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2022《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阅读报告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阅读报告林教授的这本书的书名高度概括了本书内容。
针对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他从中国发展战略以及经济改革方面分析,主要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如何改革以及改革遇到的问题等。
为了解释这几个问题,战略和经济体制的梳理成为作者叙述的重点。
在战略和体制的梳理之中,本书又对微观经营机制、资源的配置机制、宏观政策机制做了详细的解析。
在沿着时间线对改革做出纵向比较的同时,作者又将这些改革与同一时间点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或改革做出比较,总结出中国改革的道路和一些经验。
从中国依据现实情况,以重工业优先为发展目标,推行赶超战略以及建立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地激活市场活力进行微调的改革,到最后全面地深入到每个领域和层面进行改革、推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者都有详实的历史证据和理论佐证。
1传统经济体制之所以有改革,必然是有一个弊病诸多的体制作为前提。
而这个体制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弊病呢?建国初期的体制,作者称之为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而形成该体制的起点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增长目标。
由于建国之初中国领导人迫于国际上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以及自身需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选择了与前苏联类似的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发展得靠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要素)、重工业设备。
首先,对资本要素的要求有两个:一是量够大,二是够便宜。
而在那个时期,资本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市场形成的资本价格(也即利率)也高。
因此中央形成了金融垄断,保证了中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能够吸纳全国的存款。
并且中央调低了利率,使资本不再昂贵。
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也由中央压低成本(工资),保证了重工业生产的低成本。
其次,对重工业设备而言,我国由于缺少先进技术,必须从国外购买。
建国初期,国家创汇能力低,且市场调节的汇率过高(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不利于重工业部门发展。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_2022年学习资料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原有体制内部的不-是硬性,而走出“活乱”循环的关键在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并从根本上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微观经营层次自主权的增加,自由处理的产品和留利增加,必然要-求在资源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但 由于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改变,保护在赶超战略下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目标没有根本改变,所以为推行这种 略所制定的低利率、低汇-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工资等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严重滞后-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 制度改革。在这个宏观政策环境约束下-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必然是采取一种双轨制的形式:在资源配置-机制上形成 产品和要素的两种价格、两种市场并存;在微观经营-体制上则形成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和面对市场的双重行为:在衔接 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的管理体制上也形成了“管死一块、-放活一块”的双重职能。在低利率的宏观政策环境下 一放松信贷-管理,企业就出现投资冲动,而且企业争取资金不完全靠效益竞争,-而是靠寻租,它们与旧体制的一些因 相结合,就产生了以通货膨-胀、瓶颈制约和腐败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或“活乱循环”。在宏观政-策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 况下,应付这种经济周期的办法就是采用-旧的治理手段,进而导致传统经济体制复归。“一收就死”食醋安-通经济体 复归的必然结果;效率与速度的要求便又被突出出来,-于是再一次被放开。
除了发展中的周期波动和改革的这种循环往复,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尚有: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 迟不能奏效。-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最典型形式是实行承包制。国家在没有根-本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条件下 仍然要依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保护,低利率、低汇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政策就不能改变,-其分配也就仍然要借 于传统的资源配置制度,因而企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要面对计划,而不是市场。承包制并不能完全改变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而是诱发企业想方设法的争取尽可能多的计划-内分配的低价资源合金可能小的计划销售指标。由于在承包制 企-业最关注的并不是提高效率和创新产品,因而在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成长的条件下,大中型国有企业相对效率下降 日益丧失竞争力。-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体制下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 征的宏观政策环境仍在作祟,致-使由现存的价格体系所形成的地区“经济上”的相对比较优势和该-地区“资源结构上 的相对比较优势相背离。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国际上有“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之说,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教授所著《中国的奇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解释的历史时期是1998年之前,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潜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必将失败。
在书中,作者主要解答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问题?三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四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林毅夫教授在书的结尾,以总结的方式分别给出了答案。
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经济体制内部的不配套,而走出“活-乱”循环和解决其他诸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使“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形成新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之间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林毅夫教授在书中倾向于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原因,这个问题可能要进一步探讨。
讲演者小传林毅夫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日期:2007-11-04 作者:邓一婷 来源:文汇报讲演者小传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有著作10余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马歇尔讲座(MARSHALL LECTURES)今年10月31日和11月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做2007-2008年度的讲演。
久负盛名的“马歇尔讲座”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立者、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名字命名的。
马歇尔于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学院,从1885年开始担任剑桥大学第一任的经济学讲座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
