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范文中国古代科技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独具特色的重要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科技不断迭代更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持了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的地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昔日的辉煌,感悟科技带来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古代科技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不计其数,其中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夏朝,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佼佼者。

早在商 dynasty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卜筮、殷墟青铜器以及灌溉等发明技术。

夏朝的灌溉技术就为之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保障,推动了先民社会的进步。

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都是中国在古代科技领域中的最高成就。

其中指南针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发明之一,因其在海上方向定位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

火药的发明为中国军事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火药用于民用领域的序幕,让人们的生活更趋丰富多彩。

造纸技术则成为古代书写和阅读文化的主要媒介,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印刷技术的出现,使书籍和文化知识可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此外,在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技术成果,例如:马车、铁冶炼、天文学、测量工具、农业机械等,这些科技成果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的众多发明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创造性和实践意义,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科技文明,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虽然中国古代科技已经辉煌过去,但我们应该珍视它的贡献和成果,不断力争创新,为中国科技创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浅谈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农业科技文化贯穿始终,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生活形态及生产方式,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

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

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

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的科技发展始于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经过了无数技术革新,让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史上走出自己独特的一条路。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晚到了公元前14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也用来发射火箭。

公元前10世纪,古代中国的造纸术也开始了,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印刷机。

古代的中国还发明了很多非常高级的科学技术,比如钢铁制造技术,铸造技术,冶炼技术等等,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三、中国科技发展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成果的发明与应用不断催生新的技术成果,使中国步入了科技发展的快车道,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1985年,中国创立了中国科技部,实施了多项科技政策,推动了中国科技的长足发展。

论中国创新的历史论文

论中国创新的历史论文

论中国创新的历史论文中国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农业、铸造工艺、纺织业和其他一些行业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技术和工艺,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这些创新不仅对中国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的书籍传播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则在战争和航海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的创新历程更是令人瞩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国在航天、高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逐步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

中国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创新政策和举措。

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的创新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中国的创新成果也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惊艳。

未来,中国必将成为创新的热土,为全球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一直是一个创新的国家。

古代中国的造纸、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创新势头愈加强劲。

中国不仅加大了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还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之一,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创新表现出色。

中国的科研力量逐渐走向国际前沿,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创新型企业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法规,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中国的创新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和科研机构选择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共同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论文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论文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科学传统的国家,其科技创新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天文学、工程学和其他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

中国的科学创新历史不仅是国家骄傲,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包括但不限于汉朝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时期的火药、宋朝时期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科技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的航天、核工程、高铁等领域屡创佳绩,世界闻名。

中国科学家的成就被国际社会广为赞誉。

当前,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努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创造性地应对国际科技竞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实现了科技自主可控,不断提高了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总之,中国的科技创新历史丰富而辉煌,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在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科技创新之中。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迎来更多更伟大的科技创新成就。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坚定支持、科技人才的奋发进取以及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科技成果,促进全球科技创新。

中国在科技政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中国重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中国的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攀升。

除了国内努力,中国也积极倡导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展了众多科研项目,促进科技人员交流,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论文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论文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论文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科技传统和辉煌的科技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科技发展历经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成就进行探讨。

第一个关键时期是古代的科技繁荣时期。

早在古代的夏、商、周等时期,我国就有了独立发展的农耕、冶金、纺织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后来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科技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当时的夏商周三代,都设立了专门的学宫,培养人才以推动科技的发展。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近现代的科技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科技落后等许多困境,但也催生出了一批有远见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们不畏艰难,积极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同时又不忘本土文化和传统。

例如,世界闻名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他在航空航天、导弹技术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个时期,我国成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为科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也问世,比如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以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三个关键时期是当代的科技创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科技研究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

例如,我国在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我国还深入推进了科技教育的改革,加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发展史论文

科技发展史论文

科技发展史论文--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电力实1101赵元元201101001129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还在天文学、数学、中医学、农学及陶瓷、造船、纺织、冶炼等方面有显著成就。

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一、四大发明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火药应用的先河则是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

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

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

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

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

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2023年学科技史跟科技创新走征文满分3篇

2023年学科技史跟科技创新走征文满分3篇

2023年学科技史跟科技创新走征文满分3

引言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科技史和科技创新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2023年学科技史和科技创新的关联及其价值。

第一篇:学科技史对科技创新的启发
学科技史是对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它对科技创新具有重
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研究过去的科技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科技创
新的前人经验和教训。

