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摘要】本文着重探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精神内涵,从中发现古代山水画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表现技法上的形象性、严谨性,思维方式的逻辑性、主观意味上的物象表达,从而产生出单纯而优雅的形象。着重体现对写生的表达和对生活情趣的体验。这种体验丰富了画家们的眼界的开阔、手头动笔的能力、大脑思考的角度、心灵上对情趣的感悟,以己之生命写山水之生命,以己之精神写山水之精神,再以山水之精神憾动着人的精神,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理念与技术上的革新与变化,扩展着审美领域,是一个自我完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

【关键词】笔墨意味生活体验智慧情感表现

早期中国山水卷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不仅创作了山水画作品,而且写出了精辟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到了隋代,山水画形成了独立画科,这一时期对真实山水的观察角度、表现方式、审美心理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真山真水准确度的把握,有了新的面貌。而唐、五代、两宋时期有了对山水画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入描绘,使山水画从观察方式、理解方式、表现方式与审美角度都更进一步,史称为“又一变也”。这“更进一步”和“又一变也”的基础都是人和真实山水的存在,是真实山水的授予和人的发现,换言之,是当时山水画家们都不同程度的体验到真实山水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指向。这种体验包含着画家们的眼见、手写、脑思、心灵感悟,以己之生命写山水之生命,以己之精神写山水之精神,再以山水之精神憾动着人的精神,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技法的革新与变化,扩展着审美领域。

探析中国古代山水画史,我们会发现其古代山水画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表现技法上的严谨性,思维方式、主观情趣上的味象之变,产生出单纯而优雅、注重外形“塑造”、体验生活。感悟与体验笔墨,感知本质。石涛称:“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可见“感悟”与“笔墨”,“笔墨”与“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相互作用。凝聚了创作者全部的审美体验与文化修养,包含了人对自然的多重认知,由此引发的相关思考可概略归集为智、情、理、法、意、趣六个层面的感悟。

一、智

在大自然当中,有着无数个未探索的领域,通过“智慧”的启示,是可以逐渐被认知的。登高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为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开启“智慧”的领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要靠“心”,靠“心”去悟,而不能光靠耳朵。任何技能的掌握都会有练习者与感悟者的差别,感悟者不可能不练习,而练习者有可能终身不感悟,其差别不在东西南北,也不在先后,而是在于是否从深层次开掘智慧的

闸门。只有打开了智慧的闸门,才能深层面地感悟到大自然之奥妙。智慧是需要感悟,需要沉淀的。至诚治学,定者生慧。

二、情

艺术作品之所以感动人,首先感动的是作者自己。是情感,其“真性情”内所包含的气象与精神,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感动人的直接因素。而“真性情”的品格高低,决定着作品的品格高低。提高“真性情”的品格是长期而持久的,也是水墨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品中的情感是画画者与大自然双方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自然流淌。

古人云:“诗以道情,道为之言路也。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写诗不背情,写画犹如此,所以情真自然开智,情深慧光则重现。

三、理

智、情之后的理,有如“大象无形”。“象”是无边缘的,自然无形;而“形”是有边

缘的,自然是认为有形。从“无形有象,有象无形”中可以看出,画到有时未必就有,画到无时未必就没有。道之理也由“心”而起。

心,即大物、大道、大理、大有、大无。修炼平常心为写山水之大道理。

平常,即司空见惯。一种大众、从众的思维。

非常之常,是对“常”不以为然,却又“依然如故”、“不假思索”。此时的“平常心”就已经不平常了。

所以说,用肉眼无法看到的而是要用心去体味的。要真正体味到其“形”,就要用“平常心”去滋养和体察。让心游其中。

四、法

有法就有理,有理就有法,最大限度地研究学习与精练传统技法,最大限度地亲身体验与观察大自然,最大限度地继承传统精华和体验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升华到创作境界之中,以求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我发展。

观察:从“平淡”中开始的,从平淡中找出不平淡之处,又从不平淡回到平淡,用眼睛用心灵体察生活。

具体:是生活当中客观物象的具体化、个性化。不是照相机式的具体化翻拍。

用笔:是水墨山水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最具有技法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基

本要素。用笔须当借形。借画面上的一个形来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借树形体现山形,用树枝的形体现石头和溪流的形等。

用墨:有干、湿、浓、淡等效果。画面中的黑墨不是死黑,而是黑到“透亮”。白墨中的“白”,一是空白,二是淡墨。空出的白,不是没画完,而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淡墨要讲究淡如玉。

提纯、归纳与概括:不是纯客观的罗列与再现画面,不是照相机般地翻拍大自然。而是要寻找到主观与客观衔接后产生的火花和闪光点,并且得以升华。

本质:去掉了事物表面的现象后就露出本质,紧紧抓住本质与特征,深入刻画,具体刻画,越详细越好,专注挖掘,感受和启示着画者的心灵。

技法是可变的,可以发展、可以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法是不提倡的。

五、意与趣

画面当中的趣味儿是创意、创新的结晶。画面没有生趣者犹如泥人一般,没有活气。

总之,中国山水画艺术之道是自我修炼之道。山水画的艺术创造,好比漫漫崎岖而坎坷的登山过程,艰辛而苦涩,自我的体力、耐力、心力、智力皆须逐一完善。然这一过程,又显出闲逸、清幽,魂系祖国自然山川,游山乐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无一不是经历一定时间的研究、揣摩、凝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也为深入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创意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为发现自性、纯化心灵、感悟化境探寻出更多的方法与门径。

参考文献:

[1]孙晓东.中国山水画情理与法式之辩[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