“马歇尔讲座”始于1946年,该讲座每年从全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包括G缪达尔、庇古、T帕森斯、雷蒙阿隆、库兹涅茨、索罗、阿罗、卢卡斯、阿马蒂亚森、斯蒂格利茨等,其中的14位在后来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教授是走上这个世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马歇尔讲座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来这里讲演对我来说是特别荣幸。
我1984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卢卡斯也被邀请去做“马歇尔讲座”。
他用了一个学期时间,一方面读文献,另一方面和我们讨论准备些什么,同时听我们对他思维方式、建模方式的意见。
(完整word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也维持了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同样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揭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神秘面纱。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与“后果"赶超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形象概括,其本质是一种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旨在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品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
重工业优先发展则是这种战略的必然阶段即次级进口替代阶段。
因此,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本质上是同一种发展战略。
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型战略。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
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态势要求中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迫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人和专家,似乎从前苏联的建设经验或中国的现实中悟出了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因而发展重工业可以克服当时农民占人口绝对优势比重,极度贫困使他们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这一条件的约束,从而超阶段实行工业化建设。
(二)赶超战略的“后果"1.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
林毅夫:中国奇迹
2008年12月30日09:12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在世界舞台上,他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世界银行之所以选择林毅夫,正是看中了他的中国背景。CFP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洪发自华盛顿 谈话中,他办公室的灯光不时自动熄灭,提醒他:这早已到了该离开的时间。而他重新将灯打开,继续与本报记者在华盛顿一栋大楼里的对话。
每次见面,他总是很忙,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以至于面对面坐下来进行一次约定的采访,只能将时间定在下班之后。
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可能也是之前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他难以想像的。
但是与一个已经56岁的人面对面,你丝毫感觉不到他的疲倦。
这就是林毅夫,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的答案,是尊重各方观点,让他们共同应对危机;同时,他自己身先士卒。
和他见面时,他刚刚从多哈回来。在5月底正式就任首席经济学家后,林毅夫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加纳、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还到德国、日本多个发达国家进行了访问。
尽管几乎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仍感叹,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感觉时间不够,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而世行的成员国则有180多个。具体来讲,“最大的难题,我想还是怎么样去了解每个国家,去真正地站在那个国家的立场,看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日益肆虐时,在他发起下,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成立了首席经济学家联席会,共同协商应对当前危机。
把祖国留在心中
尽管身在国外而且异常忙碌,但林毅夫依然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在9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当时一些国内人士要“抄底华尔街”的论调,他非常清醒地指出,抄底华尔街,尤其是抄底华尔街一些金融企业,中国并没有优势。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等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相矛盾,不可能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推动重工业发展,因此就需要政府出面,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
在这样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源就要通过高度集中地计划渠道进行配置,从而继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之后,在逻辑上便导致了高度集中地资源计划配置制度。
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形成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相配套的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至此,这种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形成。
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一切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中国在整个8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在沿海省份,更是保持高达12%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70年代末,对高度集中和低效率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有企业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的各种改革,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存在。
在对高度集中地计划配置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逐渐调整或部分放开了对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控制。
对外是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允许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活乱”循环:当体制约束过死时,经济缺乏活力,劳动不足,经营效率底下,增长受到抑制,形成“一统就死”的局面,而为提高激励和效率采取一些放权让利的改革手段后,往往会起到激活经济的效果,增长就会加快,即所谓的“一放就活”。
但随着经济活力的增强,传统经济体制内容各个组成部分的不适应性增强,经济运行总的无序化加剧,形成“一活就乱”。
为了治乱,只好采用加强计划统制的老办法,即所谓的“一乱就收”。
掌有资源配置权力的政府官员,靠各种不正当手段去追求这种价差(计划内取得的低价资源到市场高价卖出而获得的价差)的活动,就是所谓“寻租”(rent seeking)行为。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一部有水平的理论著作经过五、六年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及一年多埋头写作,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学者,把他们的新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以下简称《奇迹》;凡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献给读者。
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获益匪浅。
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迹》提出和讨论的是有关经济发展、国家兴衰的重大论题。
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
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
