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 弹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当时发现的物理现象,还可以预测当时无法检测到的物理现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物理教学课题:一、力弹力[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教学程序:[新课学习]:一、形变和弹力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2)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8年级物理苏科 版下册教案《 力 弹力》

8年级物理苏科 版下册教案《 力 弹力》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1 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简析: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

而第一节力弹力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内容分析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虽然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外力越大,形变越大已经知道。

但学生对理解外力与弹簧伸长长度及弹簧长度的关系理解是个难点。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分析获得新知。

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通过常见的的力学现象,初步建立力的概念;(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3)通过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4)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6)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2.过程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以及弹性形变产生的能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1)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有将自己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通过亲身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三、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性形变大小和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2.难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和产生条件四、教学仪器: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气球、钩码、橡皮筋;2.演示器材:橡皮筋、弹簧、小球、气球、钩码、电动玩具车、熊大模型、塑料板、各种测力计、拉力器、弹弓、竹条、竹筒弹簧水枪(教师小时候玩的)、小桶、钩码、压式隐形形变演示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魔术表演和拉力器寻找力王并奖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悟力学技巧的重要性,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想入非非的力学世界;(二)新课学习:1.力是什么;(1)演示操作:人提桶、人拉弹簧、人拉小车、人压竹条(人对物体的作用)提问:除人以外,其它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学生举例)(2)展示:马拉车、大象举木头(最好播放动物施力的趣味视频)实物演示:玩具车拉熊大综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简要说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2.形变与弹力:(1)活动与观察,体会感受,谈谈发现A.手拉橡皮筋B.手压弹簧和气球C.弹弓弹子弹综合答案:橡皮筋变长,气球压瘪,拉压过程中有力的作用,放手恢复原状等;(2)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教学课件。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方向判断:讲解弹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4.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与它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中弹力的作用:拉扯弹簧、挤压弹簧、扔铅球时手的感觉。

答案:拉扯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挤压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压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铅球的弹力。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弹力》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弹力》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强调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跳板跳水、弓箭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即弹力的作用。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弹力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弹力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物理素养: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胡克定律进行弹力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力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安排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பைடு நூலகம்手操作,观察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从而理解胡克定律。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有关弹力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进行求解,并分析生活中的弹力问题。
4.采用直观演示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交作业时,请标注清楚题目序号,方便教师批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通过学情分析,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 8.1力弹力教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弹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钩码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体会弹力的方向。

5. 练习: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的弹力器,观察和测量弹力的大小。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到了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理解了弹力产生的原因。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弹力的测量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弹簧测力计,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弹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索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材料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我在引入环节通过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接触弹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测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二、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这个规律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以及弹力与重力的区别。

2. 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作用。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簧形变的过程,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2. 答案:(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的方法: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桌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7. 板书设计: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

答案: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题目3: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位置;然后,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5篇初中物理弹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

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

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1、演示一:(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5篇物理学教育有助于人们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从容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和机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如所示的简单图示: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第三节弹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二)、新课教学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分析讨论,总结.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7、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弹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铁架台、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微小形变演示仪、橡皮泥、乒乓球。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1)撑杆跳高运动员比普通跳高运动员跳得高,撑杆跳高运动员借助了什么力呢?(2)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这个过程中力是怎样产生的?(3)蹦极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4)拉开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么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呢?教学过程一、演示导入演示1:拉开的弹弓能把小纸团弹出去;演示2:手压挤吹起来的气球,观察形变情况;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弹力的概念,我通过提问和实验导入新课,学生们对弹力的产生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弹力与形变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弹力的产生,强调形变与弹力的内在联系。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弹力方向的判断仍存在一定的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场景的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弹力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他们表达和分享的机会,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Leabharlann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弹力现象中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8.1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8.1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5.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的接触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对手的弹力。

2. 探究弹力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挤压气球时,气球对手会产生弹力?引导学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3. 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通过示例,讲解弹力的产生过程。

4. 讨论弹力的方向:请同学们观察弹簧测力计,讨论弹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弹力与接触面垂直的结论。

5. 探究弹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分析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6. 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弹力作用在物体的接触点。

通过示例,讲解弹力的作用点。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1.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5. 作用点:作用在物体的接触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的接触面上。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请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在练习册上。

5. 例题讲解:分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准确测量弹力。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汇报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弹力1.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作用点:作用在物体的接触面上。

