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_刘少勤
鲁迅文言文基本翻译
先生少时,家道中落,生计维艰。
尝读《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书,心有所感,遂立志从文。
后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又转学于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然先生志在文学,非医学也,遂弃医从文,归国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先生之文,多借古讽今,以针砭时弊。
其《狂人日记》一篇,以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唤醒民众之觉醒。
文中曰:“余独悲夫,世人皆醉,唯余独醒。
”又曰:“礼教者,束缚人之工具也。
”此言甚是,足见先生之胆识。
《阿Q正传》一篇,写一市井无赖阿Q,自视甚高,实则一无所能。
先生借此人物,讽刺当时社会上之种种弊病,如民族自卑、自欺欺人等。
文中阿Q自言:“我是虫豸,我是虫豸!”此语虽荒谬,却道出了阿Q之自卑心理。
《药》一篇,写一贫苦人家,为救儿子,不惜卖儿求药。
先生以此事,揭露了封建社会之黑暗,以及人性的扭曲。
文中曰:“人命关天,何惜一钱?”此语道出了父母对子女之深情。
《孔乙己》一篇,写一落魄秀才孔乙己,因贫病交加,沦为乞丐。
先生借此人物,讽刺当时社会上之世态炎凉,以及知识分子之命运。
文中孔乙己自言:“我乃读书人,岂能忍饥挨饿?”此语虽自嘲,却令人感慨万千。
先生之文,除讽刺时弊外,亦不乏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如《荷塘月色》一篇,写荷塘之美,月色之清,令人心旷神怡。
文中曰:“月光如水,洒在荷叶之上,闪烁着银光。
”此景之美,令人陶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写先生儿时之趣事,以及童年之美好。
文中曰:“百草园中,花开花落,鸟语花香,一派生机。
”此语道出了童年之纯真。
鲁迅先生之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之种种弊端,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鲁迅文言文基本翻译,以飨读者:《狂人日记》:余独悲夫,世人皆醉,唯余独醒。
礼教者,束缚人之工具也。
《阿Q正传》:我乃虫豸,我是虫豸!《药》:人命关天,何惜一钱?《孔乙己》:我乃读书人,岂能忍饥挨饿?《荷塘月色》:月光如水,洒在荷叶之上,闪烁着银光。
中鲁迅儿童教育观
鲁迅儿童教育观咱们聊聊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那可是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鲁迅先生啊,不光是个大文豪,还是个超级有爱的“孩子王”,他对怎么教育小孩子,心里头可是门儿清。
他说过,小孩子嘛,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不能老绑在书桌上,跟个小老头儿似的。
想想看,咱们小时候,谁不是天天盼着放学,撒丫子往外跑,捉迷藏、跳皮筋,那叫一个痛快。
鲁迅先生觉得,玩就是孩子的天性,玩好了,心情好了,学习也带劲儿。
要是把孩子逼得跟个小苦力似的,整天就知道啃书本,那孩子的心,迟早得“离家出走”。
而且啊,鲁迅先生特别反感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他说,教育孩子,得用爱,得用心。
你想啊,孩子犯了错,你上去就是一顿胖揍,孩子心里头能服气吗?说不定还越打越叛逆。
反过来,你要是好好跟孩子说,让他知道错在哪儿,以后怎么改正,孩子心里头暖洋洋的,自然就听进去了。
这就叫“润物细无声”,教育孩子,得有点儿“太极”的味儿,四两拨千斤,不用蛮力。
鲁迅先生还说了,得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别老窝在家里头。
现在咱们条件好了,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图书馆转转,让孩子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
孩子见识广了,眼界就宽了,以后遇到啥事儿,心里头也不慌。
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得读,路也得走,两者都得兼顾。
他还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咱们有时候啊,恨不得把答案直接塞到孩子脑袋里,让孩子考个一百分,脸上有光。
可鲁迅先生不这么想,他觉得孩子得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
就像咱们小时候解数学题,一开始死活解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可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答案,那种成就感,别提多棒了。
孩子也是这样,得让他们自己琢磨,自己领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扎实,才牢靠。
鲁迅先生还提倡,得让孩子有点儿“野性”。
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吃得精细,玩得也精细,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鲁迅先生觉得,孩子得有点儿“野劲儿”,得敢爬树、敢下河、敢探险。
这样孩子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一颗勇敢的心。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都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总是以冷酷、嘲讽的笔调,刻画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本质,并在创作中进行思考、探索与批判。
然而,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我了解到,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于我们这一民族的重要意义。
鲁迅曾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他相信,改造中国现状要从孩童开始。
早在1915年的《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鲁迅就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三级。
最初曰养育。
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
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感悟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希望,以及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启蒙”和“立人”的目的。
