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柱体积箍筋率计算
剪力墙钢筋计算
剪力墙钢筋计算一、剪力墙墙身(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墙端为暗柱时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2、墙端为端柱时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 0mm开始布置)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二、剪力墙墙柱(一)纵筋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
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
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剪力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用于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剪力的墙体结构。
为了确保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需要进行适当的配筋。
配筋的计算常常需要依赖于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
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用于确定剪力墙中纵向钢筋配筋率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根据剪力墙的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参数,提供合理的配筋率设计值。
在使用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参数:1. 剪力墙的尺寸:包括墙体的高度、厚度和宽度。
2. 剪力墙的荷载:根据结构设计中的荷载分析结果,确定剪力墙所承受的水平剪力大小。
3. 混凝土的等级: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的等级,常见的有C20、C25、C30等。
4. 钢筋的强度:根据设计要求和需求,确定合适的钢筋强度等级。
有了以上参数,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使用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筋率计算用表:步骤一:根据剪力墙的尺寸和荷载,确定墙体的剪力和弯矩大小。
步骤二:根据混凝土等级和设计要求,确定墙体的强度等级。
步骤三:在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筋率计算用表中,根据墙体的强度等级和剪力大小,找到相应的配筋率设计值。
步骤四:根据钢筋的强度等级,确定所需要的钢筋总截面积。
步骤五:根据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要求,确定每道筋的数量和间距。
步骤六: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确保钢筋配筋满足设计要求。
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筋率计算用表的使用能够简化配筋的计算过程,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要点:1. 确保所使用的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筋率计算用表与当地建筑规范和标准相符。
2. 确保输入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尤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
3. 注意不同剪力墙段的配筋要求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4. 对于不规则形状或非典型剪力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
综上所述,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计算用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建筑工程师进行剪力墙配筋的计算和设计。
SG一键墙水平筋体积配箍率——使用说明
SG一键计算考虑墙水平筋的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SG插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插件。
根据抗规6.4.5-3注3,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计算可以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行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考虑墙水平筋后可以有效减小边缘构件的箍筋,当前主流的画图软件均无法在计算约束边缘构件时准确考虑墙水平筋的截面面积,遂有做一个插件的想法。
现在将工具分享给大家。
本插件可以单独使用,更可以与雨夜屠夫墙柱工具一起搭配使用,达到优化箍筋的结果。
SG配合墙柱工具的使用步骤:1、用墙柱工具生成墙柱施工图。
2、用墙柱工具生成配箍率、体积配箍率计算结果(未考虑剪力墙水平筋)。
3、使用SG插件计算考虑剪力墙水平筋的体积配箍率。
4、根据SG计算结果优化箍筋。
5、重复3和4步骤直至配筋满足规范要求。
详细教程详见附件GIF操作教程。
SG插件使用须知:1、插件可以计算暗柱、L、T字形端柱。
注意柱墙柱外框线应该是多段线,而且每条边上最多三个夹点,大于三个夹点插件会报错。
2、插件只能在1:100的出图比例下使用。
绘图比例默认为1:30,即缩放比例3.333,如果使用其它比例如1:25请在使用时根据提示点击空白处设置。
绘图比例设计不正确会报警设置“墙厚有误”或者导致计算错误。
3、插件可以自动识别墙柱工具生成的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结果,前提是该文字需要放置在墙柱外框线左边4000、上面一个墙柱高度、下面8000范围内,一般自动生成的计算结果的默认位置都可以识别。
如果没有使用墙柱工具生成体积配箍率计算结果,插件会单独在墙柱外框线上方输出如“x向墙水平筋体积配箍率: ”的字样。
4、软件自动计算约束边缘构件墙水平筋的体积配箍率是建立在考虑了200~400墙厚的构造配筋的前提下,如下:200墙厚:C8@200;250墙厚:C8@150;300墙厚:C10@200;350墙厚:C10@180;400墙厚:C10@150(两排)。
超过400墙厚插件会输出0。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范》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
2、计算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 )暗柱
Acor=(bw-2c-2φ)×(h-c-2φ)
(b )有翼墙
Acor=(b+bw+b-2φ)×(bf-2c-2φ)+(h+c )×(bw-2c-2φ) (c )有端柱
Acor=(bc-2c-2φ)×(hc-2c-2φ)+(h+c )×(bw-2c-2φ) (d )转角墙(L 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
剪力墙钢筋计算详解
