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精品文档14页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国或地区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中国,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中国通货膨胀进行实证分析。
一、宏观层面分析在宏观层面,我们将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推动投资和消费,往往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
然而,当货币供应过多,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时,就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例如,2008年中国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进而导致了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其次,经济增长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这种高速增长带来了供给短缺和需求上升的压力,从而推高了物价。
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产业的价格上涨,如能源、原材料等,也会对整体通胀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调控等手段,力图稳定物价。
然而,政策调控的效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在政策调整过程中,通货膨胀仍可能处于高位。
二、微观层面分析在微观层面,我们将从居民消费、投资和外部因素等方面来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情况。
首先,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对通货膨胀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当居民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市场上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导致通胀。
此外,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富人的消费能力更强,也会推高物价。
其次,投资对通货膨胀也有较大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源闲置和供需失衡,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过热的投资会导致房价上涨,进而影响整体物价水平。
最后,外部因素也会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国际原油价格、汇率波动等外部因素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成本和产品价格。
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实证研究
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实证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实证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关心的问题。
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本文将基于实证数据对中国通货膨胀率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率也逐年攀升。
具体来说,2007年-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8.7%的高峰。
此后,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油价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
到2016年底,CPI率为2%,处于较为适宜的水平。
然而,不可避免地,2018年开始,CPI又一度回升。
特别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CPI一度达到了5.4%的峰值。
总的来说,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上升、下降、再次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原因探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是由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主要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国际油价等三个方面来探析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原因。
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影响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总量增长过快,将导致通货膨胀。
而货币总量不足,将导致通货紧缩。
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应不合理,将会引发通货膨胀。
2009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一直逐渐攀升,但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导致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刺激经济,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货币增速在短期内大幅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物价水平的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需求的增加势必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3.国际油价国际油价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之一。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在《韦氏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通常是由于货币量和信贷量相对于可供给商品和服务的超发”;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释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通货膨胀,从汉语字面来讲,通货指货币,因而通货膨胀即货币膨胀(从命名角度来看,颇具货币主义色彩,因此曾有学者提议改名为“物价膨胀”)。
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
通货泛指流通中的货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不同,本身不具有价值,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当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需要货币量时,物价就会上涨。
物价持续上升,使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普遍下降”。
在经济学界中,几位权威经济学家给出的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胀是一种普遍的过度需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过量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M.布朗芬布伦纳和F.D.霍尔兹曼,1962)、“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而且它只因货币数量的增长更快于产量的增长才会产生”(米尔顿·弗里德曼,1970)、“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的意义上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帕金和莱德勒,1975)、“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萨缪尔森,1992)。
回溯货币史,通货膨胀的概念演化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通货膨胀一词单纯用来指流通货币(起初是指金本位、银本位乃至复本位制下的流通纸币;而后,是指金本位制废除后流通的纸币)超发;在第二阶段中,逐渐用来指价格水平上涨。
在金属本位制下,通货膨胀只是个别国家在个别时期发生的经济现象。
通胀一般是在战争或革命等紧急情况下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纸币所引起的。
20世纪尤其是纸币流通制度确立之后,货币告别了贵金属,纸币直接由国家信用担保,但由于信用危机日益严重,银行倒闭和经济极度恐慌和混乱不时出现,才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因而有了专门的通胀理论。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实证分析【摘要】近期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货币供给过剩是此次通膨的原因,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推进,货币供应量在通胀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
【关键词】通货膨胀脉冲响应货币供应量劳动力成本引言2009年以来,在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在年内出现"V"型反转,成功实现“保八”。
但是,在经济上升的周期中,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自2009年11月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后,便一路上扬,到2010年5月CPI首次突破警戒线--3%,此后,涨势并未减缓,物价水平屡创新高,2011年6月CPI比上年同期上涨达6.4%,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警戒线。
通货膨胀问题的日趋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学界已经做了大量分析。
在诸多的讨论中,货币供给过多是主流观点,他们认为,货币的超发是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但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持续低于历史水平,价格水平却不降反升甚至出现了飙升。
那么此轮通胀的根本原因真的是货币超发吗?因此,本文将通过构造VAR模型,对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本文将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采用的模型包含的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证综合指数SZ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四个。
其中CPI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上证综合指数SZ综合反映中国资产市场的指标,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和居民理财观念的加强,股市已经是企业与个人财产中重要配置部分,货币政策的资产市场效应日趋明显。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影响变量。
本文采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的数据。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货膨胀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还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通货膨胀。
