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骆朝京;王柏莲;韦惠;黄少刚【摘要】目的回顾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统计学回归模型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该院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指标.排除重复检出菌株、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菌和多重感染的病例,分成耐药组和非耐药组.结果监测时段内,5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的为CRAB (29.77%)、MRSA (21.85%);检出率能正向影响院内感染(影响系数为4.456>0,P<0.05);耐药组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CRAB和MRSA检出率居高,给临床防控工作带来压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增高及住院天数的延长.【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15)018【总页数】3页(P2719-2721)【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作者】骆朝京;王柏莲;韦惠;黄少刚【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感染管理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检验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药剂科,南宁530199;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信息科,南宁530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是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定义为主要包括的多重耐药菌。
现目标监测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和住院天数,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1. 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在不同类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其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总结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目标性监测方案2.1 监测对象本次目标性监测主要以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细菌为研究对象,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2.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同时,统计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和流行趋势。
3. 目标性监测结果3.1 菌株分布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3.2 耐药性分析针对不同菌株,我们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呈多重耐药。
3.3 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多个时间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这意味着多重耐药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 目标性监测分析4.1 主要问题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不严格等。
4.2 风险评估通过对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数据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挑战越来越大。
这不仅会导致治疗方案受限,还可能增加临床感染的风险和死亡率。
4.3 建议和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4.3.1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内涵培训,明确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减少滥用和误用抗生素的现象。
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201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共有1 412所医院,其中上报数据医院共1 397所。
上报数据的成员单位中二级医院376所,三级医院1 021所;经过数据审核,纳入数据分析的医院共有1 273所,其中二级医院322所,占25.3%,三级医院951 所,占74.7 %。
本报告来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的监测数据,此期间上报非重复细菌总数为2 727 60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4 073株(占29.1%),革兰阴性菌1 933 532株(占70.9%)。
革兰阳性菌排前五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56 716株(占32.3 %),表皮葡萄球菌95 698株(占12.1%),粪肠球菌76 664株(占9.7%),屎肠球菌73 469株(占9.3%)和肺炎链球菌72 293株(占9.1%)。
革兰阴性菌排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575 494株(占29.8%),肺炎克雷伯菌381 198株(占19.7%),铜绿假单胞菌246 242株(占12.7%),鲍曼不动杆菌208 689株(占10.8%),阴沟肠杆菌78 131株(占4.0%)。
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1 111 456 株,占40.8%)、尿标本(499 362株,占18.3%)和血标本(268 114株,占9.8%)。
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CLSI2015标准,按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一、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国平均检出率为34.4%,较2015年下降 1.4%;不同地区MRSA检出率为20.2%~48.8%,其中上海市最高,为48.8%,山西省最低,为20.2%(图1)。
图1 不同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情况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 全国平均检出率为77.5%,较2015年下降了1.9%;不同地区MRCNS 检出率为66.3%~83.3%,其中陕西省最高,为83.3%,黑龙江省最低,为66.3%(图2)。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多重耐药菌(MDR)在临床医学中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MDR的监测和控制,本次报告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目的本次目标性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多重耐药菌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通过监测分析,可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三、监测方法本次目标性监测采用以下方法:1. 临床标本收集:选择不同类型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从不同医院的患者中进行采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菌株分离和鉴定: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菌落分离和纯化,使用传统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测试不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记录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抗生素的抑菌环直径,为后续的耐药机制分析提供参考。
四、监测结果根据本次目标性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在不同地区的医院,MDR感染范围广泛,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和不同类型的标本。
