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1、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对乘法运算的一种优化。
上课之后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本节课做反思。
一、思得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切入主题,我将主题图中的信息作了适量的调整,让学生尽快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计算定律。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够自己理解并总结出定律及公式,效率较高。
因为节省了时间,我将后面的练习增加了内容,从总结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特点,到填空并说出应用了那些定律,从口算中实际应用运算定律达到简化计算,再到实际计算,难度逐渐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让学会应用,感受到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失同样,节省时间的同时,一副完整的主题图让我分散开,虽然节省了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较多的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举例来验证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因为有些孩子已经预习或者之前已经掌握,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没有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时候,我还是显得应付有些拘谨,备课的时候没有准备充分,或者平时这方面的锻炼就比较缺乏。
看上去内容紧凑,练习丰富,但难免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学会应用,只是“人云亦云”,从最后的作业说明,我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
作为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有的时候说“因数”,而有的时候却又说成“乘数”,还需要数学语言的锤炼。
三、思效虽然,我在40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后面的家庭作业和练习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孩子对计算定律掌握不够牢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该怎么用。
因而表面上的环环相扣,可能只符合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因而,不得不去对那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孩子去“炒生饭”,反而浪费了最有利的教学时机。
同样,在后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数学信息是有关联的,哪些没有关联,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能够找到方法去分析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必会知识点:乘法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必会知识点: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四年级数学必会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必会知识点: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 a×b )× c = a× (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应用:①类型一:(a+b)×c (a-b)×c= a×c+b×c = a×c-b×c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③类型三:a×99+a a×b-a= a×(99+1) = a×(b-1)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 a×(100+2)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小学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1、小学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同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做铺垫。
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1、复习。
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
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
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2、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优秀教学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口诀。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乘法的哪些性质?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四、练习运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
2.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导入、探究、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反思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六、运用游戏深化理解(1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如“乘法接力”,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本课的教材内容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
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四、教学目标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 活动二: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乘法交换律:a×b=b×a2. 乘法结合律:(a×b)×c=a×(b×c)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篇1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c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篇2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
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
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具体、直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例题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例题和练习题。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讲一个小明和小红的故事,小明和小红一起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香蕉,他们想要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小明和小红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最后发现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
例如,展示2个苹果和3个香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如,给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定律进行计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运算定律汇报人:日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运算定律的联系与区别目录•运算定律的证明方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场景•总结与展望01乘法交换律$a \times b = b \times a$。
乘法交换律是基本的运算定律,适用于任何数相乘。
乘法交换律是可交换的,即交换因数的位置不会改变积的值。
乘法交换律是可结合的,即三个或更多数相乘时,可以任意组合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在实际生活中,乘法交换律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如计算物品数量、计算面积等。
在数学中,乘法交换律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其他运算定律的基础。
和准确性。
02乘法结合律0102也就是说,当三个数相乘时,无论先将哪两个数相乘,结果都与先将第三个数与其他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相同。
乘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何实数a、b、c,有(a×b)×c=a×(b×c)。
结合律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在实际生活中,乘法结合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计算物品的总价时,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每组的总价,然后再将它们相加得到总价。
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乘法结合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在计算乘法时,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每部分的乘积,然后再将它们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03运算定律的联系与区别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是关于乘法的运算定律,它们是乘法运算性质的基础。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都涉及数字的排列组合。
乘法交换律是乘法结合律的基础,在引入乘法交换律后,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乘法结合律。
输入标题02010403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出发点不同,乘法交换律关注的是乘数与被乘数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乘法结合律关注的是乘数与被乘数之间如何结合。
从数学逻辑角度来看,乘法交换律是基本的运算定律,而乘法结合律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
在实际运算中,乘法交换律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乘法结合律的使用频率较低,因为结合律涉及到括号的使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并证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对简单的数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正逐渐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证明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
3.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教师讲解:对学生的发现和证明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章《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章《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章《运算定律》主要讲述了乘法运算定律。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和几何的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些定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乘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接着介绍了乘法结合律,即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最后介绍了乘法分配律,即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加数,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学生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运算规律的应用。