首先,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货币供给主要由央行负责,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然而,当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时,会导致货币过多进入市场,引起通货膨胀。
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其次,供给侧的不足也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
供给侧不足指的是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在我国,由于产能过剩和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供给侧的不足成为了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需求端的拉动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当消费者购买力增加时,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
在需求端的推动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上涨。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一趋势对通货膨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再者,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
资源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在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价格的上涨对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资源价格的波动与国际市场和国内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资源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以减轻资源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最后,预期通货膨胀也会对实际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将来会加剧时,他们会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财富,如购买实物资产或增加储蓄。
这种行为会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预期通货膨胀对实际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供给侧的不足、需求端的拉动、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预期通货膨胀都对通货膨胀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通货膨胀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和供给压力。
需求拉动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
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推动了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供给压力主要源于资源供给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垄断等因素。
资源供给不足会导致商品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上涨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也会传导到商品价格上。
市场垄断的行为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涨价获取更高的利润。
其次,我们来探讨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方面,通货膨胀使得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受损,对投资和创新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通货膨胀会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方面,通货膨胀会加剧贫富差距,使得富人更加富裕,而穷人更加贫困。
通货膨胀还会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导致社会不稳定。
最后,我们来探讨中国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
首先是货币政策的调控。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收紧货币供应,从而控制物价上涨。
其次是财政政策的调节。
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提高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禁止垄断行为,加强反垄断执法。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生产力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和供给压力。
政府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市场监管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弊端。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通货膨胀,它不仅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本文从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出发,阐述了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其可能的影响,并建议政府相应的处理措施来缓解通胀的压力。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度扩张的货币供应随着金融发展的加快,法定货币供应迅速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与价格上涨带来了货币膨胀压力。
2. 产品供求失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利率政策的不当,大量企业进行就近投资,资源不均衡,造成投资过度,产品供求失衡,物价上涨,使通货膨胀加剧。
3.府政策的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1.响消费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消费者不愿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同样的物品,支出减少,消费水平下降。
2.响投资当物价不断上涨时,投资者将选择投资国债或其他安全收益率较高的投资项目,抑制了市场对投资的热情。
3.响国民收入随着物价上涨,国民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到最大影响,由此引发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三、政策建议1.强财政政策的管理应该加强财政政策的管理,控制支出,提高收入,确保赤字率稳定,控制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加剧。
2.强货币政策的管理应加强货币政策管理,通过调节利率来控制市场,提高存款利率以促使企业把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通过调节贷款利率来控制货币的流通量,合理控制货币的流通规模。
3.善贸易、投资政策应加强对投资和贸易方向的管理,定期进行存款、贷款利率的调整,加强资源的分配,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影响,促进合理的投资和贸易。
4.适度实行补贴政策为了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应实行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对某些物价上涨比较严重的产品,实施价格补贴,维护国民消费权益,调节物价上涨的速度,使物价变化适度。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作者:崔红宇王振坡闫晓红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03期[摘要] 本文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们选取CPI指数来表征通货膨胀的状况。
经研究发现,GDP产出缺口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CPI的上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CRB指数所代表的外部冲击对CPI有一定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对抑制通胀起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我国当前的通胀是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两种因素所致。
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 VAR模型方差分解一、引言自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了持续地上扬。
2010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了3%警戒线,11月CPI同比上涨5.1%,2011年1月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涨4.9%,3月上涨到5.4%。
7月更是达到6.5%之多。
物价总水平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与构建VAR 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中国通胀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国内物价上涨在短期主要由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在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开始体现;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有一定时滞;外汇占款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我国 PPI与CPI分别将上涨 0.176%与0.124%。
相反的,林伯强等(2009)通过构建SVAR 模型的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对PPI的影响很小,对 CPI的影响更不明显。
此种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主要强调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国内因素的影响。
张成思(2010)利用协整的方法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不同生产与消费阶段的上、中、下游价格的动态传导特征,以及货币因素对不同价格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财贸研究 2008.2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郝雨时(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我国是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近一年来,从官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央行的政策由“温和”转向“猛烈”,其中包括连续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数次加息,并调低存款利息税。
