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4个临床路径病种管理
呼吸内科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呼吸内科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2、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3、 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4、 设立组织,加强督导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并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5、 质量控制,评估改进(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1.诊断明确;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6、 要高度重视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细化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完成单病种每例诊疗后要对病例进行登记,填写单病种质量控制统计表,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保证临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临床路径和病种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和病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的临床路径和病种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权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和患者。
第三条定义1.临床路径: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以明确实现特定疗效为目标的,由医疗团队共同完成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参加的疾病诊治方案。
2.病种管理:指依据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医疗服务内容、费用等进行管理和优化。
第二章临床路径管理第四条临床路径订立1.临床路径的订立应由医疗团队依据临床实践经验、临床指南和最新研究成绩进行科学评估和优化。
2.临床路径的订立应明确患者入组标准、治疗步骤、病愈评估指标等关键要素,并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第五条临床路径实施1.临床路径的实施应由临床病房和手术室等科室的相关医务人员负责,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对路径进行调整和改进。
2.临床路径的实施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要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六条临床路径评价1.对于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医院将每年对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予以相应的嘉奖或惩罚。
2.对于未依照临床路径要求实施的情况,医务人员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三章病种管理第七条病种确实定1.医院将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医院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病种管理的疾病范围。
2.病种管理确实定应经过相关专家和科室的评估和讨论,并报院内相关部门审核和批准。
第八条病种管理方案1.病种管理方案应明确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愈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流程。
2.病种管理方案应由医疗团队订立,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第九条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1.医院将依据病种管理方案,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要遵从科学诊疗、节省用药、合理检查等原则。
第十条客观评价和患者反馈1.医院将定期进行病种管理的客观评价,评估病种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个常见病种
目录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内科治疗:(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3)血气分析;(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了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意见,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XX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医药卫生体制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提升医院管理内涵,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的医疗服务。
二、实施范围临床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20个科室和7个医技支持科室。
三、组织管理与职责(一)院临床路径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工作目标、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2.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3.协调解决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6.制定奖励办法(二)院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职责: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3、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各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相关临床科主任、分管副主任及主治、住院医生和护士长组成,并确定联络员(个案管理员)。
主要职责: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定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自评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流程进行合理调整。
四、临床路径管理相关规定(一)关于新病人入院实施临床路径的规定1.患者入院,在护士台进行入院登记,相关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入院介绍,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的内容。
临床路径管理病种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科室及病种
普外科:急性阑尾炎甲状腺癌乳腺癌腹股沟疝下肢静脉曲张
骨科:肱骨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
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神经外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
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
神经内科:癫痫脑出血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胃十二指溃肠
儿科:支原体肺炎轮状病毒肠炎热性惊厥
眼耳鼻喉科:老年性白内障慢性扁桃体炎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鼻中隔偏曲
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自然临产阴道分娩子宫肌瘤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皮肤科:带状疱疹。
2.3呼吸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6.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剂名称,消毒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
7.传染病患者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当日最后检查。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
8.必须进行静脉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的监测,并有专人负责。
未进行感染监测的不得分,监测落实不到
位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超过48小时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6
2.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的介人诊疗项目。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
3.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不能严格掌握介入指征不得分。
6
4.建立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
来源可追溯不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
诊疗器材。
无相应登记不得分,未按规定使用器材的
不得分。
4
5.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
5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殊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未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视其情况酌情。
7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酌情扣分。
7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必须符合卫生部要求。除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他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必须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未对耐药菌感染实行监控的不得分。
5
5.呼吸机清洗、消毒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4
5.纤支镜介入诊疗医院感染防控。
1.纤支镜的清洗、消毒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总结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的管理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其中,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是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一、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满意度。
1、制定临床路径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本院特色的临床路径。
这些路径不仅涵盖了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涉及了一些重大疾病,如肺癌、胃癌等。
