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辞赋论文《千城赋》第一卷 序一 潘承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赋之功用、探源、命名与韵散

盖天下滔滔,然能赋者稀也。故赋相较于诗词曲联诸体而言,其存世之作,寡焉!周代以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闻也。自晚周迄清末,载于典籍中,惟见可观者,概二万余篇耳。而诗词曲联存量之丰,可谓浩如烟海,郁如邓林,不可胜数。二者悬殊之赫,无法比拟矣。以文本观之,赋系吾国一独有文体兼具百科全书性质之奇葩。赋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人情百态,莫不可入乎其中。颂扬、讽谕乃其二大功能。未有大才者,不足以驭赋。清·刘熙载谓“赋兼才学”,斯言得之。唐宋以降,科举遴才何以诗、赋并试?究其因缘于:两者皆可试才学。然甄而别之,则“诗侧重于试灵性,赋偏向于考博学”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易言之,赋之功用、容量、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较之诗词曲联,颇多!难怪乎清·康熙帝在《历代赋汇序》中亦尊之曰:“故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尤乎大赞科举以赋取士之政治宣谕功用——“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润色鸿业,发献皇遒”(刘勰语),以为:“而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中”。譬若陆贽、范仲淹、欧阳修等。岂空论哉,不余欺也!

夫赋,从贝,武声。《广雅·释诂》云:“赋,税也”。《尚书·禹贡》云:“厥土唯白壤,厥赋唯上上”。《孔传》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说文》云:“赋,敛也”。眄而知之:赋之本意系指赋税、赋贡。然“赋税”之“赋”,何以演为与诗词曲联诸文体并称而居其一邪?则历代学人,能道清析明其命名者,鲜以有闻。皆避谈其命名而遑论其源流,牵强附会者,甚众!或祖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不歌而颂,谓之赋”。或宗屈原,“灵均余影”。或本荀况,“云、蚕、礼、知、箴之‘赋篇’”。或源纵横家,“策士遗梦”。或引刘勰,“赋者,铺也”。或综《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云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为诗?《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异于歌之处: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显然,赋,其非诗非歌非词非曲非联非辞也,否则,即无需另立“赋”之文体。于是乎,多有学者,又引经据典,刻意混同“敷”、“布”、“铺”与“赋”之关系,笃言古时该四字通假。且旁征博引,予以佐证。譬如,引《毛传》云:“赋,布也”、又云:“敷,布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赵哀引《夏书》云:“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益稷》作:“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赋”通“敷”。《大雅·蒸民》云:“赋政于外,四方爰发”。汉·郑玄释:“布政于畿外,天下诸侯于是莫不发应”。“赋”即“布”。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又为“铺”。是故,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则云:“敷布其义谓之赋”。然赋也者,其含有“敷、布、铺”诸义之“赋”意,均难以认定其为文体“赋”之得名矣。若如是,古人何以不命名该文体为“敷”、或“布”、或“铺”等耶?何缘独以“赋”名之哉?仍难以自圆其说。及乎其定义与制式,亦昏昏然而模棱两端矣:非诗非文,半诗半文,亦诗亦文,近诗近文,介于诗、文之间,鸿功峻烈,名物博综,丰神尔雅,芸芸诸事,咸可赋之。实集“辞、诗、词、曲、联、骈、古文”等诸优于一身之“四不象”一综合文体也。一言以蔽之,赋文体之命名谜底,千古悬案,无人能解之!

至于赋之用韵,洵为自由,异乎“近体诗”多矣,然可比照“诗韵”行之:韵散相间,孰多孰少?未有定数,亦无定则。之于诗,有“诗韵”则之,即《佩文诗韵》(平水诗韵)也;之于词,有“词韵”则之,即《词林正韵》也;之于曲,有“曲韵”则之,即《中原音韵》(曲韵)也。之于赋,有“赋韵”则之乎?曰:否也。自昔以降,《赋韵》之书,未之有也!或曰:有之。曰:安在哉?譬若:枚乘《七发》有韵乎?东方朔《答客难》,无韵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亦寡韵也。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且夫声韵之学诞于南北朝齐梁年间,由沈约、谢朓针对“永明体诗”等提出。《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梁书·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往时”。换言之,“声韵说”出现之前,古人所作诗、赋,用韵不甚严格,或有韵,或无韵,或韵散相间,姑且谓之为“自发用韵时代”;此后,则用韵极其严格,吟诗作赋,必规之以声韵,可称之为“自觉用韵时代”。否则,不能以诗、赋名之。如:唐·王勃《滕王阁序》,则不能曰《滕王阁赋》,原因即此也。《唐文粹》中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何哉?或许无韵乃其因之一也,今无从考稽。声韵之于赋,历代以来,或推崇而谨遵之者,或因韵害意而诟其为“四声八病”并睥睨之者,均大有人在也。赋属半韵文,已成定论,前人之述备矣,此处毋庸赘语。窃以为,今人习赋,单就韵律而言,分为三等:初级者,可不韵;中级者,可韵之;高级者,必有韵。斯,乃今人作辞撰赋用韵之三准则者矣哉!

二、历代都邑赋之历史考证与梳理

曩昔,梁·萧统纂《昭明文选》,首赋、次骚、次诗,而后及于赞颂箴铭诏告教令之属。设“京都”一门,以赋为首,且置全书之先,为收录“京都赋”之滥觞。夫“京都”者,京畿大都之城市也,若今之北京、南京、西安云。其中辑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与《南都赋》、左思《三都赋》等。南北朝·宋·范晔《后汉书》等典籍,亦收录焉。

踵萧统后者,唐·魏征纂《隋书》也。其书卷35《经籍志·集志》亦置有“都邑赋集”。细析之,其一云:《五都赋》6卷并录(张衡及左思撰)。《杂都赋》11卷。梁《杂赋》16卷。又《东都赋》1卷(孔逭作)。《二京赋音》2卷(李轨、綦毋邃撰)。《齐都赋》2卷并音(左思撰)。《相风赋》2卷(傅玄等撰)。《迦维国赋》2卷(晋右军行参军虞干纪撰)。《遂志赋》10卷,《乘舆赭白马(赋)》2卷。亡。其二云:《杂赋注本》3卷。梁有郭璞注《子虚上林》1卷。薛综注张衡《二京赋》2卷。晁矫注《二京赋》1卷。傅巽注《二京赋》2卷。张载及晋侍中刘逵、晋怀令卫权注《三都赋》3卷。綦毋邃注《三都赋》3卷。项氏注《通幽赋》。萧广济注木玄虚《海赋》1卷。徐爰注《射雉赋》1卷。亡。其三云:《二京赋音》1卷(李轨撰)。

清·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亦收“都邑”赋作30余篇(包括存目与残篇)。严氏虽穷毕生之力收罗,然则,古籍汗牛充栋,卷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