另外,我国还发行了1.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这意味着高层对当前的经济过热有了统一的认识,发出了明确的紧缩信号。
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严重的,不仅会扭曲商品市场的价格,使资源配置无效率;同时,也会扭曲金融市场的价格,引起经济产生泡沫,最终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治理通货膨胀,就要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通胀发生,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多用G DP(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者是CP I来衡量通货膨胀,这两个指数虽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在变化趋势上大体是一致的。
根据尹艳林在《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一书中的论证,本文采用CP I来度量通货膨胀。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我们分析问题要有轻有重,重点要反映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所以有必要从诸多的影响因素中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
本文将选用G DP增长(货币发行量)增长率、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因素分析,而把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作为率、M1随机项来处理。
接着我们就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几个主要的因素对我国CP I(即通货膨胀率)影响程度的不同。
1.Granger因果检验在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
Granger因果检验是对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常用方法。
本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通货膨胀是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关系并不明显(具体检验过程从略)。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报告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报告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全部商品及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在非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则表现为商品短缺,凭票供应,持币待购及强制储蓄等形式,第二,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上涨,而不是一次的暂时的上涨。
部分商品因季节性原因或自然灾害的原因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和经济萧条后恢复时期的商品价格正常上涨都不能称为通货膨胀。
第三,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一般说物价上涨的幅度在2%以内都不被当做通货膨胀,有些观点则认为只有物价上涨幅度超过5%才算是通货膨胀。
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宏观经济学》一书中描述到:通货膨胀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混合型通胀、结构性通胀。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并不属于上面某一种类型,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我国通胀产生的原因。
第一、需求过度,流动性过剩产生通胀压力。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重大损失,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各级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并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与此同时,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呈现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此外,我国当前货币投放量增速过快,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意识比较淡薄,金融投资观念落后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会选择存款方式以期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这样就会使得银行的可贷资金逐渐增多,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第二、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涨,即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传统意义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
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邓开伟 通货膨胀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被J ・托宾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上升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削弱计划调节,价格也逐步放开。
价格作为重要的经济信息,反映着商品、货币等的供求关系,也反映着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变之中,对通货膨胀的认识、研究是我们理论和实践中的新课题。
本文就对1978年以来通货膨胀率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与通货膨胀相关连的因素,以期为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提供政策依据。
一、通货膨胀的测定及分类对通货膨胀的测定,有不同方法,主要是用不同的价格指数。
这里我们选择零售物价总指数(P I )作为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因为这个指标综合地反映了物品、劳务的货币价格的变动。
P I >1为通货膨胀、P I <1为通货紧缩。
一般说来,总是有P I >1,即通货膨胀。
而P I =1的概率O 。
这里我们要注意:并非通货膨胀是坏事,而通货紧宿是好事。
在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对经济增长有“润滑剂”作用。
只有恶性通货膨胀才对经济发展不利。
根据通货膨胀高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我国18年来的实际(包括1978年),我们对零售物价总指数(环比)即通货膨胀率进行如下分类:5%以下,P I <105%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不会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接受的,对经济影响不大。
5%到10%,即105%≤P I <110%,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率同样不会引起一般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但会引起经济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重视。
在短期内,对经济影响不大,人们可以接受。
但长期积累,将引起不良后果,使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加速通货膨胀。
对这类要加强监控。
10%以上,P I ≥110%,为飞奔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利影响,尤其是P I >120%,将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稳定以及货币的稳定。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5)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7)2.1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8)2.2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解释 (9)2.3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 (10)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12)3.1 模型选择与理论依据 (13)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4)3.3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6)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6)4.1 实证模型设定 (18)4.2 实证过程与结果 (19)4.3 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20)4.4 货币政策因素分析 (22)4.5 国际贸易因素分析 (23)4.6 结构性因素分析 (25)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6)5.1 研究结论总结 (28)5.2 政策建议 (29)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理论基础:概述通货膨胀的基本理论,包括定义、类型以及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实证分析: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收集我国通货膨胀相关数据,分析并验证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探讨:具体探讨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国际市场价格、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实证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程度,并分析其内在机制。
政策建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通胀防控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通胀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世界,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和民众的生活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通货膨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通货膨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本次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我国本次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我国通货膨胀问题自2006年起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但由于物价并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所以没有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关注。