剪力墙钢筋计算详解1、暗柱钢筋计算(1)(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B)顶层: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C)纵筋根数:按图数(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E)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2+2d+1.9d*2+max(75,10d)*2根数:层高/拉筋间距+1(端柱同暗柱)(2)剪力墙中的暗梁;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3)箍筋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箍筋根数=暗梁净长/间距+1(4)剪力墙中的连梁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max(Lae,600)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墙身纵筋计算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3、墙身垂直钢筋(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200。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以截面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
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体
积);
n1、A s1--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剪力墙体积配箍率计算
B2= 0
(㎜)
B1肢数:
B3= 0
(㎜)
H肢数:
H1= 300 (㎜)
a总长度:
H2= 0
(㎜)
B2肢数:
H3= 0
(㎜)
b总长度:
λv/2范围拉
S1= 120000 mm2 筋:
S2= 0
mm2
c总长度:
B3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5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6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写任何数值
剪力墙暗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标号C 40
λv=
0.2
λv范围 内
λv/2范 围内
混凝土强度fc= 19.1
箍筋fyv= 300 ρv1=λ
v*fc/fyv= ρv2=λ
v/2*fc/fyv=
N/mm2 0.76% 0.38%
N/mm2 环境类 别:
二b 0.12
暗柱类型 截面B1 B2(㎜) B3(㎜)
0 (㎜) 0根 0 (㎜)
8根
2根 1根 2050 (㎜) 0根 0 (㎜)
0 (㎜) 0根 0 (㎜)
10 根
8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c
截面
箍筋长度计算
B1= 400 (㎜) λv范围箍
B2= 0
(㎜)
a总长度:
H1= 300 (㎜)
B1肢数:
S1= 120000 mm2
b总长度:
S2= 0
mm2 λv/2范围拉筋:
c总长度:
B2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d
体积配箍率计算
3014.3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2100不填1210021210021210022.46%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体积配箍率ρv 1=>1.59%满足要求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l c (翼墙或端柱)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表6.4.5-3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墙厚和400mml c (暗柱)注5,λ为墙肢轴压比;注6,A c 为右图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率计算
λv fy [ρv](%)约 束0.20300 1.540 1.0构 造0.103600.3970.8b wb f l w l f 200200500500n n 1n 2n 3n 42242d 约 束约 束不满足As 不满足构 造构 造满 足满 足n d 约 束约 束不满足As 满 足构 造构 造满 足满 足b c h c b w h w 截面尺寸 ρv(%)ρs(%)纵筋纵筋配筋率9058100截面尺寸 ρv(%)b w 200l w 4504边缘构件形式Ⅲ体积配箍率纵筋箍筋直径箍筋间距As 0s n 12n 21230边缘构件形式Ⅱ体积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砼保护层厚度ρs(%)箍筋肢数1.234 1.0058a s箍筋直径8箍筋间距100As 0s1357边缘构件形式Ⅰ体积配箍率 ρv(%)截面尺寸箍筋肢数砼保护层厚度30a s0.848最小纵筋配筋率[ρs](%)纵筋配筋率ρs(%)纵筋二级1212边缘构件C50C30砼等级最小体积配箍率1.126400400200300n n 1n 2n 3n 44242d 约 束约 束不满足As 不满足构 造构 造满 足满 足b wb f l w l f 2002005001000n n 1n 2n 3n 422210d 约 束约 束不满足As 满 足构 造构 造满 足满 足s砼保护层厚度As 03030798100截面尺寸 ρv(%)纵筋箍筋直径箍筋间距箍筋直径箍筋间距As 0ρs(%)箍筋肢数 1.065 1.18420a s14s18108100边缘构件形式Ⅳ体积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砼保护层厚度箍筋肢数 1.1480.82316a s1230。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剪力墙(纯剪力墙)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bf(翼墙宽度)
200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500
500
※
翼墙lc
1100 1100
λv(配箍特征值)
0.12 0.20
纵向钢筋面积
2700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150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0.770% 1.283%
L形翼墙
bf(翼墙宽度)-X bf(翼墙宽度)-Y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X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Y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200
200
500
500
500
600
0.12 0.20
1600
150
0.770% 1.283%
C50 23.1
端柱
bc(端柱延墙肢方向长度) hc(端柱垂直墙肢方向长度)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00
700
700
0.12 0.20
2500
150
0.770% 1.283%
HRB400 360
墙体尺寸
bw
hw
300
2100
暗柱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阴影区长度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20
0.12 0.20
400
400
剪力墙、柱、板的配筋率
剪力墙(纯剪力墙)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范》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5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11.7.1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10 第6.4.5条;
