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与卡片分析法

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4月/20日/第004版科普家园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与卡片分析法王振宇卡片时于研究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很重要,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发明创造也同样重要。
运用卡片分析法取得重大成果的最著名的事例。
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率。
1869年,为了研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将搜集来的各种元素的名称写在纸上,并记下它们的原子量和基本性质,把相似的元素和相近的原子量排列在一起:他又从最小的原子量开始选取元素,并把它们按原子量的顺序排列,经过分析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的性质存在着周期性,从而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根据周期率编制了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卡片分析法的基础是要有卡片。
卡片大小自便,扑克牌大小也可,稍大也可,能在上面记录信息即可。
卡片上面都记录什么呢?以下方面可供参考:突然涌现的想法:由谈话、读书、观察等产生的设想或注意到的问题;图书、杂志、人名、地址、电话号码;被记述或证实的信息;从智力激励法等创造性开发会议中产生的新设想:有关行动计划。
的基本设想:使数据系统化的各种形式:发现数据存在的场所、收集的来源以及技法;数据的种类:意想不到的偶然事件;从大脑中一闪即过的有创意的新设想,等等。
卡片分析法是一种发挥综合思维作用的方法,通过将所得到的记录有有关信息或设想的卡片。
进行分析,进行整理排列,以寻找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新设想。
该法作为分析整理资料获得启发的有效途径,可用于解决问题的各个阶段中。
在分析中要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种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综合不是主观地、任意地把对象的各部分捏合在一起,也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不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
它不是抽象地、从外部现象的联结上来认识事物,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在总体上相互联结而又矛盾的特殊性,研究这一矛盾怎样制约着事物丰富多彩的属性,怎样在事物的运动中展现出整体的特征。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化学发展到18世纪,由于化学元素的不断发现,种类越来越多,反应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化学家开始对它们进行了整理、分类的研究,以寻求系统的元素分类体系。
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前对元素分类的研究⒈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
他把已知的33种元素分成了气体元素、非金属、金属、能成盐之土质等四类。
但他把一些物,如光、石灰、镁土都列入元素。
⒉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Dobereiner,J.W.1780-1849)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54种元素中有5个相似的元素组,每组有3种元素,称为“三元素组”,如钙、锶、钡、氯、溴、磺。
每组中间一种元素的原子量为其它二种的平均值。
例如,锂、钠、钾,钠的原子量为(69+39.1)/2=23。
⒊1862年,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多(Chancourtois,A.E.B.1820-1886)绘出了“螺旋图”。
他将已知的62个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次序排列成一条围绕圆筒的螺线,性质相近的元素出现在一条坚线上。
他第一个指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⒋1863年,英国的化学家纽兰兹(Newlands,J.A.R.1837-1898)排出一个“八音律”。
他把已知的性质有周期性重复,每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
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869年3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公开发表了论文《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列出了周期表,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他在论文中指出:“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无素的某些同类元素将按他们原子量的大小而被发现。
”1869年12月,德国的化学家迈耶尔(Meyer,J.L.1830-1895)独立地发表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函数。
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
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7日诞生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
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化学也同其他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门捷列夫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到人间。
他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们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变得聪明。
门捷列夫的父亲是位中学教师。
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目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
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又患肺结核而死去。
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因而成绩不好。
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
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中学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少年的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
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
由于道尔顿新原于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
化学这一门科学正激动着人们的心。
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他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当门捷列夫展现出才能后,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大学,母亲把家从西伯利亚先迁到莫斯科后又迁到彼得堡,在门捷列夫遭到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拒绝后,最终母亲把他送进了师范学院。
各样元素周期表

汇报人:
推动了人类对物 质世界的认识和 探索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 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形成不同的周期
