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进展历程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

事业单位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

事业单位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事业单位的历史演变1.传统社会的事业单位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事业单位主要指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其发展受制于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这些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相对僵化,行政化程度较高,职位晋升和薪资待遇取决于等级制度。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大批事业单位。

这些事业单位主要以公共服务为目标,如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文化艺术单位等。

此时的事业单位依然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其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较大的控制权。

3.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业单位变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

事业单位也在改革浪潮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例如,经过干部职务制度的改革,职位晋升和薪酬待遇逐步与绩效挂钩,并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事业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1.机构改革与改进治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治理亟待改进。

一方面,需要优化机构设置,精简冗余岗位,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内部治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2.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需要关注社会需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企业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益和财务收益。

3.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事业单位应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力量投入,提升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为事业单位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环境保障。

4.加强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作为公益性组织,事业单位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笃行,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把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取得了积极成效。

扬帆:搭建事业单位改革四梁八柱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即中发〔2011〕5号文件,标志着全国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拉开了序幕。

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充实调整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机构编制、组织、宣传、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卫生、国资、机关事务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严格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紧密联系本省实际,夯基筑台、立柱架梁,研究确立改革政策框架。

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2014年又印发了《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以及《关于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涵盖事业单位分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考核、财政政策、经营类单位转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建设等10个方面,形成了事业单位改革“1+10”的政策框架体系。

这些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类别划分以及分类后针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都作了整体安排,既符合中央改革精神、又切合山东省情。

作为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省事改办积极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职能,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组织开展核查、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每年印发重点任务分工,部署改革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变迁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变迁
出适 合我 国事业 单位 改革 的方 向。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公益
中 图分类号 : 6 0 D 3
我 国事 业单位 概述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O. 9(0Oo- l l l 9 5 22 l)3l - O o 80
业单 位一 定 的用人 自主 权; 理顺 了基 础教 育和 高等 教育体 制 , 调
的 计划 经济运 行机制 被逐步 打破 , 资渠道 和利益分 配格 局也发 度: 定颁布 了《 国人才市 场管理 条例》 发展 和规范 人才市 场 。 投 制 全 ,
生 了相应 的变 化, 而传统 的事业 管理 体制则不 能适应 社会经 济的 变化 。 别是经 过几 年 的改 革实 践与探 索 , 特 初步 确立 了发展 社会
五、 结语
主权 又没 有实 质性 责任 。这段 话 比较 精确 地概括 了中 国事 业 单
业 单位 改革 的背景 。 三 、 国事 业单位 改 革的基 本 问题 我 我 国的事 业单位 不是 从来就 有 的 , 而是 特定 的经 济、 治现 政
质 的不 同 , 建立 符合 单位 及 岗位特 点 的人 事制 度 ; 一步扩 大事 进
岗位逐 步推 行聘 用制 , 由专业 技术 职务终 身制 向专 业技 术职务聘
断扩大 , 商品化程 度不 断提高 , 各类市场 逐步 形成和 发展 , 突如 这
其 来 的商 品化改革 浪潮 , 猛烈地 冲 击着传 统 的事业 国 力体制 。 显 底 改变 事业单位 职工 “ 国家 干部” 的身份 , 其 由国家用人 变为 单 使 然, 事业 发展 目标和 服 务对 象 的市场 化 , 业资源 及其 价格 的市 位 用人 。其 主要 内容还 包括 : 事 实行 分类 管理 办法 , 以社会 职能 及 场化, 以及事业 发展 与经济 发展 的一 体化 要求等 等 , 是事 业单 经 费来 源为 根据 , 只 区分不 同类 型 的事业单 位 , 据 岗位和 工作性 根 位 不能继 续 按照传 统 的计划经 济机 制运 行 。 正是在 这种 背景 下 ,

事业单位改革走向和利弊分析(12页)_OK

事业单位改革走向和利弊分析(12页)_OK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 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 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23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历史使命
◆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 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上。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 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8
事业单位的弊端分析
• 中科院、中国社科院是一般事业单位,但下属的科研机构、期刊出版 社有的涉足经营。至于像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内部教学人员属 于事业编制,而行政管理人员则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像这样一 个单位两种体制,如何统一,都将会是很复杂的问题。
• 在各类社团中,还有20个左右是政治地位比较特殊的“人民团体”和 “群众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 其他还有诸如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全国侨联、中国作协、中国法学 会、对外友协、贸促会、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记协、全国 台联、黄埔军校同学会、外交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等。
24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 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