耐药菌株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普遍存在。
2. 耐药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MDR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耐药基因的传播是导致MDR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和可移动性基因元件的介导共同促进了MDR菌株的形成。
3. 治疗方法:根据对多重耐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发现MDR菌株对大部分传统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因此,应该优先选择其他治疗手段,如联合用药、靶向治疗和药物修饰等。
五、建议针对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监测:不同地区的医院应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报告MDR的感染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2. 提高临床规范:医疗机构应加强规范化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灭菌和患者隔离等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XXX在2016年上半年进行了细菌耐药监测统计分析。
由于就诊病人不断增加,疾病谱不断扩大,细菌耐药现象逐渐加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挑战。
为了满足医院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检验科大力加强了业务能力提升,着重加强微生物室新技术的引入,新设备的投入,持续派出科室骨干人员参与微生物研究班、上级医院进修等一系列业务提升方式,使得微生物的业务范围和检验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根据医院统计数据,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大幅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也不断提升。
在2016年上半年,微生物及药敏实验送检率、阳性标本检出率均大幅提升。
由于致病菌检出数量及检出率的不断持续提升的趋势,我院主要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的大幅增加,其中以重症医学科尤为严重,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占全院检出已超过70%。
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分离率上半年也在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考验。
为了提高临床初期经验用药的成功率,全面的抗生素使用规范提供一份有科学价值的参考依据,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传播,有效帮助耐药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检验科对2016年上半年(1-6月)细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比2015年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出了此报告。
监测范围为所有来我院就诊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身上分离到的细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即当同一患者连续多次从同一部位分离到相同的细菌时,只将其第一次分离到的那株细菌纳入监测范围)。
判断标准为抗微生物药物敏感实验的执行标准,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文件M02-A12,M07-A10和M11-A8 [2016年1月更新版本]。
在临床总分离菌菌种分布情况中,共分离到831株细菌,非重复分离6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6.39%(226/621),格兰阳性菌占63.61%(395/621)。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各国纷纷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一些重要成果和经验。
首先,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从样本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和报告的全过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与临床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及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关注多种细菌和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除了常见的耐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罕见的细菌和新型的耐药机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耐药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最后,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一旦发现某种细菌或某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出现变化,就需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控措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只有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管理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院在2023年全面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工作。
二、工作内容1. 组织培训:我院组织了多次多重耐药菌管理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制定制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包括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隔离、消毒、预防等。
3.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监测体系,对全院所有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4. 强化隔离: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措施,确保患者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及环境的安全。
5. 加强消毒:对病房、手术室等易感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6. 规范用药: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7. 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管理等方面的效率。
三、工作成效1.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2. 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现象。
3. 优化了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加强了医院感染防控,保障了医疗安全。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继续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部分科室多重耐药菌监测力度不够,监测结果不够全面。
改进措施:加强对科室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的督导,提高监测质量。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仍需加强。
改进措施:继续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五、展望2024年,我院将继续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1. 深入推进多重耐药菌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能力。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造成了