2、计算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cor=(bw-2c-2φ)×(h-c-2φ)
Acor=(b+bw+b-2φ)×(bf-2c-2φ)+(h+c)×(bw-2c-2φ)
Acor=(bc-2c-2φ)×(hc-2c-2φ)+(h+c)×(bw-2c-2φ)
(d)转角墙(L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
体积配箍率计算书
体积配箍率(v ρ)计算书一、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 6.6.3 体积配箍率v ρ应按下式计算:s A l A n l A n s s c o r222111v +=ρ (6.6.3-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2 7.2.15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可分为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c l 和箍筋配箍特征值v λ应符合表7.2.15的 要求,其体积配箍率v ρ应按下式计算:yvv v f f c λρ= (7.2.15) 式中: f 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 应取C35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yv — 箍筋、拉筋或者水平分布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3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三 级不宜大于150mm ,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 6.3.9-- 3 (1)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要求:yvv v f f c λρ≥ (6.3.9) 式中:v ρ —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 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 c f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 应取C35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yv f — 箍筋、拉筋或者水平分布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v λ — 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3.9采用.6.3.10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 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二、计算实例:(1) 暗柱:约束边缘构件(2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三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0.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3)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200 - 2×( 25 + 8/2 ) = 142mm h cor = 400 - 2×( 25 + 8/2 ) = 342mm A cor = b cor ×h cor = 142mm ×342mm = 48564mm 2%150.1100485643.50)14233422(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查高规表7.2.15,得12.0v =λ%954.02107.1612.0y v 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2) 框架柱:b ×h = 4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三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 0.4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00(3×3)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h cor = 400 - 2×( 25 + 8/2 ) = 342mmA cor = b cor ×h cor = 342mm ×342mm = 116964mm 2%882.01001169643.50)34233423(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查抗规表6.3.9,得08.007.0v <=λ 取08.0v =λ(节点核心区,相当于45.0N =μ)0.4%%636.02107.1608.0y v v >=⨯=f f c λ 取 %636.0y v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三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60<N μ<0.85时,φ8@100/200(3×3)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二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50<N μ<0.75时,φ8@100/200(3×3)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3) 框架柱:b ×h = 4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二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 0.4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00(4×4大箍套小箍)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h cor =400 - 2×( 25 + 8/2 ) = 342mmA cor = b cor ×h cor = 342mm ×342mm = 116964mm 2%177.11001169643.50)34243424(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此处v ρ计算仍沿用旧版规范,不计重叠部分箍筋,新版规范取消此条文.) 查抗规表6.3.9,得10.009.0v <=λ 取10.0v =λ(节点核心区,相当于45.0N =μ)0.6%%795.02107.1610.0y v v >=⨯=f f c λ 取 %795.0y v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三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80<N μ<0.85时,φ8@100/200(4×4)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二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70<N μ<0.75时,φ8@100/200(4×4)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是指在剪力墙边缘构件(如剪力板、剪力键等)中,配筋的箍筋率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承担了墙体的剪力传递作用,若其箍筋率不足,容易导致构件抗剪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剪力墙时,要对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率进行合理计算。