在2023年,结合学科技史的研究成果,相
信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发现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篇:科技创新推动学科技史的进步
科技创新不仅受到学科技史的启发,同时也推动着学科技史的
进步。

2023年的科技创新将为学科技史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和案例。

新兴的科技成果将成为学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学科技史
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三篇:学科技史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影响
学科技史和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科技史通过研究科技的发展历程,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而科技创新则为学科技史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案例。

二者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学科技史的进步。

结论
通过对2023年学科技史和科技创新关联及其价值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学科技史对科技创新的启发作用、科技创新推动学科技史的进步以及学科技史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学科技史和科技创新的研究,以促进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科技史纵横谈-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科技史纵横谈-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科技史纵横谈李晓龙 PB04001093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应当承认:科学技术的产生决不会晚于人类的诞生。

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可以称得上是最原始的科学技术了,它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前景,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标志。

可以说,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但作为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科技史,却还相当年轻。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科技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尽管还是相当粗浅的,但较之我以前近乎空白的认识,已经向前迈开了一大步。

在我以往的具体科学的学习中,无论在课本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科发展史的内容仅仅是略有提及,分散而没有系统性,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配角。

其实不然,我逐渐认识到,虽然起步较之于其他具体科学晚了许多,但科技史正蓬勃发展为一门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学科,它汇集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发展动态,融入了分别以各具体科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内史和外史两大分支,为人们清晰地展现了一幅横亘数万年、纵跨五大洲的巨幅画卷。

不仅如此,蕴涵科技史中的研究事物的思想方法,也为今天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口,指导着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发现。

还有,古代科技文献中丰富翔实的史料也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真实而不可多得的依据。

这些都是我在未曾接触到这门学科前所没有想到的。

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列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此后,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于创造,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光辉的科学技术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科技的发展史历史论文(3)

中国科技的发展史历史论文(3)

中国科技的发展史历史论文(3)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科技重回顶峰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迎来了新篇章,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中国政府相继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建立了中国科学基金制度,形成了新时期的大结构。

1995年正式提出了科学教育兴国战略,这也是中国科学事业进展中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今,我国正由政府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发生转变,以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科技工作要向经济建设靠拢为原则,政府部门分工明确,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迄今为止,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研究发明了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mdash;mdash;长江三峡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平。

从19世纪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自强求富到20世纪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的科学教育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显着,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技,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经验,而且要深入研究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努力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机制,总结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因此,面对今天繁重的责任和挑战,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中国科科学技术越来越高,象征着我们祖国的强大,现在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日常生活,是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手机、电脑、科学技术发展的证明。

在历史上,我们祖国的科技发展从领先到落后,到现在逐步实现了越来越多的突破,逐步走向世界的前沿,这是每一个领导人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论文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论文

古代领先的中国科技为何在近代落后西方?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推动甚至引领世界前进近两千年。

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闪耀着四颗光彩夺目的巨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及活字印刷术。

它们对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向更新的领域探索起了巨大作用。

其次,我国在科学技术的其他领域也很早就有了高度的发展。

秦汉至南北朝,一些主要的学科体系和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已基本形成;冶铸、纺织、化工、建筑、造船等重要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到隋唐宋元,则有了更大的发展,直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学,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之一,是筹算和珠算以及相应的计算工具的创造者;天文学、物理化学、医药学、农学、冶铸、采掘、纺织、机械、造船等我国隋唐时都已有了,宋代的造船业也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可是后来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什么古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中国在近代却只能对世界技术发展望而却步?为什么从16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每况愈下,逐渐落后了呢?。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篇二远去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还是天文学和数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的天、算。

这两门学科在我国古代联系得十分紧密,因为对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日食、月食的推测,都离不开数学上的计算。

举一个例子,汉代已形成的“谈天三家”――也就是当时古人对宇宙的三种认识,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除了宣夜说有点玄奥抽象外,盖天说与浑天说均是由数学模型作为支撑的,尽管两者建构了不同的宇宙模型,但是有一条是共同坚守的,就是“日影千里差一寸”,也即八尺之表的日影在子午线方向上千里会差一寸。

而“日影千里差一寸”最早源自《周髀算经》,该书既是一部数学著作,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需要说明的是,千里差一寸的论证是错误的,一直到了唐代一行和尚通过实测才使它寿终正寝。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深受古代数学的影响,尽管盖天说、浑天说都有数学模型建构,但是这种模型并不与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的另一套数学模型(算的模型)相融洽,或者说是各行其是。

