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原理
视觉的原理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让我们能够感知世界,理解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的原理是指人类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它涉及到光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从光的传播、眼睛的结构、视觉信息的处理等方面,介绍视觉的原理。
首先,光的传播是视觉的基础。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而在介质中传播时则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反射或透射光线。
人眼所看到的物体,实际上是被照射的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产生的视觉效果。
因此,光的传播对于视觉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眼睛的结构对于视觉的实现至关重要。
人类的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首先经过角膜和瞳孔,然后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得人类能够感知外界的光信号,并产生视觉感知。
最后,视觉信息的处理是视觉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脑皮层中,视觉信息会被进行多层次的处理和分析。
比如,边缘检测、形状识别、颜色感知等都是视觉信息处理的重要内容。
大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最终形成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过程涉及到神经元的活动、神经传导等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视觉的原理涉及到光的传播、眼睛的结构以及视觉信息的处理等多个方面。
它是一个涉及到光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视觉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眼睛中的光感受器与视觉传递
眼睛中的光感受器与视觉传递视觉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而我们的视觉感受主要来源于眼睛中的光感受器和视觉传递。
了解这些过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现象。
1.光感受器与视网膜在我们的眼睛中,有两种光感受器,分别是锥细胞和杆细胞。
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视觉感受。
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感知和细节识别,而杆细胞则负责在低光下提供类似黑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担当高光度条件下的视觉感受。
这些光感受器分布在眼睛的覆盖着感光细胞的视网膜上。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层包括了外层的锥细胞和杆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光细胞层后面,还有许多神经元,传递着这些信号,最终到达大脑的视觉中心。
2.视觉传递通路感光细胞在将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后,这些信号会顺次地传递到后继视网膜神经元、视交叉体、外侧膝状体、旋转体、丘脑、视觉皮层等多个层次。
整个传递通路也分为两个主要的视觉通路:背道和腹道。
背道的主要任务是对视觉信息的定向处理和细节提取,同时也负责我们对于立体、色彩、方向和运动等特性的感知。
该通路的末梢终止于大脑的顶后区,所以也被称为“背侧通路”。
腹道的主要任务是对视觉信息的整合处理和认知、情感的加工。
它主要位于大脑的颞叶顶极区域,所以也被称为“颞下通路”。
我们的眼睛中光感受器的感知和这些视觉传递通路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感知出周围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们的眼睛和这些神经途径还有许多细节上的联系,例如对震动光线的适应,对亮度和对比度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光点后继发射的反应等等现象。
3.视网膜与弧状纤维视网膜也有一些非常神奇的结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构就是视网膜的血管,也称为弧状纤维。
这些血管呈现一种独特的圆形形状,完全围着视网膜一周。
这种结构起到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包括供给视网膜所需的氧气和营养成分,以及帮助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弧状纤维的分布方式和其他部位的动脉血管完全不同。
眼睛中的弧状纤维起到的功能比我们经常认为的更为重要,而它对视觉及眼球本身的保护和功能的影响,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心理讲座】视觉成像
【心理讲座】视觉成像一、眼睛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光线须经过一系列的聚光器官,最后才能折射并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球是这一系列的聚光器官。
眼球形状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分三层。
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光线通过角膜发生折射进入眼内。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等。
虹膜中间有一个孔称为瞳孔,它随光线的强弱而调节其大小。
内层为视网膜和部分视神经。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包括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以及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在眼底视网膜中央有一小块碟形区域叫中央窝,其间含有密集的锥体细胞,具有敏锐的视觉、颜色和空间细节辨别力。
在离中央窝15度附近,神经节细胞在此聚集成束形成视神经而进入大脑,这个地方叫盲点。
眼球内容物有水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
当注视外物时,由于角膜、虹膜以及这些屈光介质的调节作用,物像才得以聚集在视网膜的适当部位上。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
光线到达视网膜后,首先穿过视神经纤维的节状细胞、双极细胞,再引起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变化,然后它们通过一定的光--化学反应影响双极细胞和节状细胞,从而引起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
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在数目、功能、形态和分布上都有不同。
棒体细胞较锥体细胞多。
锥体细胞为粗短锥形,棒体细胞为细长棒形。
锥体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在视网膜边缘很少。
视网膜中央窝处无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的地方,棒体细胞数目急剧增加。
在功能上,棒体细胞为暗视觉感受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在暗视环境中起作用。
锥体细胞是明视觉感受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在明视环境中起作用。
