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语法
2.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词汇的正确发音和意义
2.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表达方式
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
1.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重新审视生活
2.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个人阅读本课的课文,理解词语的意义,标注生词,并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听力练习听老师朗读课文,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

学生在听完后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共同讨论。

3.合作阅读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述思考,加强自己语言能力。

4.词语辨析在组内讨论时,老师提供一些可能出现的词语辨析,例如“幸福”和“快乐”的区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练习写作针对课文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些句子,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生活。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批判、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引导自学以读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1、字词预习检测。

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2)*的作者是什么身份?*的体裁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写了( )的一双( )手。

(谁的一双怎样的手)(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手指:纹络: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双手》这首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手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双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启发学生思考手的功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准备:-诗歌《一双手》的教学课件-学生学习笔记本和铅笔-学生活动手册-一些对手的图片和实物,如小刀、毛笔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问学生手的作用是什么。

-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来展示手的不同功能,如用手拿东西,写字,剪纸等。

步骤二:齐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齐读诗歌《一双手》。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三: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听课件上的录音,同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来欣赏诗歌。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商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伸手摘叶子”,“画着思绪的图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比喻和隐喻的意义。

步骤五:诗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来表演诗歌,如舞蹈、朗诵、绘画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表情动作来丰富表演效果。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手的实用功能(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尝试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手的活动,如剪纸、写字、画画等。

-引导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和功能,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归纳总结(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体会和收获。

4.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情况(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①这是谁的手?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描写手部的词汇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1.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手部的特征。

2.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2学会观察和描绘手部的细节。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一张手部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手部的特征。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大意。

2.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句型。

2.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理解程度。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手部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自己的手部?4.实践活动4.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作为模特,观察并描绘其手部特征。

4.2学生将描绘的手部特征写成一篇短文,教师巡回指导。

4.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6.课后作业6.1学生选择一位亲人或朋友,观察其手部特征,写一篇描绘手部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学会描绘手部的细节,提高了写作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评价较为及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的手的特点。

-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的手的特点。

-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讲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2. 朗读法 - 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4. 分析法 -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 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一双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双手的特点。

- 提问学生:这双手可能是谁的手?这双手可能做过什么事情? 2. 初读课文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和理解。

3. 精读课文 -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张迎善的手有什么特点? - 作者是如何描写张迎善的手的? - 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双手》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记叙的事情和描绘的景象,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下册《一双手》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课文细节、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家庭、亲情等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关于勤劳的诗歌或歌曲作为课堂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勤劳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勤劳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体现?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勤劳这一主题。
3.教师展示一双勤劳的双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双手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可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课文中的这双手具有哪些特点?
b.作者通过这双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c.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勤劳场景吗?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一双手》教学设计14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14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14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课前先学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xīngsōng()cuō()纹lu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齐背童年儿歌。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__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第一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材分析:教学设想: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

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

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双手教案教案主题:一双手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3. 能够通过手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手偶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只手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手)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身体部位,如头、眼、耳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手,并教授手的名称和发音。

2. 教师运用图片和课件展示各种手的动作,如抓握、拍手、握拳等,并讲解相关词汇。

3. 教师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举手、握手、扔手绢”。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手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握手的情景。

2. 教师设计游戏,如“猜拳”,让学生通过手的动作和数量进行游戏。

3. 学生自由练习,将所学词汇和句型用于造句,并交流分享。

步骤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工制作的简单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引导学生运用手的能力进行手工制作。

2.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手的创造力进行绘画、拼图等活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所学知识点,包括手的名称和动词短语。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的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这一重要词汇,并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通过手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一双手》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学会感恩和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朗读和复述3. 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3. 情感态度的实践运用二、教学准备教材:《一双手》课文文本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图片、视频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手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引出课文《一双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生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一双手的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课后感悟,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思考。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感悟,进一步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

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

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同学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对抓住人物具有特征的部分分析人物同学们有所了解,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

对于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学生可以用自己独有的阅读经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感受。

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根据介休市提出的“八字四环节”教学模式,“自学”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手”,充分感知张迎善这个淳朴的林业工人。

在“合作”这个环节,让同学们积极合作,畅所欲言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能得到智慧的碰撞体会自己学习的乐趣。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仿写、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体会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感受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一双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方法等。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之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4. 仿写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双手。

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比赛,展示学生的仿写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一些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引出课题:《一双手》。

2. 初读课文(7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和理解。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20 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一双手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设置三大板块,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2、难点: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三、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幻灯片2)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于勒)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这是什么人物的一双手?(幻灯片3)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幻灯片4、5、6)1、要求指名阅读,其余同学在文中圈点、勾画“有关手的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木色一道道黑土色手指:粗大肥圆缠着泥色的线纹路: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不满每个角落手指细节:左大拇指没有指甲黑深“人”字手的大小:长24cm宽10cm厚2。

5cm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手的别号:天下天下第一号大手第一奇手2、写人物简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双手》。

2、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

(开火车读词、听写词语)
4、回顾上节课内容: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
这是一双()的手。

师:是呀,这真是一双特别的手,难怪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那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继续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合作探究题:
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认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
提问: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1)“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A、圈出描写张迎善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得用手拣,得用手送,手得插三四次,体会张迎善手工作的繁重细致。

引导学生体会张迎善再用手栽树苗时可能会遇到的状况。

指名读
B、师:孩子们,种一棵树苗,张迎善的手就得拣、得
送、得插,让我们来做张迎善,做几次这样的动作,指名说感受。

是的,这样枯燥,劳累的工作他要重复多少次?种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一年呢?十年呢?你有什么感受?工作的繁重在我们看来辛苦的工作,他一干就将近十年啊!谁再来读一读?他的语言应该怎么读?(朴实)齐读
师:是的,张迎善早就习以为常,真是一位朴实的林业工人呀!
(2)难怪作者心中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读〈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钢铁般顽强的意志)
(3)、这样的一双手在短短的4年之内,我们来看看他的贡献有多大。

课件激情。

师:就是这样的一双手,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

5垧。

就是这样的一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也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使荒山变成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真是一双---- 生齐读〈这是一双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双手,面对张迎善你想说什么?这是一双()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生谈联想)
三、总结全文: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敬佩,同学们,透过张迎善这双手我们看到这位朴实的林业工人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看似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课后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这双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三、主题阅读
(一)、《绿手指》
思考:
1、法国小镇有一位“绿手指”。

“绿手指”指
()。

2、奶奶靠什么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请用2—3个
词语来表达。

(二)、《他要感谢那只手》
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
(三)、《妈妈的手》
自由读文思考:
1、妈妈有一双怎样的手?请用横线画出。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干什么?又用那温柔的手干什么?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