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域、途径与方法
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节约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享受清洁、健康的环境。
二、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工业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三、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鼓励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注重生态规划,推广生态建筑和智能交通系统,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四、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环境教育和宣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加强对全民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媒体的参与,发挥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
五、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国家,需要国际合作与支持。
我们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包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3)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答:都沿海分布。
(4)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其独特优势是什么? 答:陆上邻国和通商口岸较多,利于发展边界贸易。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2017青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
展空间格局。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弦”①主要是指( B )
A.京沪铁路
B.京广铁路
C.陇海铁路
D.沪昆铁路
(2)有关丙丁之间的经贸往来,叙述正确的( C )
A.丙为丁提供资金、技术
B.丁为丙提供能源
C.“黄金水道”促进两地商贸流通
D.丁为丙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基本国情
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我国的区域特色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1)分析我国区域差异明显的原因。 答:面积广大,东西跨经度广,南北跨纬度广,地形复杂多样,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 干湿区,所以区域差异显著。
(2)我国沿海、沿边、沿江各有什么优势? 答:沿海—海岸线漫长,有众多良港和岛屿,便于国际联系;沿边—有壮美山河、丰富 资源,便于开展边界贸易;沿江—便利充足的水源,水运加强了东西联系。
初中同步学习·地理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9.(2017海南)201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行为符 合该主题的是(D ) A.砍伐森林,获取木材 B.焚烧垃圾,美化环境 C.烧山垦荒,获取粮食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0.要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 B ) A.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不考虑 B.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 C.坚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 (
区域特色
沿海地区的特色
沿边地区的特色
3、长江、黄河流域的特色
三、中国与世界
1、中国在世续发展的道路
1、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
达标测试:
1.关于我国地理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1)大致判断出该地所属地区(四大地区),并说说判断理由。
(2)请参照上文,概括出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效果分析:
地图和资料是地理知识综合的载体,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老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对地图和资料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图和资料习惯,让学生学会地图和资料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还要把文字与地图和资料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地图和资料上的事物相互联系,充分的发挥地图和资料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小组活动法、联系对比法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个性备课
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有限,对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这一问题不能彻底明白,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问题学生还是能理解的,教学效果良好。
基本国情
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特色突出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课题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教学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美丽中国如何实现
美丽中国如何实现
美丽中国的环境背景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在世界八大环境问题中,中 国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酸雨、二氧化碳、土地沙漠化、森林面 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垃圾、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影 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从改善环境入手。
Page 2
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Page 3
二氧化碳排放量
Page 4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 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Page 5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 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 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6.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7.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清洁材料 8.不浪费资源、养成节约的习惯 9.不践踏草坪,不毁坏花草树木
10.不乱扔垃圾
Page 27
图示_05
Page 28
感谢您的关注
29
Page 12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的途径
2.环保 NGO 到社区 环保 NGO 指的是环保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倡 导下,由大众志愿者组织实施的有关环保的活动,可以把全民环保的 意识传播开来,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Page 13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的途径
3.政府宣传与大众的传媒应用 政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和宣传可以抓住传媒这个与公众沟通的 桥梁,通过传媒的作用来影响公众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环 保意识。
Page 19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推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找到关键路径并实施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和意识形态引领四个方面探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
一、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要构建生态文明,首先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破坏。
此外,加强水源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修复,推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要求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倡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整治,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促进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加强噪声、固体废弃物等非常规污染治理,推动城市、农村环境整治。
此外,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机制。
四、意识形态引领意识形态引领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公民环境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同时,加强文化和传媒行业的引导作用,弘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念,推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总结起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包括生态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和意识形态引领四个方面。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让中国成为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强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 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 用水安全,治理黑臭水体 扎实解决突出土壤环境问题:保护好每 一块耕地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 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 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 全球环境挑战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环保经验和技术:引进国外先进 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合作:共同推进全球 生态文明建设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 做出贡献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 持。只有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才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目标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 敏感区和脆弱区实行严格保护 纠正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建设行为:促进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与自然地理格局和人口规模相适应、与现 代化进程相协调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 失综合防治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开展退耕还 林还草还湿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整治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 量和稳定性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生 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 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 战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环保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环保 事业发展 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2018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知识点 (新版)湘教版
第八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一.基本国情1.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人口:人口众多。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经济:成就巨大,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区域特色1.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1)有利条件:中国海岸线漫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和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为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2)开发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众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相继崛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区,并对广大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2.沿边对外贸易潜力巨大(1)有利条件:中国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拥有壮美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2)开发措施:在沿边地区,国家相继开放了一系列边境口岸,与邻国开展广泛的边境贸易。
(3)发展成就: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区的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云南的旅游业成为该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3.长江、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1)黄河流域: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交通联系。
(2)长江流域: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产业带,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产业带,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和诸多港口的建设,正使长江成为一条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巨龙。
三.中国与世界1.发展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30多年来,中国积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2位。
(2)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美丽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美丽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举措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措施,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为了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
首先,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查力度,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了环境监测与评估,对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其次,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者进行了高额罚款和刑事处罚,形成了威慑效应,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环保投资。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三、提升环境意识和参与度环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环境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宣传,引导青少年养成环保的习惯。
政府还鼓励社会组织、媒体、企业等不同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环境治理。
