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鼻疔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1.肺气虚寒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学分册
介绍
本文档是关于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学分册的内容。
耳鼻喉科学是一个专注于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领域。
本分册旨在提供针对耳鼻喉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治疗和管理相关疾病。
分册内容
本分册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耳疾病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关于耳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指南,包括中耳炎、耳聋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2. 鼻疾病诊疗指南:提供针对鼻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指南,包括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3. 喉疾病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关于喉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指南,包括声带息肉、喉癌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4. 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关于耳鼻喉科临床实践的指南,包括手
术操作技巧、手术后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指南都是基于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医
生提供科学、规范的临床决策参考。
使用指南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南,在诊
疗过程中遵循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
准确性和效果。
结束语
本文档是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学分册的简要介绍,内容涵盖
了耳鼻喉科学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提高临床决策的
科学性和准确性。
医生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医学知识结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决策。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目录耳鼻咽喉临床诊疗指南 (1)第一篇鼻科学 (1)第1章鼻外伤 (1)第2章鼻外部炎性疾病及皮肤病 (8)第3章鼻中隔疾病 (11)第4章鼻黏膜炎性疾病 (13)第5章鼻出血 (18)第6章鼻窦炎 (21)第7章鼻炎及鼻窦炎的并发症 (37)第8章变应性鼻炎 (42)第9章鼻部神经痛与嗅觉功能障碍 (44)第10章鼻及鼻窦良性肿瘤 (57)第11章鼻及鼻窦恶性胂瘤 (64)第二篇咽科学 (72)第一节咽先天性畸形 (72)第二节茎突综合征 (76)第1章咽部创伤及咽部异物 (78)第2章非特异性咽炎 (86)第3章非特异性咽炎 (87)第4章咽淋巴环的疾病 (92)第5章咽部及颈深部脓胂 (100)第7章咽部神经性及功能性疾病 (109)第8一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16)第9章咽旁间隙胂瘤 (132)第三节喉损伤性溃疡及肉芽肿 (142)第1章喉部非特异性炎症 (146)第2章喉特异性炎症 (154)第3章声带麻痹 (155)第4章喉阻塞 (158)第5章喉功能性疾病 (158)第6章喉部胂瘤 (173)第三篇耳科学 (182)第一章耳先天性畸形 (182)第1章耳损伤及后天性畸形 (184)第2章耳攒伤及后天性畸形321 (188)第3章耳部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203)第4章耳源性井发症 (223)第5章耳部特种感染及慢性肉芽胂 (257)第6章耳部其他疾病 (260)第7章耳肿瘤及瘤样病变 (268)第8章耳硬化症 (278)第9章耳鸣 (291)第11章非耳源性眩晕 (307)耳鼻咽喉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篇鼻科学第1章鼻外伤鼻部临近眼球及颅脑,鼻部外伤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广泛和复杂。
外伤早期(24小时内)多为外伤的直接影响,如出血、骨折、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听力和平衡障碍等;中期(伤后1个月)多为感染和并发症的结果;晚期(1个月以上)多为癜痕狭窄、畸形或功能障碍的后果,如鼻腔狭窄、闭锁、畸形等。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耳鼻喉科鼻外伤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鼻外伤鼻外伤,中医称为“鼻损伤”,多因跌仆、撞击、金刃等钝力或锐器损伤,以致鼻部皮肉受伤破损,甚至引起鼻部骨折或畸形。
若伤后失于医疗,火毒内侵,亦可引起局部红肿化脓。
【诊断】1.钝力损伤,常见鼻部肿胀、疼痛、皮下瘀血,鼻腔出血,甚则鼻梁骨塌陷或歪斜等。
2 .锐器损伤,则见皮肤破裂出血,鼻骨显露等。
3 .损伤后局部感染,则局部红肿、胀痛,发热,甚至化脓。
4 .X线摄片可确定鼻骨有无骨折,骨折有无错位。
5 .损伤后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1.络伤瘀肿鼻部肿胀,疼痛拒按,皮肤瘀斑,甚则瘀肿延及眼眶、颈部,舌有紫气或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举例: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苜、延胡索、郁金各IOg,甘草3g o6 .皮损染毒皮肤破损,渗血或裂开,肿胀疼痛,或皮肤潮红、灼热、化脓,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g,甘草3go7 .鼻骨折损鼻部肿痛较甚,鼻梁凹陷或歪斜,甚则有骨擦音,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祛瘀生新,消肿止痛。
方药举例:活血止痛汤加减。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苜、赤芍、落得打、骨碎补各10g,甘草3g。
4.络伤血溢鼻部破损,蚓血量多,颜色鲜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十灰散加减。
牡丹皮、赤芍、蒲黄、仙鹤草、茜草、白茅根、侧柏叶、藕节各10g。
二、中成药云南白药每服1g,每日3次。
适用于络伤瘀肿、络伤血溢。
七厘散每服1〜2g,每日2〜3次。
适用于络伤瘀肿、络伤血溢。
三七片每服3片,每日3次。
适用于络伤瘀肿、络伤血溢。
接骨丹每服5g,每口2次。
适用于鼻骨折损。
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皮损染毒。
十灰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络伤血溢。
三、局部处理1.鼻部瘀肿疼痛者,可用三色敷药外敷。
2 .鼻部皮肤擦破出血者,应清洗创面,用创可贴或用消毒纱布加压止血,并用胶布固定。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1.引言耳鼻喉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及颅面部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室。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耳鼻喉科临床诊疗工作日益重要,因此制定一份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本指南旨在为耳鼻喉科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全面、规范的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3.临床诊疗指南3.1 耳科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生时间、症状、疼痛程度等。
进行耳腔检查,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观察、听力测试等。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2 鼻科进行鼻腔和鼻窦的检查,包括鼻腔内视镜检查、鼻窦CT等。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鼻腔和鼻窦是否存在异常,如鼻息肉、鼻咽癌等。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手术治疗等。
3.3 喉科进行喉部检查,包括喉镜检查、声带功能评估等。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声带损伤、声音嘶哑等症状。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声带保护、药物治疗等。
4.操作规范4.1 安全操作耳鼻喉科医务人员需穿戴干净、灭菌的手术服和手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原则,如规范使用消毒液、避免交叉感染等。
