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

合集下载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2.鉴别诊断(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由异常气味诱发,经数分钟至1-2小时痊愈。

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疾病编码:J06.9)。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对症支持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可选用药物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1次,每次1片;或复方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3次,每次1~2片;或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2)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药物怯痰药:溴己新片★每天3次,8~16mg/次;或氨溴索★(片剂)每天3次,30mg/次。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科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

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

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

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

好发于夏秋季。

起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

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

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

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

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观察体温、咳嗽、痰量等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防治药物的不良反映




□进行疾病的宣教
□清淡少刺激性饮食
□戒烟、戒酒,注意休息□来自常规、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沉
□痰病原学检查(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痰培养、痰涂片、痰找抗酸杆菌、痰找真菌菌丝

□支持对症
□抗感染药物
□化痰止咳等药物
□中药治疗
□再次进行疾病的宣教
□清淡少刺激性饮食
□戒烟、戒酒,注意休息
□复查血常规、血沉等
□抗感染药物
□化痰止咳等药物
□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如有喘息症状)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时间
门诊第一天
门诊第4-7天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完善检查
□□完成门诊初诊病例
□□完成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
□□完成门诊复诊病历
□□完善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查结果

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大余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201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201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2017
,每日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需要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检查
□定期查房,评估病情
□给予对症治疗,包括减充血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
□注意营养和水分补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住院期间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转入相应路径:
□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
□病原学确诊为流行性感冒
□病情较重,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肺部
□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
出院前
□评估病情,确认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完成出院准备工作,包括开具出院证明、安排随访等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避免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饮食清淡等
□完成出院记录,交代后续治疗计划
□上级医师查房,审核出院记录
以上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流程。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的诊断依据,普通感冒一般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方案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住院期间,需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

出院前,需评估病情,确认症状好转或消失,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若出现特殊情况,需及时转入相应路径。

呼吸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科疾病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 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 年版), 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喷嚏、 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 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
□ 对症处理
□ 有创性检查(必要时)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划 □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 静脉取血,用药指导 □ 进行戒烟、戒酒、接种疫苗的建议和教育 □ 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无 □有,原因:
□ 解热镇痛药
重 □ 镇咳药

□ 祛痰药(必要时) 临时医嘱:

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
□ 镇咳药 □ 祛痰药(必要时) 临时医嘱:
□ 对症处理 □ 鼻/咽拭子快速检测
□ 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 反应蛋白 □ 胸片检查(必要时)
(CRP);
□ 异常指标复查
□ 胸正侧位片、心电图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心理与生活护理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详解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详解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流程(2015年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

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I)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本病以病毒感染为主,常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本病起病较急,常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充血等症状,但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

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若症状较轻,可自行痊愈。

但若症状较重,则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是否有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咽部充血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以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4)病原学检查: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以确定病原体。

(1)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如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咳嗽可给予止咳药等。

(2)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如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

(3)并发症处理:如出现喉炎、中耳炎等并发症,需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喉炎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拥挤、潮湿的环境。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患儿常出现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成药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多样,常见的包括病毒和细菌。

其中,病毒感染多为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则以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为主。

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高发期,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易受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2.鉴别诊断(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由异常气味诱发,经数分钟至1-2小时痊愈。

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疾病编码:J06.9)。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对症支持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可选用药物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1次,每次1片;或复方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3次,每次1~2片;或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2)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药物怯痰药:溴己新片★每天3次,8~16mg/次;或氨溴索★(片剂)每天3次,30mg/次。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引言:儿童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疗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临床路径。

本文将介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路径以及它在提高医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1.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 定义: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的感染,通常表现为鼻塞、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 流行病学特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非常常见,尤其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中场所更为流行。

大部分情况下,儿童感染后会在1-2周内自愈,但也存在复杂性病例,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的制定目的- 提高医疗效率:通过建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路径,可以规范化诊疗过程,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提高医疗效率。

-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临床路径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理安排病患的检查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医疗资源浪费。

-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指导原则,临床路径可以提供更加统一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升病患满意度。

3.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内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路径包括以下内容,但并不限于:- 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在接诊儿童患者时,应全面了解其病史,包括就诊目的、症状起始时间、相关疾病史等,并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和评估。

- 病情分级和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医务人员应将其分级为轻、中、重症,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呼吸道标本采集和检查:在需要进行细菌检查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方法采集患儿的呼吸道标本,并进行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

- 防控措施: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呼吸道防护、消毒等。

- 家庭护理和康复指导: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医务人员应向患儿家属提供相应的家庭护理指导和康复建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03)(二)诊断依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最常见,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链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等亦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前者以普通感冒为主要表现,后者以咽炎为主要表现。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年版),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发热、喷嚏、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根据第八版《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非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咽干不适、咽痛等咽炎症状为主,可伴有或随后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痰、咽部脓苔,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细菌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普通感冒继发细菌感染者,若出现白细胞升高、流脓涕、咽部脓苔、咳脓性痰等,可选择抗菌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6.903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3)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1)降钙素原(PCT)、血气分析、胸部CT;(2)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痰培养等病原菌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

