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3、污染源类型;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 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污染因素作用的综合性二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非生物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能量:阳光、引力、地磁力、地热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气、二氧化碳、有机质等生物环境人工环境工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道德观念文化风俗意识形态工业农业建筑通讯工程三、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2.环境的区域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3.环境的综合性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4.环境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

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1原生环境问题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③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研究内容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章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简述人为大气污染源的类型;人为污染源: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①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危害:燃烧时产生大量烟尘、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来源:用煤量大的工矿企业和生活炉灶;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特点: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③交通运输过程排放运输工具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目前,污染物排放最多的是汽车;④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化肥3、按照空间分布方式,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点污染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线污染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面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4、什么叫二次污染物、TSP 、PM10、二次污染物续发性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特点:颗粒小,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总悬浮颗粒物TSP 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它分为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PM10,和粒径小于μm的微粒;5、简述大气环境中有哪些主要的污染物主要大气污染物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直径从μm;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颗粒物IP;②硫氧化物污染物:SOx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③氮的氧化物污染物:NOx种类很多,主要指NO和NO2;④碳的氧化物污染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⑤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指以碳元素C和氢元素H形成的化合物总称碳氢化合物;通常,在大气污染研究中把碳氢化合物区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NMHC;甲烷烃、非甲烷烃⑥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大气中卤代烃包括卤代脂肪烃和卤代芳烃;其他含氯化合物:CL2、HCL氟化物:HF 、SiF4、H2SiF6、F2.6、试述氧化型和还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区别7、大气污染物转化和硫酸烟雾的概念;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去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应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二氧化硫被氧化,经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固液态气溶胶,称为硫酸烟雾;8、简述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1、NO x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同时存在,且达到一定浓度;2、有足够的太阳辐射强度;3、有不利于光化学烟雾扩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的,导致O3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快速地向NO2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继续光解生O3;如此往复,知道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9、什么叫大气自净能力简述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主要因素;大气自净能力:指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引起对大气的净化;包括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沉积和化学转化;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动力因子:风输送作用冲淡稀释作用、湍流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作用;热力因子:温度层结稳定的温度层结抑制湍流,扩散不畅;不稳定的温度层结热力湍流加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稳定度 ;10、试述五种烟型的特点、形成时的大气状况、发生条件、与风湍流的关系及发生时的地面污染状况;11、试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①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性质做好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②合理工业布局:考虑工业结构重污染工业:火电厂、建材、冶金;轻污染工业:纺织、机械;按照不同的环境要求,合理布局工业项目,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气象条件、环境敏感区;2 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环境容量3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①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的使用量②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4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①解决工业燃料大气污染问题发展清洁生产,改善工艺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②解决民用燃料大气污染问题普及使用型煤5区域集中供热、供暖;6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①采用高烟囱②集合烟囱排放1、水环境、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水环境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中的水本身及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甚至还包括水生生物等;水体污染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2、简述水体自净的影响因素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状况、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3、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源各类污染源具有什么特点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水中包含有生产废液、残渣以及部分原料、半成品、副产品等;特点:面广、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2生活污水①污水中杂质类型很多,包括悬浮杂质、溶解物质、粪臭素和微生物,但总量仅占到%-1%;②含量大量各种微生物;③呈弱碱性,PH约为;④外观浑浊、黄绿至黑色,有腐臭味3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特点:①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②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覆盖面广且很分散;4、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环境有哪些危害1无机无毒物质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增加水体矿化度,增强植物营养物质,加强水体富营养化2无机有毒物质①重金属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元素砷等锌、镍、钴、锡等②氰化物氰化物是剧毒物质,能在体内产生氰化氢,使细胞呼吸受到麻痹引起窒息死亡;③氟化物氟化物对许多生物具有明显毒性,如饮用水浓度超过1毫克/升时,出现氟斑牙,更高时使人骨骼变形,引起氟骨症、损害肾脏等;3耗氧有机污染物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下降、鱼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4有机有毒物质①酚类化合物水体中酚浓度味毫克/升时,鱼肉产生酚味;浓度高时,鱼类大量死亡;人们长期饮用含酚水,引起头昏、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中毒;②有机农药③多环芳烃:环境中主要的致癌物质;④多氯联苯PCB化学性质稳定性极高,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憎水亲脂,一旦侵入肌体就不易排泄,聚集在脂肪组织、肝和脑中,引起皮肤和肝脏损害;⑤洗涤剂水体中含洗涤剂达到毫克/升时,水面上浮起一层泡沫,破坏景观,也影响大气的氧向水中溶解交换,大于10毫克/升时鱼类难以生存,达45毫克/升时水稻生长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表面活性剂会使水生动物的感官功能减退,丧失生存本能;5、耗氧有机物、BOD、COD的概念;耗氧有机污染物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易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其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故称耗氧有机物;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严格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化学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6、解释氧垂曲线变化原因;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的过程,反应式:RCHNH2COOH + O2 = RCOOH +CO2 +NH3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过程,反应式:2NH3 + O2 = 2HNO3 + 2H2O 2HNO2 + O2 = 