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天净沙·故都的秋张意涵柳影虫唱夜月,碧天飞鸽静花,衰蝉奇雨盛果。

秋风拂过,留下悲凉颂秋。

天净沙·故都的秋郑欣怡凉风落叶白沙,秦岭曲径农家,秋酿野菜山花。

日落山斜,老艺人在作画。

天净沙·故都的秋崔迦翔落蕊鸣蝉桥头,秋雨凉风黄枣,牵牛白紫黑红。

南北秋异,异乡人正思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解泽廷破壁远空落槐,斜桥急雨小院,残蝉秋果闲人。

北国秋末,赤心人在惋惜。

天净沙·故都的秋程田明兰碧空柳影芦花,秋槐微雨月下,鸣蝉硕果云霞。

尘沙弥漫,难掩故都繁华。

天净沙·故都的秋欧瀚阳落叶秋蝉芦花,秋草蓝朵槐花,破屋冬枣浓茶。

故都秋味,异乡怎能忘家?天净沙·故都的秋贺芝怡碧天小院驯鸽,蝉鸣钟声虫唱,芦花柳影夜月。

秋雨缓落,悲秋人望北国。

天净沙·故都的秋魏楚霖碧空蓝朵鸣鸽,斜桥孤槐残蝉,小院寒雨秋实。

青天浓茶,失意客难梦归。

天净沙·故都的秋李坤青空驯鸽蓝花,古槐鸣蝉人家,老巷凉雨闲人。

故都秋外,游子心念国家。

天净沙·故都的秋陈佳仪碧天小院浓茶,牵牛落蕊鸣蝉,细草冷雨朱果。

微风吹过,流浪人在哀歌。

天净沙·故都的秋尚赵一碧天落槐秋花,鸣蝉细雨人家,葡果红柿圆枣。

秋风吹拂,念乡人在天涯。

天净沙·故都的秋和思语碧天破屋浓茶,梧桐金露鸣蝉,落槐圆枣朝颜。

北秋临下,孤独人在异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冯欣蔚碧天小院蓝花,飞鸽落蕊衰蝉,梁雨石桥闲人。

秋风肃肃,寂寞人在古都。

天净沙·故都的秋胡天扬柳影夜月浅草,槐树落蕊虫唱,细雨梧桐秋蝉。

秋风乍起,孤独人在赏花。

天净沙·故都的秋计甜甜碧天衰蝉冷雨,驯鸽朝荣落槐,小院秋草圆枣。

梧桐雨至,寂寞人在他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钟声柳影芦花,槐树夜月浓茶,屋檐墙头虫唱。

层雨遍踏,孤独人在幽情。

天净沙·故都的秋马子雯碧天破院蝉鸣,秋风落蕊浓茶,驯鸽日光疏柳,秋雨飘零,寂寞人在北平。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好的季节,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忧伤。

我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京,只是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天。

江南的秋天也很美,但是草木生长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淡,经常多雨少风。

在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等城市中,一个人很难完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意境。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在领略秋天的过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受到北方的秋天了。

每年到了秋天,我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XXX、西山的虫鸣、玉泉的XXX、潭柘寺的钟声。

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中,只要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望着漏下来的日光,或者在破壁腰中静静地欣赏牵牛花的蓝色,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长一些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北国的秋季景色有许多美丽的点缀,其中槐树是一种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植物。

在早晨,槐树的落叶会铺满地面,踩上去没有声音和气味,只有微触感。

在树影下扫街的人会留下细腻、清闲、落寞的印象,这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北国的秋蝉的衰弱残声是一种特产,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树,房子也很低,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只有去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

北平的XXX的嘶叫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非常常见。

此外,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更加有味,更加下得奇和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空下,忽然刮来一阵凉风,然后就开始下雨了。

雨过后云渐渐卷向西去,天空变得青蓝色,太阳露出了脸。

穿着厚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城市居民会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聊天,互相感叹秋天的凉意。

中国文人对秋天有着深深的情感。

话剧《立秋》展现了他们的悲秋情结。

各地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

在北方,果树也是秋季的奇景之一。

枣子树会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地方,成熟时呈淡绿微黄的颜色,是秋天的全盛时期。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故都的秋赏析15篇

故都的秋赏析15篇

故都的秋赏析15篇故都的秋赏析(一):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并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

在景物的着色上个性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一样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个性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

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我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之后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仅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

