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致远物理化学课程大纲-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致远物理化学课程大纲-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015.3-2016.1)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学时/学分:128/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等面向对象:化学、化工、材料、生工、环境等专业的本科学生教学目标: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

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为后继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等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为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物质的pVT关系和热性质引言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流体的状态图,气液相变和临界现象包括流体相和固相的状态图和相图范德华方程普遍化计算和对应状态原理维里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热容标准相变焓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燃烧焓标准熵热性质数据的来源重点与难点:物理化学的内容框架:三个层次,两大部分,三种方法。

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基本假定。

流体的pVT状态图,超临界流体。

波义耳温度。

包括气液固三相的pVT状态图和相图。

范德华方程及应用。

对应状态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

体积功的定义、焓,热力学标准状态。

第2章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引言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克劳修斯不等式和可逆性判据熵与熵增原理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pVT变化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焦耳–汤姆逊效应相变化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热力学第三定律化学反应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单元系统的相平衡,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能量的有效利用重点与难点:热现象与力学现象的区别。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课纲领(平台课)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上、下)课程编号92009015 、92009016 课程学时102课程学分 5开设年级二年级教研室化学负责人李宗孝《物理化学》教课纲领目录第一部分:说明---------------------------------------1第二部分:教课内容及学时安排-------------------------1 第三部分:附录--------------------------------------13《物理化学》教课纲领化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物理化学的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是研究化学系统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律,是化学各学科间、化学与相邻学科间互相交错和浸透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根源理和方法。

经过讲堂讲解、议论、习题课以及计算机协助教课相联合的教课方法,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为培育鹤立鸡群的化学工作者,使其在将来的科研、教课工作中能展开创建性的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物理化学的基本要求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修业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根源理和方法,并能用以剖析和解决一些实质的化学识题。

1、对本门课程中主要的基本观点和基根源理能掌握其根源含义和运用范围。

2、着重物理化学的公式推导和应用,同时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质状况。

3、物理化学习题的计算,一定方法正确、步骤简洁、结果正确。

4、认识物理化学的发展及前沿动向。

三、学时分派本课程教课总时数为 102 学时,此中讲解总时数为 94 学时,习题课 8 学时,教师在使用纲领时讲解序次及课时分派可灵巧掌握, 102 学时之外作为加深加宽内容以号(* )标记。

第二部分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绪论[ 教课目的 ]1、认识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及在公民经济中的作用;2、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及要求。

[ 教课重难点 ]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任务
教学内容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体,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唯象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理论,催化作用,电化学基础,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有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着眼于前沿所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上。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物理化学Ⅲ》(80学时)课程大纲

《物理化学Ⅲ》(80学时)课程大纲

《物理化学Ⅲ》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5版化工类本科培养计划英文课程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I课程编号:B043022总学时:80总学分: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制药、材料、材化、生物、生技、食品、轻化工等开课单位:化学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执笔人: 审校人:一、课程教学内容绪论物理化学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物理化学量的表示及运算:物理量的表示;对数中的物理量;量值计算。

第一章 气体的P V T 关系第一节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模型;摩尔气体常数。

第二节 理想气体混合物混合物的组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道尔顿定律;阿马加定律。

第三节真实气体的液化与临界参数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的m V p -图及气体的液化。

第四节 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真实气体的m V p -图及波义尔温度;范德华方程;维里方程;其他重要方程举例。

第五节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压缩因子;对应状态原理;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恒容热、恒压热及焓恒容热;恒压热;焓;H Q U Q P v ∆=∆=,两关系式的意义。

第四节 摩尔热容热容;气体恒容变温过程;气体恒压变温过程;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