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像西方那样,从古希腊天体运行的圆周运动中解脱出来,发展出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等近代天文学体系。

我国古代天文学还把地上的事物都搬到天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垣二十宿”体系。

该体系是天上、人间对应比附的产物,是军国星占体系的一种反映,即为战争胜负、王室兴衰、年成丰歉等军国大事服务的,但这已经走出了科学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的基调是由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确立的。

那么《九章算术》的基调是什么呢?就是服务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集:一题一答一术。

“题”就是题目,“答”就是答案,“术”就是算法。

那么推理、论证的过程呢?书中是查不到的,因为根本就没写。

所谓“九章”,就是9大类应用题目,比如“方田”是计算土地面积的问题集,“商功”是计算各种工程(沟渠、仓窖等)的土方、人工等。

经常有人将《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作对比,这两部书的确也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风格,一个是以“算”为特征的实用化体系,一个是以“证”为特征的演绎逻辑体系。

中国科技史论文

中国科技史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论西方科技与中国科技的交汇专业:12级室内设计一班学号: 20121100401姓名:陈涛论西方科技与中国科技的交汇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社会背景: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须归源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

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复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来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文明挽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再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现出对科学的空前兴趣,社会背景:明朝中期,统治者明成祖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允许外来科技传入中国,并积极学习外来西方科学技术,但随着国力的衰落,统治者害怕外来事物的大量传入,会蛊惑国民,威胁其统治,开始禁止对外开放和外来事物的进入,关起国门来自守。

最终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和对百姓的无止压榨,明朝毫无悬念的走向灭亡。

此时的少数满洲部落入主中国,取代汉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统治初期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此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开始由一个逐渐衰落的明王朝向强大的清王朝过渡,由汉人统治的国家转而有少数名族统治,在思想上和对外态度上统治着阶级的态度也明显发生变化。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优秀范文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优秀范文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优秀范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很多的论文都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史进行了谈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

)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

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

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摘要:中国从古至今科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发展历程。

关键词:陶器玉器,青铜,数学,医学,农业,天文。

一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工具,标志人类文明的开始。

这一时期出现了陶器玉器,农牧业,开始观察天文,开创了医学及用蚕丝作丝绸等一系列进步。

其中陶器玉器工艺令人惊叹,5300前的人类玉器上的打孔钻头仅有0.07毫米,硬度达到7度(最高8度),其高超技艺令人震撼。

二先秦时期此时期中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

这时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技术十分高超,其中以鼎的铸造最具代表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这时开始广泛使用铁器,其运用于战场,农业等各个方面。

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其中有代表作越王剑,其在地底埋了两千多年仍然不锈,依旧锋利无比。

当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

当时还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数学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当时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出名的医学家有扁鹊等。

三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

其中有著作《氾胜之书》,《汉书》等。

中医学上有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此时还出现了青瓷。

其中越窑最为成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长期领先世界,独具魅力,对人类历史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摘要:中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下面从九个领域来阐述我国古代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世界潮流;科技成果;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世界。

特别是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下面我从九个领域来阐述我国古代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1.造纸术:西汉末期我国就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造出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于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非洲。

2.印刷术:唐朝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刷的《金刚经》;后来北宋的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西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木字印刷术,这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3.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南宋时期发明“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13世纪,火药与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数学成就1.春秋时期发明了九九乘法表。

2.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所记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的特例比西方早500年。

3.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4.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七位数,这比西方早1000多年。

中国的科技的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的科技的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的科技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到现代的航天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处于引领地位。

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汉朝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天工开物”,如古代中国建造的长城、大运河等工程奇迹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同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诸如瓷器、丝绸等中国发明的产品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科技繁荣期后来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技术的侵蚀和冲击。

在19世纪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科技发展一度滞后。

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科技发展才重新崭露头角。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科技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成果发表国和专利申请国。

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5G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巨头。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还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未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中国不仅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还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全球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平台。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例如,科技创新尚需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掌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及在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等方面还有待深化改革和政策制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摘要: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悠久且独特,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

本论文将回顾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价。

首先讨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然后依次从农业、工业、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最后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进行了评价,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科技的基础,并且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历史回顾、评价一、引言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科技史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将回顾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了解,并对现代科技发展有所启示。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继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科技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科技体系,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众多的重要成果。

