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进程

合集下载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
(1)建立了改革理念 (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
(3)“一纲多本” (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生仍然被动学习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进程
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 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 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30、教学原则 31、教学模式 32、教学策略 33、教学方式 34、学习方式 35、教授方式 36、教学互动方式
37、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程与教学评价 39、课程产品评价 40、教材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42、教师考核——教师
教学评价
43、教学评价
44、学校评估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 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
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 教师 课程产品 学校
学生的评价
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

关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关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 主要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 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 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 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三 级课程管理制度。
5/15/2020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15பைடு நூலகம்2020
课程的类型
• (一)国际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 (二)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
所教课程、所学课程、所得课程 • (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 • (四)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 • (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 (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空白课程)
5/15/2020
• 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 •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 (三)多样化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5/15/2020
•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 • (一)敏于发现 • (二)勤于研究 • (三)善于捕捉
5/15/2020
一。
5/15/2020
• 3、革命阶段
• 1957年-1976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小学课程变化受 其左右,形成了“劳动化”、“本土化”和“文化大革命” 三个亚阶段。
• 4、恢复阶段
• 1977年-1984年,恢复高考,学校教育秩序逐步实现正常, 中小学课程恢复到“文革”前的模式,学科课程为主、文 理分科教学、限定选修课。
• 5、发展阶段
• 1985年-1998年,社会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变、政治上开启民主化进程、文化由“一统化”走向多元 化。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
●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 成。
●“3+2+1”模式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 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首 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 生计划。
(2)怎样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开设生涯课程,指导学生合理选课。高校要
提前公布报考科目要求; ●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
100分 中选2科各100分
750分
●“物理”和“历史”的首选原始分计入高考 总分,确立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方向的分野, 让学生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克服了盲目性;
●由20种高考选科组合为12种高考选科组合, 克服了大范围内走班制带来的师资、教室、班 级等软硬件的不足,又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提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学生发展指 导、选课指导、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考试评 价等制度。
2.增设“条件保障”部分。提出调整高中教 师编制标准、完善图书资料技术装备教学设施 标准和经费投入标准。
3.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建立国家、 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7省市各科目的选报呈现新情况。
●首选科目中的历史占比普遍升高。
●“3+1+2”模式存在问题。物理、历史 不能同时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 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和平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和平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和平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开鲁县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积极投身于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进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工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通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实施新课程的具体工作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启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并以新教材培训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实施新课程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坚持德育为首,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水平;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通过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新课程的实施,更新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教师队伍的素质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组织领导加强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成立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我校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

㈠、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田子斌副组长:李宝珠李刚成员:邵成郭恩惠王连军郭长玉张力军刘乃中庄占华刘春宇新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作者:马健生…文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点击数: 9806 更新时间:2007-6-7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既有新课程的支持者,也有新课程的批评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学科和理论背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基础教育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本文以这些研究文本为对象,通过概括,试图比较集中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便于系统分析和解决。

一、新课程开发中的困境课程开发是推行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破旧立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审与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课程开发理念。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些课程开发理念暴露出不少问题,面临着多元性与确定性、理想性与操作性的两难困境。

1、新课程标准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给以严厉批判,力图创建与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包含知识、技能,却极力淡化知识在教材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观、非理性因素。

在教育理论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我国的课程概念应该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课堂教学将从“人(教师)一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一应答性环境系统”;开放经验要求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开放学校,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

这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教育观念使得课程标准词义模糊,没有明确指向,缺乏确定性,最终陷入种随意论说的境地。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无法具体操作。

2、教材编审。

教材编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编审队伍良莠不齐、观念陈旧,编审队伍之间关系缺少协调;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落后,教科书的内容未能与我国社会生活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与地方自行了编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教科书内容存在克隆现象;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导致此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各自学科在整个课程架构中的定位和各个学习领域的特性,而是各自发挥,想当然地去解释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教材品质。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问题和解决方法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问题和解决方法
来 上 海 市 谍 改 得 以顺 利 地 进 行 。
1 解 决 的 问 题 与 指 导 思 想 1
程论 ” 此外 还受到 “ 童 中心课 程论 ” “ 会 中心 , 儿 和 社
课 程论 ” 的影响 , 些课 程论 流派 都 有优缺 点 我们 这
在这 次改革 中是 根 据素 质教 育 的需 要 , 合 这三 种 综 课程论 , 构建 了 “ 三角 形课 程 论 ” 。它 是 以提 高学 生 的素 质为 三角形 的 中心 ; 以社 会 需要 、 生发 展 、 学 学
维普资讯
20 0 2年 , 1 第 期
专 论
上 海 市 中小 学 课程 改 革 的进程 、 问题 和 解 决方 法
孙 元 请
( 海 市 中小 学 课 程 驶 茧 委 员 告 . 海 204 ) 上 上 0 01 文 章 编 号 :05—62 0 20 一Y0 —0 10 6 920 】l  ̄ 1 4 c J 中图 分 类 号 :6 20 C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课 程改 革是 实施 素质 教育 的核 心环 节 。课 程集 中体现 教育 方针 和 培 养 目标 , 体 体现 学 校 教 育 的 具 基 本 活动和 全 面安排 , 接影 响到学 校 的发展 、 师 直 教 的发 展 、 生 的发展 和教 育质 量的整 体 提高 。 学 18 9 8年受 国家 教育 部 ( 国家教 委 ) 委托 、 原 的 市 政府 的批 准 , 海市 开始 了 中小学课 程 改革 , 上 至今 已 有1 3年 了。这 l 年 的课 程 改革都 是 围绕如何 提 高 3 学 生素质 这个 目标 开 展 的 由于 解 决 的 问题 不 同 , 又 把课 程改革 分 为二 个阶段 , 一 阶段 是 18 第 9 8年 到 19 9 7年称 为第 一 期工程 , 二阶段 是 19 第 9 8年到 2 0 08 年称 为第 二期 工程 。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第一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因为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自身含义的扩展和深化,使其得以承担吹起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任务。