提出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其意义可想而知: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中国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其次,《奇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实。
由于作者明确提出和紧紧抓住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而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由于选择和实行这一战略的要求而内生地决定的,其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在全书中把自己的理论逻辑贯彻到底,因而,不仅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巧妙结合。
充分显示了作者札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
这一点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不曾达到的。
与《奇迹》的分析比较起来,那些就事论事地描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空泛地、一般地讨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再次,理论并不深奥,它是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理论的简洁性、权威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只有既能解释许多不同种类的事实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才是令人满意的理论”(奥尔森,1982),《奇迹》一书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和特色。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也维持了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同样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揭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神秘面纱。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与“后果”赶超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形象概括,其本质是一种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旨在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品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
重工业优先发展则是这种战略的必然阶段即次级进口替代阶段。
因此,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本质上是同一种发展战略。
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型战略。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
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态势要求中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迫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
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人和专家,似乎从前苏联的建设经验或中国的现实中悟出了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因而发展重工业可以克服当时农民占人口绝对优势比重,极度贫困使他们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这一条件的约束,从而超阶段实行工业化建设。
(二)赶超战略的“后果”1.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
实施赶超战略的难题是怎样动员资源来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发展。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千人演讲全文)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
——比尔·盖茨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尊敬的陈总、王社长,各位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是当当第九届书香节的第一讲,也是北大博雅讲坛的第一讲,同时也是2015中国高端论坛的第一讲。
我希望在这个第一讲的时候,探讨一个比较严肃的课题,就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经济奇迹,到底有没有一般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在1978年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那时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国家。
从统计数字来看,1978年的时候按照当时美元汇率来计算,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
而那时候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国家,而且是撒哈拉沙漠以南,把南非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排除出去的那些国家的平均数,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因为当时他们的人均GDP是492美元,我们只有155美元。
在1978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不仅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内向型的国家。
当时我们的出口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7%,我们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8%,整个中国大陆的贸易总额是206亿美元。
当时我们台湾一个省的出口加进口的贸易总额就达到了232亿美元。
但是从1978年年底开始,一件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平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7%。
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
可以说,这个高速增长任何人都没有预计到。
即使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定下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2%。
当时我在北大读研究生,对这样的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我当时是很难相信的。
因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叫自然增长率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除了在战争以后的复苏,或者是在自然灾害以后的恢复,是不可能以7%的增长速度持续一段时间的。
林毅夫_中国奇迹_的经济学解释
厉以宁: 现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弊大于利
厉以宁曾说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退 出的机制, 在两会之前不能变。现在两会已经开幕, 他是否觉 得中国已经到了退出刺激政策的时机了呢? 厉以宁表示,他发表这个观点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刚开 始走出低谷,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巩固, 需要观望一段时间, 看看物价上升的情况。现在看来, 还需要 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现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回升的速度还是 比较缓慢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们石油的价格还没有上 去, 一直徘徊在 ." 多美元左右。石油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标 志,石油价格没有上去,表明了西方经济的复苏比原来设想 得要慢一些,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就小。中国现在的物价主要 还是由国内投资过旺引起的, 而不是国际输入造成的。 “另外,我们发现,虽然中国企业的订单有所 厉以宁说: 增加, 但这主要是企业恢复库存量所致。究竟能持续多久, 还 需要再观望一段时间。 ” 厉以宁表示,现在大家担心物价上涨最快的主要是房价 的上涨。而购房本身一直就是一种消费行为。因为购房后要 还债, 就必须减少消费。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一部分有钱人购 房后, 会继续买家具等消费行为,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购房 后就留下了大堆债务, 就不敢消费了。 “所以说, 现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是弊大于利。完全退 出经济刺激政策, 还需再观望一段时间。经济学不是算命的, 但是我可以说,至少还需要到今年第三季度以后再看看是否 可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 厉以宁说。 记者 陈叶军 / 本文来源: !"#" 年 % 月 0 日人民网 1 / 责任编辑 汪 冰 1
!