它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农业、交通、城市公用、体育等领域和社会福利、社会中介、机关附属等行业。

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对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已经在部分行业和某些地方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本单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

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改变许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教育、生产相脱节以及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

按照《决定》,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有的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有的在联合的基础上并入企业,有的自我发展为科研生产型的企业,或者成为中小企业联合的技术开发机构。

在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对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要求:扩大卫生机构自主权,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发展集体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和街道组织举办医疗卫生设施,支持个体开业行医,村一级卫生机构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举办,也可以承包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集体举办,也可以由卫生院下乡设点。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创新发展迈向新征程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创新发展迈向新征程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创新发展迈向新征程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质,直接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属于中国特有的组织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改革方案、创新发展和迈向新征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方案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起到了推动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作用。

改革的目标在于优化机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不同的事业单位在改革方案中会有不同的重点,但总体来说,改革方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提升组织机构效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需要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减少冗余、分工明确,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同时,也要引入权责清晰、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规范,确保事业单位运行规范有序。

此外,还需加强财务监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3. 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改革方案鼓励事业单位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增加收入来源,减轻财政负担。

可以考虑开展有偿服务、开展公益事业等方式来获得财政收入,并且要规范管理,确保收入合法合规。

二、创新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和管理层面,还需要创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创新服务模式:事业单位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可以与其他单位合作,打造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2. 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事业单位应该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中。

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可以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支持,事业单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推进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事业单位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作者:俞贺楠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第04期一、事业单位概念界定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社会组织。

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对事业单位的表述及具体提法。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事业单位”一词,此后,事业单位的概念得到普遍使用。

1963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中对事业单位作出了如下表述:“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也处于不断发展中,1998 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修订)中具体规定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都明确将事业单位划归为社会组织。

学术界对“事业单位”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尚不统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成思危主编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各级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或公民个人出资以及上述法人和自然人的某种合资形式依法举办的,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

”①黄恒学在《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特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的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

小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小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生 活 的 需 要 ,设 立 了 大 量 的 从 事 教 育 、科 技 、 文 化 、 卫 生
位 改 革 历 程 可 以看 出我 国 的 事 业 单 位 改 革 从 一 开 始 就 缺 少
等 公共 服 务 的 社 会 组 织 , 这 些 组 织 为 我 国各 项 社 会 事 业 的 奠 基 和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 在 当时 的历 史 条件 下 , 事 业 单 位 的 管 理 体 制 和 运 行 模 式对 推 动 我 国各 项 社 会 事业 的 奠 基 和 发 展起 到 了积 极 的促 进 作 用 。但 随 着 改革 开放 和 经 济 体 制 的 转 型 , 以及 现 代 化 、全 球 化 浪 潮 的冲 击 ,事 业 单位 传 统 、僵 化 、 单 一 、粗 放 的 管 理 体 制 和 运 行 机 制 的种 种 弊 端 日益 显 现 出 来 , 已越 来 越 不 能 适 应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甚 至 日渐 成 为 影 响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的障 碍 。
中国西 部科 技 2 1 年O , ( 旬 ) 9 第2 期 总第2 8 0 0 Tq 下 第0 卷 1 1 期
小议我国事业 位改革
未 明
( 国 医 学科 学 院 北 京 协 和 医 学 院 , 北 京 10 3 ) 中 7 0 0

要: 事业单位作 为我 国特 有的社会 组织 ,建 国初期 ,在计划经 济体 制下 , 为社会主 义建设做 出了巨大贡 献 ,但 随着
D I 1 .9 9 Jin 1 7 —6 9 .01 . 1O 1 O : 5 6 / .s .6 1 5 62 2 .5 O s O
1 前 言
3 事业单位 改革存在 的问题 改革开放 以来 的事业单位 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 定成效 ,但

2.7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上)

2.7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上)

改革前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度行政化和国家统包的管理体制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与计划经济体
制相适应。

PART 01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
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
只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从事生产性收入的活动才是经济活动;事业活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也不能取得生产性收入。

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活动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

国有化国家是举办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

国家:包办了非经济领域的所有社会事务
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活动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