周期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 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形成不同的周 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化学性 质相似性排列形成不同的族
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化学 性质相似性排列形成不同的族
起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元素周期表 发展:19世纪末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广泛接受 完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更多的元素元素周期表不断完善 应用: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广泛应用
揭示了元素之间 的内在联系和规 律
提供了元素分类 和排列的依据
促进了化学学科 的发展和应用
新元素发现: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元素如第118号元素 新应用领域:元素周期表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新技术发展:元素周期表在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 新理论研究: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发现新元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新元素 应用领域扩大: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理论研究深入: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可能会发现新的规律和原理 教育普及:元素周期表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将会更加广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元素周期表
冶金工业:用于冶炼各种金属 如铁、铜、铝等
电子工业:用于制造各种电子 元件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等
核工业:用于制造核燃料和核 武器如铀、钚等
化学领域:用于预测元素性质、化学反 应和物质结构
物理领域:用于解释元素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质结构
生物领域:用于解释生物分子的结构和 功能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一项重要的工具,由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并发表。
它是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和排列,使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合价和周期性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进行介绍。
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通常采用长表式和简化式两种形式。
长表式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逐个排列,同时标注着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名。
而简化式则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组,以便更好地显示元素的周期性特征。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主周期,而在主周期下方的两行称为辅周期。
每个周期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且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元素周期表的主要价值在于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金属区、非金属区和类金属区等。
其中金属区域包括一至三族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而非金属区域包括氢、卤素和稀有气体等元素,具有不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类金属区则处于金属和非金属的过渡地带,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性质。
此外,元素周期表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元素,如稀有气体、过渡金属和内过渡金属等。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族,具有低反应性。
过渡金属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四至十一族,具有多种化合价和复杂的反应性。
内过渡金属则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下方两行,具有较强的金属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概念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周期性、原子半径、电子亲和力和电负性等。
周期性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性质随周期变化的规律。
例如,原子半径随周期增加而减小,电子亲和力随周期增加而增大。
而电负性是指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是描述化学键极性差异的重要指标。
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
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
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
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
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
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摘要: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与发展,是化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促进了化学体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体系的形成,是化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人的艰苦探索与后人的修改完善,而在这其中门捷列夫对于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的贡献一直受后人称颂,本文中将对元素周期律形成的历史背景,门捷列夫对其的最初想法,研究进程,不断修正至最后形成较完备体系的过程进行陈述,以及对他在元素周期律研究上所体现出的思想方法和探索精神进行深一步的挖掘。
关键词:化学,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思想方法。
一、引言门捷列夫的一生是伟大的,仅一项元素周期律的最初确立就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但这一过程必然是艰难困苦的,而且难以用几个词语概括,期间有着难以计数的实验,大量的资料积累,不断地思考挖掘,反反复复地进行枯燥乏味的事情,正是有门捷列夫自身有的素质,不懈的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终于获得了成果,下文将对门捷列夫对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进行陈述。
二、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19世纪初,自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以后,人们对化学元素的概念更加清晰了。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解决了之前因分不清分子和原子而造成的各种矛盾。
经过将近50年的反复曲折,19世纪60年代,物质的原子一分子论终于获得公认。