当光线作用于视感受器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分解和合成,分解和合成时所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受细胞发放视神经冲动,从而引起相应的视觉。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光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便转换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经由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听觉实验)
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五、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的⼼理特性⾳调:⼜叫⾳⾼,是对声⾳频率属性反映的⼼理量在低频,随⾳强增加⾳调变低;⽽在⾼频,随⾳强增加⾳调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响度级40⽅,频率1000Hz 的纯⾳⾳⾼被定为1000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分贝的1000Hz纯⾳的响度。
把响度⽔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的声压级(单位Phon,⽅)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条曲线代表⼀个响度⽔平。
下⽅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些特点:①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响度级也相应增加;②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个因素;③不同频率的声⾳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声⾳的掩蔽听觉掩蔽:⼀个声⾳的存在使另⼀个声⾳的强度阈限提⾼的显现①频率掩蔽:纯⾳对纯⾳的掩蔽,两个声⾳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a.频率⽐较接近的纯⾳⽐频率相差较⼤的纯⾳有更⼤的掩蔽效果b. ⾼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于低频对⾼频的掩蔽c.掩蔽声⾳的强度越⼤,掩蔽效应越好②噪⾳对纯⾳的掩蔽:对纯⾳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③⾮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的条件下发⽣的掩蔽现象掩蔽声作⽤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分别作⽤于两⽿⽽产⽣的互相掩蔽效应(3)听觉疲劳与适应听疲劳:达到⼀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的响度在刺激作⽤最初⼏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较稳定在⼀个⽔平适应与疲劳最⼤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个稳定的⽔平2.声⾳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向定位线索①⽔平⾯上的声源定位主要⽤双⽿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②在垂直平⾯定位的主要线索是⽿郭引起的频谱线索③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④⼈对声源⽅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⑤视觉对定位有影响(2)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法⾃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位;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听觉⽅向定位的规律:①来⾃⾝体两侧的声⾳⽅位容易分辨②来⾃头部中切⾯上声⾳容易混淆③如果以两⽿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个圆锥,在圆锥⾯上的点发出的声⾳容易混淆3.语⾳知觉实验(1)语⾳及其声学特点语⾳的成分:元⾳、辅⾳、特殊语⾳、声调(元⾳是最强的语⾳)语⾳的组成要素:⾳调、⾳强、⾳⾊、⾳长是能将复合⾳或语⾳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频率—强度—时间间的变化的仪器,它能将听觉特征⽤图的形式表⽰出来。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
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m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
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敏感。
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
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
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越低。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
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
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见红和绿。
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视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视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分析: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受外界光刺激;二是分辨光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性。
(一)感受外界光刺激视觉感受光刺激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眼对光的强度、波长的感受性以及人眼对光刺激的适应能力,而人眼对光刺激的感受性又与人的视觉系统的特性有关。
1、对光强度的感受性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其绝对阈限非常低。
研究发现,在大气完全透明状态下,眼睛能感知一公里外的千分之一烛光的光源。
影响视觉对光强度感受性的因素有:(1)网膜受刺激部位。
光刺激落在中央窝附近时,视觉具有最高的感受性,而刺激视网膜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
(2)受光刺激的网膜区域的大小与视觉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
光刺激强度很弱时,如果其刺激网膜的面积较大,或刺激持续时间较长,也能达到与强刺激同样的视觉效果。
(3)人眼的机能。
(4)光的波长。
2、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人眼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如图所示。
要点如下:(1)视觉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不同于对光强度的感受性,一般来说,察觉哪里有光比辨认出光的颜色要容易,也就是说人眼对光的强度的感受性比对颜色的感受性高,其绝对感觉阈限低;(2)在明视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55 nm波长的黄绿色光,即人眼视锥细胞对于555 nm波长光的感受性最高。