理论导报 !"mp;()*+,-+,
“中国奇迹” 林毅夫: 的经济学解释
在过去的 %" 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非凡,只有用 “奇迹 ” 才能描述这一成就。%" 年中, !""" 多万人口摆脱了贫 困。中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最大 的贡献。 我想探讨的问题是: 为什么中国自 #2.2 年改革以来, 能 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在改革前的 %" 年里中国没能 取得类似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其他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经济 体或非社会主义经济体,无法实现类似的成就?我们能否从 中国的发展和转型中归纳一些经验,供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参 考以实现类似的经济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自工业革命以来,任何经济 的持续增长都依赖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 #2.2 年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后发国家,具有后发优 势。观察中国在 #2.2 年后的增长轨迹, 能看到中国是利用了 后发优势,降低了创新成本,并逐步实现了目标—— — 技术升 级、 产业升级、 社会与经济体制升级。 那问题在于,中国的这种后发优势的潜力 #2.2 年以前 我 就存在, 为什么 #232 年至 #2.2 年中国经济发展那么低迷? 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不知道如何利用这种潜力。因为新中国第 一代领导人是革命家,希望将中国迅速转变成为一个现代化 的国家,试图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与高收入国家相似 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而农业经济的禀赋是 劳动力富集但资本稀缺。所以,政府想要支持发展的行业恰 好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与竞争的市场中,这 些行业不具自生能力,所以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价格扭曲手 段, 保护、 补贴它们, 这些扭曲产生了短缺, 政府又利用各种 行政分配手段为这类企业动员资源。通过这些手段,政府的 确可以建立起优先发展的行业,但是整个经济的资源被错配 且激励机制被抑制。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改革经济体、转型经济体经济表现不 佳呢?在许多国家改革的初期,它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价格 扭曲是内生的,因为这些手段是为了保护优先发展行业里没 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并且, 如果立即把这些扭曲手段取消, 那 么这些优先发展行业很快就会瓦解。这样无疑会加剧失业与 社会不满、 就 4*5 的衰减。一些国家为了避免这些社会问题, 继续通过更加隐蔽的手段来补贴这些企业,而它们的效率也 “双轨制 ” 就越来越低。但中国认识到了这一点, 采取了一种 方式。一方面,中国继续给重点行业中不能自生的企业提供 过渡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在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 如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放开行业准入。因此,中国能同时实 现稳定与强劲的增长。增长又逐步为中国改革那些没有比较 优势的行业创造了条件。这样中国逐步迈向了市场经济。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实现同样的 成就? 答案显而易见, 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同样的机遇。 中国 在这方面能够提供一些经验: 即一种渐进、 双轨的方式。私营 企业的进入与外商直接投资会带来一个动态进程,来逐步改 革那些老行业。我认为它们也能够在转型过程中取得成功。 我希望, 这就是中国能够贡献给世界的, 那就是对现代化挑战 的理解, 对转型与改革挑战的理解。 (作者: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 (本文来源: !"#" 年 % 月 0 日人民网 ) / 责任编辑 汪 冰1
《中国的奇迹》书评【精选】
《中国的奇迹》读后感1.书籍简介中国经济在20多年的改革中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预测,21世纪中国将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
本书以诱发性制度变迁理论为框架来分析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认为,本书对渐进式改革如何在中国进行的描述令人信服。
2.作者简介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8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97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3.读后感每一个国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妥善利用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最佳途径。
本书的书名叫《中国的奇迹》。
想读懂这本书,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奇迹。
如果一个人会跑,这不算奇迹,但如果一个人会飞,这就是奇迹了。
也就是说成为“奇迹”的首要条件是异于“正常”。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连续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这确实很惊人,但在西方人眼中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一直以来,西方学界才有不少人持有“中国崩溃论”。
要搞清楚中国经济不正常在哪,得先说一下“正常”版本的发展攻略——“华盛顿共识”了。
这个词是在1989年出现的,是当时美国学界针对东欧和拉美国家提出的十条政策建议,包括金融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外国直接投资的壁垒等。
相对于“华盛顿共识”,另一个词你肯定更熟悉,那就是“休克疗法”。
当时西方学界认为计划经济下的所有经济制度都不可取,应该用“华盛顿共识”进行颠覆式改革,用西方经济模式一次性的替代原有经济模式。
在西方学界看来,渐进式改革会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扭曲,导致经济发展最终崩溃。
可事实却很打脸,实践“休克疗法”的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不仅没有绝地重生,反而经济普遍崩溃停滞,政治危机不断出现。
湖北省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湖北省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一上·赣州期中)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比如汤显祖、张耀祖、许敬宗、伍光宗等人名就深受某一制度的影响。
该制度是()A . 王位世袭制B . 分封制C . 宗法制D . 科举制2. (2分)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这一现象表明A . 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B .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 . 农村集市开始出现D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2分)(2018·天津)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 .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 .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 .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4. (2分) (2017高二下·玉溪期末) 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
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B . 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C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D . 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5. (2分)右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汉字②它是中国书法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①②④D . ②④6. (2分)普罗泰格拉认为,人其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价值,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第一篇: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ZQ学长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说你可以把它当中国近现代史来读,应该很有意思,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那天拿着写有书名、作者、检索号的小纸条,第一次穿梭在图书馆一楼找书,以往都只是看看三楼的书。
当这本小黄皮书印入眼帘那一刻,还是着实兴奋了一把。
就用这本书,开始我真正经济学的学习吧。
所以,这本可以当历史来读的经济学书籍至少让我这个在大四才开始想去真正了解我的专业的人来说,还是一个很符合我口味的开始。
读完了,就想写点读后感吧,还不能算作评论云云。
这本书是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
林毅夫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人,从台湾游到大陆的学者。
本书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内生地形成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从保家卫国自力更生的角度,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读后感《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但是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设备且产业周期长,见效慢,这与当时中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不相符。
为了达到优先发展的目的,便不得不采用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
