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外感发热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培训稿20130224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 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 增高。 (2)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 涕、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辨证分型 2 风热犯表证
总病 4h内即刻退 平均解热时 痊愈(率) 显效(率) 例数 热>0.5℃ 间(h) 317 258(81.39%) 91 6 25 16 22 68(74.73%) 5(83.33%) 17(68.00%) 11(68.75%) 16(72.73%) 33.06 41.16 40.52 31.4 21.53 20.57 276(87.07%) 37(11.67%) 73(80.22%) 17(18.68%) 6(100.00%) 22(88.00%) 12(75.00%) 14(63.64%) 0(0.00%) 2(8.00%) 3(18.75%) 7(31.82%)
辨证分型 3 暑湿袭表证 3.1 藿香正气散加减组 3.2 新加香薷饮加减组
总病 4h内即刻退 平均解热 痊愈(率) 显效(率) 例数 热>0.5℃ 时间(h) 48 17 13 32(66.67%) 15(88.24%) 12(92.31%) 5(27.78%) 38.83 39.33 44.14 36.33 38(79.17%) 10(20.83%) 14(82.35%) 3(17.65%) 11(84.62%) 2(15.38%) 13(72.22%) 5(27.78%)
解读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共和县中医院急诊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2013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感冒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2)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证: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鉴别诊断1.感冒与风温:感冒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侯。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外感发热-急诊科优势病种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
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疗方案”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年版),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喷嚏、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6.903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3)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适当休息。
2.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支持、对症治疗。
3.如发热、全身症状重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八)出院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原学确诊流行性感冒,转入相应路径。
3.病情较重,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肺部,按照肺炎诊疗常规转入相应路径。
4.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急诊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
发热中医治疗特色
急诊患者
外感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7.0℃-38.5℃
中医辩证分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合病史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根据风寒,风热,表寒里热,暑湿袭表及卫气同病辩证施治开处中医汤剂处方口服治疗
给予取大椎穴刮痧治疗一次
给予退热贴两贴左右曲池穴各一贴
治疗完成
退热敷贴方:大黄100g、柴胡80g、地骨皮80g、蝉退80g、栀子80g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取蜂蜜用蒸馏水稀释成60~70%蜂蜜液,取适量蜜液将上述药粉拌匀至稠膏状,密闭于容器内备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5 0・
山西 中 医 2 0 1 6年 1 0月第 3 2卷第 1 0期
S HA N X I J O F T C M O c t . 2 0 1 6 V o 1 . 3 2 N o . 1 0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中 医临床 路 径 及 疗 效观 察
余 嗣崇
治疗 效果 , 2 0 1 5年 1月至 2 0 1 6年 1 月, 笔者在我院采用 随
机对 照的方法治疗 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患 者 , 观察两 组患者
寒, 宣肺止 嗽 ; 对 风燥 伤肺 证患 者行 疏风 清肺 , 润燥 止 咳 ;
痰热郁肺证患者行清热肃 肺 , 豁痰止 咳 ; 根据患者 的病情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医临床路 径治疗急性上呼 吸道 感染的 临床 治疗效果。方法 : 选取 在我 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患 者8 O例 , 采取随机数 字袁法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 0例 , 对照组常规 内科治疗 , 对症处理 、 休息、 戒烟 , 多喝 水, 防止 继
发 细菌感染为主 , 观察组采 用中医临床路径 治疗 , 根 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择 口服 中药汤剂或 中成 药, 治疗周期为 3个月 , 观 察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6 ) 1 0— 0 0 5 0— 0 2
急性 上呼 吸道感 染是 指鼻 腔、 咽喉 急性 炎症 的总 称 , 是病 毒性 咽炎 、 咽结膜热及 喉炎 的总称 J 。急性上 呼吸道 感染 临床 发病 率较 高 , 诱 因较多 , 主要是 由于病 毒引起 , 临 床上治疗 尚不存 在特 效药 物 。中医 临床 路径 治 疗在 治疗 急性 上呼吸道 感染 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和特 色 , 治 疗效果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安卫字〔2011〕110号安康市卫生局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通知各县区卫生局、医院、中医院,市直各大医院: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并按安卫字〔2011〕73号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电子版请到安康市卫生局网站医政管理栏目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共计20个科目92个病种)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共计18个科目78个病种)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主题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通知抄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康市卫生局政办科2011年3月18日印发共印40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20个科目92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骨伤科(9个)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4、骨蚀(股骨头坏死)5、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6、桡骨远端骨折7、锁骨骨折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踇外翻肛肠科(5个)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肛裂病(肛裂)3、脱肛病(直肠脱垂)4、痔(混合痔)5、肛漏病(肛瘘)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8个科目78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2、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
