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不该管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不该管的事情

作者:王晓春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04期

有位网友“我思故我在”在“第一线网站班主任论坛”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有趣:为什么我们总想教育学生?现摘录一部分给大家分享——

为什么我们总想教育学生?这个问题可能问得有些莫名其妙:教师不教育学生,还怎成其为教师呢?按照惯常的思维,学生嘛,自然是来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的,所以时时想着教育学生才是敬业的教师,时时想着教育学生才是好的教师。

实际上,我们应该时时教育学生吗?我们能够事事都做学生的老师吗?不能!我们不懂的事太多太多,不是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能回答得了的。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真正记住“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自觉放下教师的架子,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

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想法与教师不同并不表示学生必定就错。当师生之间发生争议,我们能不能抱着求同存异之心与学生平等探讨?或者说,我们能不能把学生视为我扪的交流对象而不是教育对象?即使学生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们也不一定就得“教训”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犯错误也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只要这种错误没有导致严重后果,我们何必事事严肃处理?给学生一个失败的机会,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育,不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应该不失为一种办法。如果有教师担心,不“教训”学生会导致他们“滑入深渊”,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学生“吃一堑”都不能“长一智”,我们“批评一通”又能有什么效果呢?有时,学生的错误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一次“善意的冲动”。我们为什么不像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擅采玫瑰的小姑娘时那样,先问一问情形呢?教师不应该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而应当是像孩子那样深刻感受周围一切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学生的头脑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这样,才不会夸大学生的缺点,才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助学生“扬长”而不是帮学生“避短”上。

丘吉尔说过:“我愿意学习,但不愿意时时受教育。”一个教师,一心只想着如何教育学生,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平等意识可能是欠缺的。因为他从心底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才时时觉着别人需要他的教育。而实际上,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教师所掌握的也不全是真理,教育更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厘清自己的责任和权力的边界,不是自己应该管的,不是自己能够管的,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教师就勉为其难。从这个角度说,我倒觉得,与其要求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不如把教育看做一种职业。尤其在当前,把教育看成自己的职业也许更真实。教师多一点“职业道德”而不是

“献身精神”,可能对学生更为有利。至少这样一来,会少一些在“为了你好”这类“崇高”目的支配下对学生权益的肆意侵犯。

我对这位网友的意见有赞同的地方,有不赞同的地方。我从“不敢管、不会管、不该管”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老师常常发牢骚说,现在是学生难管,家长难缠,因而“不敢管学生”。其实“不敢管”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不会管”。人是容易欺骗自己的。所谓“不敢管”,其潜台词是:“只要你们给我创造‘敢管’的条件,我就一定能管好。”这就把责任都推给了别人。而自己的业务能力呢?则被拐弯抹角地肯定了。这明显地属于“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把自己给骗了。建议这种老师问问自己:“在同样‘不敢管’的情境下,为什么别的老师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呢?”这才能促使自己进步。

我思故我在老师目光锐利,他谈到了教师的职业病——老想教育别人。正当很多老师发牢骚说“不敢管学生”的时候,我思故我在老师说:“许多事你本来就不该管的。”说得好!君不见,许多教师都长着一张“教育脸”,动不动就要教育别人,实在是很讨嫌的。古人早就把这种毛病概括为一个含贬义的成语了——好为人师。社会上有很多人不爱和教师打交道,原因之一就是不爱看这张“教育脸”。

说来有趣,一方面人不受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可是另一方面,人又是生来就不愿意被别人教育的,我思故我在老师引用的丘吉尔的话,其实是一句大实话,所表达的也是凡人常情。不信你看,即使最爱教育别人的老师,自己也往往是不爱接受别人教育的。我多年的经验已证明,劝一位教师转变观念,比劝家长和学生难得多。教育者不愿受教育,听起来不可思议,然而确实如此。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当老师的不喜欢别人教育自己,我们最好也就少教育学生,那样更合乎人性。可是身为教育者,在其岗位而不尽其责,岂不失职了吗?问得好。这就触及核心问题了:到底什么是教育?

不少教师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你记住我说的话,你照我说的做”。这样的教育确实少一点好。(但也不是说应该完全取消,这种做法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取消不了的。)这样的“管”法,确实有很多都在我思故我在老师所说的“不该管”之列。这又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你会听到很多老师抱怨他们“不敢管”,男一方面你又会听到他们天天喊“累”。您“不敢管”还累成这样,若是“敢管”了,还不累垮吗?

请注意,对教育还有另外的理解:教育主要是引导,是激励,是营造环境,是帮助,而不是“管”。这样的教育就不是越少越好了,这样的教育还是多一点好。当教师把自己主要定位成引导者、激励者、环境营造者、帮助者的时候,他的“教育面具”(“教育脸”其实就是一个面具)就摘下来了。他将以一个活生生的、高水平的对话者的身份和学生打交道,如此就不容易讨人嫌了。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苗是自己长起来的,不是我们拔它长起来的,更不是我们替它长起来的。所以,能启动和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管”,不是教育的灵魂。把“不该管”的事情扔掉,实际上是减少了无用功,减少了错误,教师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了。这是智慧含量更高的工作,这才是教师的真正的专业。

为了避免误解,我还得做点说明。“你记住我说的话,你照我说的做”,这种教育似乎不民主,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我为什么还说它“也不是说完全应该取消”“不可替代”“取消不了”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还属于班级制。一个班级那么多人,为了保持教学秩序,就必须有管理。管理就必须有规则,而规则总是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班主任在执行纪律的时候,要求学生服从是有道理的。再有,学生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行为表现千差万别,加上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有时候,遇到规则不能涵盖的事情,或者规则确实需要变通的地方,班主任也需要下命令,需要“独裁”。事事耐心做思想工作,掰开揉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面引导激励,成本太高了,教师绝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况且孩子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他们必须在学校就学会服从,否则将来很难生存。哪一个老板会像教师一样给你掰开揉碎讲道理?可不就是“我下令,你服从”,不服从要炒鱿鱼的!教师的权力绝对不可滥用,但若完全没有一点儿“发号施令”的权力,恐怕教育教学活动也很难进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可能也会有副作用。

教师与学生还是有某种被规定的关系的:教师是国家委派来教育学生的,这种委派本身就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权力,愚以为教师的这些权力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教师可以跟学生做朋友,但是这种朋友和我们通常所谓的“哥们儿”式的朋友内涵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含义,也绝不是一个“管”字所能涵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