2、实施临床路径我院在实施临床路径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临床路径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其次,在患者入院时,医生会向患者介绍临床路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最后,在患者出院时,医生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3、成效与问题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我院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医生对临床路径的实施不够积极,导致路径的执行率不高。
此外,一些患者对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不够了解,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二、单病种管理单病种管理是指对单一病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
这种管理模式旨在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1、制定单病种管理规范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本院特色的单病种管理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护理方案等。
2、实施单病种管理我院在实施单病种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单病种管理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其次,在患者入院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用单病种管理。
最后,在患者出院时,医生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成效与问题通过实施单病种管理,我院医疗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医生对单病种管理的实施不够积极,导致管理的效果不佳。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临床路径与病种诊疗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病种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临床路径与病种诊疗的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2.本规章制度的订立依据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临床路径和病种诊疗的科室和人员。
2.包含但不限于住院、门诊、急诊等各个环节。
第二章临床路径管理第三条临床路径的定义1.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疾病或手术等情况下,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和最佳证据,规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具体诊疗路径。
2.临床路径偏重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协调化,以提高患者诊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和缩短住院周期。
第四条临床路径的订立和更新1.临床路径的订立由医院内科室和专家组共同完成。
2.临床路径应依据最新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绩进行定期更新。
第五条临床路径的执行和监督1.医院内各科室应依照相关临床路径进行诊疗,并将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
2.医院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和监督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和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
第六条临床路径的评价和改进1.医院内应建立临床路径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依据评估结果,医院应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三章病种诊疗管理第七条病种诊疗的定义1.病种诊疗是指针对特定疾病或疾病类别,订立相应的诊疗方案和操作规范。
2.病种诊疗偏重于针对特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进行引导。
第八条病种诊疗的订立1.病种诊疗的订立由医院内科室和专家组共同完成。
2.病种诊疗应依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绩进行定期更新。
第九条病种诊疗的执行和监督1.医院内各科室应依照相关病种诊疗进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2.医院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和监督病种诊疗的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和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
第十条病种诊疗的评价和改进1.医院内应建立病种诊疗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病种诊疗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依据评估结果,医院应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病种诊疗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二)根据医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医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四)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出院30天内出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五)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
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六)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23个专业346个病种)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9.肝硬化归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14.胃溃疡归并出血(药物治疗)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四.血汗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11.风湿性二尖瓣狭小(内科)12.自动脉夹层(内科)1. 肺血栓栓塞症2. 社区获得性肺炎3. 慢性壅塞性肺疾病4. 支气管扩大症5. 支气管哮喘6. 自觉性气胸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拮据分解征 9. 结核性肋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肋膜间皮瘤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3.吉兰—巴雷分解征五.血液内科9个临床路径病种六.肾内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七.内排泄10个临床路径病种八.普外科37个临床路径病种37.肛周脓肿九.神经外科18个临床路径病种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十一.泌尿外科12个临床路径病种十二.胸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十三.血汗管外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十四.妇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十五.产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十六.儿科(内科)29个临床路径病种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9.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13.肾母细胞瘤(Ⅰ—Ⅱ期)16.隐睾(睾丸可触及)十八.眼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十九.耳鼻喉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3.慢性鼻—鼻窦炎二十.口腔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二十一.皮肤性病科11个临床路径病种二十二.肿瘤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二十三.精力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病种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规范医院的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本制度订立。
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是指通过标准化的医疗程序和资源配置,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理本钱实现最佳疗效的一种医疗模式。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全部参加临床路径病种诊疗的医务人员均应遵守。
第二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医院设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修订和解释临床路径病种管理制度,协调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病种的实施工作。
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专家构成,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做好临床路径病种的监测、评估和改进工作。
第三条临床路径病种确实定医院依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结合医疗资源及医院特点,确定需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
病种确实定需符合以下条件: 1. 病种对患者健康具有紧要影响。
2. 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南和规范。
3. 病种的治疗过程可划分并落实到每一环节。
第四条临床路径病种管理的实施临床科室负责订立具体临床路径病种的管理实施方案,并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后实施。
实施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病种的诊疗标准、流程和操作指南。
2.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3. 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指标。
第五条临床路径的执行和监测1.临床科室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内容和要求,并依照规定的流程和操作指南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将订立监测指标,对各临床科室的临床路径病种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测,并对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3.对于临床路径执行不到位或者效果不良的情况,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将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和追责。