大致来说,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率真、活泼、自然、纯洁的儿童。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甚至在《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都是天真、活泼儿童的写照。
另一类是从小被“吃掉”的儿童。
如《祝福》中的阿毛,《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的宝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示众》中的胖小孩,《风筝》中的弟弟以及《长明灯》和《孤独者》中分别对“疯子”和魏连殳说“吧”与“杀”的小孩等等。
鲁迅还写了从小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二十四孝图》、《狗·猫·鼠》、《五猖会》、《父亲的病》等,都揭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
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
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
“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
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
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
论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
切“ 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 这是因为要发展 , 要进化” 一要 。“
保 存 生命 ;二要 继 续 这个 生 命 ;三 要 发 展这 个 生 命 ( 是 进 就
化 )” 。 要保存生命 , 就要摄取食 品; 要延续生命 , 就要生儿育女; 要发展生命, 就要教育好子女 , 使他们健康成长。 2“ . 父子间没有什么恩 。” ——《 ・ 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我 们 可 以从 鲁 迅 的 著 作 中 , 知 鲁 迅 儿 童教 育 思 想 的精 髓 。 探
【 键 词 】儿 童 教 育 ; 重 儿 童 ; 信 儿 童 ; 关 尊 相 了解 儿 童 ; 童 读 物 儿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教 育家 , 他所 提
样做父亲》 中所说的“ 总括大意 , 便只是从 我们起 , 解放了后来
的入 ” 。
上海的儿童》 在《 。 上海的儿童》 一文中, 鲁迅认为 中国中流的家 庭教育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任其跋扈 , 一点也不管 , 在家是暴主 , 是霸王 , 到外面 , 但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 , 立刻 毫无能力。一种是终 日给予冷遇或呵斥 , 甚至打扑 , 了奴才 、 成
鲁迅 根据进 化 论思 想 , 道 破父母 本 位思 想 和利 己思 想 的实 一语
2“ 须 拿 它 回来—— 恢 复 过 来 ” —《 介 亭 杂 文 ・ 孩 .必 — 且 从
子的照相说起》 在《 。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一文中, 鲁迅指出中国 传统儿童教育观下所教育出的孩子只在向驯良之类——“ 静”
儿童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儿童应有 自己的发言权 , 应作为
一Hale Waihona Puke 、傲 父亲 》 鲁 迅认 为 , 重视 儿 童的 家庭 教 育 。父母 要懂 得 教 育子 女 要 的重 要性 , 健康 的思 想 去教 育子 女 。 正做 到这 一 点 , 要 改 用 真 就 革 家庭 , 革过 去传 统 的父 与 子关 系 。 像鲁 迅在 《 改 正 我们 现 在 怎
由《风筝》谈及鲁迅的“幼本位”儿童观
由《风筝》谈及鲁迅的“幼本位”儿童观作者:张欢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2期一、沉重的“精神虐杀”“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野草·风筝》)《风筝》中“我”鄙夷放风筝,“小兄弟”却最喜欢,还私下“苦心孤诣偷做”风筝,而“我”粗暴地“踏扁”了即将完工的风筝,“傲然”出门,空留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鲁迅一直不能忘却,“心只得沉重着”,很多年后提及此事,对方却是“毫无怨恨”地“全然忘却”。
这使“我”的悲哀不仅局限于个人无法得到心灵上救赎的“难过”,更是对人们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集体无意识”和“遗忘”的一种哀叹!这不禁令人想起《狂人日记》中“长者”和“幼者”之间的虐杀与被虐杀事件: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我无意间吃了自己的妹妹”,再到“我自己被人吃了”“吃人的是我哥哥!”……终于,在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妄的幻觉中,“狂人”翻开历史看清歪歪斜斜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缝隙中,满本都是两个字:“吃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在历史阴霾下的一声疾呼,惊醒了一个世纪,启发了人们对“长者”和“幼者”之间的关系错位的反思和内省。
二、“幼本位”的儿童观中国儒家的伦理纲常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条目。
“父父子子”即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也就是说子女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对父母应无条件地服从。
于是,便有了鲁迅在《二十四孝经》中提到的“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愚昧典故。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是以“长者”为本位的,成人以自己的准则来规范儿童,向他们灌输四书五经,这无疑也造就了一种变相的“奴化教育”。
“俯首甘为孺子牛——关于鲁迅和儿童文学
“俯首甘为孺子牛——关于鲁迅和儿童文学谈及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小说和杂文。
其实,要全面地了解鲁迅,离不开鲁迅和儿童、鲁迅和儿童文学这个话题。
鲁迅的一生中,虽然没有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但他十分重视研究儿童,研究和儿童有关的言论、读物、作品等。
他对儿童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议论,他对于儿童文学的许多精辟观点,也立足于儿童,从儿童出发。