方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0例,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中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常规内科治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的疾病症状表现情况、实际病症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期疾病症状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显效和有效总人数为38,组内占比95%,对照组患者的组内显效和有效人数占比仅为8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27人,10例患者基本满意,只有3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13人,基本满意患者16例,1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组内满意度仅为72.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低(P<0.05)。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可以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研究价值;满意度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患者还有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常见的并发症有:肺内感染、中耳炎、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中医治疗路径可以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1-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选取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下为全部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入院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处于57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33±5.4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处于54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17±5.12)岁。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实施70例临床分析
【 关键 词 】 外 感发 热
临床 路 径
中 医
临床 路 径 ( P 是 由一组 医 护人 员 共 同针 对 某 一 C ) 病 种 的治疗 与护理 制定 的一 个最适 当的 、具 有顺 序性
1 , 芎 1 , 壳 1 , 活 1 , 活 1 , 苓 0g 川 0g 枳 0g 羌 0g 独 0g 茯 1 , 梗 6g 甘 草 6g , 0g 桔 , ) 中成 药 选 用 正柴 胡 饮 颗 粒 。 () 2 风热犯 表证 : 以解表 清热 , 治 选用银 翘 散加 减 ( 连翘
和时 间性 的临床 服务计 划 , 以加快 患者 康复 , 少资 源 减
浪费 , 使患 者获 得最佳 服务 的一 种工作 方式 。 感发 热 外
3 , 0g 金银 花 3 , 0g 苦桔梗 1 , 荷 1 , 叶 1 , 8 薄 g 8 竹 g 2g 芥
是 急诊科 临床 最常见 疾病 之一 ,其 中尤 以急性 上 呼吸 穗 1 , 豆豉 1 , 2g 淡 5 牛蒡 子 1 , 甘 草 6g , g 8g 生 ) 中成 药 道感 染伴 发热 最为 多见 。笔者 在发 热 门诊 按 照 国家 中. 选 用双 黄连 口服液 、 黄颗粒 。 3 暑 湿袭 表证 : 以清 银 () 治 医药管 理局外 感发 热 中医临床 路径 进行 治疗 ,疗 效满
3g , ) 中成 药选 用小 柴胡 颗粒 、 连花 清瘟 胶囊 。( ) 毒 5热 袭肺 证 : 以清肺解 毒 , 治 选用 时行感 冒热 毒袭 肺 方加 减 ( 炙麻 黄 6g 杏 仁 1 , , 0 生石 膏 3 , g 0g 知母 1 , 根 1 0g 芦 5 g 牛蒡 子 l , 贝母 1 , , 0g 浙 Og 金银 花 l , 蒿 1 , 0g 青 Og 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 年)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 (ICD-10 编码:J11.151)。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 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 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片课件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 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 尖等穴。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 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 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五、护理效果评价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
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谢谢!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 医护理方案
2015.11.13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 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 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 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 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 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技术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免费下载】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各科室: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6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乔志宏副主任:刘琼成员:李金虎杨毅郭亚宁办公室:设在医务科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乔志宏副组长:刘琼成员:李金虎杨毅王晓艳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内一科:组长:李金虎成员:王晓艳杜晋康张勃白粉花温海霞屈林翰(2)内二科:组长:乔志宏成员:张晶袁海亚邱峻(3)外一科:组长:杨毅成员:赵永刚刘江齐毅安孙改星宋潮赵琦(4)外二科:组长:李健成员:吕根兵何雄智梁琴霞李瑞东(5)急诊科:组长:张胜战成员:田晓犁李春玲安英娟(6)针推科:组长:支晓琰成员:孙慧赵向华工作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 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风寒束表证:解表散寒。
风热犯表证:解表清热。
暑湿袭表证:清暑祛湿。
卫气同病证:透表清气。
2.退热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TCD编码: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