国有化国家是举办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

行政化政府直接举办各项事业,同时由国家财政提供各项事业经费。

设立事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权
•经营权经
费预算
得不到
法律保

国家“包办”事业的弊端
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
使用效率。

实质:
用行政手段配置事业资源以及事业
资源的无偿使用。

结果:
事业单位的福利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
事业单位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01
弊端泯灭了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出现所谓事业单位越办越“死”的现象
02
弊端混淆了政府和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能界限,泛化了事业职能,也泛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能,出现所谓政事不分和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现象。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复杂多样。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此外,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也要求事业单位在管理和服务提供方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在改革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一环。

通过优化管理架构,明确职责权限,减少了层级,提高了决策效率。

以往那种繁琐的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决策更加迅速、灵活,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新的挑战。

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破了“铁饭碗”的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

这使得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了绩效考核,将工作业绩与薪酬待遇、晋升机会挂钩,让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资源配置方面,改革推动了资源的优化整合。

对一些职能相近、业务相似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重组,避免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同时,加大了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源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经费管理改革也不容忽视。

规范了财政拨款的使用,加强了财务监督和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杜绝了浪费和滥用现象的发生。

事业单位改革带来了诸多显著的成效。

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以教育领域为例,通过改革,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医疗领域中,医院的管理更加科学,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为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等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激发了科研人员和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

届 三 中全 会 起 至 1 9 8 5 年3 月 科 教 文 卫 能 的延 续 。通 过 改 革 ,恢 复 了 被错 误 布 ,卫生部 《 关 于卫生工作改革 的若 体 制 全 面 推 进 改 革止 ,主要 特 征 就 是 政治运动所破坏 的事业建制 、管理体 干规定 的报告》得 到国务 院批 准 ;5 业 务 的恢 复 与传 统 职能 的延 续 。建 国 制 、员工 队伍 ,从 而 为 事 业 单位 发 展 月 ,《 中共 中央关 于教 育体 制改 革 的决 后 ,我 们 采 取 了 福 利平 均 的政 治 取 向 奠 定基 础 ;改 革 措 施 呈 零 星 态 势 ,主 定 》 发 布 ; 1 9 8 6 年 4月 , 国 家 体 委 和 高 度 集 中的 计 划 经济 体 制 。政 府 始 要 是 自下 而上 的一 些 尝 试 ,生存 是 主 《 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
的破 坏 严重 地 动摇 了这个 基 础 。

1 9 8 5 -1 9 9 2 年是 改革 的全 面启 动 阶段 。 以 1 9 8 5 年和 1 9 8 6 年 连续 发 布几

事 业单位业务恢 复与公 共服务
为 此 ,改 革 开 放 初期 的 事业 单 位 个 《 决定》和 《 意见》为标志 ,1 9 8 5
善 于等 待 的人 ,一切 都会 及 时 来到 。
— —
巴 尔扎 克
S H
u 0
栏 目 编 辑 : 蒋 志 敏
2 0 1 3 年2 月号 总第 1 7 9 期
部 分 福 利 型 、公 益 型 和事 业 型 第 三产 于 :在 “ 等 米 下 锅 ” 的 财 政 困局 下 , 业 单 位 、 民办 非 企 业 单 位 )的 性 质 、 业 单 位 要逐 步 向经 营 型转 变 ,实 行企 强 化 了 “ 市场 化 经 营 、 自负 盈 亏 ” 的 法 人 地位 、管 理 体 制 等 。2 0 0 0 年 《 国 业 化 管理 ” 。 公 司化 、企业 化 改 革 ,而市 场 化倾 向 务 院办 公厅 转 发 科 技 部 等 部 门关 于 深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历程30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入、制度创新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单项到综合、由点到面的逐步深化过程。

初步探索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顺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恢复职称评审、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对聘用制进行初步探索.为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开始探索聘用合同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业单位急需人才的矛盾,调动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深入发展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聘用制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实行聘用制的不单纯局限于新补充干部,而是扩大到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一些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地区,还对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进行了聘用合同制的试点。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1995年原国家人事部和中编办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郑州会议,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总结前一阶段事业单位聘用制经验的基础上,把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制定出台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办法。

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上海、江苏、安徽、文化部、北京市科委系统和文化系统、中科院等十几个地方和部门出台聘用制管理规定,大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实行聘用制度。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阶段(从1999年至今)。

这个阶段国家全面研究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问题,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1999年,原国家人事部在天津召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初步确定了改革的目标任务。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和研究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和研究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和研究思考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改革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结合学习教育要求,通过回顾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学习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重点聚焦当前新的形势任务,对当下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研究思考。

