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合集下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在闲暇时光,我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这部片子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

它就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生动,每一处描绘都饱含深意。

片中提到了我国的资源状况,这让我想起了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美不胜收。

我原本以为,生活在这样如诗如画地方的人们,定然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当我深入了解后,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村里的人们虽然守着大片的山林,可却无法从中获得太多的收益。

因为那些树木大多是生态林,不能随意砍伐。

而土地资源也有限,能耕种的土地不多,且土壤并不肥沃,产出的粮食仅仅够一家人糊口。

水资源呢,看似清澈的溪流,却因为缺乏有效的水利设施,难以被充分利用来灌溉农田。

为了生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我遇到了一位老大爷,他满脸皱纹,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沧桑。

他跟我讲述,以前他们也尝试过发展一些产业,比如养殖家畜,但由于交通不便,饲料运输成本高,养出来的家畜又卖不出好价钱,最终只能放弃。

他说这些的时候,声音微微颤抖,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利用不当,给很多地方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限制。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并不是每一寸土地都能轻易地孕育出财富和希望。

在一些地区,人们依然在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他们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无法将其转化为改善生活的有力武器。

再说到我国的人口问题,那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严峻的挑战。

记得有一次去医院,那场景真的让我印象深刻。

挂号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候诊区坐满了人,就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患者和家属。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疲惫。

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我在想,这么多的人都在生病,需要医疗资源,可医院的设施和医护人员是有限的,怎么能满足得了这么大的需求呢?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压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一):
《国情备忘录》从当前发展和我国的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采用
了一系列的准确数据和现实存在的事实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
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紧之后第二集谈
到了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
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

但这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
的国家。

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此刻
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第三集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

但是我
们要看到我们此刻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
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
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此刻还是在继续扩大。

三农问题由
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
小康,因此要重点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力图实现全面小康。

《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在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大百科全书,把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片子里的那些画面和数据,让我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以前啊,对于国家的了解,我更多的是从身边的小事、从新闻里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来的。

但这次,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戴上了一副高清眼镜,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那部分。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和农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几行字和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

但这次纪录片里的展示,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中国农业的巨大变迁。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跟着父母去乡下的亲戚家做客。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我们的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开进去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们。

亲戚家有几亩地,主要种的是水稻和一些蔬菜。

当时正是水稻快要成熟的季节,亲戚带着我们去了他家的稻田。

我站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软软的,还带着点儿湿气。

放眼望去,那一片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亲戚弯下腰,随手摘下一穗稻子,放在手里搓了搓,然后吹去稻壳,递给我几颗饱满的稻谷。

他笑着说:“孩子,你尝尝,这可是咱们自己种的粮食,新鲜着呢!”我把稻谷放进嘴里,轻轻咬开,一股清甜的味道弥漫开来。

亲戚告诉我,以前种地可辛苦了,全靠人力,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大量的汗水。

而且收成还不好,经常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要是遇到天灾,那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费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技术,种地轻松多了。

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收割机,施肥也有科学的配方。

而且政府还经常派农业专家来指导,教大家怎么种能高产、怎么防治病虫害。

他还带着我们去看了他家的蔬菜大棚。

大棚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西红柿红彤彤的,黄瓜挂满了架子,豆角长得又长又嫩。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五篇_观后感_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五篇_观后感_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五篇六十年的辉煌,让我们自豪,六十年的成就,让我们喜悦,看罢《国情备忘录》,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越走越宽,中华崛起的梦想指日可待,和谐社会的幸福图景将呈现在每个中国老百姓心中。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国情备忘录》之感为了加强学风建设,系里组织我们所有党员和预备党员观看了《国情备忘录9》,虽然这只是备忘录的一部分,也只有短短的四十四分钟,但我感受颇多。

本片由一对在中国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美国夫妇谈论对中国三十年变化的感受起笔,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化,人民的生活面貌,同时也描述了我国遇到的几大灾害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看过本片我为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也为当下的问题而担忧。