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现在我来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包括了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一体系,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监测,包括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
氏阴性菌等。
通过监测,我们发现了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为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我们还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或机构的细菌耐药性较高,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地区或机构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最后,我们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通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
措施,希望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
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我们将继续加强这项工作,为保障公众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
2015年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院感科通过实施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及时了解了多重耐药菌在我院的流行分布情况,加强了医院多重耐药菌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管理,将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查找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一、多耐药监测报告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共140例,其中院外带入109例,占77.86%(2014年占58.82%),院内发生31例,占22.14%;脓液培养47例,痰培养27例,尿培养18例,血培养15例,阴道分泌物培养17例,大便培养15,胸腹水培养2例。
感染科室分布如下:外一科27株(院外带入25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外二科27株(院外带入10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嗜麦芽单胞菌2株,溶血葡萄球菌菌3株,普通变形杆菌1株。
内一科19株(院外带入16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人葡萄球菌人亚种1株,嗜麦芽单胞菌1株,芳香黄杆菌1株。
内二科16株,(院外带入13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嗜麦芽单胞菌1株。
内三科16株(院外带入13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
内四科3株(院外带入3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1株妇产科17株(院外带入15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5株,粪肠球菌2株。
肛肠科7株(院外带入7株),均为大肠埃希氏菌。
儿科7株(院外带入7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溶血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某些种1株。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给医疗保健系统和患者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果。
首先,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监测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
的细菌耐药性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这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保护患者免受耐药细菌的侵害。
此外,监测工作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用药建议,避免因耐药细菌导致的治疗失败。
其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通过监测工作,我们发现
了一些新型的耐药细菌,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了细菌的进一步传播。
此外,监测工作还揭示了一些细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研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监测工作需要大量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监测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应对新型耐药细菌的挑战。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为预防和控制细菌
耐药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细菌的传播,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祁门县人民医院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
祁门县人民医院2015年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一、监测目的目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耐药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散布,耐药细菌散布速度极快,WH(已向全世界发出警告,耐药性的威胁正在逆转医学的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以及降低细菌耐药性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和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每季度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年将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全院及重点科室临床标本送检情况及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开展情况1、2015年我院全年住院患者9075人,抗菌药物使用6677例,送检标本总数586例,病原微生物共检出108株,标本送检率为8.78%,标本检出阳性率为18.43 %,其中多重耐药菌共检出17 株,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90%,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6%。
检出的多重耐药菌包括大肠埃希菌7 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碱假单胞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臭20152、多重耐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尿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9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株;痰液标本(包括呼吸导管)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8株;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脓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渗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5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
具体情况见下表:多重耐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图:3、全院多重耐药菌(泛耐药)共监测到17株,病原体标本来源为:痰液(包括呼吸导管)8 株,尿液6株,脓液1株,渗液1株,阴道分泌物1株。
多重耐药菌分布的科室为:内二科6株、外科3株、内一科2株,内四科2株、骨科2株,妇产科2株。
具体见下表:4、2015年度检出的108株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89株,占82.41%;革兰氏阳性菌16 株,占14.81%;酵母样真菌3株,占2.78%。