然而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并未实现赶超战略,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远。
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
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微观的放利让权开始,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在“交满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的便可以归于自己”的政策下大大提高了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同时,随着资本的慢慢累积,需要资金较少而应用劳动力较多的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
在城市,国有企业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企业也取得了部分资源的配置权。
伟大的奇迹祖国的发展
伟大的奇迹祖国的发展伟大的奇迹祖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发展之路可谓令人刮目相看。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困难之后,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强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教育和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祖国的发展。
经济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快速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都保持在世界排名前列,人均收入也显著增加。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给国内带来了繁荣,也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和月球探测器。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
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育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许多高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
环境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了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做出了努力。
伟大的奇迹祖国的发展没有辜负亿万中国人民的期望。
通过经济、科技、教育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中国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希望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能够继续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全球的繁荣和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究我国经济腾飞之路
学术论坛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20.11.163探究我国经济腾飞之路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宋星滺摘 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在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道路,积累了中国经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砥砺前进。
1978—2018年这40年来的发展被视为“奇迹”,这一奇迹的发生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经济上从1978年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随后蔓延到企业改革和对外贸易发展。
改革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逐步健全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也推动三大产业逐渐协调并不断壮大,增进外贸体制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党的领导 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6(a)-163-02历史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学习历史能让我们懂得当今中国所处的方位,厘清我们走过的足迹,以及找到未来中国崛起的方向。
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来,中国发展成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贸易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
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了50多倍。
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1.8%上升到16%。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30%。
中国带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中国经济崛起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对了什么?中国的成功有没有可复制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答案莫衷一是。
一种说法是,中国因为实行了对外开放,搞了市场经济,界定了私有产权,从而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又拥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所以很容易实现追赶,这些说法失于片面。
比中国开放得更早,私有产权更彻底,土地和劳动力也更廉价的国家,比比皆是,但它们却没有实现经济腾飞。
这是为什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华盛顿共识”,给拉美和东欧国家开出的药方,就是彻底的对外开放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林毅夫
No. C199**** ****-5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直到1978年改革开始为止,我国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共同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怎样来总结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尤其是当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经验是否还有普遍意义,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对“东亚奇迹”现有的各种不同解释1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起步的。
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然很低,资本和外汇十分稀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但是,这些经济得以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它们又逐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进入或接近发达经济的行列。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些经济中,高速增长还伴随着收入分配的相对均等、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一系列社会福利指标的提高。
形势与政策 改革开放出硕果 神七飞天扬国威
形势与政策
4、90年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舟”再次点燃中国航天人 的飞天梦
形势与政策
5、21世纪初:载人航天到了收获季节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的成功上天,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飞上 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 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 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形势与政策
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CZ-2E),简称长二捆,是一枚大型两级 捆绑式运载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 的助推器。长二捆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LEO)有效载荷。 配以合适的上面级,可进行中高低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卫星的 发射。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绑技术、 首次研制成功了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我 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形势与政策
改革开放出硕果 神七飞天扬国威
形势与政策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我国的改 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史巨变。改革开放30年 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 乐业。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迎来中国历史 上的空前盛世,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与政策
(二) 神七飞天的意义
《纽约时报》引用一位美国太空史专家 的话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中国已 经加入了一个很特别的俱乐部,在这个俱 乐部里原来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个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一、一部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经过五、六年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及一年多埋头