20xx,那一年我们是高三应届生,准备经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祖国母亲在这一年也经历了太多太多。

雪灾,汶川地震,至今仍然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带着剧烈的伤痛,我们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奥运盛会。

我时刻提醒自己,党员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

而这“为人民服务”并不是浮云一片。

小到个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到国家大事的关注。

渺小的我并不能像温总理那样去汶川慰问,也不能给予特别大的帮助,只能通过网络送去祝福,通过学校献上我的绵薄之力。

记得主席在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四字,道出了我国的基本状况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在困难和灾难面前,熬不畏惧,不断进步的勇敢决心。

目前,我国的发展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但这快速的发展中间也有许多问题。

工业化污染的日益严重,三农问题仍迫切需要解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越来越难,技术人员大量缺乏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解决。

记得本片最后,主持人眺望祖国未来十年可能取得的成就,我希望,到那时,我伟大的祖国又跨了前进的一大步,我国的问题与矛盾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回顾祖国的过去展望她的未来,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

作为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

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

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

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

心得体会-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精品

心得体会-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精品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把握基本国情坚持中国道路——读《国情备忘录》有感肖振国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必须对国情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具备完成自身使命的基本能力。

近日,出于工作需要,我重读了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中的《国情备忘录》一书。

这本书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家评论、百姓感受以及典型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我国的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本书数据翔实准确,综合系统,认真学习本书,有助于我们从直观上全面感受到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准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制定出台的背景,增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

比如,书中总结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超过30多年,我国从一个温饱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从1000美元攀升至6100美元,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9年比2019年增加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19年到2019年实现20多倍的增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9年提高,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等,一组组数据对比,一件件事实图景生动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成就,增强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再比如,书中通过剖析"远去的地大物博"、"沉重的资源包袱"、"一道道环境伤疤"、"水更清天更蓝"等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用翔实的数据和缜密的分析深刻说明了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毛概国情启示录

毛概国情启示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最近几周,结合毛概的教学要求,老师组织大家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让我的心灵在一次受到了震撼,更加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该纪录片是央视继《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之后的又一部震撼力作,从更深层次上剖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迫切的感受到我们应该从更大范围上了解我国的现状,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而为自己将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觉得在观看了国情备忘录之后有必要系统的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借于这个机会我就谈谈我对中国当今社会我所关心的方方面面的看法(有些仅是自己有感而发,不是老师播放纪录片中的内容),当然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真心的希望自己可以在对我国现状不断了解,思考的过程中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首先谈谈中国的经济方面,经济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根本命脉,回顾近几十年的新兴大国及地区,比如大家熟知的亚洲四小龙,我个人认为,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其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方方面面的繁荣,使得韩国跨入了发达国际的行列,使得台湾经济能力迅猛增加,香港成为世界性的经济中心,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也屹立于亚洲的前列,我们所谈论的这些成就相对而言指的是其综合国力(台湾,香港除外),但是换言之,综合国力的增长真正的促进因素正是经济,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才可以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如: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等的,从而才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

所以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回头看看中国这几年的经济,随着我国上世纪后期国家对经济领域得的种种重大调整,计划经济转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马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在最近的几年,伴随着亚洲经融危机,全球经融危机,我国经济相对而言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抗风险能力,恢复能力已经明显的增强,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才引来了欧美国家等一系列别有用心的国家的围堵,导致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甚至“中国情略论”这样攻击性污蔑性的新闻层出不穷,但回顾建国到现在,中国始终奉行着像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有利于地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的种种政策,但仍然引来发达国家的指责,美国对中国敌对的人权政策,以及其新亚洲政策,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态度。

【优质】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优质】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一)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

作为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

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

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

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

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范文五篇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范文五篇

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范文五篇《国情备忘录》客观地为今天的中国画了一幅素描,不夸大不回避,最繁华的地方与最落后的角落都没有错过;真实地为现在的中国画了一个坐标,纵横拉伸,横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纵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在闲暇时间,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