直至2010年开始,尤其是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物价的迅速飙升,使通货膨胀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围绕通货膨胀形成的核心原因以及如治理通货膨胀等问题,大量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但所得的各种诊断和政策建议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完全可以使政策实施者眼花缭乱、满头雾水。
因此,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的成因,如何权衡各种政策建议,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决定模型假定企业的i的需求由两部分ci和ai组成,其中ci是对价格的敏感要求,服从不变替代弹性函数因而有,,ai是受非价格因素影响的需求,主要受金融约束,财政支出,国外收入水平的影响。
设ait=At,则企业的需求函数为:(1.1)设企业i的要素需求函数为1it=α+βqit,要素价格为Wt,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IIit=pitqit-Wtlit=pitqit-Wtα-Wtβqit(1.2)把式(1.1)代入(1.2),求解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得到一阶条件:(1.3)利润最大化还要求满足二阶条件:(1.4)将利润最大化条件,即式(1.3)对数线性化,可得:(1.5)类似的,我们可以得到t-1期企业定价的价格方程:(1.6)我们沿用Calvo(1983)的交错价格模型,假定t时期企业只能以y概率调整价格,这意味着t时期,所有企业中只有比例的部分可以调整价格,1-y比例的部分沿用前一期价格,即总价格水平为:(1.7)对数线性化后,得:(1.8)由式(1.5)、式(1.6)和式(1.8)得:(1.9)式(1.9)两边同时减去并用可得:(1.10)式(1.10)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受通货膨胀预期,外生性需求对其稳态值的偏离,以及实际成本对其稳态值的偏离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9 近十年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 .8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 .8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006M6-2008M8
Response of CPI to GDPGAP
1 .5 1 .0 0 .5 0 .0 - 0 .5 - 1 .0 - 1 .5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 .5 1 .0 0 .5 0 .0 - 0 .5 - 1 .0 - 1 .5 20
- 0 .5
- 0 .5
- 0 .5
- 0 .5
- 0 .5
- 1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1 .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1 .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1 .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1 .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Response of CPI to W AGE(-29) Response of CPI to HOUSE(-3) Response of CPI to NEER(-2)
1 .0 1 .0 1 .0
0 .5
0 .5
0 .5
0 .5
0 .5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5
1 .2 1 .2 1 .2 0 .8 0 .8 0 .8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甘肃政法学院计量经济学》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 级:08 级国贸一班通货膨胀的时政分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一、通货膨胀的内涵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例如: 例如货币总量100 元,实物总量10 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 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 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 也就是300 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 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地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二、理论综述(1)货币主义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
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做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
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
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 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 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2)商品与通货膨胀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
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
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
最新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摘要文章综合对通货膨胀的各种宏观理论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6个派别),以及作者提出的两个中观模型——生产要素简单模型和收入差距简单模型,提取出GDP、固定资产投资、外汇储备、m2、定基比CPI(基期为1978年)、收入差距指标作为CPI(上期为基期)的解释变量,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析思路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建模原则,建立起较为一般的回归模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不同的建模方法建立起3个模型,并逐步检验和修正,最后比较预测精度,得出结论:1980年——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需求过热、供给不足、外汇储备过多;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即GDP(剔除价格因素)与CPI(上期为基期)负相关;本期是否发生通货膨胀取决于上期物价水平、本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Abstract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ain explanations for inflation in macro-level (6 schools categorized by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as well as my production factors simple model and income gap simple model in medium-level. Select the GDP,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2, calm base thanCPI( origin period is the year 1978), and income gap index as the regressors of CPI( origin period is the last year ), and build up a general regression model. Use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ree models empirically. Test and correct these models gradually. Finally, compare their predicting accurac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inflation took place in China in the year 1980-2010, was mainly caused by demand overheat, supply deficiency, and too much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Economic growth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inflation, namely GDP (eliminate price element)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CPI (origin period is the last year); Inflation take place in this period whether or not, depend on the price level of last period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hypostatic economy in this period.【Key words】Inflation; Influence factors; Econometrics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目录1.前言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分析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3)1.3理论综述 (4)1.4本文理论基础 (5)2.变量与数据 (7)2.1变量选取 (7)2.2数据来源及处理 (8)3.实证分析 (9)3.1因果关系模型 (9)3.2时间序列模型 (12)3.3误差修正模型 (13)4.三个模型预测精度比较 (14)5.模型缺陷 (16)6.结论 (17)7.附录 (20)8.参考文献 (22)9.致谢 (24)1.前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通货膨胀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综合的宏观经济现象,对其的定义在经济学中也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现在比较流行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一种过程。
我国通货膨胀诱因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诱因实证分析一直以来,稳定物价都是各国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呈上涨趋势,由此通货膨胀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利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具有诱发作用的宏观经济因素利用我国2002-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OLS回歸模型,得到各诱因对通胀的影响系数。
标签:通货膨胀;OLS回归;ADF检验1 变量的选取1.1 通货膨胀的度量迄今为止尚未有精确测量通货膨胀的方法,而只能粗略地推算通货膨胀程度。
目前度量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指数度量和直观度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指标。
但由于CPI 往往会低估消费价格水平。
本文就是以1984为基期度量的零售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的度量因素。