科室多重耐药菌年度总结
科室多重耐药菌年度总结引言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是指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微生物。
近年来,科室多重耐药菌的发展成为医疗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总结科室多重耐药菌的现状和应对策略,本文对年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背景科室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数量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
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多重耐药菌的增加: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合格、患者的面门制度不够严格、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科室内通风不良等。
数据分析根据我们搜集的数据,科室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从去年的10%上升到今年的15%。
感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伤口感染。
多重耐药菌中较多的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同时,我们还发现耐药性明显增强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所增加。
风险评估科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患者的治疗难度增加,治愈率降低;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容易感染,对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科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改进措施为了降低科室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 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掌握正确的洗手和消毒方法。
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液和消毒剂,并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以确保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
2. 强化患者面门制度科室应对患者面门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递送物品和随身物品的卫生意识。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室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4. 改善科室内环境科室应加强通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并保持环境的卫生。
结论科室在过去一年面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严峻挑战。
年度多重耐药菌总结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情况的总结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流行趋势1. 病原菌种类多样化: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监测到的多重耐药菌种类不断增加,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
2. 感染部位广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累及人体各个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其中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较为常见。
3. 流行趋势持续: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疗机构中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MRSA和CRABA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MDRO监测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以掌握MDRO的分布和流行趋势。
2. 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对MDRO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4. 开展科研攻关:加大MDRO防控科研力度,探索新型抗菌药物和防控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三、多重耐药菌的研究进展1. 耐药机制研究:通过对MDRO耐药基因的鉴定和解析,揭示其耐药机制,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分析MDRO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关系,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疫苗研发:针对MDRO疫苗的研发取得一定进展,有望为预防MDRO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四、总结与展望本年度,我国在多重耐药菌防控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应继续加强MDRO监测、防控和科研工作,提高公众对MDRO的认识,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祁门县人民医院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
祁门县人民医院2015年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一、监测目的目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耐药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散布,耐药细菌散布速度极快,WH(已向全世界发出警告,耐药性的威胁正在逆转医学的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以及降低细菌耐药性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和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每季度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年将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全院及重点科室临床标本送检情况及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开展情况1、2015年我院全年住院患者9075人,抗菌药物使用6677例,送检标本总数586例,病原微生物共检出108株,标本送检率为8.78%,标本检出阳性率为18.43 %,其中多重耐药菌共检出17 株,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90%,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6%。
检出的多重耐药菌包括大肠埃希菌7 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碱假单胞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臭20152、多重耐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尿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9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株;痰液标本(包括呼吸导管)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8株;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脓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渗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5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株。
具体情况见下表:多重耐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图:3、全院多重耐药菌(泛耐药)共监测到17株,病原体标本来源为:痰液(包括呼吸导管)8 株,尿液6株,脓液1株,渗液1株,阴道分泌物1株。
多重耐药菌分布的科室为:内二科6株、外科3株、内一科2株,内四科2株、骨科2株,妇产科2株。