自古以来,儿童并不被看作独立的人,只是被看作社会的附庸。
直至18世纪发生了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哲理小说《爱弥儿》,人们的观念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儿童才逐渐被引起重视。
在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对儿童更是轻视。
20世纪初,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开始纷纷著文,探究儿童和儿童的地位问题。
鲁迅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在一封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中国似向未尝想到小儿也。
”对于儿童的轻视,必然带来教育的种种问题。
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提出了儿童是“人的萌芽”的说法,并且推断,从儿童身上,可以预料将来的情形。
他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痛感当时社会对于儿童的轻视、漠然和摧残,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高声呐喊。
儿童是“将来的人的萌芽”,是将来的希望,基于这样的思想,鲁迅先后在一些杂文、论说、书信、日记中,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的观点。
他说:世上做父亲的男人有两种,一种是只会生,不会教;另一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使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童是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是祖国的未来。
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有关儿童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研究鲁迅对儿童的观点态度。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以早期鲁迅认为儿童是“性本善”观点来论证鲁迅早期的“儿童本位观”,第二部分是鲁迅随着自己思想的丰富,逐步发现儿童也被社会“丑”化,认为儿童也带有人性“丑”的一面,第三部分反思鲁迅对儿童态度矛盾性的解析。
关键词:鲁迅;儿童本位观;人性“丑”;矛盾性。
AbstractChildren is the emerging power of social progress, is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 Based on lu xun's works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basis, the combination of Lu Xu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study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rt is the Lu Xun thought that children's early \"\" goodness views of Lu Xun's early is prov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 the second part is as the abundance of his thoughts, Lu Xun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have also been social \"ugly\", thought that children with humanity \"ugly\" side, the third part reflection of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 contradiction parsing.Key words: Lu Xun ;Children's standard view ;"Ugly human nature";Contradic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引言1一、早期:“儿童本位观”1(一)释放天性,顺应自然1(二)尊重儿童,平等对待2(三)独立自主意识3二、发展:封建人性的传染4(一)被同化的“丑”5(二)“性本恶”6(三)文化传承6三、反思“矛盾性”的解析7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引言在鲁迅作品中,关于儿童的文字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备受鲁迅关注。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他的儿童文学也是其中的精品,其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故事会》、《木兰辞》、《小李飞刀》等。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既要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要使读者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翻译者要把握原作的文字风格,尽量保留原作的文字特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其次,翻译者要把握原作的文字表达,尽量使读者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意义。
最后,翻译者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文字结构,尽量使读者能够把握作品的主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把握原作的文字风格,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文字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翻译者要把握原作的文字风格,尽量保留原作的文字特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同时,翻译者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文字结构,尽量使读者能够把握作品的主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有意义的任务。
翻译者要把握原作的文字风格,尽量保留原作的文字特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同时,翻译者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文字结构,尽量使读者能够把握作品的主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使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更加完美,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到鲁迅的精彩作品。
