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那时正好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朝廷“罪人”,可以想见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把月光拟人化,写的很富有人情味。
例如《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赏析】古人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同赏月者应是同心之人,今宵如此皎洁的月光,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
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①②③总结:这三句是第一层,叙写中庭赏月的原因。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本文表达了苏轼的苦闷、自我解释、自慰、自我解惑,同时表现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正在脱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我碰巧看到)月光从传送门射进来,(我不禁对一次夜游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起身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我以为没人可以玩,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所以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海藻和水草交错,原来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什么时候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
注释(1)承天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南部。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勇年号。
当时因为五台案被贬黄州四年。
(3)住户:一指房间的门,二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张怀民:我的一个朋友。
梦功成名就,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黄州,住在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形容水的清澈。
形容这里的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注释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1、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2. 写作背景二、原文及注释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 解衣:脱衣服。
3. 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里。
户,门。
4. 欣然:高兴的样子。
5. 念:考虑,想到。
6.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7. 遂:于是,就。
8.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9.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0. 寝:睡,卧。
11. 相与:共同,一起。
12. 中庭:院子里。
13.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4.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5. 盖:大概是。
16. 但:只是。
17.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内容分析1. 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叙事,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无我之境,_天人合一
无我之境,《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
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化身为美的形态,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
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其内心芬芳的精神世界里,都有美妙的风景。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且浑然天成的佳作。
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无比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再加上性情相投,志趣相投,于是两人时常相聚。
本文则是他们相聚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人熟悉、但又无法言说的情景,用极为简约、却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抒情融于叙事、写景之中,将文人的那份闲情逸致表达得洒脱至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罕见的经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一道分享喜悦,应该有人与自己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张怀民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便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承天寺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胜景,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以赠,词中“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人们传颂。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10《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译句验2收0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
21
研习课文
一、这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研习课文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描作交写者代庭 因记中景叙月抒六夜怀要记景,素承色 表的的 达天句句 复子寺子 杂是夜是 微?游? 妙感情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与事无关的人
.
18
三、一词多义: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指欣赏 和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例句(: 余)解衣欲睡
省略了主语“余”。
.
19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 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16
重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①.解衣欲睡: ②.月色入户: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亦未寝: ⑤.相与步与中庭: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8页)
“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成就了黄州”如果说用余秋雨的文章来解释"苏东坡与黄州"的关系的话||,那我想作者在文章中的一些关于黄州与苏东坡的议论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以上是文章中的原文||,简单地说来||,谪居黄州期间||,因仕途的不顺和精神上的打击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却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所作的二赋一词(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标志着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是其文学创作的鼎盛期||,或称高峰期.此所谓“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而黄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苏东坡的传世名作而变得为世人(尤其是众多文人)耳熟能详||,人们纷纷向往“黄州赤壁”的伟岸沧桑||,而人们对黄州与黄州赤壁的向往是源于苏东坡的作品里对黄州气势磅礴的描述||,此所谓“苏东坡成就了黄州”.甚至于苏轼“东坡居士”的雅号也是得自黄州.苏轼被贬职黄州后||,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贬职后第二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东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而且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的作品绝不仅限于“两赋一词”||,他的诗(《初到黄州》、《东坡》、《南堂》、《海棠》等)、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照野弥浅浪)等)、散文(《赤壁赋》等)以及数量可观的笔记小品和书札(如《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别文甫子辩》等)||,均真切自然||,动人心弦.在黄州期间的创作正是苏东坡创的一个巅峰时期苏轼:我与黄州成就了彼此?关注桃李国学堂||,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无我之境,_天人合一
无我之境,《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
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化身为美的形态,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
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其内心芬芳的精神世界里,都有美妙的风景。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且浑然天成的佳作。
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无比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再加上性情相投,志趣相投,于是两人时常相聚。