具体见下表:4、2015年度检出的108株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89株,占82.41%;革兰氏阳性菌16 株,占14.81%;酵母样真菌3株,占2.78%。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在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
通过与各级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开展了系统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我们开展了耐药性监测工作,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对常见的耐药细菌菌株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新趋势和变化,为调整临床用药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探索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和防控对策,为应对细菌耐药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怎么开丨这里有最全面的耐药菌监测数据汇总
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怎么开⼁这⾥有最全⾯的耐药菌监测数据汇总供稿:汉中市中⼼医院陶怡秀成锴沂编辑:江宁前⾔三级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中耐药菌管理是核⼼条款之⼀,汉中市中⼼医院院感办每季度召开耐药菌联席会议,联合药剂科检验科进⾏⽴体管理耐药菌模式,合理⽤药与耐药菌防控措施双管齐下,有效遏制耐药菌检出率、耐药率,使医院微⽣物耐药趋势良性发展。
⼩编带您来围观⼀下汉中市中⼼医院2016年第三季度的耐药菌联席会议纪要。
⼀检验科耐药菌监测数据汇总全院数据监测前⼗位细菌耐药率统计主要细菌分离数变化趋势图耐药菌所占⽐例(%)趋势图第三季度微⽣物检验标本及标本分离细菌统计第三季度微⽣物检验标本及标本分离细菌统计⼩结本季度标本量与分离细菌数量较上季度明显增加,全院平均使⽤抗⽣素前标本送检率为52.1%(⼀季度为50.2%),较上季度送检率略有提⾼。
与上季度相⽐较,嗜麦芽黄单胞菌重新进⼊分离前⼗位细菌,位居第⼗。
本季度流感和肺炎链球菌排名继续下降,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数⼤幅增加,名次上升很快,其余变化不⼤。
从耐药菌所占⽐例趋势图可以看出,本季度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例增加较⼤,MRSA和多重耐药的铜绿⽐例下降明显,其余耐药菌⽐例基本稳定。
本季度发现三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但三株均为天然耐药的肠球菌种。
综上本季度细菌耐药监测的主要特点为:1.细菌分离数⼤幅增加,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数增加明显。
2.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分离增加,MRSA⽐例下降明显。
3.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培养阳性率有所上升。
不同病区细菌耐药结果不同,有显著性差异;同⼀病区不同患者,耐药性也有所不同。
三院感办耐药菌分析及⼲预⼀)本季度全院住院患者使⽤抗⽣素前送检率为 52.1% ,与上季度(50.2%)相⽐呈上升趋势。
有5个科室使⽤抗⽣素前送检率未达到30%。
将排名倒数⼀、⼆位的科室9⽉份病例进⾏再次审核,挑选出部分治疗性抗⽣素使⽤前未送检的病例,并与临床医⽣进⾏沟通。
多重耐药菌工作汇报
多重耐药菌工作汇报第1篇: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DR)、耐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丁)的肠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等。
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会诊单”,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
多重耐药年度总结
ICU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对2016年度多重耐药隔离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一、统计总表:
二、按耐药菌株分
序号
耐药菌株
检出例数
1
鮑氏不动杆菌
11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来自3铜绿假单胞菌
3
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2
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6
粪产碱菌
1
7
肺炎克雷伯菌
1
8
表皮葡萄球菌
1
三、按标本类型分类
2016年多重耐药患者标本类型统计
序号
标本类型
人次数
百分率
1
痰液
18
75%
2
分泌物
2
9%
3
血
4
17%
总结:2016年度我科检出多重耐药患者22人次,耐药菌株7类。
1.前三位为鲍氏不动杆菌4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铜绿假单胞菌13%。
2.阳性标本中痰标本占75%,分泌物标本占9%,血标本占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一、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2015年第三季度全院共检出多重耐药细菌61株,较第二季度42株相比减少19株。
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图1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表1 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主要多重耐药菌对比情况多重耐药菌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大肠埃希菌 15 25.86% 8 19.05% 21 34.43% 铜绿假单胞菌 11 18.97% 11 26.19% 17 27.87% 肺炎克雷伯菌 8 13.79% 11 26.19% 12 19.67% 鲍曼不动杆菌17 29.31% 3 7.14% 5 8.19% MRSA0 0.00%1 2.38%5 8.19%2015年第三季度共分离出致病细菌29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1株,构成比为20.54%;与第二季度对此情况见表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分析见图2:表2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构成比与第二季度对比情况时间细 菌构成比致病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第二季度217 42 19.35% 第三季度297 61 20.54% 图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对比分析二、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结果分析:1.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其中20株产ESBLs)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大肠埃希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亚胺培南93.3% 100% 100% 厄他培南80% 100% 100% 呋喃妥因40% 37.5% 71.5% 阿米卡星73.3% 50% 71.4% 头孢替坦60% 75% 61.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3% 62.5% 47.6% 复方新诺明13.3% 37.5% 9.5% 妥布霉素33.3% 12.5% 0%氨苄西林0% 0% 0%环丙沙星0% 0% 0%头孢曲松0% 0% 0%氨曲南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0% 0% 0%庆大霉素26.7% 25% 0%左氧氟沙星0% 0% 0%头孢他啶0% 0% 0% 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 头孢噻肟0% 0% 0% 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全部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相对升高。
2.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阿米卡星18.2% 45.5% 64.7%庆大霉素0% 0% 17.6%环丙沙星0% 0% 11.8%妥布霉素0% 0% 11.8%左氧氟沙星0% 0% 11.8%头孢他啶9.1% 18.2% 11.8%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2% 27.3% 11.8% 亚胺培南0% 0% 5.9%氨苄西林0% 0% 0%头孢曲松0% 0% 0%呋喃妥因0% 0% 0%复方新诺明0% 0% 0%头孢替坦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45.5% 36.4% 0% 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为64.7%。