4.2 仪器设备使用耳鼻喉科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各类耳鼻喉科设备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
在使用设备时,要按照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误操作。
4.3 患者沟通和知情在诊疗过程中,耳鼻喉科医务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告知患者诊疗流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
患者知情后,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减少误解和纠纷。
5.结束语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步骤,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和临床实践的变化。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 梅核气 暴聋 鼻鼽 耳鸣 慢喉痹 慢喉瘖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5)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8)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的门诊患者。
一、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TCD:BRY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ICD-10:J35.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常见证候: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路径治疗时间≤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及扁桃体肥大程度的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咽部常规检查。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介绍
本文档为临床诊疗指南的耳鼻喉科分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
针对耳鼻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以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鼻炎
-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和鼻黏膜
生物组织检查。
- 治疗:主要包括去除致病原、局部药物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
鼻窦炎
- 诊断:通过鼻内窥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鼻窦X线片或
CT扫描。
- 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清除炎症、解除症状、恢复鼻窦排气通
道畅通等治疗方法。
中耳炎
- 诊断:临床症状和体征、听力检查、中耳镜检查等是诊断中
耳炎的基本方法。
-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耳聋
- 诊断:通过听力检查和耳鼻喉科全面检查来确定耳聋的类型
和程度。
-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助听器使用、手术治疗等。
喉炎
-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喉镜检查来确定喉炎的诊断。
- 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语音及呼吸训练等。
总结
以上是临床诊疗指南的耳鼻喉科分册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临
床医生提供一些有关耳鼻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
请根据
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实践使用本指南,对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请遵循医生的
指导,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014鼻疔-中医辨证治疗
3、应注意与鼻疮相鉴别。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鼻孔处皮肤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别。
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热邪毒乘机外袭而致病;或因忽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循经上犯鼻窍而生。若火毒势猛,正气虚弱,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之证。总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消疔散肿。
外治法
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热敷患处。
2、紫金锭或四黄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
3、鼻疔已熟者,可待其自然穿破,也可在消毒后用锋利刀尖将脓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头。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且忌挤压。
1、饮食疗法
(1)绿豆衣芥菜汤:绿豆衣10克。芥菜125克,土获等30克,加水500毫升,煎水饮服。
(2)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煎水代茶饮服。
2、预防调护
(1)戒除挖鼻、扯鼻毛之不良习惯,根治其他鼻病,保持鼻前孔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
鼻疔
【疾病科属】
鼻科
【辨证论治】
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疗疮疖肿,即鼻疖肿。
1、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脓点。
2、检查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顶部可见脓点;严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治法】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l、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黄连15克,黄柏15克,山栀子15克,赤芍15克,。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一般会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四诊合参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介绍中医的诊疗方案。
1.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的炎症疾病,中医常将其归纳为“鼻病”范畴,一般选择以下方案治疗:(1)温阳解毒方:配方包括麻黄、杏仁、赤芍等,具有疏风发汗、开窍通鼻的作用。
(2)温散贾俞方:配方包括半夏、厚朴、甘草等,有祛湿化痰、行气化滞的作用。
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如将研磨成粉末的蒲黄敷在鼻窦区域,有助于疏通鼻窦。
2.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疾病,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黄芩、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窍的作用。
(2)开窍散风方:配方包括防风、白芷、苍术等,有开窍散风、通鼻利咽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吸入,有助于改善鼻炎症状。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肿瘤样增生,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泻火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的作用。
(2)祛风化瘀方:配方包括牛蒡子、桃仁、川芎等,有祛风活血、消散息肉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鼻息肉,针刺鼻部相关穴位,如迎香、曲池、人中等,有助于改善鼻息肉的症状。
4.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感染炎症(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鲜竹叶等,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作用。