2HNO3耗氧作用:有机污染物分解作用耗氧和有机体呼吸作用耗氧;复氧作用:空气中的氧溶于水的作用;耗氧作用与曝气作用综合决定着水中氧的实际含量;7、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类型;“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天然富营养化处于幼年时期,贫营养状态的湖泊接纳氮、磷等营养元素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草食性动物大量繁殖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释放出营养物质被新的生物所吸收;人为富营养化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了水体营养物质负荷,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8、论述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全太湖周边工厂废水直接排放进入太湖导致太湖水中含磷量严重超标,水体自净能力无法跟上磷元素的增加速度,湖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对策为,减少并控制周边工厂的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才可排放进入太湖;9、简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耗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会发生甲烷发酵,生成甲烷气;10、试述水体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水体污染防治和管理1 制定水环境标准2减少耗水量 3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城市下水管网,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污水;4调整工业布局5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需水状况、供水状况、统一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2、废水处理方法物理法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同时回收他们;浮选法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蒸发法由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的可溶性物质;化学法萃取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第三章1、简述土壤胶体的概念和类型土壤胶体指直径小于1um或2um之间的颗粒;土壤胶体的类型: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2、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有机污染物: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中间产物毒性大于母体的有机物可降解有机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营养元素放射性元素其他: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肠细菌、炭疽杆菌、结合杆菌、破伤风杆菌3、简述土壤净化的概念及影响土壤净化的功能;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土壤中胶体体系的吸附、代换作用;土壤植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功能是一对动态平衡的过程;4、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1大气污染型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延伸;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2水污染型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分布;污灌物质一般集中在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延长,污染物质可由上部向下部土体扩散和迁移,以至达到地下水深度;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农业污染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以上各种污染类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5、简述土壤有哪些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元素砷等生物毒性显着元素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它们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降尘等;6、简述土壤中汞的迁化转移规律1汞的存在形式:离子吸附和共价吸附的汞、可溶性汞、难溶性汞;2土壤胶体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粒对汞有很强的吸附力;PH值等于7时,无机胶体对汞的吸附量最大,而有机胶体在PH值较低时,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3氧化-还原状况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无机汞之间、有机汞;无机和有机汞之间的转化4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微生物通过烷基化改变重金属的毒性,增加金属的挥发性,提高重金属进入大气圈的可能性;微生物能改变土壤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形态,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一些微生物产生的阴离子基团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是有效的重金属配位剂;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硫化氢可与重金属离子作用,形成难溶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会显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土壤生物还能大量富集几乎所有的重金属,并通过事物链进入人体,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7、简述土壤环境容量、绝对容量和年容量的概念;对土壤环境容量的两种理解:土壤可以承纳一定污染物而不致污染作物,一般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作为土壤环境容量;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WQ 来表示土壤绝对容量,是某一环境所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达到绝对容量没有时间限制,浓度计算公式:单位:ppm WQ = WS –B任何一个具体环境都有一个空间范围,土壤环境绝对容量常用重量单位来表示,重量计算公式: WQ = MWS –B在此公式中,M为每亩耕层的土壤重,WS、B分别为土壤环境标准的规定值和土壤环境背景值,单位是毫克/千克;年容量WA:是某一土壤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由于土壤具有净化能力,所以土壤年容量是根据污染物的残留量计算出的环境容量;通常采用净化率:K = A‘/A×100% ;A - 某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输入量,A‘-经过一年以后的净化量8、试述土壤污染的控制措施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禁止或限制施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农药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1物理措施:客土深翻通风去污法热解法改变耕作制度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2)化学措施(3)施加抑制剂化学清洗法3生物措施利用微生物治理利用植物治理第四章1、名词解释:噪声、环境噪声污染、声压、声压级、LA、LeqA、Ldn、L10、L90.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使人厌烦并妨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强度超过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容许的环境状况,对人们健康或生产发生危害;声压: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称为瞬时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称为有效声压;通常所说声压指有效声压,用P来表示;声压级:LP——声压级,dB;P ——声压,Pa;P0 ——基础声压,2×10-5 Pa;LA: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数网络”,使接受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在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得噪声值较接近人的听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LA,记作A或dBA;LeqA:在声场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 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LAeq,简称等效声级,也可以记作LeqA,单位dBA;昼夜等效声级Ldn:考虑昼夜时间并将夜间噪声另增加了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了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单位是dBA统计噪声级统计百分声级Ln:统计噪声级是指在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中值;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2、试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噪声污染的危害:1干扰睡眠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数量和质量;2损伤听力听觉疲劳—听力损失轻、中、重度耳聋;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引发心脏病和血压升高、引发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影响内分泌机能,诱发癌症、引发神经衰弱症4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在噪声的环境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缓慢 ,噪声与胎儿畸形和胎儿体重有密切关系5对动物的影响6对建筑物的损害噪声控制1噪声防治技术①噪声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三阶段:噪声源、传播途径、受声者;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方法是包括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措施;隔震、阻尼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吸声、隔声 ;在接受点阻止噪声2行政管理措施我国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法令、法规来控制和治噪声污染,实施了一系列控制噪声的标准;我国许多城市还制定了有关控制噪声污染的规定;3城市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城市交通规划合理;3、根据噪声在空气中的衰减规律能进行简单计算第五章1、名词解释: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地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地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地物品、物质;危险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狭义上讲,资源化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而循环指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构造: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局部(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局部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根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响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根本原理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开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开展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开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开展而产生开展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开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开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开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1 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 环境要素的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阳光等。