对其它抗菌药物敏感率较第一、二季度有明显不同。
3.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其中10株产ESBLs)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阿米卡星62.5% 27.3% 75% 厄他培南50% 27.3% 75% 亚胺培南50% 27.3% 75% 头孢替坦50% 27.3% 66.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7.5% 18.2% 66.7% 庆大霉素12.5% 0% 25% 妥布霉素25% 0% 8.3% 左氧氟沙星0% 0% 0% 呋喃妥因0% 0% 0% 头孢他啶0% 0% 0% 氨苄西林0% 0% 0% 复方新诺明0% 0% 0%氨曲南 0% 0% 0% 头孢唑林 0% 0% 0% 头孢吡肟 0% 0% 0% 环丙沙星 0% 0% 0% 头孢曲松 0% 0% 0% 氨苄西林舒巴坦 0% 0% 0% 头孢噻肟 0% 0% 0%从第三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亚种药敏结果分析,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耐药趋势,但是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抗生素敏感率有所上升。
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2015年第1-3季度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谱变动情况药 物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敏感敏感敏感 复方新诺明 0% 33.3% 80% 妥布霉素 0% 0% 60% 庆大霉素 0% 0% 60% 左氧氟沙星 0%0% 0% 氨苄西林0%0%0%环丙沙星0% 0% 0%头孢曲松0% 0% 0%呋喃妥因0% 0% 0%亚胺培南0% 0% 0%氨曲南0% 0% 0%头孢替坦0% 0% 0%头孢唑林0% 0% 0%头孢吡肟0% 0% 0%头孢他啶0% 0% 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 0% 0%氨苄西林舒巴坦0% 0% 0%本季度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对少数抗菌药物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有明显不同。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结果:从以上主要多重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虽对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为治疗此类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头孢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万古霉素为治疗MRSA 感染的有效药物。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复杂性、难治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三、多重耐药菌检出标本分布情况:本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共61份,其中痰标本31份,构成比为50.82%;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见表3;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情况见表4。
表3 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标本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数目构成比数目构成比数目构成比痰44 75.86% 28 66.67% 31 50.82%尿9 15.52% 4 9.52% 12 19.67%分泌物 3 5.17% 2 4.76% 8 13.11% 全血0 0% 5 11.91% 5 8.2%脓 2 3.45% 3 7.14% 5 8.2%表4 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送检标本245 266 375阳性标本15 25 47阳性率 6.12% 9.4% 12.53%四、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本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于16个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检出较多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及ICU,分别为17株、10株,具体情况见图3,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见表5图3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表5 2015年第1-3季度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科 室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数值 构成比 数值 构成比 数值 构成比 神经外科 13 22.41% 20 47.62% 17 27.87% ICU 20 34.48% 3 7.14% 10 16.39% 外二科 1 1.72% 2 4.76% 5 8.19% 呼吸内科 7 12.07% 3 7.14% 5 8.19% 内分泌科 1 1.72% 1 2.38% 4 6.56% 康复科 5 8.62% 5 11.9% 4 6.56% 骨手外科 3 5.17% 1 2.38% 4 6.56% 消化内科 0 0% 2 4.76% 3 4.92% 外三科 0 0% 0 0% 2 3.28% 肿瘤内科 0 0% 1 2.38% 1 1.64% 新生儿 0 0% 1 2.38% 1 1.64% 心内科 0 0% 0 0% 1 1.64% 神经内一科 3 5.17% 1 2.38% 1 1.64% 神经内二科 2 3.45% 0 0% 1 1.64% 泌尿科 3 5.17% 0 0% 1 1.64% 产一科 0 0% 0 0% 1 1.64% 急诊内科0%24.76%0%合计58 100% 42 100% 61 100%五、多重耐药菌检出主要科室细菌分布情况:1.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分布:本季度神经外科检出多重耐药菌17株,与第二季度相比减少3两株。
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见表6表6 神经外科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细菌种类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铜绿假单胞菌 6 8 8肺炎克雷伯菌亚种 5 8 5 大肠埃希菌0 2 4鲍曼不动杆菌 2 0 0粘质沙雷氏菌0 1 0阴沟肠杆菌0 1 0合计13 20 17 2.ICU多重耐药菌分布:本季度ICU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0株,与第二季度3株相比增加7株。
这10位病人多因脑出血、颅内占位及外科手术后转入ICU,病情较重。
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见图4图4 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六、存在问题: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多是经验性用药;未及时送检相应标本,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2.接触隔离医嘱未及时开出,耐药病程记录太过简单,甚至有个别科室在接收到多重耐药菌病人药敏结果后,仍未变更抗生素使用。
3.交接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晨会交接班无记录;特别是病人转科、外出检查、手术时未履行告知制度,不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4.个别科室观念淡漠,对多重耐药菌认识不到位,对多重耐药菌定义模糊。
5.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致使耐药菌随着医务人员的手传播。
6.病人使用的低中度危险性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未专人专用,且病人使用后,消毒不彻底。
7.护工、保洁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周围环境消毒执行不到位。
8.对患者、家属及陪伴人员宣教不到位。
七、整改措施:多重耐药菌防控如何“标本兼治”(一)治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产生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