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臵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殊抗病毒药物。

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1.支持、对症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三级(3元)
□住院诊察(1元)
□床位费(12元)
处置
□测体温
□静脉输液(10元)
□空调取暖/降温(6元)
□医疗废物处置费(1.9元)
检查
会诊
药剂
□N.S100mlBid(4.6元)
头孢唑啉4.0 Bid
□5%G.S250ml(2.74元)
□左氧氟沙星针0.4(16.46元)
□测血压、测体温
□静脉输液(12元)
□肌肉注射(5元)
□一般专项护理
□动静脉置管护理(4元)
□空调取暖/降温(6元)
□医疗废物处置费(1.9元)
检查
□血常规(18元)
□C反应蛋白(6元)
□心肌酶(29元)
□尿常规(10元)
□粪常规(4元)
□抗链O测定(6元)
□咽拭子培养(35元)
□电解质(30元)
□肝功(36元)
□Vit C 3.0(1.26元)
□10%氯化钾10ml(0.46元)
□氯雷他定10mg Qd(0.52元)
□N.S100mlBid(4.6元)
头孢唑啉4.0 Bid
□5%G.S250ml(2.74元)
□左氧氟沙星针0.4(16.46元)
□氯雷他定10mg Qd(0.52元)
卫生材料
□静脉留置针(21.6元)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首程及入院记录
□护理级别:二级(5元)
□住院诊察(1元)
□床位费(12元)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二级(5元)
□住院诊察(1元)
□床位费(12元)
□归档分析检查结果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分级护理、卧床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清淡饮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辨证静点中药注射液
□辨证应用口服中成药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高热对症处理
□中药擦浴
□针灸
□刮痧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主要
护理
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
风寒束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 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2.鉴别诊断(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由异常气味诱发,经数分钟至1- 2 小时痊愈。

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疾病编码:J06.9)。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 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09 年版基层部分)、《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对症支持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可选用药物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1 次,每次 1 片;或复方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每天 3 次,每次1~ 2 片;或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 ~ 100mg/ 日, 50mg/ 次,孕妇、精神病患者、 14 岁以下儿童禁用。

(2)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药物怯痰药:溴己新片★每天 3 次,8~16mg/ 次;或氨溴索★(片剂)每天 3 次, 30mg/ 次。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试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首次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XXX,XXX),通过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以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以确定病因诊断。

需要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等疾病鉴别。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殊抗病毒药物。

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XXX,XXX)、《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支持、对症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哮喘、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

吲哚美辛直肠给药50mg~100mg/日,50mg/次,孕妇、精神病患者、14岁以下儿童禁用。

2)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药物怯痰药:溴己新片、氨溴索片。

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片剂、喷托维林片,痰量多者宜与怯痰药联合应用。

治疗进食不佳的患者可以适当补液,并加入维生素C和氯化钾,但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的药物包括祛痰药、镇咳药和解热镇痛药。

具体剂量和用法见表一。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如果有细菌感染依据,可以选用青霉素类药物。

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常用的口服药物,而青霉素钠和苯唑西林则适用于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时间
住院第1-3天 住院期间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进行病情初步评估 □ 上级医师查房 □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初始经验抗感染治疗 □ 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 □ 上级医师查房
□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 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抗菌药

□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 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 一~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 氧化雾化、穴位贴敷 □ 抗菌药物(头孢类等) □ 祛痰剂、气管扩张剂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 胸正、双斜位片、心电图 □ 血沉 CRP 感染性疾病筛查、B超(必要时) □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 一~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 氧化雾化、穴位贴敷
□ 抗菌药物(头孢类等)
□ 祛痰剂、气管扩张剂
□ 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对症处理
□ 复查血常规
□ 胸片复查(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划 □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 静脉取血,用药指导 □ 进行戒烟 戒酒的建议和教育 □ 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化
□ 注意痰液变化
□ 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反应
□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时间 出院前1-3天 住院第7-14天(出院日)





□ 上级医师查房 □ 评估治疗效果 □ 确定出院后治疗方案 □ 完成查房记录 □ 完成出院小结
□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 预约复诊日期




长期医嘱: □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 二~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 吸氧(必要时) □ 抗菌药物 □ 祛痰剂、氧化雾化、穴位贴敷 □ 营养支持(必要时) 临时医嘱: □ 复查血常规、胸片 胸部CT(必要时) □ 根据需要,复查有关检查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

□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 观察疗效、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 恢复期生活和心理护理 □ 出院准备指导 □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 出院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