3 环境要素的属性:(1)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2)环境要素的相互依赖性。

(3)环境要素的最差限制律。

(4)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5)环境要素变化之间的连锁反应。

4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

(2)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3)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

(4)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5 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6 地球环境构成: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各种天气现象以及大气污染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飞机)中间层、暖层、逸散层。

水圈:由地球上的各种天然水与其中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构成的水体。

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自然属性: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和其他可再生资源。

(2)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4)科技属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地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和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8 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9 自然资源的分类:有限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如土地、生物、水等不可回收的:如化石燃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回收的:如某些矿物资源等无限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10 自然资源的属性:(1)有限性(最基本的特征)(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性11 土地资源的定义: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名词解释):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这儿中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环境问题既包括环境污染问题(污染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又包括环境破坏问题(非污染性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4个阶段)及4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前):引起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地力下降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排出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第一次高潮(1950-20世纪80年代中期):八大公害事件接连出现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八大公害事件:P4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和第二次高潮的区别:(1)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主要出现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表现为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次则表现为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受到破坏。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①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变暖、臭氧层耗损、酸沉降。

②非污染性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③突发性、灾难性环境污染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

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⑤外来生物入侵。

(3)危害的后果不同。

第一次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第二次不止以上,更关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产生的机制不同(污染源不同):第一次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相对较易得到控制;第二次环境问题的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广、形成复杂。