一、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行业体制改革阶段(1978年到1992年)。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事业逐步恢复,为适应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率先开展了科、教、文、卫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二是机构改革阶段(1993年到2002年)。

1993年机构改革,按照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差额补贴、全额拨款三种经费形式,分别实行企业管理自主权、适当放活政府管理权、严控数量规模三种管理模式,积极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三是综合试点阶段(2003到2007年)。

2002年提出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各地进行综合试点,将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并入机关,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转制为企业等。

四是分类改革阶段(2008年至今)。

2007年提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分步推进改革工作。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逐步建立了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一是始终坚持公益定位和以人为本。

注重理顺政事关系,调整与公益属性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将努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基本价值导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二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体制变革需求。

与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注重与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治理能力提升。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精品论文】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精品论文】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和发展,从职务供给制到国家统一制度工资,从机关单位工资模式分离出来,到事业单位的工资模式。

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1 建国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1)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

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收入主要是国家统一的制度工资,在这段时期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一次重大改革。

1)职务供给制与工资制共存阶段,这一阶段时问大致为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

建国初期,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当时尚未有统一的分配制度。

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多数实行的是供给制。

同时对部分人员实行了工资制。

出现了供给制与工资制共存的局面。

两种分配制度并存,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矛盾。

2)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等级制度逐步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大致为1952年3月至1955年12月。

这一阶段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以“工资分”作为工资的计量单位;第二,建立了新的职员和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第三,建立了新的奖励制度;第四,建立了职工升级制度。

工资标准表适用于全国各类事业单位,共划分33级,并按职务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工资标准以工资分为计量单位.同时实行供给制待遇的工作人员改为工资制,全国事业单位实行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标准。

从此,事业单位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局面。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引言近年来,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业单位改革旨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以便对该改革进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阶段一:准备阶段时间:2022年1月-2023年3月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准备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确保相关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任务包括: - 成立改革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 制定改革方案和时间表,明确改革目标和要求; - 开展调研和评估,了解现有问题和瓶颈; - 提出改革建议和措施,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 完成文档和资料整理,为宣传工作做准备。

阶段二:组织筹备阶段时间:2023年4月-2024年6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和筹备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工作。

以下是具体任务的分解: - 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 完善组织架构和人员编制,明确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 - 制定改革方案和工作规范,确保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 - 开展内部培训和交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 完成物资采购和设备更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阶段三:试点推进阶段时间:2024年7月-2025年9月在这一阶段,将选择一部分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改革,以验证改革的可行性和效果。

以下是具体任务的分解: - 选取一批事业单位作为试点单位,明确试点范围和目标; - 制定试点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改革重点和要求; - 开展改革实施和推进工作,确保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地; - 进行试点成果评估和总结,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阶段四:全面推进阶段时间:2025年10月-2027年12月在试点阶段取得较好效果后,将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以下是具体任务的分解: - 扩大改革范围,涵盖更多的事业单位和行业领域; - 深化改革举措,加强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 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减少冗余环节和管理成本; - 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效果的达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王澜明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

它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农业、交通、城市公用、体育等领域和社会福利、社会中介、机关附属等行业。

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对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已经在部分行业和某些地方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本单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

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改变许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教育、生产相脱节以及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

按照《决定》,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有的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有的在联合的基础上并入企业,有的自我发展为科研生产型的企业,或者成为中小企业联合的技术开发机构。

在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对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要求:扩大卫生机构自主权,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发展集体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和街道组织举办医疗卫生设施,支持个体开业行医,村一级卫生机构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举办,也可以承包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集体举办,也可以由卫生院下乡设点。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困难重重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困难重重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困难重重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困难重重事业单位是一个庞然大物。

当前,我国有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名事业编制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改革难度非常大,因此《条例》一出,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事业单位极具中国特色,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能。

由于历史的沉积,事业单位逐渐出现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些事业单位长期充当“二政府"角色,拿着财政的拨款,却较少提供公共服务;一些事业单位被主管部门推向市场,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一些事业单位机制僵化,不具备存在的价值。

总之,对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已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地步。

2008年,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陆续开展。

6年来,多数试点实质性进展并不多。

其中,涉及人数最多、争议最大的改革着力点——养老并轨改革,因缺乏国家的相关配套政策而被搁置。

事实上,国家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但多年来进展缓慢,在一些地方属于"原地踏步",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步骤和方法存在问题以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固化结构是改革最大的阻力,很难被打破。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条例》的出台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促使步履维艰的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3000多万在编人员的饭碗问题,更关乎更大范围、更广人群的切身利益乃至命运变迁,必须统筹协调,灵活应对。