焦尔实验;焦尔实验的讨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理想气体的焓。

第五节 相变焓相变焓;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

第六节化学反应焓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焓。

第七节标准摩尔反应焓反应焓的计算由标准摩尔生成焓及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及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基希霍夫公式;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燃烧和爆炸反应的最高温度。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纲《物理化学》教学⼤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英⽂名称: Physical Chemistry课程编号:01000211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属性: 独⽴授课课程总学时:102学时,总学分6实验学时:34 学时(单独设课)应开学期:第4、5 学期适⽤专业:化⼯、应⽤化学先修课程:⾼等数学(微分、积分)、物理、⽆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程与⼯艺、应⽤化学、⽣物⼯程、⾷品、材料、制药、⽣物技术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单独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法,同时还应得到⼀般科学⽅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法。

⼆、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法有热⼒学⽅法、统计⼒学⽅法和量⼦⼒学⽅法。

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的、以及亚微观上的,对⼯科学⽣来说,热⼒学⽅法及宏观上的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后两种⽅法和内容的重要性正在⽇益增加。

对⼯科专业,量⼦⼒学⽅法⼀般不作要求或另设课程。

下⾯按各章列出基本要求和内容。

基本要求按深⼊的程度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对于理论教学时数少于85学时的专业,△号标明的内容,不属基本要求。

第⼀章物质的pVT性质⼀、本章基本要求掌握理想⽓体状态⽅程。

掌握理想⽓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理解真实⽓体与理想⽓体的偏差、临界现象。

掌握饱和蒸⽓压概念。

理解范德华状态⽅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图,了解对⽐状态⽅程及其它真实⽓体⽅程。

⼆、教学内容1.理想⽓体及状态⽅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体真实⽓体与理想⽓体的偏差、范德华⽅程.真实⽓体的液化(C0的p-V图)、临界2现象、临界参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第一篇: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2.难点: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及特定条件下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势解决物理及化学变化;可逆电池的理解。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物理化学主要解决:①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为能够定性解释和通过定量计算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对前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1、《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李大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物理化学》,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²解题方法》,范崇正、杭瑚、蒋淮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二、课程内容绪论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

3.物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学时: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过程与途径、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焓及标准生成热等。

2.掌握各种过程的Q和W计算方法。

3.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ΔU、ΔH的计算方法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了解气体液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与状态函数、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量和功、可逆过程。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2015年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2015年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代码】:【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大学二年级)【学时/学分】:48/3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有:热力学三大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

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二)后续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药物化学等。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Q、W、△U、△H、△S、△F和△G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理想溶液的通性;稀溶液的依数性。

3、化学反应热力学。

4、相律;单组份系统的相图。

5、简单级数反应、阿累尼乌斯公式。

6、表面张力、附加压力、溶液吸附。

7、胶体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

(二)教学难点1、Q、W、△U、△H、△S、△F和△G的计算,可逆过程和状态函数的概念。

2、化学势和偏摩尔量。

3、相律中的独立组分数的确定。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中文:本课程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为前导课程,为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研究的具体对象方面的物理化学课程学习提供研究方法和研究系统。

本课程主要包括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等内容,学生需了解统计热力学与宏观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关系,理解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之间的关系,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界面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以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物理化学问题,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获得分析和解决化学、物理问题的能力。

英文:Physical chemistry is a compulsory central course for chemistry and 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s after higher mathematics, general physics,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organic chemistry. Those basic courses provid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rete objects for physicalchemistry involving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general chemistry.It includes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dynamics, electrochemistry, and 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Students need to lea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understand the dependence of physical chemistry on inorganic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and analytic chemistry,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dynamics, electrochemistry, and 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and are capable of applying these knowledg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hysical chemistry in the daily life, study and productive practice,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phenomena. Through study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learn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and be develop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chemistry and physics.三、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了让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化学规律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从理论高度分析和解决化学、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