论鲁迅的儿童观
论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的儿童观体现得非常深刻,他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唤人们对儿童的关注和呵护。
首先,鲁迅的儿童观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注和呵护上。
在《呐喊》中,鲁迅以《故乡》为例,描写了一个儿童的命运,通过对儿童的关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在他的一些小说中,鲁迅也揭示了儿童的无辜和脆弱,呼吁人们对儿童加以关注和呵护。
其次,鲁迅的儿童观还表现在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上。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反复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根本。
他主张让儿童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让儿童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鲁迅的儿童观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反思,呼唤人们对儿童的关注和呵护,也为儿童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鲁迅的儿童观中汲取营养,关注儿童的成长,为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的儿童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对于儿童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鲁迅的儿童观体现了他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认为,儿童是纯真而善良的,他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他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们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呵护,让他们健康成长。
鲁迅强调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主张给予儿童全面的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他强调了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鲁迅反对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和溺爱。
他认为,过度保护会使儿童变得软弱和依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他主张儿童应该在适度的关爱下,学会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
他提倡儿童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不要盲从和依赖他人。
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鲁迅的儿童观还强调了儿童的平等权利。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主张儿童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关注。
他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鲁迅的儿童观体现了他对于儿童的深刻理解和关爱。
他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鲁迅的儿童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给予他们全面的培养和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价值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鲁迅 儿童教育观
鲁迅儿童教育观《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说起鲁迅,大家可能都想到他那些犀利的杂文,对旧时代的批判。
但其实呀,他的儿童教育观也特别有趣。
我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个小娃子,特别调皮捣蛋。
那小娃子对啥都好奇,一会儿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一会儿又在墙上乱涂乱画。
朋友就很头疼,老是想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看书或者玩点安静的游戏。
这时候我就突然想到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了。
鲁迅觉得呀,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天性。
就像他在文章里写的,孩子是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的。
他觉得大人不应该用太多的规矩去束缚孩子。
在朋友家看到那小娃子的时候,我就觉得那孩子的调皮其实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呢。
他拆玩具可能是想知道这东西为啥会动呀,在墙上画画也许是在表达他脑袋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鲁迅还提倡让孩子亲近自然。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你家附近不是有个小花园嘛,你就应该带着孩子去那玩。
孩子在自然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听到鸟儿的叫声。
这可比让他闷在家里强多了。
像我小时候啊,就特别喜欢在草丛里捉蚂蚱。
那时候的感觉可美妙了,眼睛紧紧盯着草丛,一看到蚂蚱蹦跶就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抓。
那种和大自然亲近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很开心呢。
这就和鲁迅的想法不谋而合啦,孩子在自然中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而且呀,鲁迅也觉得孩子应该多读一些适合他们的书。
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道理书,而是有童趣的故事书。
