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作者xxxx------------------------------------------日期xxxx《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
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
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近年来,我镇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镇.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或偏远农村地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
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2)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目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组建队伍,做好准备(二)扎实研究,逐步推进1、开展学习厚积淀2、研读教材明线索3、关注课堂重实践4、开展活动促发展。
(三)认真总结,提炼升华八、课题研究成果(一)明确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涵义及其作用。
(二)探索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三个阶段3、掌握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1、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参考文献附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南平师范附属小学数学课题组刘德美执笔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做好学习、研讨与实践,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课外环节加以渗透,使学生经历启蒙、形成与应用阶段,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发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由于教师独立钻研教材,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结合教学加以渗透的能力较弱,加之《标准》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落实。
(二)从目前教材编写的状况看:体现新标准理念的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这是一条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教学中要予以渗透。
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doc
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doc第一篇: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doc 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我组承担的溧阳市级课题《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自2012年9月起,进入研究实施阶段。
本学期,我们把课题组与教研组相结合,围绕既定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展开研究——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等,在研究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现简要小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本学期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
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本学期,我们把数学教研组与课题组相结合,让每位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研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研究进度和收获。
1、本学期我们深入课堂进行行动研究,在学生得口算、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教学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2、本学期我们组织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多节研讨课,课后进行认真讨论、反思。
并围绕“提高小学生口算水平策略方法谈”、“ 笔算错误探因”、“ 估算,怎样为好” “简算习惯培养方法议”这四个话题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每位老师能够如约而至,并且能够敞开心扉交流我们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有效性探索的问题。
老师们普遍认为要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促成参与方式,让学生情感、行为、思维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来。
(3)、调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4)、加强对参与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在多样化的计算算理教学中不断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3、在实验中,本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反思。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
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方程思想是小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教材中正式出现。
方程是用含有字母的等式,以求出未知数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它是代数知识领域的起始点,相对学生已有的算术解方法,方程思想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这种解题思路让未知数参与到已知数中进行思考问题,借助等量关系构建模型,使思维能够化逆为顺,降低理解的难度,化解问题的复杂性。
因此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特别对难题解决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的老师发现学生对方程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教得费时费力,但效果却不佳。
上一学年,我选取了本校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和教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对列方程解决问题作了一个调查。
发现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难以从根深蒂固的算术思想自然过渡到代数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喜欢用算术法去解决;2. 找等量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很难从文字中抽象出有用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
3.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答步骤繁琐,懒得用方程解,又因解答方程的能力不强,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基于方程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起始性和重要性,以及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此课题,旨在解决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高教师对这块内容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能给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对学生核心数学的素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20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
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研究背景。
1.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应立足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有用的数学。
让学生从小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
本课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基本策略的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策略?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达到提高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标准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国内外“解决问题”研究现状决定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实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重要概念,明确提出“具有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2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3.上海版教材的特点决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义务制教育上海版教材中对问题解决没有单独列为“章节”,而是渗透、融合在各个知识点中;为了让学生建立更明确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结合本课题,把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相结合,把问题解决策略结合上海版教材中的问题一起实施、一起解决、一起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整合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资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
XX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XX-20XX年度微型课题申请·评审书所在单位申报人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所在组别数学组XX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XX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XX-20XX年度微型课题申请·评审书2《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微型课题结题鉴定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许多形式主义的倾向依然存在,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满堂议,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仍存在学生单纯的模仿,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与学依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态。
所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一方面,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能够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在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数学建模理论。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场于20世纪上半叶。
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拟活泼,而且成果丰富。
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阔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场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
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
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改良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开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开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1)创新教育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
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现状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3、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教材编排意图,达成目标提高效率”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
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发布人员:金灵芝发布部门:杜桥镇中心校发布时间:2008-10-20 7:33:41浏览次数:159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不难看到,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陈旧的教学观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其次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主动研究的今天,部分教师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与传统的决裂,甚至有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想法:认为现在提倡在生活和数学实践活动中研究数学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认为提倡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就是否定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往往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却怯于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传授;认为提倡学生的体验研究就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困难、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包括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教学、多元化评价手段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数学教学现状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实践性。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 学习的难点: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技能较为抽象,容易产生学习困难。
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教学评价的不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六、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1.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元化评价手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期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期报告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期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终于完成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工作。
回望这段时光,我们收获了无数的经验和感悟。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我们发现高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不再只是老师的讲台,而是学生展现自我、探索世界的舞台。
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发现数学的魅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发现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们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孩子们觉得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理论,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
我们还发现,团队合作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我们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当然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何平衡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数学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学的真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用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信念。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将这些策略更好地运用起来,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之路增添更多的色彩。
二、概述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理论,更是思维的训练场。
因此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让孩子们愿意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环境。
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我校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主题。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数学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在这一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
在此背景下,要求基础教育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
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新理念。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基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束缚,课堂上片面强调学生对老师、对书本的顺应,教学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弊端依然普遍存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你尊我卑思想的影响,严重的不平等性制约着学生的个性,牵制着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想动而不敢,想说而不能,主体性难以发挥,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有的甚至厌学,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基于这种思考,我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出有个性、显特长、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使分层互动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为我校的教学特色,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价值的理论概括,注重将实践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成果等逐步上升为理性的高度,努力建构和完善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
三、课题的界定个性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分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相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学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一)、理论依据1、本课题研究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南。
同时,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特色教育理论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2、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精心培养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创造性品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已有的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3、知识构建的理论: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经验里的规律具有了意义和结构。
”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
知识是人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4、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
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
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6、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
(二)、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二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既要注意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2、平等性原则强调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展现个性,才有可能发现和再创造,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以分层互动为切入口,通过学校领导与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组织参与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努力追求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等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以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具体目标: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
2、探索课堂教学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
3、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创建和谐课堂。
4、创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和谐课堂。
5、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7、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五年级全体学生二)、研究内容:(一)、尊重学生转变育人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
课题组经常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教育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互动”起来,教师成为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合理分层搭建互动平台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个性差异。
目前课堂教学,学生座区以优等生和学困生相结合为主,优等生具有明显的独占鳌头的优越感,而学困生缺乏自信,在学习上坐等、依靠现象严重,做题中出现了抄袭现象,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显著。
地位平等,机会均等这是互动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前提,消除以上不良现象,克服某些学生思想上的懒惰性,在安排座位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寻找竞争对象。
这样,相同程度的学生坐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扫除了学生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搭建起互动合作的平台。
(三)、互动交流创建和谐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生生关系融洽,从而创建起民主和谐的课堂。
(四)、自主探索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环境。
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使毎一个学生在智力、情感、态度、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师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分层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学生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的“中断”或“偏向”,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和存在问题。
及时进行调控,灵活进行铺路搭桥般的引导和抛砖引玉式的点拨,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引领出来,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使其思维更灵活、更敏捷。
同时,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
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发现进行思维的飞跃,即得到理论升华,完善学生的认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