(2)温通经络方:配方包括艾叶、香附、柴胡等,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可配合耳穴贴敷疗法,选择适宜的中药贴敷在耳穴位,如古池、尺泽、颞颥等,有助于疏通耳窍、改善中耳炎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耳穴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增强疗效。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治疗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规培考试:中医耳鼻喉科——鼻部常见疾病
规培考试:中医耳鼻喉科——鼻部常见疾病一、鼻疔1、定义:鼻疔是以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若因邪毒壅盛,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陷,可转为疔疮走黄之重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鼻疖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2、诊断与鉴别本病多发于鼻前庭,亦可见于鼻尖、鼻翼等处,主要表现为鼻部疼痛,局部呈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成脓后,顶部有黄白色脓点。
病情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并伴有发热、头痛等。
如疔疮走黄,则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症。
本病应与鼻疳相鉴别,鉴别要点参见“鼻疳”一节。
3、分型论治(1)外感风热主证:外鼻部局限性潮红、隆起,状如粟粒,根脚坚硬,焮热疼痛,渐次疮顶见黄白色脓点,或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2)火毒内陷主证:鼻部红肿灼痛,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头痛如劈。
可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等。
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二、鼻疳1、定义: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痛痒、糜烂渗液或粗糙皲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小儿,可反复发作。
西医学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2、分型论治:(1)肺经蕴热主证:鼻前孔及周围肌肤红肿或糜烂,灼热干焮,疼痛。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泻肺。
方药:黄芩汤加减。
(2)脾胃湿热主证:鼻前孔及周围肌肤糜烂、渗液、结痂、瘙痒,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
伴纳呆,大便黏滞不爽或溏薄,小便黄浊,小儿可见啼哭易怒、搔抓鼻部。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和中。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3)阴虚血燥主证:鼻前孔及周围干燥、瘙痒或灼痛,皮肤粗糙、增厚、皲裂,鼻毛脱落。
伴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大便干结。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医学
21
一 肺肾阴虚
辨证
证候:声嘶曰久,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喉痒, 干咳,痰少而粘。声带暗红,或边缘增厚。 咽喉肌膜干燥暗红,或有少许粘痰附着。 全身可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 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医学
22
二 肺脾气虚
证候:声音嘶哑, 日久不愈,服凉药或遇劳益 甚,上午症状明显,语音低沉,讲话费力。 咽喉粘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松弛无 力,闭合不良。全身症见面色淡白或萎 黄.倦怠乏力.易感冒, 口淡不渴,痰多 粘白.纳减腹胀,便溏, 舌质淡嫩.苔白.脉虚缓。
肺脾气虚
其他: 气滞血瘀痰凝
医学
25
鼾眠
指夜间睡眠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即平 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 数)>5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医学
26
一 肺脾气虚,痰热内壅
辨证
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气粗, 夜寐不实,晨起口干,咳痰黄而黏,便秘, 易汗,乏力。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 滑数。
医学
10
四 痰火郁结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自觉耳内阻塞
感;头昏沉重,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
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医学
11
五 气血亏虚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常在劳累后发生,或伴耳鸣、 眩晕;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 不振,大便溏薄,心悸失眠;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医学
29
。
医学
7
一 风邪外犯证
辨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伴鼻塞、流涕,或有
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疼;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鼻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10.1 诊断依据10.1.1 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
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10.1.2 起病迅速。
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
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10.1.3 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10.1.4 鼻腔检查粘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
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10.1.5 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10.1.6 应与伤风鼻塞、鼻窒、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
10.2 证候分类10.2.1 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
舌苔薄白,脉浮。
10.2.2 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鼻粘膜色淡红。
舌淡,苔白,脉细弱。
10.2.3 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
舌淡,苔白,脉沉细。
10.3 疗效评定10.3.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
10.3.2 好转: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10.3.3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11 鼻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
主要指急、慢性鼻窦炎。
11.1 诊断依据11.1.1 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急性鼻渊伴发热及全身不适。
11.1.2 急性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
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性鼻渊,病程较长。
11.1.3 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耳鼻咽喉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种包括耳鸣、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这些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病的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一、耳鸣耳鸣是指患者出现听觉感觉,但周围环境并没有相应的声音刺激。
根据中医理论,耳鸣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有关。
中医耳鸣的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调理气血、祛痰化瘀。