就像那小娃子,给他一本画着小动物的绘本,他能津津有味地看半天。
在绘本里,他能看到小兔子怎么蹦跶,小狐狸怎么狡猾。
这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好方式呢。
从朋友家孩子这件事来看啊,我是越来越觉得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很有道理了。
孩子不是小大人,不能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塑造他们。
要让他们自由地成长,让他们的天性得到释放。
就像那小娃子,虽然调皮,但是只要引导得当,说不定以后能成为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呢。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亲近自然,读适合的书。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快乐成长的大门。
朝花夕拾中的儿童观
朝花夕拾中的儿童观在《朝花夕拾》里啊,鲁迅笔下的儿童观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小玩意儿的百宝袋。
一、儿童的天性应该被尊重你看啊,鲁迅写小时候自己在百草园里的那些事儿。
那就是一个孩子最本真的快乐。
在百草园里,他能看云雀高飞,能捉斑蝥,还能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些小快乐,都是孩子的天性啊。
那时候的他,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探险家。
他不是被强迫着去做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就是自由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这就说明啊,在鲁迅的儿童观里,孩子的天性是很珍贵的,就像小花朵儿,得让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可不能被那些大人的规矩啊、礼教啊给束缚住了。
要是把孩子的这种天性给扼杀了,那就好比把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儿关进笼子里,多可怜呐。
二、儿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像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故事。
阿长是个保姆,在大人眼里,可能就是个干活的。
可是在小鲁迅的眼里,阿长可不一样。
阿长给他讲长毛的故事的时候,他听得津津有味。
阿长睡觉摆成个“大”字,他觉得很讨厌,可又觉得很有趣。
当阿长给他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他那种惊喜和感动,那是孩子独有的情感啊。
这就表明鲁迅觉得孩子的情感世界可丰富了呢,不是大人们以为的那样简单。
孩子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开心得不得了,也会因为一点不如意就委屈巴巴的。
大人们不能忽略孩子的这些情感,得用心去感受。
三、儿童需要正确的引导在《五猖会》里就体现得很明显。
小鲁迅满心欢喜要去看五猖会,这是孩子对于热闹、对于新鲜事物的向往。
可是他爸爸呢,非要他背完书才能去。
这就像一盆冷水,把小鲁迅的热情都浇灭了。
这时候就看出来啊,大人如果引导得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没了,还会对那些本来很美好的事情产生抵触心理。
鲁迅通过这个事儿,大概也是想说,大人得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不能太专制了,得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四、儿童是纯真无邪的在鲁迅的记忆里,那些小伙伴们都是特别纯真的。
像少年闰土,那是一个多么鲜活的形象啊。
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念》今天咱来聊聊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念,那可真是特别又有趣呢。
我有个邻居,是个小学语文老师,叫李老师。
有一次,我去他家串门,就聊到了教育孩子这事儿。
他呀,可推崇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念啦。
李老师说:“你知道吗?鲁迅先生觉得孩子得有自己的天性,不能被束缚住。
就像我班上那些孩子,一个个就像小树苗一样,要是老用那些死板的规矩去框他们,他们可就长歪啦。
” 我笑着说:“是啊,现在好多孩子都被管得太死了。
那鲁迅先生具体是咋说的呢?”李老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后开始讲:“鲁迅先生主张让孩子玩呢。
他觉得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看现在有些家长,老觉得孩子玩就是浪费时间,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孩子都没时间玩玩具了。
”这时候,李老师的儿子跑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小飞机模型,对李老师说:“爸爸,你看我这个飞机,我刚拼好,它能飞好高呢。
” 李老师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说:“真棒!你看,这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多开心,还能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呢。
要是按照以前那些老观念,就会觉得玩玩具耽误学习,这可不对。
”我想起有一回在公园里看到的场景。
有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跑来跑去,追着一个小皮球,笑得可大声了。
他妈妈在旁边喊:“别跑啦,小心摔着,衣服都弄脏了。
” 小男孩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玩。
这时候,旁边有个老大爷就说:“让孩子玩吧,你看他多快乐。
” 小男孩的妈妈却说:“玩得一身汗,回去还得洗澡,而且玩野了,回家就不好好学习了。
” 老大爷摇摇头说:“你这想法不对,孩子就得有玩的时间,这和学习不冲突。
”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不能把孩子的天性给抹杀了。
李老师又接着说:“鲁迅先生还强调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他反对那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
比如说,有些家长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就非要让孩子去实现,给孩子选什么兴趣班、专业啥的,都不问问孩子自己喜欢不喜欢。
”我就跟李老师讲了我另一个朋友的事儿。
我那个朋友,他爸妈都是搞音乐的,就想让他也学音乐。