另外,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还具有官方主导和农民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官方主导使得科技发展可以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推动,而农民实践则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和实践基础。

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成就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成就包括了农业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创新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等方面。

这些成就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效率和产量,而且对世界农业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工业科技的成就中国古代工业科技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等方面。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孕育了以铁器为代表的冶金工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也非常突出,中国的丝绸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此外,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工业科技的一大亮点。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

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2)推荐文章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热度:为什么红楼梦是禁书_红楼梦在古代是禁书的原因热度:保密的古代名言有哪些热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热度: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篇二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摘要: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仅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人格素质、知识学问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甚至整个古代科技的特征也明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科技是儒学化的科技。

关键词:儒家文化古代科技古代科学家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不少学者根据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用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曾有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

正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言,古代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则根据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的“科学”,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笔者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观点,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不同于近代意义的“科学”。

这一看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曾有过辉煌但又没有能够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型,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儒学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从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并得以发展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可能不具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杨梅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社会背景: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须归源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

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复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来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文明挽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再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现出对科学的空前兴趣,社会背景:明朝中期,统治者明成祖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允许外来科技传入中国,并积极学习外来西方科学技术,但随着国力的衰落,统治者害怕外来事物的大量传入,会蛊惑国民,威胁其统治,开始禁止对外开放和外来事物的进入,关起国门来自守。

最终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和对百姓的无止压榨,明朝毫无悬念的走向灭亡。

此时的少数满洲部落入主中国,取代汉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统治初期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此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开始由一个逐渐衰落的明王朝向强大的清王朝过渡,由汉人统治的国家转而有少数名族统治,在思想上和对外态度上统治着阶级的态度也明显发生变化。

然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虽试图迎头追赶,整体还是逐渐落后。

原因:明清之际的西方社会,正逐渐经历着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统治,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宣传,和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的兴起。

中世纪神学思想控制下的欧洲无疑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此时的各种先进思想为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精神枷锁中终于解放出来了。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又将西方的封建制度彻底的打破,西方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发展起来的西方想要扩大版图和市场来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开始向当时的中国进行贸易并宣扬其宗教教义。

科技传播的途径:当时与中国进行最早和最多的的西方交流的代表并不是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而是传教士,这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是以传教为目的,他们的本意决非是好心好意来传播科学的,但要想在中国真正的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必须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打好关系,进而结果他们不得不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出版大量的科学书籍。

西方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利玛窦进贡的《万国图志》和庞迪我奉命翻译的“西刻地图”,葡萄牙人阳玛诺有《天文略》,汤若望有《远镜说》,比利时人南怀仁有《坤舆图志》,康熙与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德理格合著《律吕正义》,反响不小,并非他们象白求恩这么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当时明朝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宗教的关注,传教士要想为传教开辟通路,要想取信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赢得他们的尊敬与看重,就必须出版科学书籍,就必须传播西方的科学,否则他们几乎寸步难行。

当传教士取得了士大夫的信任,取得在中国居住和旅行的资格以后,他们对翻译传播西方科学的热情就极度减弱,当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他们翻译时候,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推脱搪塞,难以搪塞的时候,才勉强答应。

传教士本来到中国以传播宗教为目的,到结果却变成了不得不传播科学,这种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

传播的主要科技:明清之际由欧洲传教士输入西方科技,主要是修改历法,传授天文学,数学,以及武器制造。

历法方面:中国的天文学到明代止,已有3000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颁历权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朝廷设有钦天监,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明代历法一直使用大统历和回回历(元代传自西域),因使用时间太久,误差逐渐加大,对24节气和日月食的测定,与实际情况常有很大差距,已多不合天时。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日食,钦天监未测准,于是有人提出组织翻译介绍西法。

由于阻力大,未能实现。

当时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积极主张历法改革。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以传播西方天文学为敲门砖,积极参与历法的修订工作。

以进行历法改革扩大名誉来是宗教更容易传入中国。

天文学方面:明末则当以《崇祯历书》为集其大成者,而以第谷之学说为主;清初则以《历象考成后编》为集其大成者。

哥白尼之日心说直至此期最末之年,方由蒋友仁传入,当时中国学者犹不信其言。

而这时距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已经200多年了。

以及第谷的天文学体系以及刻卜勒、牛顿的观测与计算方法,1760年耶稣会士蒋友仁(法国人,1744年来华)在其《坤舆全图》中介绍了刻卜勒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