具体常用的药物有补肝肾的益智、安神草药,调理气血的养血草药,祛痰化瘀的痰湿化瘀草药。
此外,针刺、艾灸等物理治疗方法也可辅助治疗。
二、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鼻炎多与肺热、脾虚湿阻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鼻炎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的板蓝根、蒲公英,利湿化痰的茯苓、半枝莲,健脾和胃的白朮、党参。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常被用于辅助治疗。
三、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窦腔黏膜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鼻窦炎多与鼻腔湿热、脾肾阳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疏通鼻窦、清除湿热、益气温阳。
常用的药物有疏通鼻窦的荆芥、忍冬藤,清除湿热的白薇、薄荷,益气温阳的黄芪、肉桂。
此外,针灸、艾灸、中药熏蒸等物理疗法也可辅助治疗。
四、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扁桃体炎多与肺热、脾虚湿阻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紫草,利湿化痰的白茅根、桔梗,健脾和胃的炙甘草、生姜。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辅助治疗。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主要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诊断和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根据不同病症,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草药、物理疗法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在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中医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代替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鼻疔
鼻疖
1抗生素: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并发症者) 2辨证论治 (1)邪毒袭鼻证
病初起 红肿热痛,粟米样突起 形如椒目 可有全身症 状 舌红苔黄 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
脓成不溃加皂角刺,穿山甲
鼻疖
辨证论治 (2)热毒壅鼻证
红肿热痛,顶有脓点 上唇面颊红肿 全身症状明显 , 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 脉数
蜂窝织炎 炎症扩散---轻症形式
诊断 鼻部皮肤损伤史+鼻部皮肤局限性化脓性病变
鉴别诊断 1鼻部丹毒:剧痛,弥漫性红肿,面部及上唇, (沿淋巴走向)全身症状重
2鼻前庭炎:干痛,鼻前庭弥漫性红肿,糜烂, 脓痂,双侧发病
鼻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十分清楚——鉴别点
鼻疖
治疗 局部治疗 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为主 全身治疗 (热毒壅盛或鼻疔走黄期)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鼻疔
1阐述鼻疖的定义、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2提示加自学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
3自学本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预防及调 护、研究进展。
教学要求
重难点如下: 掌握内容 掌握鼻疖的定义、临床表现、并
发症、诊断与治疗原则。 熟悉本病的病因病理、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答案(B D)
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方法。 了解本病的预防及调护、研究进展。
鼻疖(nasal furuncle)是发生于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皮肤 单个附属器的局限性 急性化脓性炎症。
中医称鼻疔
由于失治,误治,挤压,过早切开,感染循内眦静脉 眼上下静脉扩散入海绵窦,引起严重颅内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鼻疔走黄)
神昏 安宫牛黄丸 抽搐 钩藤 水牛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鼻疔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鼻疔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鼻疔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耳鼻咽喉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鼻疔Bi ding ,nasal furuncle. etc
鼻疔(Bi ding)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等部位,以局部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或有脓点为特征的鼻部疾病。
若因邪毒雍盛,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陷,可转为疔疮走黄之重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鼻疖”属于本范畴。
3 诊断
3.1病史[1,3]
多有挖鼻、拔鼻毛等鼻部损伤史,部分病人可有消渴病史。
3.2临床症状[1,3]
以鼻部疼痛为主,成脓时有跳痛。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周身不适症状。
若疔疮走黄可出现头痛如劈、憎寒壮热,或神昏谵语、烦躁呕恶等。
3.3局部检查[1,3]
鼻前庭、鼻尖或鼻翼处可见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触之疼痛,疖肿成熟后,顶有黄白色脓点。
若疔疮走黄则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
3.4 实验室检查[2]
血象:感染严重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5 需与鼻疔鉴别的病种[1-3]
鼻疳
4 辨证[1-3]
4.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
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继而丘状隆起,状如粟粒,根脚坚硬,焮热疼痛。
疖肿成熟后,疮顶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
可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4.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
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头痛如劈。
可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烦渴引饮、大便燥结等症。
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5 治疗
5.1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消肿为原则。
5.2分证论治
5.2.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推荐级别:E)[4-9]热毒明显,可配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推荐级别:E)[7,9]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若恶寒发热,可加荆芥、防风等以疏风解表。
5.2.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
治法:泻火解毒,清营凉血
主方: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合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加减。
(推荐级别:E)[7,9,10]
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生地黄、芍药、丹皮等。
如出现神昏谵语,可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镇痉息风;若病情日久,气阴耗伤,脉象虚弱,宜用生脉散,以补益气阴。
5.3中成药
5.3.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片、六神丸、三黄丸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推荐级别:E)[9]
5.3.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镇痉息风。
(推荐级别: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