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案例及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

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

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

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多个人呢?比如,一个蛋糕要分给三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案例教学(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4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

”(3)教师展示一个长方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代表1/3。

(4)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3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3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3。

”3. 案例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3个这样的苹果,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个苹果,每份代表1/4,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2份。

”(3)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5份,每份代表1/5。

(4)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2个这样的蛋糕,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个蛋糕,每份代表1/5,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0份。

”4. 案例拓展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代表1/6。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4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个正方形,每份代表1/6,那么一共可以分出24份。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认真研讨课本,公正建立题目景象,增强头脑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要领,优化教学历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优秀5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

基础。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

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

“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数学(3篇)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通过实践探索,设计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3)学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2)分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如“一块蛋糕被平均分成4份,我吃了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我吃了其中的1份”?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即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学习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答案;(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有20人是男生,求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3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

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

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

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

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

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

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二《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本事、确定推理本事、概括本事的发展帮忙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下头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本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案例一实小杨洪宾一、案例背景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二、实施过程教学过程:(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

5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

3元)、……1。

“买书”游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2。

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反思小学教案数学二年级(精选7篇)

反思小学教案数学二年级(精选7篇)

反思小学教案数学二年级(精选7篇)反思小学教案数学二年级篇1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

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六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变得活跃起来。

在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教师引导学生复“9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

学生们非常热情地编算式,但其中一个同学编错了。

其他学生都指出了他的错误,这个同学感到很难过,低下了头。

教师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惊讶,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的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参与,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个案例展示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注重学生研究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的创造和个性特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研究的天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创新和实践充满课堂,摒弃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得以释放。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轻轻抚摸和充满赞赏的鼓励激起了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参与。

教师的灵活教学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动力,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研究活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

在一个案例中,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地设计课堂内容,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根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拟方法、最小公倍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我认为学生要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

学生完全有力量通过自学、合作沟通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外表上的花哨、喧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沟通、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学问、提高学习力量。

例如:在比拟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观看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预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争论讨论,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争论学习。

4、请大家上台演示沟通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哪个分数比拟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竟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拟这两个分数。

(化小数的方法进展比拟、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展比拟、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展比拟画两个一样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看比拟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纳的各种有效策略赐予确定,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沟通中自己去发觉通分的两个根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

还比方: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

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轻松而又紧急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拟圆满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

孩子们不能快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学问把握不坚固有关。

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争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习,在小组沟通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1】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

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

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二年级数学案例反思(33篇)

二年级数学案例反思(33篇)

二年级数学案例反思(33篇)二年级数学案例反思(精选33篇)二年级数学案例反思篇1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

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

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总结(模板1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总结(模板1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总结(模板14篇)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找一些数的因数,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建立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教材上都将分类作为认识质数、合数概念的入门槛,教学前,由于受教材及自身定势思维的影响,也想到了分类的方法,但学生会不会出现教师预期的想法,我心中没有一点底。

不过,过去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分类方法始终不能和教师保持一致,最后往往会导致学生分类与教师讲解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为了帮学生理解概念,最后只好教师又重新布置分类标准,学生再次分类,这样一来二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也浪费了不少。

虽然课前我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但至于分类如何处理,还在犹豫不决,期待课堂上能随机应变。

师生合作整理出1——20每个数的因数,并标出每个数因数的个数。

师:看到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奇数只有2个因数。

生:9呢?不是有三个因数吗?生:每个数因数的个数都不相同。

生:应该是有些数的因数个数不相同的。

生:偶数都有好几个因数。

生:2是偶数,可它只有两个因数。

生: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的因数个数。

生:有些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个数。

4有3个因数,15还有4个因数呢!师:如果根据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生:有一个因数分一类,有两个因数分一类,三个因数分一类,四个因数分一类……。

生:有几个因数就分几类。

师:如果是许多自然数,你准备分成多少类?生:不知道。

……。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两个因数。

师:这些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生:一个最大的,另一个是最小的。

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数学上把这种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着质数。

师:质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呢?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
学。

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

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
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

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
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

(出示图1)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

(出示图2)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

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填表,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在电脑演示中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
理的利用。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

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校园内花盆的摆设,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