到1869年时,已经发现的元素达到了63种。
到19世纪中叶,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感性材料,同时,19世纪上半叶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三项重大发现,又从思想上促进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的分类方法,把三种性质相似的元素划为一组,把十五种元素分为五组:铿、钠、钾; 钙、锶、钡; 磷、砷、锑; 硫、硒、碲;氯、溴、碘。
发现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约等于前后两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62年,法国化学家和地质学家尚古多按照原子量由小到大递增顺序排列了一个“螺旋图”来表现元素周期性,他将已发现的元素绘在一条带子上,然后将这条带子缠绕在一根柱子上,如果垂直地从上往下看,就会发现这些元素之间有某些相似的性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第一张元素周期 表是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于1869 年绘制完成的。 他将元素按相对 原子质量由小到 大排列,化学性 质相似的元素放 在一个纵行。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依原子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 编号叫原子序数。
七个横行为七个周期
周期序数 = 原子电子层数 第1周期 2 种元素 短周期 (3个) (2)周期的分类 第2周期 8 种元素 第3周期 8 种元素 第4周期 18 种元素 第5周期 18 种元素
(若排满也 是32种)
第6周期 32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第7周期 26 种元素
长周期 (3个)
三长三短一不全
(二)卤族元素
Br2 I2
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递 变 性
颜色
F2 Cl2
状态
熔沸点 密度
相 似 性 都有颜色 熔沸点较低 不易溶于水(除F2) 易溶于有机溶剂
气
浅 → 深 低 →
小 →
→ 液 → 固
Br2
I2
高
大
注意:溴、碘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Br2 I2 水溶液 黄(稀)→ 橙色(浓) 深黄(稀)→褐色(浓) 油(CCl4、苯等)溶液 橙红色 紫红色
(2)卤素与水反应
与水反应 F2 Cl2 Br2
剧烈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 2F2+2H2O=4HF+O2
与水缓慢反应 Cl2+H2O=HCl+HClO 与水反应更弱 Br2+H2O=HBr+HBrO 与水只微弱反应 I2+H2O=HI+HIO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小故事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不得不说的故事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

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1]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原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门捷列夫第一份英文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9种元素。
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例:Cl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同位素的相对原 同位素 子质量(Mi)
35 17 37 17
丰度(ai) 75.77%
24.23%
Cl Cl
34.969
36.966
Cl元素相对原子质量=M1×a1 + M2×a2
= 34.969×75.77% + 36.966×24.23% = 35.453 Cl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A1×a1 + A2×a2 = 35×75.77% + 37×24.23% = 35.485
Rb
Cs
与H2O反应
剧烈, 生成H2
更剧烈, 轻微的爆 遇水立即 遇水立即 炸,生成 燃烧,爆 燃烧,爆 生成H2 H2 炸 炸
结论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 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
③碱金属物理性质
元素 名称 锂 钠 钾 铷 铯 元素 符号 核电 荷数 颜色和状态 密度 g/cm3 0.534 0.97 0.86 1.532 1.879 熔点 O C 沸点 O C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 递增 试从卤素的原子结构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②卤素的化学性质
1)卤素与金属反应
2Na+X2=2NaX
X=F、Cl、Br、I
2)卤素与氢气反应
名称
F2 Cl2 Br2 I2
反应条件
冷暗处爆炸 光照或点燃 高温 高温、持续加热 缓慢进行
方程式
H2+F2====2HF H2+Cl2=====2HCl H2+Br2======2HBr H2+I2======2HI
门捷列夫与1869年化学元素周期表ppt讲解稿

第一张:主题解释1869 1871 1879 1906(序章发展高潮反思总结)第二张:1869年俄国化学家Mendeleev在元素研究中,将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使其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成为元素周期率,其表格形式称为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在从前,人们一提到化学元素周期表,马上就联想到俄国化学家Mendeleev,甚至有些时候,人们干脆就把二者连在一起,称之为门捷列夫周期表。
其实,第三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门捷列夫既不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也不是诸多制表人中的最优秀者,他只是制表次数最多和享有的声望最高。
第四张:这些是门捷列夫的前辈们,时间皆早于门捷列夫的1869年。
第五张:周期王国第一位制图人德国化学家约翰德贝赖纳于1817年提出的元素三元组合。
第六张:这是由法国地质学家贝古耶德尚库尔托伊斯于1862年提出的第一个总体模式第七张:英国化学家John Newlands于1864年提出一种更好的排列模式,每8个元素出现一次性质上的“和声”。
第八张: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德国的朱利叶斯洛萨尔迈耶证明,元素的相互形成化合物的能力随原子量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这些照片和资料都来自书中,网络上很难找到有关以上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的资料。
若不是为了课题去查书,我可能至今还认为Mendeleev首创化学元素周期表。
第九张:据说,门捷列夫在撰写化学教科书时,打了一个短暂的瞌睡,梦中还为解决元素排列问题而冥思苦想。
醒来,他立刻按照梦中假想的最后模式,匆匆地画下了他的元素排列草图。
第十张:1869年2月,俄国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捷列夫发表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出现周期性变化。
他把自己制作的能反映这种规律的无框架式元素表称为元素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具体制作过程:Mendeleev按原子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元素,发现它们的性质有着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演变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演变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成就,它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展示了所有已知元素的属性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演变,展示相关的历史和重要里程碑。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9世纪初,化学领域充满了对元素的研究和发现。