,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学者,把他们的新著《中国的奇迹:
战略与
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以下简称《奇迹》;凡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献给读者。
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获益匪浅。
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ue004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迹》提出和讨论的是有关经济发展、国家兴衰的重大论题。
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
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
提出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其意义可想而知: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
上也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中国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其次,《奇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实。
由于作者明确提出和紧紧抓住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而扭曲的宏观政策
、资源的
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由于选择和实行这一战略的要求而内生地决定的,其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在全书中把自己的理论逻辑贯彻到底,因而,不仅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巧妙结合。
充分显示了作者札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
这一点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不曾达到的。
与《奇迹》的分析比较起来,那些就事论事地描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空泛地、一般地讨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ue004 再次,理论并不深奥,它是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理论的简洁性、权威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只有既能解释许多不同种类的事实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才是令人满意的理论”(奥尔森,1982),《奇迹》一书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和特色。
作者提出的理论是比较简洁的,其基本结构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主动选择的;作为内生变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是适应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而逐渐形成的;作为参照系的比较优势战略,是实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和体制转轨的目标。
已经出现的增长奇迹,是由于在调整微观经营机制和放松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过去受压抑的部门的增长创造了资源条件;而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改革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的相对滞后;进一步的选择是,以改革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中心,完全抛弃“赶超战略”,加快向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变。
《奇迹》的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中国连续十多年高速增长奇迹的发生,而且也说明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不仅解释了苏联、东欧等主义国家经济的失败,而且也说明了亚洲、美洲一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ue004
最后,《奇迹》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学规范和方法的力量。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定是理性行为假定或最大化行为假定。
作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和企业、家庭和政府都看作是按照经济理性行为的经济当事人,把传统体制的形成和实践,改革措施的实行和结果,都看作是理性的当事人共同选择和相互博弈的必然产物。
由此出发,作者提出和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和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然后用规范的经济学
、严密的理论逻辑以及大量的
材料和历史数据加以实证,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说明了改革和发展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其实,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不是告诉人们某些经济问题的现成结论和一般知识,而是要教给人们正确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进行经济思维的方法论。
读了《奇迹》,读者在这方面一定会有所收获。
\ue004
二、三个理论分析框架的比较\ue004
前已指出,《奇迹》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兴衰,作者们为此提出和构造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在此之前,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外,讨论这一重大主题,并形成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还有两个著名代表:一个是诺斯教授的理论,其代表作是《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另一个是奥尔森教授的理论,其代表作是《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和《国家兴衰探源》(1982)。
三个理论分析框架所依凭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即理性行为假定,所使用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和方法,都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都对这一主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为了推进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笔者想借此对这三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一比较分析。
\ue004
诺斯教授的理论是从考察西方的经济史中得到的。
在诺斯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中,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是两个主要的基石,诺斯教授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的根源,对人类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解释。
\ue004
有效率的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国家的行为选择则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任何一个有
的社会中,不论是否承认财产所有权,都是以某种产权体系的存在和作用为特征,区别在于不同的产权结构在保障个人或集团实施权能和获取利益方面的专一和有效程度不同。
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如果能够明确规定个人的经济自由权利,并对之提供有效的保护,就能减少个人活动和努力的成本和费用,增加获利的可能,使个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
这样就能增大经济激励,使整个社会更富于创造精神,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反之反是。
然而,任何一种产权结构的建立都必须有国家的参与,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博弈过程。
作为一个合法使用强制手段且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机构,国家处于建立和保护产权的地位,国家活动的规模经济特征,使得由其提供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基本规则,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因而,个人要求并愿以一定的权利限制和利益损失为代价,来换取国家的服务;但是,这种代价以不超过建立和行使产权增加的收益为限。
国家既可以此为限,确认个人经济自由权利,建立起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也可以超过这个限度,侵害个人权利,建立一种能够最大化自己的短期利益但却是无效率的产权结构。
国家究竟采取何种行为选择,取决于来自社会和外界的压力和约束,包括作为选民的个人的态度、统治者的国内竞争对手和竞争国家的压力。
至于意识形态,其基本功能是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通过人们对制度公平的认同减少“搭便车”行为。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尼德兰和英格兰的成功以及法国和西班牙的失败,正是由于前者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市民社会,约束了国家的行为,因而建立了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后者出现了国家权力的过分扩张,侵害了个人的权利,建立了无效率的产权,因而在竞争中败北。
\ue004
诺斯理论提供的解释具有根本的性质。
用这一理论来考察中国改革前后的经济发展,仍然可以说明很多重要问题。
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其所以不够理想,其所以未能实现赶超的初衷,就是由于国家当时建立的产权制度,不仅其建立和行使的成本超过了它的收益,而且在于它无法阻止甚至是鼓励了“搭便车”行为。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出现,就是由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