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被改革者的意愿,最大限度地保障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该如何走,还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阻力和障碍?半月谈"聚焦事业单位改革"专题调研小分队奔赴各地进行了深度调研。

2022年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022年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会计核算一、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和进展历程从总体来看,事业单位的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展不相适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严峻,严峻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进展,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自1978年以来,我国变开头了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至今,大体经受了四个阶段。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探究与实践,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阅历,在肯定程度上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力量与活力,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整体性的改革思路,传统事业单位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虽在过渡期内其会计核算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但过渡期之后必定会产生肯定影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事业费及住房公积金的影响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内人员工资的固定部分及其对应部分的住房公积金由国家财政拨款,而转企改制过渡期之后,国家财政将不再拨付此部分经费。

这一变化将会给单位带来肯定的经费负担,对经营成果造成冲击。

以某事业单位为例,改制前国家财政每年拨付事业费及住房公积金近400万元,事业单位收到此款项时,计入“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事业费”以及“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住房公积金”这两个科目,生成财务报表时转入营业收入。

改制过渡期之后,此部分经费由单位自行担当,加大了单位的经营负担,且直接影响营业收入400万元,进而削减营业利润400万元,给经营成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计提资产减值预备的影响计提资产减值预备的目的在于企业能依据实际状况更合理地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的质量、消化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力量,对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具有重要而乐观的作用,体现可谨慎性的原则。

1、坏账预备的影响企业需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账龄长短等详细状况估量坏账预备,计提时: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预备贷:坏账预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借:坏账预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这样,在计提坏账预备时虽会削减本期利润,但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由于前期已经估计了损失,肯定程度上缓冲了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不会对当期利润造成较大的冲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人事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完 善人才流动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
优化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优化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 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
加强公开透明招聘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公开透明招聘制度,确保招聘 过程的公正公平,选拔优秀人才。
改革历程
1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
2
分类推进阶段(21世纪初-2012年)
3
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0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 主要内容
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合同签订的灵活性
通过推行聘用合同制度,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员工签订合同,增强了双方的选 择权和自主权。
THANKS
岗位评价与考核
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系,对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进行 客观评价,为员工晋升、奖惩等提供依据。
增强员工归属感
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员工更加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增 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员工权益
0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员工在退休后提供了一定的生活
激励与约束机制
聘用合同制度引入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员工的工作 表现和业绩与合同续签、奖惩等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 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人才流动
聘用合同制度的实施,使得事业单位员工不再是“铁饭 碗”,员工之间的竞争和流动性增强,有利于优胜劣汰 ,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岗位分类与分级
事业单位按照岗位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等对员工进行分类 管理,实行岗位分级,使得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至今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回顾

⽬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涉及教科⽂卫、农林⽔、⼴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事业编制3153万⼈。

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实⾏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收⾃⽀“三种预算管理⽅式”,其⽐例⼤致保持在60%、20%、2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4⽉公开发布,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政职能、从事⽣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类、公益⼆类)。

改⾰开放⾄今,我国事业单位改⾰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阶段(1978~2001):1978年《⼈民⽇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开始系统展开。

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相关政策:3⽉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的决定》,4⽉出台《关于卫⽣⼯作改⾰若⼲政策问题的报告》,5⽉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的意见》。

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若⼲问题的意见》。

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在这⼀阶段处于改⾰前列。

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才、调整结构、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的若⼲意见》,稳定⽀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

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进⾏更全⾯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与发展⽅向。

这⼀阶段事业单位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逐步确⽴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向,以分类改⾰为推进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海量备考资料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系统展开。

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3月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出台《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

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在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前列。

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

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革进行更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步确立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分类改革为推进战略。

第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第三,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从1978年的1100多万人,到1990年的2157万人,再到新千年初的3000万人,几乎每隔十年人员膨胀1000万左右)。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相比明显滞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效率低、服务公平性下降特别是“过度市场化”等。

第二阶段(2002~2006):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框架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

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

比如深圳市,2006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518家市属事业单位被分类归位:28家纳入行政管理类,124家转为企业,27家撤销,339家予以保留。

相应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

2006年2月9日,原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进行专门规定。

在2002年启动并不断推进聘用制的同时,2006年11月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
贵州中公分校
低奠定基础。

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局部试点。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更多请查看: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贵州中公分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