[VIP专享]2015版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VIP专享]2015版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实验五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4 学时)
【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使用贝克曼温度计和电子温差计; 2、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 【实验内容】 1、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 2、用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摩尔质量。
实验六 纯物质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4 学时)
【实验基本要求】 1、明确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 2、了解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能测试
4 基础 选开
3
88.8918÷1.2990÷.1=4214÷3922=.0034=1÷15251371=8535.78.208÷023.2173c00÷1*m=29030.3922c=.1÷20m3=2÷120252.=3535=42314c)*523m240341*31.252=31*.1.535.*031342.*9205221.04.455=+213*05*2022.02.854850.3150.*+58c12*5m1*202+.050+0.014*85.20*051000+0+03/8T.+0÷+=55+1*011+010+91÷01454050*0010200+5+0+080+400*+4**1*1510.3910%*C%-*6+÷M(=*M=5÷50)*30*31(÷3110*5+**÷4*1m243.%71e=78%n0)8=8s.5=77.93c.6c0mmc.4*m1*31,0w199o.k2.m4c-cem.5mn2csp26m659*.0.34-50.60c5*pm.3c85m9,c05g.m.05i0rp-l.s.85p6/c50bcm0.om7py.c.6spm5c+mc;0m..7.cmk ; 1+1k+12+1+k2234=1c+m1++4+4+2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汇总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汇总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汇总物理化学教学大纲(Physical Chemistry)(供四年制应用化学专业2015级试用)课程编号:29210440/29210450 总学时数:48/48学分数:3/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化学课程是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其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习题课、考试等教学环节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教学中执行教学大纲时,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所选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进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分配仅供参考,内容次序也可适当变动;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必须认真执行,但在深度、广度上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上要重点突出,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习题和习题课中选取的内容应既全面又有重点,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上;必须演算足够数量的习题,完成规定的作业,进行一定的综合练习。

学生作业建议每章作业量为6~9题,可结合每个章节的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增减。

本课程是考试课程,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第一节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第三节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五节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教学要求:明确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物理量表示及运算。

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第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二节理想气体混合物第三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2.临界参数3.真实气体的p-V图及气体的液化m第四节真实气体状态方程-p图及波义尔温度1.真实气体的pVm2.范德华方程第五节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1.压缩因子2.对应状态原理3.普遍化压缩因子图教学要求:1.进一步复习巩固无机化学中所学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混合物相关定律,并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2.明确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不同,熟悉液体饱和蒸气压和临界参数的概念,熟知真实气体的范德华方程;3.了解压缩因子的定义及压缩因子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代码】:【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大学二年级)【学时/学分】:48/3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有:热力学三大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

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二)后续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药物化学等。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Q、W、△U、△H、△S、△F和△G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理想溶液的通性;稀溶液的依数性。

3、化学反应热力学。

4、相律;单组份系统的相图。

5、简单级数反应、阿累尼乌斯公式。

6、表面张力、附加压力、溶液吸附。

7、胶体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

(二)教学难点1、Q、W、△U、△H、△S、△F和△G的计算,可逆过程和状态函数的概念。

2、化学势和偏摩尔量。

3、相律中的独立组分数的确定。

4、反应机理的探索。

5、表面张力。

三、教学材料(一)推荐教材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文霞,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二)推荐参考书1.物理化学,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五版)2.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三版)3.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李天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三)推荐网站(包括课程网站、专业网站等)四、本课程开设需要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本课程用较多的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所以建议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授课。

五、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包括考核方式及所占比例)该科目为考试课1.成绩评定总则:以百分制计算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最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总成绩满分100分,60分即获得该课程学分;2.平时成绩评定:分作业、出勤、课堂表现、三部分,每部分各占10分(其中旷课率超过该课程教学时数1/4的,取消考试资格等实行一票否决制);3.期末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学时:1【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二、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思考题】一、物理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0 学时第一节热力学概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热力学的特点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常见过程概念、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二、教学难点: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的特点和局限性二、基本概念【思考题】一、判断书中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习题中的过程特点。

二、状态函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节热和功【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明确热和功只在体系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熟知功和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

二、掌握各种常见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热和功等概念。

二、教学难点:可逆过程的概念。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一)定义(二)常见过程热的计算二、功(一)定义(二)常见过程功的计算【思考题】一、能否说系统含有多少热或功?为什么?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掌握内能及其性质。