1.2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1.2.1 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物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社会主体的投资热情高涨,总需求迅速大幅增加。
进而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的供给也相应的增加,这为通货膨胀埋下一定的隐患。
本文用经济增长速度GDP表示经济增长的影响。
1.2.2 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增加货币供应量既是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也是我国经济商品化、货币化的必然。
但是,相对于流通中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来说货币供应量过多,则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
这样,在总需求膨胀的作用下,最终结果会导致价格指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本文用广义货币发展速度M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1.2.3 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将使国内经济产生扩张态势。
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会增加社会总需求,短期内供给的调整将赶不上需求的扩张,再加上货币供给的增加还能降低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而刺激投资,再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投资需求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会引起商品的价格上涨。
本文用FR 表示外汇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政法学院《计量经济学》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08级国贸一班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一、通货膨胀的内涵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例如: 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地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二、理论综述(1)货币主义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
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做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
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
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
(2)商品与通货膨胀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
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
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
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
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
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 cost - pull inflation )。
(3)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 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
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
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
(4)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
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
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
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货币供给在程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争议。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其具强力连结;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强调总体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释法的基本观念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trade off);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极佳的描述出美国在1960年代的经历,但不足以诠释其于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升高与经济停滞结合。
现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关联薪资总额增长与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关系而非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之位移因为供给震荡与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固定因素,当代整体经济使用‘位移’过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平衡)来描述通货膨胀。
供给震荡意指1970年的油价震荡,而固有型的通货膨胀意指物价/薪资循环与通货膨胀预期,表示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容忍通货膨胀。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动通胀。
另一个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潜在产出(有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达到最高生产力的状况下经济体之GDP水准——为习惯性且固有的限制。
此种输出标准对应于——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职性的失业率。
在如此架构下,固有型通货膨胀率为内因性地取决于经济体内的劳动量:GDP超出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低于nairu)时。
该理论指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着供应者提高价格而加剧,且固有型通货膨胀会更恶化。
进一步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着高通胀与高失业摆向滞胀。
这种“加速型通货膨胀”曾见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越战的开销(由小额加税扺消)在数年间将失业率压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于其潜在水准,而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企图降价,让市场消化超额数量,并低估固有型通货膨胀而减低;即阻止通货膨胀。
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低通胀与低失业摆向期望的方向。
阻止通货膨胀曾见于19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抗通胀措施带来数年的高失业率,其中两年曾高达百分之十。
GDP相等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也等于nairu)时,只要没有供给震荡,通货膨胀率即不变。
长期说来,大多数的新凯恩斯总体经济学者视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
也就是说,若通货膨胀率高到可以压过失业率的情况下,失业率为其前提,且等相于nairu。
然而,以该理论作为政策制订的标的存在缺陷。
潜在产出(以及nairu)的数量通常为未知,且会随时间改变。
另外,通货膨胀率的发生并不对称,上升的速度较下降为快;更糟的是还趋向随政策而变。
例如说,在撒切尔首相主政时期,失业者发觉自己处于结构性失业,也就是无法在不列颠经济体内找到适才适所的就业机会,当时英国的高失业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潜力降低)。
在一经济体避免跨越高通货膨胀的门坎时,结构性失业率的提高暗示着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业机会。
若假定nairu与潜在产出两者皆具独特性且迅速达成,则绝大多数的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可理解为包含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中。
当“供给面”固定时,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体需求(aggregate demand)。
固定供给面也暗示著公私机构的开销定然相互冲突。
故政府的赤字开支会对私营机构产生排挤效果,而对就业水准并无影响。
也就是说,资金供给与金融政策为唯一可影响通货膨胀者。
(5)供给面学说供给面(Supply side)经济学说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
对这两个因素而言,资金数量纯粹只是标的物。
于是,欧洲于中世纪的黑死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视为因资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归因于美国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订定的金本位后所产生的资金供给过剩。
供给学派假定,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提高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国际资本流动通胀,即通货膨胀,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与其进行贸易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增加,在其他因素相同时,他的经常帐户余额将会下降。
由于本国通货膨胀率高,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和公司很可能会购买更多的国外商品,同时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额会下降。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其进行贸易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在其他因素相同时,他的经常帐户余额将会增加。
因为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和公司很可能会更多购买本国商品,同时,其他国家对该商品的进口额将会增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1)成本推进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2)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3)通胀预期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做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做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