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的步骤如下:1.确定材料强度等级: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
2.确定截面尺寸: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截面尺寸。
包括构件的厚度、宽度等参数。
3.计算截面面积:根据截面尺寸,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通常使用矩形截面或T形截面。
4.确定钢筋布置形式: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钢筋布置形式。
可以采用单排钢筋、双排钢筋或其他布置形式。
5.计算钢筋截面积:根据钢筋布置形式和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钢筋截面积。
一般要求根据截面的尺寸和要求承受的荷载来计算。
6.计算箍筋截面积:根据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截面积。
一般要求根据截面的尺寸和要求承受的荷载来计算。
7.计算箍筋率:根据箍筋截面积和截面面积,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率。
箍筋率一般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确保构件的抗剪能力。
8.判断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将计算得到的箍筋率与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重新计算箍筋布置或调整截面尺寸。
9.优化设计:根据结果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最合理的箍筋布置形式和截面尺寸,使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抗剪能力达到要求。
总结: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是一项重要的结构设计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剪力墙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准确计算箍筋率,并且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是设计人员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能够提高构件的抗剪能力,从而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字形剪力墙配箍计算
1. 阴影处箍筋计算:
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 λv=0.2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长度(mm) Lc=400
1.5bw=450.000箍筋强度设计值为(N/mm 2)
按规范计算墙肢方向长度(mm) Lc=箍筋直径(mm) d=实际取沿墙肢方向长度(mm) Lc=满足要求
按《高规》第(7.2.16)公式求得体积配箍率 ρv =λvfc/fyv=1.3619%
箍筋间距(mm) S1=箍筋肢数箍筋肢数ρv=实配箍筋直径 d =12@100
满足要求
2. 阴影处纵向钢筋计算:
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 ρsmin = 1.0%
6纵向钢筋直径 d=
满足要求
3箍筋间距(mm) S1=箍筋肢数箍筋肢数按《高规》第(7.2.16)公式求得体积配箍率 ρv =λvfc/fyv=0.6810%
实配纵向钢筋根数实配纵向钢筋面积 一字形剪力墙配箍计算
实际取阴影处暗柱长度按《高规》构造要求需配纵向钢筋根数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ρv=0.9117%
实配箍筋直径d=10@150
满足要求
2
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1418
取外圈箍筋的内表面计算
0.76
%
注:当采用直径10时,将表内50.3改为78.5即可。
L2型(仅一端有墙):
b1 b2 250 750 备注
h1 h2 b1中部拉筋肢数b1n b2中部拉筋肢数b2n h1中部拉筋肢数h1n h2中部拉筋肢数h2n 保护层厚度c 箍筋直径Asv1(d) 箍筋间距S 箍筋计算长度 Lv=(1+b2n)*(h1-2*c-d) +(2+h1n)*(b1+b2-2*c-d) +(1+h2n)*(b1-2*c-d) +(2+b1n)*(h1+h2-c-d/2) 核心截面面积 Acor=(b1+b2-2*c-2*d)*(h1-2*c-2*d) +(h2-d/2+c+d)*(b1-2*c-2*d) 体积箍筋率Pv=(Asv1*Lv)/(Acor*S)
h2中部拉筋肢数h2n 保护层厚度c 箍筋直径Asv1(d) 箍筋间距S 箍筋计算长度 Lv=(1+b2n)*(h1-2*c-d) +(2+h1n)*(b1+b2-2*c-d) +(1+h2n)*(b1-2*c-d) +(2+b1n)*(h1+h2-2*c-d) 核心截面面积 Acor=(b1+b2-2*c-2*d)*(h1-2*c-2*d) +h2*(b1-2*c-2*d) 体积箍筋率Pv=(Asv1*Lv)/(Acor*S)
型墙柱体积箍筋率计算
300 300 300 300 0 1 0 1 15 8 200
备注
按一类环境 50.3
3896
取箍筋中到中长度 考虑重叠部分 h1-2*c-d b1-2*c-d
226568
取外圈箍筋的内表面计算
0.43
%
内50.3改为78.5即可。
L型墙柱体积箍筋率计算
L1型(两端均有墙):
b1 b2 h1 h2 b1中部拉筋肢数b1n b2中部拉筋肢数b2n h1中部拉筋肢数h1n h2中部拉筋肢数h2n 保护层厚度c 箍筋直径Asv1(d) 箍筋间距S 箍筋计算长度 Lv=(1+b2n)*(h1-2*c-d) +(2+h1n)*(b1+b2-c-d/2) +(1+h2n)*(b1-2*c-d) +(2+b1n)*(h1+h2-c-d/2) 核心截面面积 Acor=(b1+b2-c-d-d/2)*(h1-2*c-2*d) +(h2-d/2+c+d)*(b1-2*c-2*d) 体积箍筋率Pv=(Asv1*Lv)/(Acor*S) 250 550 300 300 0 2 0 1 15 8 100 取箍筋中到中长度 不考虑重叠部分 h1-2*c-d b1-2*c-d 按一类环境 50.3 备注
1 15 8 100 取箍筋中到中长度 不考虑重叠部分 h1-2*c-d b1-2*c-d 取外圈箍筋的内表面计算 按一类环境 50.3
2480
116116
1.07
%
注:当采用直径10时,将表内50.3改为78.5即可。
L型墙柱体积箍筋率
L1型(两端均有墙):
b1 b2 h1 h2 b1中部拉筋肢数b1n b2中部拉筋肢数b2n h1中部拉筋肢数h1n h2中部拉筋肢数h2n 保护层厚度c 箍筋直径Asv1(d) 箍筋间距S 箍筋计算长度 Lv=(1+b2n)*(h1-2*c-d) +(2+h1n)*(b1+b2-c-d/2) +(1+h2n)*(b1-2*c-d) +(2+b1n)*(h1+h2-c-d/2) +(h1-2*c-d)+(b1-2*c-d) 核心截面面积 Acor=(b1+b2-c-d-d/2)*(h1-2*c-2*d) +(h2-d/2+c+d)*(b1-2*c-2*d) 体积箍筋率Pv=(Asv1*Lv)/(Acor*S) 注:当采用直径10时,将表内50.3改为78.5即可。
300 300 0 1 0 0 15 8 100 取箍筋中到中长度 不考虑重叠部分 h1-2*c-d b1-2*c-d 取外圈箍筋的内表面计算 按一类环境 50.3
3822
307392
0.63
%
注:当采用直径10时,将表内50.3改为78.5即可。
L3型(两端均无墙):
b1 b2 h1 h2 b1中部拉筋肢数b1n b2中部拉筋肢数b2n h1中部拉筋肢数h1n 200 300 200 300 0 1 0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