3.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一些抽象的运算定律,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通过丰富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和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运算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乘法运算定律概述 • 乘法交换律 • 乘法结合律 • 乘法分配律 • 乘法运算定律的实践应用
01
乘法运算定律概述
什么是乘法运算定律
1 2 3
乘法交换律
乘法运算定律的一种,它允许我们将两个数相 乘的顺序交换,而结果不变。
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的一种,它允许我们将三个数相 乘,先两两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结果与顺 序无关。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乘法结合律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解决复杂的 乘法计算问题时,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 计算效率。此外,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如计算人数 、物品数量等,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快速得到结果。
04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乘法分配律
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结合律的证明
乘法结合律的证明可以通过实例来证明。例如,假设我们有三个数: $a=2$,$b=3$,$c=4$,那么$(a \times b) \times c = (2 \times 3) \times 4 = 24$,而$a \times (b \times c) = 2 \times (3 \times 4) = 24$,所以$(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times c)$。
乘法交换律定义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
符号表示
a × b = b × a。
举例
2 × 3 = 3 × 2,5 × 6 = 6 × 5 。
乘法交换律的证明
• 方法:通过实例来证明。 • 步骤 • 选择两个数,如a和b; • 计算它们的积; • 交换因数的位置,再计算积; • 比较两次计算的积,它们是相等的。 • 结论:根据实例证明,乘法交换律是成立的。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 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 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称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
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二的
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
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 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为:(a·b)·c=a·(b·c)。
2.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 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a·b=b·a。
3.问题质疑: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能 使运算简便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探究乘法结合律 1.出示问题: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班级内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解题方法: 4×25×20 和 4×(2土多少千克,再算 20 袋花土多少 千克。 4×25×20 =100×20 =2000(人) ②先计算一共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多少千克。 4×(25×20) =4×500 =2000(人)
观察下面算式 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 便?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1.你能说出图片下面隐藏的数和字母吗?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1)初步发现规律;(2)枚举中验证规律;(3)比较中概括规律。
3.导入新课。
师: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请同学们猜一猜,乘法会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猜想一:乘法运算中可能有乘法交换律。
猜想二:乘法运算中还可能有乘法结合律。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习任务一:探究乘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引入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想,同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
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二、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预设:发现的信息:①一共有25个小组。
②每组4人挖坑、种树。
③每组2人抬水、浇树。
④每组(6人)负责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①负责挖坑浇树,一共有多少人?②负责抬水种树,一共有多少人?③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三、验证乘法交换律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本质。
2.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1. 乘法口诀表。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乘法口诀表,让学生回忆乘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还有什么有趣的性质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吗?b. 讲解: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c. 举例:例如,3 × 5 = 5 × 3 = 15。
2. 讲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吗?b. 讲解: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c. 举例:例如,2 × (3 × 4) = (2 × 3) × 4 = 24。
3.让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a. 分组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b. 讨论并分享验证结果。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讲解并分析练习题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强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验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运算定律PPT

=
课堂练习
1.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一填。
50×30=()3×0 ()a×5(0)=12× ()
12
a
724×a=____×____638×___=12×___
a 724
12
638
(19×4)×25=19×(___×___) 31×125×8=____×(___×___)
C B.a×b×a×c=a×(b×c) C.4×a×5=a×(4×5)
发展思维
【例】对比练习。
(25+15) ×4 (25×15)×4
(68+32)×5 68+32×5
(25+15) ×4(25×15)×4(68+32)×568+32×5 =40×4=(25×4)×15=100×5=68+160 =160=100×15=500=228 =1500
每组要种5棵 树,每棵树 要浇2桶水。
知识梳理
知识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 的交换律,用字母用字母表示为a×b=b×a。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乘法运算的一种运算定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 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字 母表示为a×(b×c)=(a×b)×c。
课堂练习
5.说出每组三个数的积是多少。
1275
45132
12558
9425
420
1170
5000
900
课后作业
1.填一填。
(1)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及运用。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乘法运算,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
2. 新课讲解:(1)讲解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讲解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3. 举例说明:(1)运用乘法交换律举例:3 ×4 = 4 ×3(2)运用乘法结合律举例:(2 ×3) ×4 = 2 ×(3 ×4)4. 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6 ×22 ×3 ×4 ×5(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练习中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况。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制作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好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2 ×4 ×63 ×5 ×2 ×42. 选做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乘法运算定律》第24、25页例5、例6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
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是我为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准备的,主题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第六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学生可能会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我会特别强调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PPT和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入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例如,我会拿出3个苹果和4个橙子,然后问学生,如果要计算3个苹果和4个橙子的总数,应该先乘以3还是4?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先乘以3还是4,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来巩固他们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并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七、作业设计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练习,例如:2×3×4=?,5×6×7=?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应用这两个律时还是有些困难,所以我在课后会继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继续练习,通过做一些更难的题目来巩固他们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我用3个苹果和4个橙子的例子来引入乘法交换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无论是先乘以3还是4,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