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作者: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下之外,大则荣获邑,小则得城。
较秦之税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无此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杀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去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非常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着急。
故久攻不下而高低输赢已被判矣。
至于摒弃,理欺世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朽。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严禁吃到也。
悲夫!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夺,日削月割,以趋向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夺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注解:1.兵:兵器2.仁义:擅于,擅于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道。
这就是复述。
下句的“曰”就是对该复述的提问。
5.率:都,皆。
6.盖:承揽上文,则表示原因,存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8.攻下:用来攻(的办法)而夺回。
六国论 完整翻译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厥:他们的。
以:才。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敬称。
视:看待。 举:拿。
祖父:祖辈和父辈。
以:来。
暴霜露:曝(于)霜露。 芥:小草。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 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 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
第
一
段
)
不
赂 者
(总分)
以
赂 者(第三段)
丧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借古) 分 (递 进) 总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阅读讨论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 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 《过秦论》作一比较。
六国论
苏洵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
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 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 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 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 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 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 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 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 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 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 倍。
高一语文文言文《六国论》译文
高一语文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被选入高一语文课本中,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文言文,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六国论》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高一语文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完整翻译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六国论完整翻译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 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六国论完整翻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论证的角度是什么?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 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 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论完整翻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完整翻译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 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 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 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 古讽今。
六国论完整翻译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六国论完整翻译
六 国 地 图
六国论完整翻译
六国论完整翻译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 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 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六国论原文与译文一堂好课的开篇就好似一台好戏的"序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的巧妙导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作铺垫。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从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确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进而采用巧妙的开篇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苏轼《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廉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六国论〔宋〕苏辙【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苏辙六国论译文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苏辙《六国论》译文参考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
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六国论》是苏辙很出名的一句篇文言文,他在这篇文言文中借古讽今喷击了宋王朝的懦弱,告诫宋王朝的统治者不能想着通过退让和隐忍来和对手妥协来获得目前的安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六国论(完整翻译)修改版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 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 论证推进一层。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厥:他们的。 以:才。 视:看待。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敬称。 举:拿。 以:来。 祖父:祖辈和父辈。 芥:小草。 暴霜露:冒着霜露。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 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 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
“过秦”
《过秦论》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论古” 《六国论》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始速祸焉 ⑷可谓智力孤危
它实际上的数量 祖辈和父辈 招致 智谋和力量 前例、旧事。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比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第二段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六国破灭 诸侯赂秦 之原因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③,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曾经读《史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世家,私下奇怪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诸侯以五倍于敌的地域,十倍于敌的军民,奋发向西而进,去攻击崤山之西不过千里之大的秦国,却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
六国论译文及全文解析
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兵:兵器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苏辙六国论译文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苏辙《六国论》译文参考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域,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域,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讲,韩、魏的存在,就比如人有亲信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因此全天下专门看重的地域,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之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取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以为是可忧的。
既然如此那么秦国顾忌的情形,就能够够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军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情形;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招架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确实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莫非是了解天下的形式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招架像虎狼一样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能够够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处处都蒙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招架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需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因此不如靠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能够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宁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要挟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范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自告奋勇来招架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如此就能够够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明白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抗盟誓、毁弃约定,来相互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宋代苏澈《六国论》的译文
宋代苏澈《六国论》的译文六l i ù国g u ó论l ùn ——【宋s òng 】苏s ū辙z h é愚y ú读d ú六l i ù国g u ó《世s h ì家j i ā》,窃q i è怪gu ài 天下ti ānxi à之z h ī诸侯z h ūh óu ,以y ǐ五倍w ǔb èi 之z h ī地d ì,十倍s h íb èi 之z h ī众zh òng ,发愤f āf èn 西x ī向xi àng ,以y ǐ攻g ōng 山西s h ān x ī千qi ān 里l ǐ之z h ī秦q ín ,而ér 不b ù免于m i ǎn y ú灭亡mi èw áng ,常ch áng 为w éi 之z h ī深思远虑s h ēn s īy u ǎn l ǜ,以为y ǐw éi 必b ì有y ǒu 可以k ěy ǐ自z ì安ān 之z h ī计j ì。
葢g ài 未尝w èich áng 不b ù咎j i ù其q í当时d āngsh í之z h ī士s h ì,虑l ǜ患hu àn 之z h ī疏s h ū,而ér 见ji àn 利l ì之z h ī浅qi ǎn ,且q i ě不知b ùz h ī天下ti ānxi à之z h ī势s h ì也y ě。
夫f ū秦q ín 之z h ī所s u ǒ与y ǔ诸侯z h ūh óu 争zh ēng 天下ti ānxi à者z h ě,不在b úz ài 齐q í、楚c h ǔ、燕y àn 、赵也z h ào y ě,而ér 在z ài 韩h án 、魏之w èi z h ī郊ji āo ;诸侯z h ūh óu 之z h ī所s u ǒ与y ǔ秦争q ínzh ēng 天下ti ānxi à者z h ě,不在b úz ài 齐q í、楚c h ǔ、燕y àn 、赵也z h ào y ě,而ér 在z ài 韩h án 、魏之w èi z h ī野y 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 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 习道理就容易驱使。”】 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唉,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苏辙《六国论》译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 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 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 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 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 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 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 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 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 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 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 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 :三代以 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 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 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 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 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 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虽然并非完全这样,(我只是)选择其中比 较多的现象论述。】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 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 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 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 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 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 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 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 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 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 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 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 受到他的祸害。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 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 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 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 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 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 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 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 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 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 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 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 之,不失职也。 【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 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 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优秀杰出的民 众,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 守。】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 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 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 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 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 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 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 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 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 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 察天下的形势啊!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 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那些约略在传记中有记载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 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 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人,老 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经受得起呢!】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 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 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 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 (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 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 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 侯,却必须依靠着他们去阻隔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 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 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 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 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 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 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 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 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诸侯们不知 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 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 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 到让秦国人能够等待那间隙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 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苏轼《六国论》译文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 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 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 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上至)那些谋士辩客、长于辩论、善于言 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 (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以宾客之礼对 待的。(那些)穿着奢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 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 数也数不完。】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 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能长久存在而秦国迅速 灭亡的原因,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 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 富与此四者共之。 【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 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 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 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 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这四类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老百姓就安定了。】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 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死得差不多了,豪杰应当 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 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他。】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 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 【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 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 争相招致宾客。】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 得或出于此也耶? 【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 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 人能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 呢?】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 无用。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 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 取能守吾法而已。 【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 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 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 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优秀杰出的民众 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都回 到哪里?】
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 也? 【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 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 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 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 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 为智,吾不信也。 【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 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是明智的,我不 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