4、环境的基本特征(P3):①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整体性(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性(区域差异,因地理位置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性)②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资源性(环境可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第二章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1、大气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一、名词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的,与某一中心食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3、土壤修复定义:土壤修复技术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5、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固体废物,由于不适当的处理、贮存、运输、处置或其他管理方面,它能引起或明显地影响各种疾病和死亡,或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显著的威胁。

”6、危险废物:指能引起或导致死亡或疾病增加;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7、电磁辐射:在遥感中常指电磁波。

它指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一种物理现象。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生态过程中多样性和变异性总和,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9、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在一定剂量(一般用单位机体体重的吸收量来表示)的污染物作用下,生物体中发生效应或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10、半致死浓度(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得试验生物死亡率为50%的毒物浓度或剂量,用于急性毒性作用的定量描述。

二、简答题1、环境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学研究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

第四,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1、COD(化学耗氧量):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所需的氧量。

2、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简称飘尘(粒径Dr≤10μm)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植物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主要是各种藻类的大量繁殖的现象。

4、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5、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6、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7、可吸入尘:(又称可吸入粒子(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P定为粒径Dr≤10μm的粒子。

8、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

9、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10、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11、环境质量评价:一般是指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2、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3、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14、TSP:(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15、土壤代换性酸性:中性盐中的金属离子代换土壤中的氢和铝离子而表现出来的酸度。

16、土壤水解性酸度:是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17、十分之一定律:1941年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研究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环境容量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隐蔽性危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6.森林资源锐减2.臭氧层破坏7.土地荒漠化3.酸雨8.物种加速灭绝4.淡水资源危机9.垃圾成灾5.能源短缺10.有毒化学品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2.不同社会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下面是环境科学概论的复习内容。

一、环境科学概念与发展历程1.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与生物、人类的相互作用等。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环境研究阶段、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

其中,自然环境研究阶段主要关注环境的组成和性质;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则关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2.国内环境问题国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耗等。

三、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1.环境保护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及环境治理原则等。

预防原则强调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综合利用原则强调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资源节约原则倡导合理使用资源;环境治理原则要求持久稳定地改善环境质量。

2.环境治理的方法环境治理的方法包括技术措施、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等。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管理制度;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等。

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满足未来代际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其原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公正与公平、文化多样性等。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缺陷婴儿300多万,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再如中国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把生态平衡破坏了,至今仍给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灾害放大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有些情况开始时,危害不大,但这种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放大作用,其危害程度会明显地加大,这便是环境的灾害放大性。

例如,某河流的上游小片森林被毁坏,则可能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化石燃烧燃料,释放出SO2和CO2,终于酿成了酸雨和温室效应;使用氯氟烃(氟里昂)导致臭氧耗损,可见环境的灾害放大性是何等的严重。

环境的持续反应性和环境的灾害放大性也可入并入环境的隐显性中,是隐显性的两个特例6、环境的有限性包括哪些有限性1、环境的本底值2、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7、如何理解环境质量的含义?环境质量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人类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的程度。

显然,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环境质量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等。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第四章大气环境污染与控制重点掌握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点。

第五章水环境污染与控制1、什么叫水体?什么叫水体污染?(1)水体: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地下水、沼泽及海洋等水的总称,即指水的本身;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应把水体看作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看。

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底质和生物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2、用哪些指标表示污水的水质?为了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要用污水的水质指标来表示。

污水的水质指标主要有下列几项:1)、悬浮物2)、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1)生化需氧量(BOD)(2)化学需氧量(COD)(3)总有机碳(TOC)(4)总需氧量(TOD)3)、pH值4)、污水的细菌指标5)、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1)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等;(2)有机有毒物质:酚类化合物、有机农药、多环芳烃(PAH)、多氯联本(PCB)、洗涤剂等以上五个指标是表示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也是反映水体污染情况的指标。

3、表示废水中有机物浓度的指标有哪些?(1)、BOD(五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2)、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

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3)、TOC(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

(4)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TOD值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CO2、H2O、NO、SO2…所需要的氧量。

它比BOD、COD 和高锰酸盐指数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值5、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含义及其分类。

1)、水体污染源的含义与分类(1)含义:指向水体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一切发生源。