而对光谱两侧的红色光(700 nm)和紫色、蓝色光(400 nm左右)感受性最低;(3)在暗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波长为505 nm的蓝绿色的光,这说明人眼的视杆细胞对于505 nm波长的光的感受性最高。
这种现象捷克物理学家浦肯野(JE Purkinje)早在1825年就已发现;(4)浦肯野效应:当光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明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暗视觉)时,人眼对光波中的短波部分的感受性提高的效应叫浦肯野效应;(5)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性还表现在人眼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在不同波长是不一样的,即对色光的差别感觉阈限不一样,如图所示。
最低差别感觉阈限在480 nm和600 nm 附近,最高差别感觉阈限在540 nm附近和光谱的两端。
视觉停留的原理
视觉停留的原理
视觉停留是指人眼在观看运动物体时,由于视觉暂留现象的存在,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停留一定时间,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性,从而形成动态的视觉效果。
视觉停留的原理是人类视觉系统对运动物体的处理方式,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视觉暂留现象是指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物体在移动时,即使该物体消失了,我们的视觉系统仍然会保留该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直到新的影像出现为止。
这种现象是由于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一定的惯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影像。
因此,视觉暂留现象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到连续的运动,从而形成了视觉停留的效果。
视觉停留的原理可以用于各种应用中,例如电影、电视、动画等。
在电影中,每秒钟播放24张静态图像,这些图像在观众的视觉暂留
现象下形成了连续的动态效果。
同样,在电视和动画中也是如此,每秒钟播放一定数量的帧数,使得观众能够感知到连续的运动。
除了电影、电视、动画等娱乐应用外,视觉停留的原理还可以用于设计和交互方面。
在设计方面,设计师可以利用视觉停留的原理来创造出各种视觉效果,例如动态的网页设计、交互式应用程序等。
在交互方面,设计师可以利用视觉停留的原理来创造出更加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例如拖拽、滑动等操作。
视觉停留的原理在人类视觉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娱乐、设计、交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深入研究视觉停留的原理,将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未来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视觉
视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据估计,信息总量的70%~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见视觉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视觉的特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即光的特点,然后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内部条件,即视觉器官的特点,其中包括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
这种说法有点笼统,光是具有一定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的频率范围为5×1014~5×1015HZ,换算成波长为380~780nm,在幅员辽阔的电磁辐射中,人眼所能接受的光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很小一部分,称为可见光,约占整个光波的1/70,在此范围之外的电磁波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如图:在真空中,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当它通过液体、固体、气体等介质时,速度下降。
由于介质的数目不同,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
人眼接受的光主要来自光源及其照射在物体表面而反射的光。
光源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在宇宙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此外还有各种人造光源,如白炽灯、霓虹灯、蜡烛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遇到单色光,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光带(即一定的光波频率宽度)的光。
太阳光就是一种混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色散后的光不能继续分解,叫单色光,它们具有单一的波长。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所接受的光线大多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这些物体不能自行发光,而是反射太阳或各种人造光源的光。
例如,星星就是一个不能发光的物体,我们平时看到的浩瀚苍穹中美丽的星光,其实是星星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总之,当我们讲到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时,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
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视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视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视觉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分析:⼈类视觉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是感受外界光刺激;⼆是分辨光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性。
(⼀)感受外界光刺激视觉感受光刺激的能⼒主要表现为⼈眼对光的强度、波长的感受性以及⼈眼对光刺激的适应能⼒,⽽⼈眼对光刺激的感受性⼜与⼈的视觉系统的特性有关。
1、对光强度的感受性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的感受性,其绝对阈限⾮常低。
研究发现,在⼤⽓完全透明状态下,眼睛能感知⼀公⾥外的千分之⼀烛光的光源。
影响视觉对光强度感受性的因素有:(1)⽹膜受刺激部位。
光刺激落在中央窝附近时,视觉具有最⾼的感受性,⽽刺激视⽹膜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
(2)受光刺激的⽹膜区域的⼤⼩与视觉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
光刺激强度很弱时,如果其刺激⽹膜的⾯积较⼤,或刺激持续时间较长,也能达到与强刺激同样的视觉效果。
(3)⼈眼的机能。
(4)光的波长。
2、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眼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如图所⽰。