化学家们发现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当时尚无系统的方法来分类和组织这些元素。
直到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基于元素的原子质量进行排列,并将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一起。
他的表格包含了当时已知的63个元素,并预测了未被发现的元素的性质。
门捷列夫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对元素的研究,并为后来更完整和准确的周期表奠定了基础。
二、元素周期表的演变1. 托德-巴里表格1870年,英国化学家亨利·格温特·托德和约翰·亚历山大·巴里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新的元素周期表,即托德-巴里表格。
他们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将元素进行了分类,但仍然使用了原子质量作为排序依据。
2. 梅耶表1889年,德国化学家朱利叶斯·梅耶提出了一种新的元素周期表,即梅耶表。
他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进行排列,即根据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质子的数量。
梅耶表对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元素周期表20世纪初,英国化学家亨利·莫泽利通过对元素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即电子壳层结构。
这一重要发现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莫泽利根据元素的电子壳层结构重新组织了元素的排列方式,将元素按照电子壳层的填充顺序进行排列。
这一布局方式更准确地反映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性规律。
随后,美国化学家伊万·尤里耶维奇·彼得罗夫也在1905年独立提出了类似的元素周期表。
现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同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周期表中每一水平排列的元素被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垂直排列的元素被称为一个族或一个组。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简介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提供。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
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
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
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
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如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
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
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
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
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
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下面是为你搜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学科的依据,也是很多化学家进行实验和化学研究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元素周期表真正把化学这门学科发扬光大了,门捷列夫本人也给世界的自然科学发展带来了太大的贡献,其实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在一个偶然的环境下发现的:
他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原子量写在一张纸上,企图查找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把它们反复排列组合进行各种猜测,最后发现了原子是按照元素周期规律排列的,就是因为这个元素周期规律才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就告诉以后的科学家,如果把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周期性,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来源,也是制定元素周期表最大的依据。
再后来一个个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性,也证明了门捷列夫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的正确性,后世的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表找寻新的化学元素就变得非常容易。
可以说如果没
有门捷列夫世界化学的发展至少要倒退很多年。
门捷列夫的成就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一还是元素周期表,毕竟它的发现对于化学的发展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他将那些令人头疼的元素以一定的规律驯服在一张表上,给人们后面的学习、研究都带来了方便,而且还预测了一些没被发现的元素。
他对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的总结,为后来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这些贡献和成就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所以这必然要作为第一点来说。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二,其实还是与化学有关,毕竟他一生的主攻方向就是化学。
所以他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规律,其实他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被第一个成就的光芒盖住了,所以对它的介绍就比较少。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三,他是个多才之人,在实验研究这一点上涉及的东西很广泛。
除了和化学有关的东西之外,他对其它的一些定律也很有研究,例如,气体、气象、度量衡等等方面。
门捷列夫简介门捷列夫全名是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俄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1834年出生于俄国的西伯利亚,在具体一点就是托波尔斯克市,
他于1848年的时候,进入彼得堡专科学校进行学习。
后来又于1850进入彼得堡的师范学院进行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化学。
他在1855年拥有了教师资格,同时还获得了一个金质奖章。
毕业后的他成为了敖德萨中学的一名教师,一般来说应该是教授化学的老师。
他在毕业之后没有因为有了工作就放弃了学习,他一直都在准备
着,在1856年他获得了较为高级的化学学位,1857年的时候就凭借此学位成为了彼得堡大学的一名副教授。
他仍然是不满足的,所以在1859年的时候,他又抓住机会,去德国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
1860年,他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参加者都是与化学有关之人。
第二年他开始从事写论文工作。
他在期间又相继成为几个学校的教授。
1865年的时候他成为了博士。
1867年成为化学研究室的室长,1893年又成为了度量局局长。
1907年的时候,由于患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