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2004年9月第20卷 第5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 ocial Science)Sep.,2004V ol,20 N o.5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Ξ罗莉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鲁迅把儿童问题从家族关系发展到人类关系的高度上,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父母对子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和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鲁迅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
[关键词] 鲁迅; 儿童观; 儿童文学观[中图分类号] I210;I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4)05-0079-04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一生是追求、探索“启蒙”和“立人”的一生。
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
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在社会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
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
“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由于受人性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鲁迅相信:“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从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翻译看鲁迅晚年的精神世界
Luxun's Spirit World in His Old Age Showed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作者: 刘少勤
作者机构: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出版物刊名: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10页
主题词: “同路人”作家;革命作家;苏俄革命;身份焦虑
摘要:“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
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
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
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
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
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
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作文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表现。
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于封建孝道进行了批判与斥责,认为像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臣埋儿等类似事件非但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进行反驳:如卧冰求鲤。
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大冬天脱了衣服趴在冰上去捉鲤鱼,先不说能不能得到鲤鱼,单是寒冷的冬天,嗖嗖凉风吹来,又是趴在冰上,岂能不活活冻死?就算这小孩子抗冻,在冰融化地时候,也极有可能掉入寒冷的水中淹死、冻死。
这里表现了鲁迅认为儿童不应学习封建时期所谓的孝道。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就是:不封建迷信,不学封建孝道,在自由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的作品《朝花夕拾》更是经典,文中涉及许多观点,我最赞同的是他的儿童教育观念。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则是通过百草园中的欢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来对这种限制儿童自由、天性地行为表达不满。
鲁迅认为应给予儿童自由,而不是每日在私塾中读书成为书呆子,使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闷、无趣。
六年级:魏志高。
从《稻草人》的修改看童话的语言特色赵小勤
从《稻草人》的修改看童话的语言特色赵小勤第一篇:从《稻草人》的修改看童话的语言特色赵小勤从《稻草人》的修改看童话的语言特色赵小勤《稻草人》是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品。
也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作品之一。
这篇著名的童话始作于1922年6月7 日,次年结集出版。
在再版时,叶圣陶曾对《稻草人》作过多处修改。
笔者拟从不同版本中摘引几个例句,并从修改前后的比较角度试谈谈童话的语言特色。
例1 [原句]他知道小虫们怎样互相访问,蝶儿们怎样恋爱…… [改句]他知道小虫们怎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样恋爱…… 原句中的“互相访问”过于笼统,而且“访问”一词多用于较庄重严肃的场合,是典型的书面语言,用来描写活泼好动的小小虫子们的生活习性很不和谐。
改句中的“你找我、我找你”则显得具体、生动、有情趣多了。
用上“你”、“我”拟人手法也更加真切,着一“找”字。
尤其符合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
将“蝶儿们”改成“蝴蝶们”不仅通俗化了,而且读起来更上口,方便了少年儿童的朗读和理解。
例2 [原句]实在这些也不成话语了,不绝的呜咽各个声音搅糊,只是啼泣而已。
[改句]这些话又哪里成话呢,哭得抽抽搭搭的,声音都被搅乱了。
原句中的“不绝”、“呜咽”、“啼泣”都是文言词语,用在童话里显得生硬,少年读者不太好懂。
“不断的呜咽将各种声音搅糊”表意则明显的不简洁、不清晰,改为“哭得抽抽塔塔的,声音都被搅乱了”表意明晰。
而且摹声摹形,将哭的形象描绘得可闻可感。
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哭法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例3 [原句]他(鲫鱼)的向上的一颗眼珠看见了稻草人,便哀求道,“我的朋友,你且放下手中的扇子。
救救苦难的我罢!我离开了我的水乡,只有死而己。
