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3、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很多,举不胜举,请同学们说出几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秋也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经典散文佳作《故都的秋》,看看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又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17岁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更增添苦闷、消极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病态、灰冷的调子。
他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运动。东南亚沦陷后。1942年郁达夫化名赵廉到苏门答腊经营酒厂,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郁达夫虽是浙江人,曾经却在北京大学教过书,题目“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京”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那么让作者如此怀念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也就是作者心中的秋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并且把课前预习时标记的生字词整理出来。
第2课时
赏析1-2段:
1、作者一直念念不忘,不远千里要赶上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的什么?这个“秋味”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哪几个词可以概括?可以看出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感情?
清,静,悲凉。向往作用:文眼,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2、文章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那里的秋?特点是什么?
3、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抑彼扬此,即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4、总结:1-2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热爱、赞美、痴迷之情
赏析3-9段
1、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是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可以再次速读课文。
2、这五幅图画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味道又是否如作者所说的清,静,悲凉呢?下面我们就学着用赏玩的心情一幅一幅来读,一幅一幅来品。第四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时注意把握语速,情感,节奏。
庭院清秋图:
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试换成“叫”,有“飞”的效果吗?听得到飞声,也说明作者的心静。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
牵牛花——蓝朵,欣赏的是冷色调。
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赏秋的背景——破屋残垣小院
我们平时会去细数日光有几丝几缕吗?为什么数?
可见细数一词透出作者是清闲得近乎无聊,这时候的作者正是因为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不得不暂停进步的文学活动,移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可是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家国的忧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说得真是极好!这幅画面中的一切无不紧扣“清”、“静”和“悲凉”来写,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梧桐落蕊图: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是怎么解释的?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也是就一年的岁月即将落幕,大好的一年即将过去,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38岁,人生之秋已经到来,人到中年,却依旧居无定所,在清闲,无所作为中消磨。这怎一个“落寞”了得
秋蝉残鸣图:
据说蝉是不能在冬季存活的,它的寿命也不过百天左右,所以这里,暗示着一种生命的即将完结,对吗?听到这样的蝉声,会有什么感觉?悲凉,凄清
秋雨话凉图:
北方的雨比南方雨“奇”在哪里?忽来忽去,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
秋雨下起来又是什么样儿?息列索落。是绵绵细雨,似下非下的样儿吗?
有味在哪?人的问答。人的穿着,人的背景,人的动作,人的神态,人的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