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故都的秋题目的含义

故都的秋题目的含义

故都的秋题目的含义
故都的秋,是指北京这个历史名城在秋季的景象。

下面是几个探究故
都秋景的主题。

一、红叶
故都的秋天,枫叶变得绚丽多彩,成为了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秋景。

在颐和园、香山公园、北海公园等地,人们可以欣赏到一片片红叶,
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变化。

二、傍晚的烟霞
故都的秋天气温适宜,早晚渐凉,这时候太阳落山,天空中的云彩和
霞光变得十分美丽,加上故都独特的建筑和城市风光,形成了独特而
美丽的景象。

三、柿子树
故都的秋季还有一种特别好玩的经验,那就是在街头巷尾寻找到处种
植的柿子树。

当大自然的赋予的果实挂在树枝上,散发出甜美的香气时,您可以尝尝当地出售的柿饼,感受饱满而浓烈的味道。

四、北京的常温
故都在秋天是旅游淡季,即游客相对减少。

但这恰恰是一个提高旅游
舒适度的好机会,游客可以更好地体验到故都的常温,更加亲近这座
历史名城,享受城市的节奏。

总结:故都的秋景已经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喜爱的旅游主题。

不仅拥有自然风光,还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文历史,这些独特之处使得
故都在秋季的美丽更加妙不可言,值得大家深入了解、前来欣赏。

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

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

【作品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3、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很多,举不胜举,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秋也有着不同的感受。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经典散文佳作《故都的秋》,看看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又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

17岁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更增添苦闷、消极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病态、灰冷的调子。

他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运动。

东南亚沦陷后。

1942年郁达夫化名赵廉到苏门答腊经营酒厂,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郁达夫虽是浙江人,曾经却在北京大学教过书,题目“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京”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那么让作者如此怀念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也就是作者心中的秋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并且把课前预习时标记的生字词整理出来。

第2课时
赏析1-2段:
1、作者一直念念不忘,不远千里要赶上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的什么?这个“秋味”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哪几个词可以概括?可以看出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感情?
清,静,悲凉。

向往作用:文眼,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2、文章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那里的秋?特点是什么?
3、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抑彼扬此,即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4、总结:1-2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热爱、赞美、痴迷之情
赏析3-9段
1、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是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可以再次速读课文。

2、这五幅图画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味道又是否如作者所说的清,静,悲凉呢?下面我们就学着用赏玩的心情一幅一幅来读,一幅一幅来品。

第四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时注意把握语速,情感,节奏。

庭院清秋图:
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

试换成“叫”,有“飞”的效果吗?听得到飞声,也说明作者的心静。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

牵牛花——蓝朵,欣赏的是冷色调。

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赏秋的背景——破屋残垣小院
我们平时会去细数日光有几丝几缕吗?为什么数?
可见细数一词透出作者是清闲得近乎无聊,这时候的作者正是因为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不得不暂停进步的文学活动,移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可是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家国的忧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说得真是极好!这幅画面中的一切无不紧扣“清”、“静”和“悲凉”来写,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梧桐落蕊图: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是怎么解释的?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也是就一年的岁月即将落幕,大好的一年即将过去,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38岁,人生之秋已经到来,人到中年,却依旧居无定所,在清闲,无所作为中消磨。

这怎一个“落寞”了得
秋蝉残鸣图:
据说蝉是不能在冬季存活的,它的寿命也不过百天左右,所以这里,暗示着一种生命的即将完结,对吗?听到这样的蝉声,会有什么感觉?悲凉,凄清
秋雨话凉图:
北方的雨比南方雨“奇”在哪里?忽来忽去,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

秋雨下起来又是什么样儿?息列索落。

是绵绵细雨,似下非下的样儿吗?
有味在哪?人的问答。

人的穿着,人的背景,人的动作,人的神态,人的语调。

洋溢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喜欢,赞美
为何写这些都市闲人?
清秋佳果图:
这种感情其实不止表现这一处,而是贯穿始终的,像秋枣这一段就是的,能找到体现作者赞美,之情的词句吗?奇,全盛时期,佳日。

小结:作者对于故都的秋的这份深情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呀?借…抒…
第3课时
一、最后来看第10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
用?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二、文章第11——1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括全文,首尾照应
二、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客观——秋天景物的自然色彩。

主观——1)社会环境的黑暗。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文人见落花而伤春,流水而感时。

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净化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秀丽的幽邃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的表达出来。

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就这样,作者以情选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