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政府已设定了自愿性的碳排放目标,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打造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我们急需采取重要的途径与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一、改善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
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重要途径与措施:1. 强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污染企业,推动其进行环境治理。
2. 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管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
4. 促进水资源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禁乱采乱用水资源的行为。
二、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与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与措施:1. 打造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区域和红线,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内开展破坏生态的活动,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2. 推行生态修复:加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推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增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限制开发活动,保护珍稀物种与生态系统。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经济补偿,激励各方参与生态保护。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与措施:1. 推动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低碳、循环和清洁生产模式。
2. 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应用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应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行为、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首先,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空间分析。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家可以研究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等问题。
这些分析有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除了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还采用了社会调查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访谈,人文地理学家可以了解人类的偏好、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种方法在研究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城市人文地理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对旅游者游览行为和购物偏好的调查研究,人文地理学家可以帮助旅游业者定位目标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收益。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空间分析工具。
GIS通过将地理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和空间分析,可以实现对地理现象的可视化和空间模拟。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和航空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帮助人文地理学家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化趋势。
这些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和灾害管理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GIS和遥感技术,人文地理学家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为农业现代化、生态恢复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文地理学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它也在城市社会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旅游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社会学中,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和社会分层差异。
在经济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区位的选择。
在人文旅游学中,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旅游活动对地域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美丽中国初中二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美丽中国初中二年级地理教学计划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现象。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对美丽的中国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初中二年级地理教学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地理分区。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
3. 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让学生了解它们对中国的重要性。
4.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特征和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差异。
5. 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旅游地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a. 介绍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介绍中国的东部海岸线和西部边境线。
b. 讲解中国的国土面积,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中国庞大面积的认识。
2. 中国的地理分区a. 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b. 介绍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代表性的省份和城市。
3. 中国的地形特征a. 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b. 配合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特征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4. 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a.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包括长江、黄河、珠江、青海湖等。
b. 探讨这些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5. 中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区划a. 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b. 解释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差异原因,并展示气候区划图,帮助学生理解。
6. 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a. 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介绍它们的形成和地理意义。
b. 介绍中国的人文景观,如长城、故宫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地展示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构建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构建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如何构建美丽中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紧迫且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基石。
首先,我们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通过推行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要加强水环境和地下水保护,严控工业废水排放和农药污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机制。
二、推动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我们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制定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保产业,提供税收减免和金融支持。
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生态保护和恢复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应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我们可以采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四、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构建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公众的参与和环境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应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与路径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与路径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与路径正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生态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一、政策引导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为了引导企业和公众采取环保、低碳的行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规定。
例如,实施绿色能源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行环境保护税制度,倒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等。
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崛起。
二、产业升级绿色产业被视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
例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导汽车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快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这些举措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压能力。
例如,实施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行生态文明评价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大力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覆盖。
这些举措为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绿色发展实施的重要保证。
中国政府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绿色发展的决策制定过程,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
例如,加强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征求公众意见;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这些举措为绿色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结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与路径是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的政策引导、产业的升级、生态的建设以及公众的参与,共同推动了绿色发展的进程。
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美丽中国
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美丽中国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美丽中国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共同迈向美丽中国的目标。
一、节约能源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是自然资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
首先,我们可以提倡人们使用节能灯具,将传统的白炽灯替换为LED灯,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大家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建筑,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来减少能源的浪费。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而面对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人们收集雨水,利用雨水来浇花、冲厕等非饮用水方面的用途。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排废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水进行处理,再次利用于农业灌溉或者工业用水。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捕猎和乱砍滥伐的打击力度。
同时,我们还应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加强生态修复,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四、推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产业的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应用。
同时,我们还应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提倡垃圾分类处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中来。
五、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美丽中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努力
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努力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不同领域中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己之力。
一、城乡环境建设城乡环境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城市中,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绿化率,增加公园和绿地的数量。
同时,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农村地区,我们应该提倡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良好的农田和水资源,减少农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保护和修复湿地、河流和湖泊。
同时,要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打击买卖、运输和利用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此外,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节约资源与绿色发展节约资源与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该推广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浪费。
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要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推动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