你为一点不忍的心起见,救救苦难的我罢![改句]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
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把“一颗眼珠”改为“一只眼睛”,表意才更准确,更符合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思维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总第132期)JOURNAL OF FUJ IAN NORMAL UN IV 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3,2005G eneral ,No 1132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刘少勤(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
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
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儿童的位置;儿童的教育;儿童文学ΞΞΞΞΞΞΞΞ中图分类号:I21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5)03-0080-05 184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部力量的牵引下,开始艰难地走出传统,走向现代。
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了,许多事情在西方是次第展开的,在中国却堆积在了一块,在同一时间发生了。
“个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都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传统中国,个人受到家国和道统观念的迫压,妇女受到男人的迫压,儿童受到成年人的迫压。
三种迫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主”和“奴”的关系。
个人匍匐在地,妇女匍匐在地,儿童匍匐在地。
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并非夸大之语。
想要变革中国社会,让中国呈现出新的风貌,“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P50。
立“个人”,立“妇女”,立“儿童”。
在鲁迅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很不少。
鲁迅选择这些作品,跟他“立儿童”的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
儿童的位置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现实是既成的事实,只有“未来”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叫人去想象,去探求,给人以希望。
鲁迅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我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中国出点微力。
”[2]他说,以往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中国的社会历来都在一治一乱中恶性循环。
太平了一段时间,就会出乱子,治世就变成了乱世。
于是打打杀杀,死了很多人,毁了很多财物,有人开始重整山河秩序。
改了朝,换了代,弄出了一个新皇帝,社会制度却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人压迫人,人吃人。
鲁迅期待中国能在未来开辟出“第三时代”,自由、平等,不再是人奴役人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属于未来的人,也需要由未来的人来建设。
“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3](P1)要想让中国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倾注心思和精力,就必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鲁迅批判了传统中国以长者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来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1](P125)应该倒过来,长者以幼者为重,为他们的生长铺路,牺牲自己。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1](P125)身为父辈,应当抛掉“恩人意识”。
中国人老强调“养育之恩”,似乎因为有了“养育”,父辈对子辈就获得了理所当然的支配权,把父辈和子辈弄成了债主和债户一般的关系。
鲁迅主张,父辈应该用“中间物意识”取代“恩人意识”。
什么是“中间物意识”?每个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完结,从那一天以后,一切东西都与自己无关了。
想到这一点,会叫人感到沮丧,感到虚无。
佛家有关生命无常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但—08—ΞΞ作者简介:刘少勤(1969— ),男,浙江龙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4-11-01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在“我”消失以后,留下来巨大的时间空洞,会由后来的人来填补。
单个人的生命结束了,生命的“流”始终在延续着。
前一代人的生命在“我”身上得以延续,“我”的生命又将在后一代人的身上得以延续,“我”就成了“中间物”,成了一种“过渡”。
这就是“中间物意识”。
当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主要不是从生物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来说的,而是从社会历史沿革的意义上说的。
在他的“中间物意识”中,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三维叠合在一起,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交融在一起。
对鲁迅而言,这也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意识。
他认为做父亲的,对待子女应该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开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1](P123)1936年3月26日,他在给曹白的信中说:“人生实在苦痛,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人。
”鲁迅时时想到中国的未来,想到未来的中国人———儿童,他想把自己变成一砖,一石,一木,构筑通向未来的桥梁。
