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1)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1)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1、名词解释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两个分支关系密切,指导和制约着其他分支;与其他分支相比,文学理论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理论的任务:本质论、发展论对应“文学是活动”,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对应“四要素”。

(3)文学理论的的品格(特点):实践性和综合性。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七大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心理学中,有德国学者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文学社会学中,有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即“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强调鉴赏作品要了解作者和时代。

4、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劳动)→人属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人的感觉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亦即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和欣赏)的对象化(作品、评论)。

5、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兰塞姆)6、文学活动的发生: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无意识欲望升华说、多因说)。

7、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锻炼人的大脑与肢体,使人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电大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电大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文学概论单选题D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A 象征)、阅读期待、开放。

D( B 消遣娱乐型)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D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 D 文化批评)模式。

G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 A劳动)S( C悲剧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S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 D蒙田 )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T唐代出现了( A传奇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B鲁迅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 D语境依托性 )。

W文学" 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 四要素" 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D 情感)。

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A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W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C 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W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D 朦胧性)。

W( B 评传式)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W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D媒体宣传)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文化论)。

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 A中介性 )、语境依托性。

W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 D 社会生活关联域)。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

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

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答:间接性:又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符号而间接的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最新资料推荐------------------------------------------------------文学概论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六小题,每题五分) 1、艺术生产(P14)①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②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③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的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2、艺术交往论(P16)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3、隐含的读者(P35)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话语蕴藉 (P68)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 / 19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

5、文本与作品(P65、 P179)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才能实现为作品。

6、陌生化(P202)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7、艺术真实(P153)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二、考试形式:笔试(闭卷)三、考试时量:120分钟四、卷面分数:总分100分五、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20%;填空题:10%;判断题:10%;名词解释题:16%;简答题:24%;综合分析题:20%六、参考教材[1]季水河主编.文学理论导引.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王先霈、孙文宪主编. 文学理论导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七、考核内容1、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等(4分)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和研究对象;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中西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及现代发展。

2、文学本质(8分)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学的审美属性与语符属性。

3、文学活动(10分)文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文学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非功利性特征;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摹仿说(感物说)、表现说、客观说、实用说的文学观。

4、文学语言(8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与区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语言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审美性、模糊性、暗示性、陌生化。

5、文学审美(8分)作家创作与文学价值的实现;读者阅读与文学价值的实现;传统接受理论与现代接受理论的区别;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说;文学价值的性质与构成;文学价值实现的方式;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态;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

6、文学文本(8分)俄国形式主义文本理论、英美新批评文本理论、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解构主义文本理论、接受反应文本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本理论;文学文本的内涵;文本与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文本结构层次的划分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7、文学体裁(10分)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及文学体裁的特点;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文学体裁的现代发展;影视文学、摄影文学、绘本、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信文学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信文学的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知识点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知识点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知识点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话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文学性: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文学性不存在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适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3、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规律性的总结,以哲学的方法论和宏观的视野对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

4、模仿论: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来说,它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在古希腊时期形成,主张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5、表现论(说):表现论文学观的一种。

表现论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等人。

6、实用说:实用说”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兴:一说比兴;另说激发感情的意思。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人间百态群:切磋,社会交际怨:讽谏上级7、文学的机制:指的是与文学创作和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社会环节,比如作家的身份、作品的出版制度、文学研究评价体制以及读者群体的构成等。

8、互文性: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9、叙事话语:指称大大小小的各种叙事活动,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10、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著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念。

11、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片化面貌和再现客体。

12、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类。

13、叙事性作品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4、抒情话语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

15、相对高雅文学,大众文学的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16、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照文学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包括个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种类型。

17、在文学接受的发展过程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第二文本”往往会发生的作品形象异变、情感的异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异变。

18、文学批评的一般实践包括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五个要素。

1、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

文学概论考试专用

文学概论考试专用

《文学概论》一、判断题1.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对)2.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对)3.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对)4.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错)5.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对)6. “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对)7.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错)1. (对)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2.(对)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3.(对)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4.(对)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5.(对)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6.(错)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7.( 错)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8.( 错)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二、填空题1.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与(借喻)等几种。

2.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在西方,对文学的分类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⒈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典型环境;没有典型环境,人物性格和命运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⒉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感情还具有普遍意义;反对两种倾向,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纯粹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另一倾向,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这种理论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⒊抒情的内涵及特点:内涵—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指采用特定的言语方式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

特点:从对象看,与叙事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不同,抒情着重反映某种主观精神;从方式看,叙事侧重于话语的意义,抒情不仅重意义,而且重形式;从主观性来看,叙事虽然也带有作家主观思想情感评价,但抒情性作品的抒情性更强。

⒋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要注意: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

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单纯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二是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比较:普通话与强调语言的通信功能,抒情话语更强调语言的表情功能尤其强调声音的声音层和画面层的情感象征功能;普通话语是一种常规的语言表达,抒情话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常用多种艺术手法。

⒍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区别:文学接受,对作品的具体阅读行为,文学欣赏,对文学作品带有创造性的审美理解和评价活动。

从程度上讲,文学接受有时仅指一般的阅读,文学欣赏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审美评价;从范围上说,文学接受包括文学作品的的审美反应与非审美反应,个体反映与群体反映,文学欣赏仅指个体性的审美;从性质上说,文学欣赏只是文学接受的一种形式,文学接受还包括一般性阅读和文学批评等形式。

大学文学概论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文学概论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文学概论考试题型及答案文学概论是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以及对文学理论的基本了解。