感叹、感慨、深思与担忧一直伴随着我复杂的心情。

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

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叙说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国情备忘录》的辉煌篇章让国民看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这一个甲子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充满辉煌。

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在经济上,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此外,工、农与第三产业逐步趋向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正迈着步伐向建设更加全面美好的小康社会快速前进。

在政治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联合国常务委员国,我们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也离不开中国。

在文化教育上,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国民素质不断提高。

此外,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汉学热在世界各地燃起并正影响改变着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新看法…正因为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情备忘录中国之谜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中国之谜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中国之谜观后感篇一:观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有感观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有感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中国的形式和发展。

在看完中国之谜的视频,查阅一定的资料后,我对中国的形式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其中,中国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

这使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之谜”。

一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这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20XX年已提高到 6.4%。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20XX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20XX年,上海世博会将要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然而,西方国家的赞美我们并不能完全匹配。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4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4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4篇)《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

《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这也是我国的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1)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描述中国三十年来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大型纪实片。

通过中国三十年前后的比较,中外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照以及当代中国民生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向广大观众深刻诠释了,现代的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谜。

三十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亿的贫困人口也正向小康昂首前进。

一组组惊人的数据之于我的不仅是赞叹更有的是骄傲和自豪,同时感到我们这一代人身负重任,因为虽然我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但仍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有待解决,这让我对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未来的发展认识有了新的视角。

国情就是讲当前一个国家的真实情况,不偏不倚,既有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又同时并存。

好的一面是我国人均GDP持续上升,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进出口业务位居世界前列等等,然而人口众多问题,使这些优势微乎其微,还有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课题,再则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贫富差距等等无一不被提上日程。

好的形式和种种的问题并存使中国的国情复杂化。

本片的目的不是使中国之谜真的变成一个谜,而是将这个复杂化为简单。

片中曾介绍阿根廷和俄罗斯的发展史。

曾经的两个经济强国,因为对别的国家的经济理论的盲目应用知识经济衰退,从而付出惨重代价,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广大的人们群众。

别国的历史也如一面镜子,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理论是不可照搬的,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们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这一条路的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路是自己在摸索中走出来的,要建设自己的特色,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非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闲暇时间,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

感叹、感慨、深思与担忧一直伴随着我复杂的心情。

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

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叙说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国情备忘录》的辉煌篇章让国民看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这一个甲子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充满辉煌。

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在经济上,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此外,工、农与第三产业逐步趋向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正迈着步伐向建设更加全面美好的小康社会快速前进。

在政治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联合国常务委员国,我们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也离不开中国。

在文化教育上,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国民素质不断提高。

此外,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汉学热在世界各地燃起并正影响改变着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新看法…正因为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G2”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人们不断用G2来指代美国和中国,G2成为世界新秩序的代名词。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在老师的推举下,我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大型纪录片。

看完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30多年来那个生我养我的国家的不容易与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足步九集。

《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爱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差不多、最核心的咨询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纪录片以中国之谜开篇,既表明了中国国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功绩。

中国的经济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要进展经济不能照着西方国家的路子走,中国国共产带领中国亿万人民困难探究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经济进展道路,实现了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领先回暖的历史奇迹。

这种有悖于西方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

然而,中国面临着诸多致命难题,该片分不从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七个大的方面阐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

人口的不均匀分布与人口和国土面积之间的矛盾让我国承受着不国无法想象的压力,日益凸显的三农咨询题也让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步履维艰,逐渐从地大物博的梦中清醒过来的中华儿女该如何样去面对稀缺的国土资源,中国资源总量的丰富与消耗量的巨大并存,中国环境咨询题正在一点一滴地侵蚀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诸多民生咨询题正亟待解决,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以上每一个咨询题差不多上世界性的难题,这些咨询题就确实是交给全世界最优秀的治理学家和政治家,都可不能有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