他说,凡有高等动物,总是从幼到壮,从幼到老,从老到死。
“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地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欢天喜地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3](P45)老人应该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新人走去。
路上有深渊,便用自己的身体填平了,让新人顺利地向前走。
他批评中国的父亲们“占尽了少年的道路,吸尽了少年的空气”,“终于个个死去,只留下造成了的老天地,教少年驼吃苦。
”[3](P44)1936年3月18日,离生命的终点只有几个月了,他给欧阳山、草明写了一封信,念念不忘的还是为中国的未来做事:“中国要做的事很多,而我作得很有限,真是不值得说的。
不过中国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这种工人很少,我又年纪渐老,体力不济起来。
”“中间物意识”并非鲁迅最先提出来,一些外国思想家和作家早就在传扬了。
英国思想家、性学专家霭理斯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这方面的看法:“我们手持火把,沿着道路奔向前去。
不久,就会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
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将那光明固定的火炬递在他们手内,那时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
”[4]霭理斯把一代又一代人的关系看作一场火炬接力赛,父辈应当把火炬交到子女的手中,而后自己心甘情愿地消失。
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在小说《与幼小者》中把“中间物意识”说得更透彻。
鲁迅特意翻译了这篇小说,后来他自己也写了一篇同题随笔《“与幼者”》,文中摘引了有岛武郎小说中父亲对儿女们说的几段话[3](P68): 你们如果不是毫不客气地拿我做一个踏脚,向着高的、远的地方去,那便是错的。
去吧,为要将我的周围从寂寞中救出,竭力做事吧。
我爱过你们,而且永远爱着。
这并不是说,要从你们那里获得父亲的报酬……你们要像小狮子一样,把亲人的尸体吃干净,吃饱了,有了力量,舍弃了我,刚强勇猛地踏到人生的道路上去。
你们该从我倒毙的所在,探索出新的道路,跨出新的脚步。
鲁迅借用这些话表达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
他的心向着未来,向着儿童,向着幼小者。
儿童的教育“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感到他本人和同一辈的成年人受传统思想文化的污染太重,想除去污垢,已除不净了。
要造就一代新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的,鲁迅用“白心”或“纯白的心”来形容。
白纸上好作画,可以作美丽的画,也可以作丑陋的画。
他很担心上一代人精神上的病症会传给下一代人。
“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会传给子孙。
”[1](P127)在现实生活中,他已看到了不好的苗头。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
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3](P1)鲁迅希望孩子养成“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有自立的能力”,还要“有广博的趣味和高尚的娱乐”[1](P129)。
凭空是达不到这一点的,儿童的教育不可或缺。
但是,当时的人们,包括一些新派人物,都没有给予重视。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新人物,讲恋爱,讲小家庭,讲自立,讲享乐了,但很少有人为子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
”[5](P156)不仅要教育儿童,还须懂得如何教育。
儿童的身心不同于成年人,教育的方式要与他们的身心特点相宜。
鲁迅指出,以往欧洲人对孩子的误解,是把他们当作成人的预备;中国人对他们的误解,是把他们当作缩小的成人。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1](P129)鲁迅很看重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研究,当时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很欠缺,他想把国外的成果介绍进来,扩大国人的视野,激发教育人士的兴趣,让他们也来做相应的事情。
他翻译了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家上野阳一两篇很长的论文:《儿童之好奇心》、《社会教育与趣味》第一篇论文从动物的好奇心说起,引伸到儿童的好奇心上,对儿童的心理习性及其意义作了描述和分析。
照作者看来,好奇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动力。
宗教意识的萌发,科学的发明,哲学的思辨,都离不开它。
儿童的好奇心,不能随意去打击,去抑制,应当呵护。
第二篇论文论述的范围比较广,在第四节“趣味教育”中专门讨论了儿童的玩具问题。
作者主张,要给儿童适宜的玩具,一方面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身心的愉悦,一方面又能激发儿童的相像力。
模拟实物的玩具,不能与实物太相像,比如现代电车玩具,与实物太像了,不能给孩子留下想像的余地。
玩具宁可粗糙一点,简单一点,反而能让孩子有想像和发挥的空间。
鲁迅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题名《玩具》,谈他对儿童玩具的看法。
他慨叹中国大人玩具多,儿童玩具少:“我们中国是大人玩具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毛毛雨》,科学灵乩,金刚法会,还有别的,忙个不了,没有工夫想到孩子身上去了。
”[6]鲁迅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坚决反对孩子一有了一点差池,大人就瞪眼睛,或者嘲笑,挖苦。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7]这样做,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又向别的孩子瞪眼。
”[7]嘲笑,挖苦,也不应该。
北京大学招生考试,几个中学生在考卷中写错了字。
本来是稀松平常的事,不要说考试,平常不用赶时间,我们也常写错字:不用说少年,大人也常写错字;不用说今人,古人也常写错字,不过错了又不想认帐,才弄出那么多通借字。
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却写诗挖苦中学生。
鲁迅与他本是亲近的朋友,看他这样对待少年,就顾不上情面了,写了《“感旧”以后》一文,指名道姓批评了刘半农。
事实上,有的字未必是中学生写错,而是刘半农有点死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