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利玛窦还带来了克拉维斯编的《实用算术概论》。

与李之藻参考《算法统宗》,编译了《同文算指前编》、《同文算指通编》和《同文算指别编》。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欧洲笔算的数学书。

罗雅谷撰写的《测量全义》介绍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和三角表。

武器方面:近代西洋火器东渐既是一种技术意义上的“工具”,也是与中国固有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

此时传入的欧式火炮——中国人称之为“红夷大炮”,该火器的技术性能远胜于中国的传统火炮,耶稣会士也出于宣扬天主教的意图,有意将火炮技术传入中国。

于是这种迫于现实需要与西人弘教愿望的结合,促成了红夷大炮在明末中国的广泛流传,中国火药、火器理论的形成在明后期,徐光启以天主教徒的身份,通过当时在澳门的传教士,募购了80多门西洋大炮,从而拉开了红夷大炮传入中国的序幕。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积极组织生产大炮。

各个阶层对此的态度:普通民众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持漠视的态度,由于本身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和封建思想的长期控制,普通民众仍固守本身的生活及思想方式。

知识分子及开明士大夫阶级积极引进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成为西方科学技术向中国传播的核心纽带,识分子及开明士大夫阶级积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各类外来书籍,并广泛传播其先进科学技术,并且成为西方传教士接近统治阶级的重要媒介。

统治阶级方面,明清之际统治阶级经历了由明后期的万历皇帝,到清初期的乾隆皇帝的不同统治阶段,各个皇权中心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因各个时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大多的统治阶级都是部分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并未大规模的引进,并且学习吸收的并不深入,所以导致了最后的落后。

从1582 年(明朝万历十年)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起,到1644 年(明朝崇祯十七年) 明朝覆灭止是中西文化交流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有了初步的开展,传教士结合科学技术传播的手段使西方科学及时开始在统治阶级中产生影响。

清初的顺治、康熙时期(1644 年—1722 年) 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繁盛时期。

在康熙时期,统治阶级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并任用外国传教士南怀仁为官,命其专门从事西方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制造,并安排了许多知识分子从事外来书籍的翻译研究工作。

然而从1723 年(清朝雍正元年) 到1795 年(乾隆六十年) ,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走向日趋衰落的阶段。

在罗马教廷发出禁止天主教中国教徒祭祖尊孔的指令后,雍正皇帝推行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政策,将各地传教的教士驱逐出境,关闭教堂,严禁中国民众信奉天主教,只允许少数有天文数学等知识的西方传教士留在京城宫廷为朝廷效力。

雍正皇帝及以后的乾隆皇帝的禁教政策,使天主教在华传教遭到沉重的打击。

但由于清朝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及吏治的日趋腐败,清政府的禁教并没有使天主教在华势力完全消失,在一些地区,天主教的秘密传教活动仍在进行,中国教徒也保留相当的数目。

随着清政府禁教政策的实施和强化,中西文化交流亦陷于衰落,曾经成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已经大为减弱。

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影响:首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开始发生变化。

这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地图测绘等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

《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 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的测量和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

这对中国科学近代化历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的空谈现实,开始向注重实践考验的方面转变。

随着明代后期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知识界开始对这种空谈心性的理学予以反省和批判。

恰逢此时,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

这就大大丰富了我国学者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缺陷的认识。

尤其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

这也就为后来明清之际我国朴素唯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推动。

再次,这改变了明清时期我国统治阶级及其他阶层盲目自大的思想观念,冲击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局限想法,促使中国知识界开始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

在长期封建社会里,中国知识界一贯认为中国居于世界中心,中国文化比任何“外夷”的文化都要优越,只有用华夏文化去教化和影响周围的民族和国家,即所谓“华夏中心”或“用夏变夷”论。

明清之际西方的快速发展即科学技术的不断超越,震惊了包括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使中国明白中国并不是唯一的国家,西方还是有超越我们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传统观念一旦受到冲击和怀疑,中国知识界就开始重新估价自身和重新审视外部世界。

这对于打破几千年封闭、保守的状态是大有益处的。

当然,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大肆传播也产生了许多的弊端。

首先,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是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既然是传教士,那他的主要目的必然是广泛的传播其宗教教义,扶持教徒。

而传播了科学技术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不过是他们结合着用来笼络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级的,减小传教阻力的一种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