要点如下:(1)视觉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不同于对光强度的感受性,⼀般来说,察觉哪⾥有光⽐辨认出光的颜⾊要容易,也就是说⼈眼对光的强度的感受性⽐对颜⾊的感受性⾼,其绝对感觉阈限低;(2)在明视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55 nm波长的黄绿⾊光,即⼈眼视锥细胞对于555 nm波长光的感受性最⾼。
⽽对光谱两侧的红⾊光(700 nm)和紫⾊、蓝⾊光(400 nm左右)感受性最低;(3)在暗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波长为505 nm的蓝绿⾊的光,这说明⼈眼的视杆细胞对于505 nm波长的光的感受性最⾼。
这种现象捷克物理学家浦肯野(JE Purkinje)早在1825年就已发现;(4)浦肯野效应:当光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明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暗视觉)时,⼈眼对光波中的短波部分的感受性提⾼的效应叫浦肯野效应;(5)⼈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性还表现在⼈眼对颜⾊的辨别能⼒在不同波长是不⼀样的,即对⾊光的差别感觉阈限不⼀样,如图所⽰。
视觉的基本原理范文
视觉的基本原理范文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通过感知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将外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纹理信息转化为人们可以理解的图像。
视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眼球的构造和机理、视觉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等。
光的传播是视觉的基本前提,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的原则,即光线从光源发出后在介质中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折射和反射现象,光线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折射。
反射是光线遇到界面后沿原来的路径返回,折射是光线遇到界面后改变传播方向。
眼球是视觉的感受器官,它的构造与机理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外界的图像。
眼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光线首先通过角膜,然后进入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光线的进入量。
光线进入眼球后会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信号会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处理。
视觉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主要区域,它由多个区域组成,每个区域负责不同的视觉功能。
例如,V1区负责边缘检测和方向感知,V4区负责颜色识别,MT区负责运动感知等。
在视觉皮层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回路,通过这些神经回路,大脑能够对视觉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产生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除了基本的光传播和视觉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颜色感知也是视觉的重要方面。
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不同的波长对应不同的颜色。
人眼能够感知的颜色范围是有限的,主要包括红、橙、黄、绿、蓝和紫等颜色。
在视觉系统中,我们的大脑会对颜色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识别不同的颜色。
总之,视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眼球的构造和机理、视觉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颜色感知等方面。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的工作方式,从而深入研究和应用视觉技术,如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
视觉的研究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人类的视觉功能的改善和康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视觉和错觉PPT课件
庞泽幻觉
一组放射状的线段,由于 背景干扰,看起来某些线 段比其它线段长,但实际 上它们的长度完全相同。
埃冰斯幻觉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由 于周围排列的线段干扰, 看起来一个比另一个大。
色彩错觉
同时对比错觉
当两种颜色并置时,由于相互对 比作用,每种颜色的色调、明度 或饱和度会发生变化。例如,红
色在绿色背景下看起来更红。
效果。
05
视觉与错觉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对视觉和错觉的解释
感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强调感知过程 在视觉和错觉中的作用, 包括注意、记忆、知觉组 织等。
认知偏差
人们在处理视觉信息时, 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如选择性注意、先入为 主等,导致产生错觉。
神经机制
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觉和错 觉的神经机制,探讨大脑 如何处理和解释视觉信息 。
学习态度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及时复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 果。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在课程的小组讨论和作业中,我与同学们积极合作、互相 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视觉现象解析
光线与色彩感知
光线是视觉感知的基础
解释了光线如何进入眼睛 ,被视网膜接收并转化为
神经信号。
色彩感知的生理基础
探讨了视网膜上的视锥细 胞对光线的反应,以及大 脑如何处理这些信号以产
生色彩感知。
光线与色彩的心理效应
分析了光线和色彩如何影 响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行
为。
形状与空间感知
形状感知的要素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
视觉的基本现象 普通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视觉的基本现象普通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视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眼睛和大脑之间的复杂协同作用,将外部环境的光线信息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识别的图像。