四、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工作,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环境治理的法制化建设,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公众利益和生态安全。
五、全民参与与教育宣传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在学校和社区中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
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展开环境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美丽中国的路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的路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不断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中,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路径。
生态优先,即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先原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
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将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绿色发展,是指以低碳、环保和可持续为基础的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督察等举措,着力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状况。
其次,加强环境治理。
中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推进治理工作的全覆盖。
再次,促进绿色发展。
中国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致力于建设清洁、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中国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入国际环境公约,推动环保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美丽中国的路径既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引导市场主体朝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
同时,全社会应树立生态环保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推动人人共建美丽中国。
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环境,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土地。
美丽中国的路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丽、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域、途径与方法
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域、途径与方法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涉及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人文地理学者也不例外,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文地理学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指出美丽中国建设中我们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再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的领域、途径、与方法。
关键字: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人文地理学者领域途径方法1、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美丽中国,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词语,但在十八大上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美丽中国之美不仅仅只停留在风景的美观上面,而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人民群众最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地位,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的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谁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些重点水域出现水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在建设生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不是我们想要的美丽中国,经济发达,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更不是我们想要的,建设丽中国是要我们在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持续、生态破坏严重、珍稀动物濒危着一系列的现象都是不注重生态环境,只注重发展经济而造成的恶果,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我们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_1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区域特色。
(二)难点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展示几幅美丽的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祖国,要想永远拥有这样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了解她,合理开发她,建设生态文明。
新课学习一、基本国情能否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
课堂活动:分小组讨论、归纳:“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人文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和人均经济量较低;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区域特色展示几幅分别代表我国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景观图片,这些图片代表的区域各具特色,你知道它们分别代表我国的哪些区域吗?我国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
了解这些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
教学过程:讲述:因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可以按照多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均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案例,了解一下各自的区域特色。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9—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建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新版湘教版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二、在世界中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课后小记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域、途
径与方法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涉及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人文地理学者也不例外,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文地理学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指出美丽中国建设中我们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再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的领域、途径、与方法。
关键字: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人文地理学者领域途径方法
1、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丽中国,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词语,但在十八大上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美丽中国之美不仅仅只停留在风景的美观上面,而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人民群众最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地位,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的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谁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美
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些重点水域出现水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在建设生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不是我们想要的美丽中国,经济发达,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更不是我们想要的,建设丽中国是要我们在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持续、生态破坏严重、珍稀动物濒危着一系列的现象都是不注重生态环境,只注重发展经济而造成的恶果,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我们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
美丽中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2、人文地理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吴传钧、陆大道)。
主要是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等三大领域。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的研究主要是指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使我们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处理好人地关系,这方面需要人文地理学的大力参与。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其中的“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范畴,这也就决定了人文地理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同时也是的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必然有人地理学者的参与。
3、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域
人文地理学本身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宽泛,既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其中“人文”二字泛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3.1政治领域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人文地理学者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和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3.2经济领域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是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社会,同时还要使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文地理学者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3、3生态领域
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人文地理学研究重要领域之一就是人地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者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正是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3.4社会、文化领域
社会在地方、全国和国际尺度上面临的许多主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特性,人文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如住房、交通、空间布局等等,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得大众越来越具有地理意识,看问题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人文地理学者在对局部地方,地区和全球尺度上的各种问题的决策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3.5技术领域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环境测评等等都需要地理学提供GIS技术等,地理学的技术业已在许多私有和公有部门决策和实践中找到了重要的用武之地。
人文地理学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在其他领域还发挥着重要贡献。
在此不一一赘述。
4、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途径
4、1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
人文地理学首先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上还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地理学者都作出重大贡献。
人文地理学者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指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资源状况,国土规划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对城市,交通,住宅,空间进行分析与规划,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同时提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提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理念,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4、2从实践中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人文地理学者研究生态环境的演变,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一系列的措施。
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道路,住宅等,优化国土配制。
在社发展过程中,提出人文主义,注重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人文地理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推动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加快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
5、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方法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
三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
四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结语
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中国梦。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文地理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让我们携手努力,开拓进取,再上台阶,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
(2)白润光.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18(2):75-78.
(3)白润光.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1-6.
(5)夏青,梁钰.面向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288-292.
(6)王金岩等.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J].规划师,2008,24(10):73-76
(7)李森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J].地理科学,2004,24(1):63-67.
(8)周汉民.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2):2-5.
(9)王克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J].中国国情,2013.1.
(10)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