然而中国在努力,30年打算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咨询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咨询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不断加强土地的治理,尽力爱护18亿亩耕地红线;合理开采资源,不断向新能源领域进军,努力建设资源型国家;摒弃先进展后治理的道路,爱护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努力建设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就业和住房福利制度;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差不多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年珠峰顶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讲解词)那个地址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尔后381年间每逢夏至,明清两代15位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需下跪70多次、磕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

他们祭拜的——确实是地神。

此刻的地坛已经成为旅行参观的景点,隆重的仪式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

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以后。

瞭望这片土地常让人想起如此的诗句:什么缘故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万平方千米,是咱们13亿中国人的国土。

鸟瞰这960万平方千米,会发觉一副漂亮的画卷,那个地址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泽。

不管富裕仍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咱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20年,为了核实土地利用的转变情形,每隔几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探。

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探的周期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转变每一个月天天乃至不时刻刻都在发生转变,监测工作的测量愈来愈频繁。

这种愈来愈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份。

对耕地进行严格的爱惜,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计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转变。

2020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20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亿亩。

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较,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一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

“亿”那个地址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此刻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篇一:国情备忘录观后感>观后感信息与计算科学_-1班陈天颐>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它本着实事求是的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我国国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也难怪被人们赞誉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发展历程纪录片.作为一个担负着祖国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该纪录片对我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_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社会人人自危,连本国经济的稳定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用说对别国的帮助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这时,世界急需有一个大国担当救世主的角色,而此时的中国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因此,就连平时有些许敌视中国的美国也不得不期待着,中国这个经历了近连续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大国能够帮自己一把,拯救世界经济.而中国,确实不负众望,不仅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甚至独当一面,成为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的确,中国的国情是底子薄 ,但大量的统计数据向世界再清楚不过地标示着中国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中国的GDP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增加,在_% 徘徊的惊喜数字,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30年后,我国使2亿多的人脱离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逐步开始走向小康,我国的减贫成就是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不得不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世界用1/4世纪的时间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在改变世界,我相信今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_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_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_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_万到1_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_亿.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_亿的承载极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进行,我们已经预见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更多的财政要投入到各个相关方面,用以确保我国人民老年也能幸福安康.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有以下两点: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是一项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它有力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时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人们也都理解了祖国的良苦用心,也已经普遍接受了这项基本国策.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各方面科技人才,将我国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变成为人才众多的优势,众多人口中涌现众多人才,如果这样的话,我国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即将达到_%左右,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特有的性质,我国农民人口仍然占到60%左右.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总体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使农民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稳定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祖国大地已经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并且我先现在还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耕地的快速.大量的减少,城市疯狂扩张,工业.住房用地不合理开发,等等一系列原因把我国本来就相当匮乏的耕地资源浪费殆尽.伴随而来的还有土地肥力下降,粮食难以继续增产,甚至增产不增收.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开始了外出打工之路.但是,如此庞大的务工大军需要的工作岗位不可小觑,仅仅依靠城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工大军的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发展的巨大压力.还有,我国政府继续对农业进行补助.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巨大的补助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国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定能处理到三农问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增加胜算.>第四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巨大的沿海经济区,_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_._%,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_.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谁能否认祖国留给我们的巨大资源宝藏.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只需一个数据就足以把以上的那些值得骄傲的数字丢进深渊,那就是,我国拥有十三亿还要多的人口.再大的数字,用_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地大物博的中国〞应该从我们的思想中抹去,因为这一思想使我国人民过惯了铺张浪费的日子.面对此现象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政府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有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强占乱采,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为民所用,为经济建设所用.