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视觉现象和感知的学科,视觉心理学旨在深入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注意和记忆视觉信息的。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探索了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与其他心理过程(如注意力和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视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视觉的感知、注意力和记忆三个基本现象。
首先,视觉的感知是指我们如何通过视觉系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视觉刺激。
这包括了我们对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视觉属性的感知能力。
其次,视觉的注意力是指我们在众多视觉刺激中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特定的信息。
注意力的分配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中不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效果。
最后,视觉的记忆是指我们如何存储和检索与视觉相关的信息。
我们的记忆系统对过去的视觉经验起着关键的作用,使我们能够识别、回忆和辨别各种视觉对象和场景。
通过深入研究视觉心理学中的这些基本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机制,并且对于应用领域,如广告、设计和教育等,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以这三个基本现象为主线,探讨视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以期增进对视觉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分别是视觉的感知、视觉的注意力和视觉的记忆。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视觉心理学的基本现象。
在这些内容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视觉系统的运作方式,探讨视觉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着重介绍视觉的感知。
视觉的感知是指人们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光线、颜色、形状和运动等视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被加工和解读的。
通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感觉》知识点
1.感觉的概念和意义概念: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近刺激与远刺激2.感觉的编码(1)概念:物理、化学能量→神经换能→神经冲动(2)理论: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1)对数定律P=K l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讲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普肯野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显得同样亮,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亮。
(2)颜色:①色光混合;②颜料混合。
(3)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①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②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
(4)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
(5)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越大,视力越差,反之越好。
视角=物体大小/距离。
(6)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①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
②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
(7)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8)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
(9)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够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被称为视觉掩蔽。
02感知的过程、知觉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寻找这些气味的散发地,此时气味起到了无形中的引到作用,可是让人们恶 心的气味,却会阻止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接近,我们自然形成一种排斥感,企 图逃离或回避它们。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 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 称冬亭。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 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
5、多种感觉与景观设计 1)视觉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80% 的信息来源于视觉。 实验:研究人员给被试事先戴上一副特殊的三棱眼镜,使被试通过 眼镜看到一根直的木棍是弯曲的,同时请被试用手触摸这根木棍, 触觉告诉他是直的,而当研究人员问:“木棍是什么形状的?” 结果有90%的人都认为:“木棍是弯的”。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 区分出来。
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 荧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
10
3)人的主观因素,如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 知觉对象也不同。 4)刺激物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彼此接近的对象比相隔较远的对 象、彼此相似的对象比不相似的对象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的对 象。
闻木樨香 雪香云蔚
香远益清
a)考虑风向,芳香设计植物方位 b)防止多种芳香植物混合后产生不快气味,注 意植物分层设计 c)利用芳香植物作为地标应用于设计 d)由于嗅觉器官的疲劳特性,应注意芳香植物 配置的变化,以及芳香类型的分层设计。
c、触觉
• 触觉上的求美需要行为——对水 的体验 地点:江滩水景广场 空间类型:城市公园 时间:喷泉开放时 水景是公共空间活动场所常用的造景元素,其与生俱来的美丽形式最能 打动人。古文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大多数人对水都有 亲近的欲望,对水特有的柔美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 尽管水使人获得直观、丰富的视觉影像,但这种影像始终与人保持着距 离。其实,人们更喜欢和水零距离的接触,喜欢用手和身体去感受水体的流 动,体会它的湿润、柔软、凉爽、跳跃的性质。 在观察中发现,多数人都希望接触到水,特别是青少年,希望通过触知 感受水的心理十分强烈。
视觉器官概述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