以下是一份大学文学概论考试的题型及答案示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A. 《哈姆雷特》B. 《罗密欧与朱丽叶》C. 《奥赛罗》D. 《麦克白》答案:B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文学理论?A. 形式主义B. 结构主义C. 接受美学D. 后殖民主义答案:C3. 下列哪位作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詹姆斯·乔伊斯C. 马克·吐温D. 弗朗茨·卡夫卡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4. 文学语言的特点包括形象性、________和审美性。

答案:精炼性5.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________、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组成。

答案:本我6. 在文学作品的分类中,“epic”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史诗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7. 简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答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注重细节描写,力求客观地反映生活。

它通常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通过对人物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8. 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它与浪漫主义文学有何不同?答案:象征主义文学是一种强调象征和暗示,反对现实主义的直接描述,追求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与浪漫主义文学相比,象征主义更注重内心世界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浪漫主义则倾向于对自然、民间传说和历史题材的描绘。

四、论述题(共30分)9. 论述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并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复杂性格特征和深度的人物,他们的性格随情节发展而变化,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就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她的内心世界丰富,性格充满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

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

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B、文学文化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心理学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哲学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

它由发送者———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或小团体即艺术家,发送给来自一个特定社会文化团体的个别接收者。

传递通道可以是视觉、听觉,或其他的感受系统。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

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哲学5、“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按此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理论,是:A、文学信息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社会学D、文学价值学6、有人说:“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就是这样可以通过符号指称性质的认定,做出判断。

文学性艺术性的符号是非特指的虚幻的自律的形式化的,非文学性非艺术性的符号是特指的实在的他律的非形式化的也”。

这种对文学的研究属于:A、文学哲学B、文学文化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心理学四、简答题1、以《文学理论教程》和《文学批评教程》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为例谈谈文艺学三个分支的区别与联系(下学期完成)2、以《蚕女故事的文学-文化解读》、《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两篇论文为例谈谈“文学文化学”的内涵与操作方法。

五、文学批评实践1、以诗人牛汉的《夜》(文本七)为例,谈谈为什么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有专门对文学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文学理论呢?(10%)答: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

诗歌写了:1、器物式阻隔2、以“灯光”来抗击黑暗3、以“诗”抵抗黑暗不仅揭示诗的秘密,还要揭开小说、戏剧、散文等其它文学文本的奥秘文学理论产生的目的或功用在于在创作上为作家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提供某些建议;在阅读中帮助读者发现新的经典之作。

(1)作家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可以创作出更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

(2)读者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可以读懂经典文本,积累阅读经验,丰富阅读体会。

2、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文本八)和《迈陂塘》(文本九)为例,分析文学文本与文学理论文本的差异。

(6%)答:(1)、文学文本以“情”(抒发)·“景”(描写)·“人”(记述)为主,追求形式美(诗歌格律、押韵,散文形神兼备,小说人物、环境、情节)、道德美等;文学文本关心“世界”(自然、社会、生活),能够处理好作者与世界的关系。

(2)、文学理论文本以“理”(观点)·“思”(思想)·“论”(论证)为主,追求真(以理服人),解决文学创作中的问题。

文学理论除了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世界外,还关注作者、读者、作品。

文学理论关注的范围要大于文学文本。

.第三章一简答题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答:对。

因为:(1).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作品对现实的再现、模仿不是原封不动、丝毫不差的;(2)形式是作品的基础, 作品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作品的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

2、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答:(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3、运用英美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台湾诗人夏宇的诗《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答:反讽是指文学语言的非直指性,即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言非所指。

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曲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4、运用英美新批评的“悖论”理论解读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答:布鲁克斯认为,华兹华斯的《西敏寺桥上作》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词语和用滥的比喻,却是佳作。

因为两手诗写出了悖论情景,伦敦城本来是动荡不安和肮脏的,可是诗人在晨光熹微中看到了它的沉睡、它的庄严和美。

5、由李商隐《夜雨寄北》看“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基础答:“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

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此歌曲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

巴山夜雨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

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6、既然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劳动,生产发展了文学一定会得到发展答:不平衡关系(局部的不平衡、整体上是平衡的)(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3)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

二、名词解释1、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隐含的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指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隐含的读者”并非隐含于文本中的读者,也不是真实读者的抽象模式,而是可能的读者。

2、期待视野3、英美新批评:20世纪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得名于美国约·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1941)。

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1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的批评。

4、俄国形式主义:(1)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2)“陌生化”效果(3)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1、《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这段话表明,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是 A 。

A、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B、社会劳动C、文学内部D、经济基础2、主张文学活动的发展并非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是文学自身的内在因结果。

文学发展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

持这一观点的文学理论家是 B 。

A、赫尔德B、弗莱C、弗雷泽D、普罗普3、德国学者谷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是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跑马,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所以,本质上,谷鲁斯的内模仿说与文学发生的 A 相通。

A、游戏说B、巫术说C、宗教说D、劳动说4、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两次重复使得该诗成为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由此看来, D 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B、作家创作C、读者阅读D、作品形式5、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如果按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村晚》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村晚》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

对《村晚》的这种解读思路,遵循了 A 文学思想观点。

A、模仿说B、表现说C、形式说D、读者接受与反应论6、贾岛《送无可上人》中有两句好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贾岛自评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如果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说明日常表现与文学表现的不同,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 B 的差异。

A、日常性与文学性B、率性而为之与深思熟虑C、偶然性与必然性D、明白易懂与朦胧模糊7、根据英美新批评理论,李商隐《锦瑟》,因为“ D ”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朦胧感,产生神奇的艺术魅力。

A、陌生化B、悖论C、反讽D、复义四填空1、关于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主要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和劳动说四种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