第六条资源配置和使用1.临床路径病种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应合理、经济。
临床科室应依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调配和使用医疗资源。
2.临床科室负责监测和掌控医疗资源的使用量和费用,确保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3.对于临床路径执行效果良好的科室,可适当予以资源嘉奖,提高医务人员的乐观性。
临床路径管理情况(临床路径60个病种)
1.项痹病、2.单纯胸腰椎骨折、3.骨蚀(股骨头坏死)、4.桡骨远端骨折、5.锁骨骨折、6.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7.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狐疝(腹股沟斜疝)、9.肛肠病(痔、瘘、脓肿)、10.股骨颈骨折、11.股骨粗隆间骨折
妇科
1.计划性剖宫产、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3.胎膜早破、4.盆腔炎、5.子宫平滑肌瘤
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
2017年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统计表
科室名称
开展临床路径病种名称(共60种)
内一科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2.头痛、3.眩晕、4.出血性中风(脑出血)、5.积聚(肝硬化)、6.消渴病、7.胃疡(消化性胃疡)、8.急性咳嗽病、9.面瘫(面神经炎)、10.不寐、11.痴呆(血管性痴呆)、12.鼓胀(肝硬化腹水)、13.呕吐病(急性胃炎)、14.痫病(癫痫)、15.胃脘痛(慢性胃炎)、16.中风(脑梗死)恢复期、17.胃痞(胃炎)、18.喘病(慢阻肺急性发作)19.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癌病(恶性肿瘤)、21.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22.水肿(肾病综合症)
内二科
1.咳嗽病、2.喘病(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3.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4.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5.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6.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8.腹痛(急性胰腺、急性胆囊炎)、9.泄泻病(急性胃肠炎)、10.淋证(急性泌尿系感染)、11.血症(便血)、12.哮病、13.心悸(心律失常)、14.消渴、15.胃痛、16.呕吐、17.鼓胀、18.水肿、19.虚劳、20.血症(咳血)、21.血症(尿血)、22.血症(呕血)
鹿泉区中医院
2017年5月18日
临床路径与病种管理
促进多学科协作
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提高 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 合作。
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的 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医院整体 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国内外实施现状及趋势
国内实施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临床路径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在各 级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发布多批临床路径管 理试点病种和医院名单,推动临床路径管理的深入开展。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病种管理政策和规范,为医疗机构开展病种管理提供 了操作指南。
03
临床路径与病种管理关系
相互依存关系分析
临床路径依赖于病种管理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基于特定的病种,针对不同病种的特点和治疗需求, 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
病种管理需要临床路径支持
病种管理是对某一疾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临 床路径作为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可以为病种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和支 持。
完善病种管理流程
建立包括患者接诊、诊断、治疗、随访等环节在内的全流程管理, 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治疗服务。
针对不同病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建立病种分类标准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特征,对疾病进行合理 分类,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种的特点,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 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
发展历程
临床路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工程 领域,后逐渐引入医疗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 疗改革的深入推进,临床路径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 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L或<4×10/L,伴或不伴细胞99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华医学会,人民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J15.9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时住院1-住院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上级医师查进行病情初步评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上级医师查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抗菌进行初始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观察药物不良反验性抗感染治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长期医长期医嘱呼吸内科护理常呼吸内科护理常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吸氧(必要时吸氧(必要时抗菌药抗菌药祛痰祛痰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临时医嘱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对症处CR复查血常感染性疾病筛病原学检查及药胸片检查(必要时胸正侧位片、心电异常指标复血气分析、胸病原学检查(必要时C、血培养超D有创性检查(必要时聚体(必要时对症处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注意痰液变随时观察患者情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反护静脉取血,用药指疾病相关健康教工进行戒烟、戒酒的建议和教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病□有,原因□□□有,原因变1.1.记2.2.护签名医师签名住院第7-14天天时间出院前1-(出院日完成出院小上级医师查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评估治疗效预约复诊日确定出院后治疗方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长期医嘱出院医嘱呼吸内科护理常出院带二~三级护理(根据病情门诊随吸氧(必要时抗菌药祛痰根据病情调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胸片(必要时根据需要,复查有关检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观察患者一般情出院指观察疗效、各种药物作用和主护作恢复期生活和心理护工出院准备指病□□有,原因□□有,原因1.变1.22记护签医签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华医学会编著,呼吸病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4.001/J44.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痰病原学检查;(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超声。
(七)治疗原则。
1.戒烟。
2.一般治疗:吸氧,休息等。
3.对症治疗:止咳、化痰、平喘等。
4.抗菌药物。
5.处理各种并发症。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24小时以上。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2.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21天住院期间天1-3住院第时间.完成出院小结□□上级医师查房主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评估治疗效果要预约复诊日期□□确定出院日期及出院后治疗方案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ICD-10:J4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反复咳嗽、咳脓痰、咯血。
2.影像学检查显示支气管扩张的异常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保持气道通畅,积极排出痰液。
2.积极控制感染。
3.咯血时给予止血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7支气管扩张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痰病原学检查;(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CT、超声心动图。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菌治疗: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选覆盖革兰阴性杆菌的广谱抗菌药物,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史或危险因素者,需选择可覆盖铜绿假单孢菌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同时联合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
2.祛痰药物及辅助排痰治疗:体位引流、支气管舒张剂、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吸痰。
3.咯血的处理:休息,并根据病情选用止血药。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病情稳定。
2.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3.伴有大量咯血者,按照大咯血的临床路径处理。
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4.二、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ICD-10:J4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医师签名7-14 天(出院日)住院第时间出院前1-3天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条者可诊断。
5、4条者或4、3、2、1符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