然后,加大可以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多用,减少能源的利用.同时,寻找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减少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提高国民认识,纠正错误想法,我国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小国,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为我国资源的节约贡献力量.看完>我一声长叹: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从一副千疮百孔的面容中渐渐醒转,时至今日更是焕然一新,也令世界一次又一次为之惊叹.这一历程中有血泪,也有欢笑的回馈,有不堪,亦有春华秋实的点缀,几代人的耕耘堆砌起一个令子孙能够挺起胸膛大喊〝我是中国人!〞的泱泱大国,那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更加坚实而响亮,那宏大的中国梦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中国的腾飞势不可挡,我们的未来必将光辉灿烂!篇二:>观后感>观后感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对我国的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有所掌握,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一路前行摸索出的一条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发展的道路,以及其中的风雨兼程的经历,老师特意组织了大家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当一幕幕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贫富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情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为中国自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眼里成为一个谜感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我也为少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而感到痛心.>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像我们展现了中国自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六十多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对于中国来说,却是见证她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不平凡的历程.而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是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_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_78年时仅为1.8%,到了_年已提高到6.4%.34年前,中国的平困人口是2亿5千万,然而经过三十多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中走了出来,他们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说到我国这三十多年来减贫的成就时,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三十多年来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三分之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水泥.钢铁生产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外贸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这些成就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归纳为〝中国之谜〞,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_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_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_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_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_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我国有__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_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在我国,已发现的_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_%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_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_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_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_%,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现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谈到:〝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_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这部记录我国发展历程的历史大片在向我们呈现中国辉煌的一面时,它也启示着我们中国的成长与崛起伴随着伤痕累累,成长与伤痕并存.要支撑其一个家庭的生活大计本身已不容易,然而要支撑起一个拥有_亿人口的大家族的衣食住行真的是难上加难啊!所谓当家难,当一个_亿人口大国的家更难!这样的国情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模仿其他国家,我们只有自己慢慢前行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长远发展的道路,然而实践与努力证明,改革开放这条道路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其次,>反映的第二重大要素就是自主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也取得显著提高,伴随着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_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但是,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处于匮乏状态,放眼历史,古代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卓越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和当代,电灯.电话.电视.半导体.汽车.飞机电脑网络这些重大发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在世界级的发明队伍中很少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表示: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基本上出自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国家,也就是二十名以后的国家,基本上属于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国还在二十名以后.篇三:>读后感——读>有感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让我感触良多.这篇文章娓娓向我们道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农村.现代化.人口.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脱贫.国际援助等等众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真正的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均发生了巨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楼林立,生活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看看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以前的拖拉机变成了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书中给我们展示了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是如何自主的运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还有东软软件公司以及奇瑞公司,都是中国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民族品牌,显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近年来,面对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积极的帮助群众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就业.国家一方面积极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扩大大学的招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高新科技人才的发展.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已创造了4万亿多个岗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就像前段时间国家还推出了大学生医保,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中国除了关注自身的发展外,也从未放弃过为国际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年来国际自然灾害频发,每一次,中国都是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除了这些取得的成绩外,中国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似乎没有同步的得到发展,精神贫乏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中下层阶级中.再者,就是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更应该立足中国的国情,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中国过去的发展固然灿烂,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的辉煌.。