三、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经典说法和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难点:内能。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经典说法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三、内能的性质【思考题】一、什么是第一类永动机?二、判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一个系统若要对外做功,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

第四节等容热、等压热及焓【教学目的及要求】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只是温度的函数,常见过程∆U,∆H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只是温度的函数,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过程中的△U、△H、Q和W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焓的性质。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焦耳实验二、等容热三、等压热四、绝热过程【思考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述判断的依据。

(一)因为△U=Q V、△H=Q p,所以Q V、Q p是特定条件下的状态函数。

(二)在等压下,用机械搅拌某绝热容器中的液体,使液体的温度上升,这时△H=Q p=0。

第五节热化学【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会应用赫斯定律、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二、掌握等容热效应和等压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等容热效应和等压热效应之间的关系;用赫斯定律、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二、教学难点: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等容热效应和等压热效应之间的关系二、热化学方程三、赫斯定律四、标准摩尔生成焓五、标准摩尔燃烧焓六、基尔霍夫定律【思考题】一、某一化学反应在烧杯中进行,热效应为Q1,焓变为△H1。

若将化学反应安排成相同的可逆电池,使化学反应和可逆电池反应的始态和终态都相同,这时热效应为Q2,焓变为△H2,△H1=△H2。

这种说法对吗?二、基尔霍夫定律的使用条件是什么?三、总结反应热的几种求法。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0学时第一节引言一、熟练掌握自发过程概念。

二、掌握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自发过程。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自发过程二、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思考题】一、自发过程是不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也是自发过程。

这种说法对吗?第二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说法【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说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说法。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思考题】一、空调、冰箱可以将热从低温热源吸出并放给高温热源,这是否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其全部转化为功,这种说法对吗?第三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加原理;熵变的计算。

二、掌握热力学第三定律。

三、了解标准熵。

一、教学重点:熵增加原理;各种常见过程熵变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系统熵变和环境熵变的计算。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熵的概念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三、孤立系统熵增加原理四、熵变的计算(一)简单状态变化(二)相变(三)化学变化【思考题】一、某系统从始态出发,经一个绝热不可逆过程到达终态。

为了计算熵变,能否设计一个绝热可逆过程来计算?二、总结各个常见过程熵变的计算公式。

第五节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性质及方向性判据。

二、掌握亥姆霍兹自由能的概念和性质。

三、了解为什么定义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它们的用处及适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吉布斯自由能的方向性判据二、教学难点:吉布斯自由能的方向性判据条件的理解。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二、亥姆霍兹自由能三、吉布斯自由能【思考题】一、能否说系统达平衡时熵值最大,Gibbs自由能最小?二、叙述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的方向性判据的条件。

第五节△F、△G的计算【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常见过程的△F、△G计算,并用以判断过程方向,学会设计简单的可逆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常见过程的△G的计算二、教学难点:相变过程△G的计算【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等温简单状态变化二、相变三、化学变化【思考题】一、总结常见过程中△F、△G的计算。

第六节热力学基本方程【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

二、掌握掌握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的偏微商关系式。

三、了解麦克斯韦关系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偏微商关系式。

二、教学难点:麦克斯韦关系式。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基本方程二、热力学基本方程的偏微商关系式三、麦克斯韦关系式【思考题】一、写出四个热力学基本公式的表达式,并说出它们的适用条件。

第三章溶液理论 7学时第一节偏摩尔量和化学势【教学目的及要求】一、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化学势的概念及其方向性判据。

二、教学难点:偏摩尔量和化学势概念的确立和理解。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一、偏摩尔量(一)定义(二)集合共识二、化学势(一)定义(二)变化方向性判据【思考题】一、偏摩尔量与摩尔量有什么异同?二、什么是化学势?与偏摩尔量有什么异同?第二节气体的化学势【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化学势等温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