本文则是他们相聚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人熟悉、但又无法言说的情景,用极为简约、却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抒情融于叙事、写景之中,将文人的那份闲情逸致表达得洒脱至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罕见的经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一道分享喜悦,应该有人与自己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张怀民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便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承天寺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胜景,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以赠,词中“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人们传颂。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对照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何处无竹柏?(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7
记承天寺夜游目标:1、自读------读出文意2、跳读-------读出“月语〞3、细读-------读出“月事〞4、改读-------读出“月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一猜,看看你们是否能猜出他是谁?展示ppt〔异口同声〕苏轼对的,说明同学们对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翻开课本一、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的小声的朗读文章,把你们认为不理解的,容易出错的生字词标寝藻荇〔拿起笔〕遂记出来非常好,这些生字词根本都是我们会误读的,在这根底上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划分一下本文的节奏小组合作讨论选一学生划分节奏非常好,我们根据这位同学划分的节奏及刚刚那位同学的注音一起把文章读一遍齐读课文古有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把注音节奏划分好,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文章的意思疏通小组合作,疏通文意3分钟后〔疏通好的同学已经举手〕好的,同学们已经翻译好了,非常棒!在你们翻译的时候呢,老师也翻译了,就是不知有没有翻译准确,还需同学们帮助看看展示ppt教师活动学生认真对照,并举手指出问题户:门遂:于是,就盖:原来是..学生活动是的,由此可见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重点字词展示ppt二、跳读读出“月语〞看了文章后,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夜晚,而且是风高月亮的宁静之夜,那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找带有“月〞字或描写月亮的句子展示ppt对的,同学们非常厉害,这些都是带有“月〞字或描写月亮的句子,那你们发现没有,前三句带有“月〞字却不是描写月亮的句子,而后一句没“月〞却描月咦,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说这句话写的很好,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句话怎么写的很好吗,好在哪里非常棒,那我觉得吧,我也能写的这么好,所以大家能够看看我改的,看看和原句相比,有没有更好展示ppt 做笔记快速找出,举手答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异口同声)是啊,好奇怪啊,有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句话真的写的很好举手答复,谈自己的看法根据所展ppt谈自己的见解学会比拟学会赏析三、细读读出“月事〞1、同学们,在十月十二日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最初在月下干什么?后来又在月下做什么?思考,答复2、他们在月下夜游有什么收获?思考,答复四、改读-----读出“月情〞1、“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读出“月情〞就得先读“人情〞,请同学自由在文章添入一些叹词,读出苏轼的心情?发挥想象,举手答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苏轼为什么会这么“闲〞呢?发挥想象说说对“闲〞字的理解五、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所见所感的文言文,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文章对于学习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情感表达都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词汇和句式,如“月色入户”、“闲庭信步”,了解作者如何将自然美景与情感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疑问和意见,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课文的句式描绘一幅夜景。
-情感态度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 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 长的语言,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奏梳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吧。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二、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三、全文共分三层: •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寻伴夜游 • ②第二层,写景,描写了 庭中月色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月下感叹 • 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 ②月下庭中景物。 • 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结果:相与步天庭中
十、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 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十一、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旷达 •(答“豁达”“达观”也对;答“怀才不遇”、 “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 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 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 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 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②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答案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3.解释蓝色的词。
1、“闲人”的含义?
①清闲的人,反映有职无权的现实;自嘲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作者 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 郁郁不得志的落寞悲愤。
2、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人生的感慨;
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 欣然 • 无与为乐 • 遂、寻 •亦 • 相与步 • 闲人
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理解性默写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 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身微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
旷
天
野旷天低树,
低
江清月近人。
树
,
江
——孟浩然
清
月
近
人
”
(· )
唐
知识拓展孟 浩 然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复
;习
; 。
旧
知
3
四、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 •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月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 A、托物言志
B、触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记”是古随代笔的式一小种品文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天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复习巩固
•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④水中藻荇交横
• 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 4.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 时间:
地点:
人物:
• 起因:
经过:
结果: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点:承天寺中庭
•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
乡
明
杜 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 ——苏轼
(高兴愉快) (稍稍遗憾) (急切访友的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平和从容) (落寞苦闷,随缘自适)
课文总结
记 叙事--- 寻友夜游
承
天 寺
写景--庭中月景
夜
游 感慨--- 闲
排遣郁闷
贬
情 景
热爱生活交
官
融豁达乐观Fra bibliotek握文章主旨这篇短文对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 描绘,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_下__如__积_水__空明, ______水__中__藻_、__荇_交__横__,_盖__竹_柏__影__也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