5. 测量: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将数据记录在练习册上。

2.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说明其产生条件和作用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演示、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弹力的应用场景理解不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物理力 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 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2. 新课教学(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原理。

(2)测量范围:弹簧测力计所能测量的最大力值。

(3)分度值:弹簧测力计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力值。

(4)使用方法:① 观察指针位置,确保测力计在零位。

② 挂载物体,使弹簧测力计受力。

③ 读取指针所指刻度线,即为所测力值。

4. 弹力实验(1)实验一:拉伸弹簧目的:观察弹簧在拉伸过程中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现象。

方法: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不同大小的力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情况。

(2)实验二:压缩弹簧目的:观察弹簧在压缩过程中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现象。

方法: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不同大小的力压缩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力弹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弹性势能四部分组成,其中“力的测量”和“力是什么”是本节的重点。

首先教材通过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而引出力的作用必须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物体。

其次,通过一些平常很常见的器材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为以后学习弹性势能作铺垫。

接着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和外力的关系,为学习弹簧测力计打下基础。

因为弹簧测力计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然后学习弹簧测力计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教材通过活动和信息快递等方式让学生来了解和熟悉使用弹簧测力计。

最后简单的让学生了解一下弹性势能,为以后学习弹性势能做基础。

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贯窜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

课本在建立概念的时候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试图使学生从观察讨论和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学习物理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有的学生已经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

如何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只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

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探究、合作。

这样让学生不断的“动”起来,才能不断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本节课我会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熟悉过程和方法。

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而知道力的概念,通过探
究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现象的奇妙和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据此目标,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步骤:一、通过情景的设置,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大自然里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

通过感知和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力的概念。

力离不开物体而存在。

二、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形变和弹力。

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四、了解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的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首先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二、主要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注重探究活动的难度控制和有效性。

第三、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应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四、打破教材的束缚,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突显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特点——物质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弹力以及弹力的特点3、经历探究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让学生掌握测量力的一种工具的使用。

5、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使学生感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弹性势能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建立力的概念和力的特点2、探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的过程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难点分解法、小组学习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演示测力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知识新授[导语]:生活中手提一桶水、用力推桌子、手压木板、用力拉弹簧。

动手做一做,有什么感觉?总结:有人把力说成是人体对物体的作用。

视频引入[板书]1.什么是力?[提问]是否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呢?[启发]人提水桶能否用其它物体代替手压木条人产生同样效果呢?手拉弹簧[总结]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替代。

[板书]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
力。

[板书]2.形变和弹力[提出问题]什么叫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对其它物体会产生作用吗?[启发]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发生形变后撤掉外力后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板书](1)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形变。

[提问]什么叫弹性形变?[总结归纳](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力,这个力叫弹力。

[板书](3)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与物体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板书]3.观察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板书]作用在物体上的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点拨]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的原理制成的[板书]4.力的测量(1)观察弹簧测力计①构造②量程③分度值[板书](2)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N[板书](3)使用方法:①观察量程、分度值。

②校正零点,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应校零。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4)不同形状的弹簧测力计;指出各名称[释疑解难]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最好轻轻来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点拨](1)看弹簧秤是否完好。

[点拨](2)指针、弹簧是否与外壳相接触,有无摩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使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提问]5.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吗?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弹性势能。

体验:提水桶推桌子压木板拉弹簧感到肌肉紧张。

学生动手实验,想办法用物体代替手达到相同的效果从而得出力的概念。

两人一组用弹簧、橡皮筋和气球橡皮泥进行实验探究,感受物体发生形变是否对其它物体(手)产生作用。

[通过实验总结]如果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形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通过实验感受弹力。

讨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然后交流。

做一做:①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在下端掛1,2,3,4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的变化。

②增加塑料尺上的物体,观察尺的弯曲情况。

③增写课本P45空格。

①阅读课本P46活动8.2,并填写填空内容。

②观察桌上弹簧测力计,说出其量程、分度值。

议一议:如何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针对课本图(8-6)进行讨论,动手试一试。

[总结归纳]左栏内容学生交流,相互补充[讨论]课本P46图8-6a、b、c、d四图的正误阅读P46图8-7写出名称1、2.常用测力计3.握力计4.拉力计思考、讨论并回答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议论]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例:箭被拉弯的弓射出;人被弯曲的跳板弹起;运动员被弯曲的撑杆弹上高空。

[讨论]玩具和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利用弹性热能工作的?(讨论并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