国情备忘录读书心得

国情备忘录读书心得

《国情备忘录》读书心得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

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

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仅13.9%。

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

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

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

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

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四)土壤遭到破坏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

《国情备忘录》读后心得

《国情备忘录》读后心得

《国情备忘录》读后心得《国情备忘录》读后心得近期,阅读了《国情备忘录》。

觉得该书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以普通百姓普遍关注并且与之息息相干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保问题、农民问题,叙述亲切,新中国的大事讲得精彩生动,通俗易懂,数据详实,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作品。

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理解为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要在全党践行科学发展观。

这些都是源于党和人民对根本国情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楚我国的现状,让我更理性认知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由衷的感到骄傲,同时,坚信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书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破解的难题。

然而,我觉得,在耀眼的繁荣背后,并不是每个国人都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切实为长远大计着想。

比如,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已经遭到破坏,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已经突出摆在了眼前,已经带来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负担,这就是不科学发展的代价。

记住国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因为我们自身也是改变国情的人。

只有我们做的工作是有益的,对子孙来讲才是福祉,否则,就是灾难。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时多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增加一些忧患意识,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就是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贯彻落实分公司的工作部署,在分公司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上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实践集团公司奉献绿色能源的承诺。

邵斌附送:《国情备忘录》读后感《国情备忘录》读后感钱圣华去年中央电视台刚播出的时候我就看过《国情备忘录》,感慨良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解说词)这里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

此后381年间每逢夏至,明清两代15位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须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

他们祭拜的——就是地神。

现在的地坛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隆重的仪式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

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未来。

瞭望这片土地常让人想起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

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泽。

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20年,为了核实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察。

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察的周期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变化每月每天甚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监测工作的测量越来越频繁。

这种越来越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分。

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

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

“26.12亿”这里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

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广渠路15号地从最初的26亿1千2百万的起拍价,被参加竞拍的地产大亨们叫到了30个亿,拍卖师不得不把竞价阶梯由2千万元降到了1千万元。

“40亿6千万,3号第3次!”1个小时,28万平方米,40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一块土地的身份从此改变。

在中国,仅今年一到九月,60个城市成交土地就有4800多宗,成交面积达到23083万平方米。

从1987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锤,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在举槌落槌之间,土地身上的价签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飙升,刷新。

土地,超过石油、钢铁、煤炭,成为了建国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

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

未来的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平均每年有1000万到1300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高峰的同时到来,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

这直接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曾经的地大是真实的,如今的地不再大也是真实的。

当人们迈步走出千年的农耕时代,这种土地紧缺感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

姚景源: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

现在我们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你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

要是把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整个的国土面积。

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

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就在中国的城市不断上演着抢地大战的时候,农村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

农民,为了拓宽那一亩三分地,为了那土地上的产出,在和自然争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出自黄河的这个流域,每年春季是黄河的汛期,老张家的土地有三分之一都要浸泡在水里,他说自己是一个在水里找地种的庄稼人。

北赵村里人均两亩耕地,能填饱肚子,却难以增加收入,这些年,为了能多种多收,老张经常这样撑着小船,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在被河水漫过来形成的孤岛上,一亩一分地整理荒地、筑上河堤;为了能深入淤泥里去种粮,他把积蓄和贷款全部用来买农业机械。

10多年来,他开发荒地1000多亩。

然而,最让他揪心的是黄河发大水,这些土地常常又被河水索要了回去。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张天才:这些原来都是苞米地全都冲到河里了起码100多亩冲到河里去了,原来滩那边大弯子。

(50亩玉米地全淹了,水上漂的全是庄稼)黄河水在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县交界处流淌,漫到哪边,哪边的农民就失去了田地。

于是黄河东岸是丰收,西岸就是耕地被淹没。

老张们就在这样的希望和失望中,种了又淹、淹了又种。

就当黄河滩边的种粮人在与河水争取土地的时候,贵州、湘西的农民们则是在石头缝中索要土地。

在重庆、湖南交界的地带,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

沿途我们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村民把平地上的泥土背上陡峭的石头山,把石头窝窝填上土,再种上果树和庄稼。

全部是石窝窝这边一个山,都是挑土,填起来的地上填草全部是石窝窝就是这样肩挑背扛,喊着号子,里耶镇的村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改造满山的石头,在20多座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庄稼。

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有谁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分量?然而,即便是奋力与天抗争,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

回首四顾,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

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

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

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

从这张近30年来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图上,不难发现我们的耕地面临的形势。

年份年末全国总人口(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亩)1996122389.01.601997123626.01.591998124761.01.571999125786.01.562000126743.01.542001127627.01.532002128453.01.522003129227.01.512004129988.01.502005130756.01.502006131448.01.492007132129.01.392008132802.01.38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是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

在这52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

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

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同样在1986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国家土地管理局。

1998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职能的部级单位。

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年来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出台。

1996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分3个时段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中央领导同志一看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这样呢,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

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

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1.15亩;由此要确保目前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底线。

饥饿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增加了最大的砝码。

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众多国家。

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苏丹的孩子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

欧洲的粮仓库存一度只有50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动乱和骚乱。

2008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在粮食暴动中死亡;5月,在索马里有2人死亡。

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