(2)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水体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1)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2)按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同:可分为有机、无机、放射性、重金属、病源体等污染源,以及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方式: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

(1)水体污染物的概念: 造成水体的水质、底质、生物质等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称为水体污染物。

(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由于水体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因此可以用不同方法、标准或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

如按水体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如按污染物的毒性,可分为有毒污染物和无毒污染物。

7、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因素有哪些?①溶解氧(DO)2)影响水中DO的因素呼吸作用:水中各种生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使DO下降;光合作用:水中植物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使DO升高;复氧作用:空气中的氧与水面接触,溶进水中,称之为复氧,或称“再充气”。

此过程使DO增加。

温度作用:温度升高,溶解氧的饱和浓度降低;复氧的推动力:水中实际DO与饱和DO之差称为复氧推动力。

复氧推动力越大,复氧速度越快,有利于DO 得提高。

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作用:各种有机污染物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氧,使DO下降。

10、用氧垂曲线说明水体对需氧有机污染物的天然自净化过程② 氧垂曲线(Oxygen Sag Burve )可以说明水体对需氧有机污染物的天然自净化过程。

1)当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由于细菌的氧化分解作用使水中的DO 下降,同时有机污染物也减少了。

2)由于DO 越来越低于氧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再充气过程也越来越快,使更多的氧进入水体,当这两种相反的作用达到平衡时,DO 消耗和再充气的速度相等,曲线就不再下垂;3)由于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少,曲线反而开始上升,直到DO 恢复正常为止。

11、什么叫植物营养物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植物营养物 : 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硫及其合化物。

水体富营养化:指一种植物营养物质过多积蓄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富营养化”也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

12、什么叫赤潮或水华?“水华”与“赤潮”: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急剧繁殖,因占优势的藻类的颜色不同,使水面往往呈红色、棕色、蓝色等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则称为“赤潮” 。

13、重金属“五毒元素”指什么?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

其中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砷也有相当毒性,所以人们称之为“五毒元素”14、重金属在水体迁移中的主要是物理化学作用有哪些?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是物理化学作用:1) 沉淀作用2) 吸附作用:3) 络合作用4) 氧化还原作用15、重金属污染特点。

1)在天然水中只要有微量浓度的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2)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加重危害3)水体中的某些金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17、有机农药的类型: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以及有机硫农药,其中以有机氯和有机磷两种为主19、水体自净的含义及其分类。

1)、概念: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

2)、分类:(1)按作用机理,水体自净过程可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类。

(2)按其发生场所①水中的自净作用②水与大气间的自净作用③水与底质间的自净作用④底质中的自净作用20、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 ?1)碳水化合物氧化过程1有O2 →H2O ,CO22无O2 →有机酸、醇、酮 (发酵过程)最后,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完全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在无氧条件下,生成各种有机酸、醇、酮。

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分产物。

2)蛋白质脱氨基、羧基 脱氨基 氨指 氮气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最后氨在有氧条件,通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在无氧条件,通过反硝化作用形成氮气。

脂肪3)脂肪丙酮酸糖解过程或无有单糖酶内细包外二糖酶细包外多糖→→→)()(22O O 硝酸亚硝酸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氨无有氨基酸酶蛋白质→→→→22O O(氧化过程)有O2 →H2O ,CO2甘 油 丙酮酸(发酵过程) 无O2 →有机酸(氧化过程)有O2 →H2O ,CO2 脂肪酸 醋 酸 (发酵过程) 无O2 →有机酸最后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和醋酸完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完成发酵过程,生成各种有机酸。

21、水污染控制模式 。

按水污染控制的工作程序、污水处理的程度,水污染控制可概括为 “三级控制”模式:一级控制 ------源头污染控制----------上游段↓二级控制 ------污水集中处理----------中游段↓三级控制 ------尾水最终处理----------下游段↓环境水体或回用22、污水人工处理的方法及其原理。

(1) 物理处理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法主要的工艺有沉淀、浮选(或气浮)、筛滤截留、反渗透、离心分离、旋流分离等。

(2)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