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只注意分组的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就组织各教研组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自主学习”,展开研讨交流活动,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例观摩中提出问题教师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最终的着眼点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课例观摩活动。
可以把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光盘选择有代表性的放给教师观看,全体教师共同去感受。
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教师的课例进行观摩研究,把学校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教研课的全过程实录下来,放给教师们看,并进行研讨。
在听评课中把发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进行研究。
如:我校在听了人教版九年级《杨修之死》一课后,老师们发现在九年级的课堂上还利用一定时间进行字词书写指导,有必要吗?于是,我们就以“九年级还需不需要进行字词书写指导”为专题进行了研究。
3.研讨交流中提出问题专题研讨是一种可以自由发言的讨论会,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
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
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
[4]图1 “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
截止到2021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安桂清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
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
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
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
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
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
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
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
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
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
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四、主题式课例研究(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主题学习。
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
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1)读书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
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
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3、主题设计。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是指既具有个体化,又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可按照“个别备课——同伴议课——个性补改”的程序进行。
在进行主题设计时,要在个别备课之前先确定主备人,个别备课指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设计内容后,精心设计教学。
这里的“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贯穿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更强调“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即学生“主动参与”的相关理念。
同伴议课指全体实验教师在个别备课,彼此形成个性教案后,通过说课法或微格教学模拟法,实验教师围绕如何具体解决研究的问题,以主备人为中心,进行研讨交流。
个性补改指主备人在同伴议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情特点和个性教学风格的修改,使之成为比较完善、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教案。
4、主题行动。
主题行动是指将“主题设计”好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这里的“行动”,既包括主备人的“上课”,也包括其他研究合作者的“观课”。
(“听课”与“观课”。
“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究活动。
观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研究”,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
观察的对象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以便进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行动。
)就主备人的“上课”而言,“主题行动”不仅意味着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依据动态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地实现有效生成。
这是因为主备人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而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观课”的合作者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而在课堂教学中策略、方法运用是否有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关注学生,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主题反思。
主题反思是指在主题行动后,主备人首先结合自己的“上课”进行反思,进行个人的课后说课,而其他的合作者要在“观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也可称之为“集体讨论”。
讨论要聚焦在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上,主要看是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上充分的主题反思的基础上,主备人要细致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从而形成典型的课例。
6、主题后续主题后续是指此次“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的后续总结阶段。
其他合作研究者要在主备人结束课例研究后,结合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心得,选择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实践。
并要在尝试实践后进行此次活动的总结,撰写成果(研究心得、札记、论文、课例设计等)。
因此主题式课例研究可简单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五个环节。
(二)主题式课例研究常用操作模式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适宜学科:生物、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
适宜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
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历史专题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三)、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研究模式由于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一个教师教的并行班较多,所以在进行主题式课例研究时,建议采用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模式。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模式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
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1、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其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
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
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课。
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一上”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开展第二次讨论。
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
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并与“一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对照,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连环跟进是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特征。
因此,将“二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
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课堂观察,作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一上”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二上”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
“三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
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课例报告。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一)、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主题式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了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更有助于明确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有效合作。
主题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三)、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
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