璃体四种折光体组成。其折光能力与折射 面的曲率半径有关。曲率半径越大,折光 能力越小;反之折光能力越大。由于晶状 体的曲率半径可随视物距离而改变,所以 它在眼折光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眼的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 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所产生的感觉称双眼视觉。
3.散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眼的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
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进 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导致视 物不清或物像变形,可用柱面镜予以纠正。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 人类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 胞。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位,尤其是中 央凹;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位。
– 当三种视锥细胞同等受刺激时,产生白色视觉。 – 色盲是当人失去辨别颜色能力的色觉障碍。色盲病大多数是由遗传因素决定
的。其原因是视网膜中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所致。临床上红色盲和绿色盲较常 见,统称为红绿色盲。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 当人从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物体,经过一段时
1.近视
• 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 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物发 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在视 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 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配戴凹透镜,
• 2.远视
•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弱(屈光性远视),因此来自 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远 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经过眼的调 节才能使入眼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看近 物时则需作更大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由 于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看远物都需要调
贝尔氏现象
贝尔氏现象
贝尔氏现象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视觉现象,其指的是物体在特定的背景下比在其他背景下更加显眼。
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哈尔曼·贝尔(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9世纪末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贝尔氏现象中,一个物体在看似相同的两种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亮度(或颜色)感知,这是由于周围的环境对视觉当中的对比所产生的影响而引起的。
例如,在一块黑色和白色相间的背景板上,同样的灰色方块代表的灰度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较亮,而在白色背景上则较暗。
贝尔氏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视觉系统的适应性。
当我们进行视觉任务时,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通过比较目标物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对比来确定它们的亮度或颜色。
结果,在不同的背景下,同一物体的亮度或颜色对比关系会发生变化。
即使物体本身的亮度或颜色没有变化,周围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它们的视觉感知发生变化。
另一个导致贝尔氏现象的因素是彩色对比的响应。
如果两种颜色的对比度不同,我们的大脑会更注重更高对比度的颜色,从而可能降低对比度较低的颜色的感知。
因此,在不同的背景下,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与周围环境形成更高对比度的颜色。
虽然贝尔氏现象已由哈尔曼·贝尔进一步研究和解释,但这一现象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因为它涉及到视觉系统中的基本生理过程。
通过更深入地理解贝尔氏现象,我们可以设计更好的视觉任务和界面,并为人们提供更优秀的视觉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觉缺陷包括色盲和色弱
正常人可以用三种波长光匹配光谱上的其他波长的光,色弱的人三种波长的光感受性低于正常人。色盲分为局部色盲和完全色盲,一般缺乏视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空间上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例如物体明度不仅取决于照明,反射系数,与周围环境明度也有关系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或者说是侧抑制现象
3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称为视力。视敏度大小由视角大小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大小,及物体到眼睛的距离。视敏度可分为最小可见视敏度,最小间隔视敏度,游标敏度,影响视敏度的因素视网膜受到刺激部位,背景照明,物体与背景间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空间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持续时间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感觉,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表面照明强度,还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性不同
颜色是由光作用于人眼的另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 明度 饱和性,色调由波长决定,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选择性反射。明度指颜色明暗程度,颜色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发射系数,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纯杂程度和鲜明程度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由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分为暗适应,明适应
2后像,颜色视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3闪光融合
能够刚刚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率或闪烁临界频率,表明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视觉掩蔽
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