本节将着重介绍课程涵义变化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观念与策略,以及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等。

一、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弈弈寝庙,君子作之”作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课程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当采用currere名词形式“跑道”时,人们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理解为给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将currere 理解为动词形式“奔跑”时,对课程的界定又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构。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篇)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篇)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7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篇1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以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基本思路,依据区教育局《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局20__年工作要点》和《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

二、课程改革工作的目标1、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南,开齐开全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课程改革,充实新的课程内容,开发好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加快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4、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造就一批立志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型教师。

三、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1、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制,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2、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3、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备课、讲课、作业、辅导、批改、评价等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程改革工作的形式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教师自主研究。

2、集体研究:校本教研与大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我校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确定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48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

48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

(二)全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年— 1965年)
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下放了中 小学课程教材制订和编写权限,是从课程国家完 全统一到课程局部多样化的第一次尝试。
(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 期,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 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 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 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 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 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 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如何解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 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 的丰富内涵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突 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的课程, 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地方课程开发的职能主要表 现在三点: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 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 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 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 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 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 。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反思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复习进程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复习进程

王宁谈课标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

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

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改革的方法与实施

课程改革的方法与实施

课程改革的方法与实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课程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教育者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实施策略。

本文将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法与实施。

一、明确改革目标教育者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制定改革目标时,教育者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以确保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制定改革计划在明确改革目标后,教育者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

改革计划应该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制定计划时,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推进改革实施在制定好改革计划后,教育者需要积极推进改革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改革措施,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施改革的能力。

四、加强评估与反馈在实施改革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加强对改革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通过对改革效果的评估,教育者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革措施。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积极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完善课程改革。

五、总结与展望教育者需要对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总结,教育者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参考。

教育者还需要展望未来的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者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实施策略,明确改革目标、制定改革计划、推进改革实施、加强评估与反馈以及进行总结与展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拉庭摘自:《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新世纪第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这次会议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绘制了我国“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教育工作者实践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21世纪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基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宣传《决定》精神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伴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我们面临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它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作出敏锐的反应。

课程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为了不断提高新世纪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考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了解)(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1.新课程改革的含义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2)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和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3)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4)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做修改。

(5)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

(6)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7)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确立。

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

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并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02年秋,实验范围扩大,省级实验区工作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秋,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

2004年秋,课程改革的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新课程。

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内容与目标直接挂钩
偏重于学习的实用性 支持自主的学习方式
《教学大纲》
内容具有完整的体系
脱离学生的现实 鼓励被动的学习方式
重视个体差异
鼓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以目标达成为主要评价指标
对个体差异不重视
强调教学的统一性 以考核标准为主要评价依据
(表 三)
《课程标准》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大纲》
以学科教材为中心
各种活动的能力。 (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2)与运动有关的体能
6.《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1)共同点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根据国家基 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其性质是 一致的。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本功能是一 致的。 (2)区别
(表 二)
《课程标准》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
重复的内容…
大学:…
铅球教学
高中:背向滑步 初中:侧向滑步
小学:原地
学生无兴趣,教师无奈。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 提出了内容框架,将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和 老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 的教材。因此,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接近学 生的实际需要。
5.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了----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注 重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关注学生学习态 度和行为的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水平的划分是按学段进行的。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水平五 水平六 小学1—2年级 小学3—4年级 小学5—6年级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发展性水平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1、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第八次)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结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新课程理论的特点1。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2.教学不只是忠诚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3.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

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以及发展趋势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当地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

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6。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1。

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形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型2.注重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

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5。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历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历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历程今年年初,《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新时代”。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

距新课标发布已近半年时间,对处于“备课期”的高中校长和教师而言,明确并理解好新课标,将成为新课标落地的重要一环。

——编者新版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普通高中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的更新,同时也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而接受的“一段”教育,而是为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生”教育。

新内容——新鲜而非陈旧的从新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它传递出了新时代的温度。

吸纳时代热点。

时代热点不仅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课程的重要特征。

本次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彰显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品质。

教育部自2013年启动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以来,充分吸纳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并结合高中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实现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最新成果。

如历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开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等等。

直面教育痛点。

新方案和新标准并不回避教育的老问题、旧毛病,而是直面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教育痛点与教育顽疾,正视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发展素质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
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市、湖南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对高考制度也正在进行着相应的配套改革。

详见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批次(开始课改时间)
省份
高一
高二
高三
第一批省份(2004)山东



广东



海南


宁夏



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
第二批省份(
2005

江苏



第三批省份(
2006

辽宁

新新天津新新新安徽新新新浙江新新新福建新新

第四批省份(2007

黑龙江



吉林



北京



湖南


陕西



第五批省份(2008

河南



新疆



山西



江西



第六批省份(2009

河北


湖北


内蒙古


云南


第七批省份(
2010

其余各省

2007
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
4
省区迎来第一次新高考,
2008
年江苏也加入这一行列,
2009
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也随之进入新高考序列。

.
问:
2013
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答:是的。

2010
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到2013
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