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word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朱佳。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现代文阅读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其所选择的四篇文章的都是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反思,并且在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对照和比较阅读的机会。《离太阳最近的树》用冷峻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和精微的描写中展现了高原上的原住民红柳的过去和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本文中红柳的纵向比较以及本文和《森林写意》的横向比较,揣摩作者所表达的对于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于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我所说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红柳的过去和现状的纵向比较,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以及了解关于毕淑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综合高中二年级的旅游班学生,女生较多。班级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形成,对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考纲和大纲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挖掘文本,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力争通过团结合作解决问题。具体教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片段分区,逐次探讨。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学法:我主张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赏析课文,研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体会。此外,我打算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按以
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情境导入——展示关于青藏高原恶劣环境以及红柳的壮美和悲哀的图片。
设计意图:红柳的生长环境离我们较远,因此在课堂的开头,展示关于红柳壮美和悲哀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削弱与红柳之间的距离感,并且通过红柳的美艳画面与荒凉的沙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景之中。
环节二:检测预习,基础过关。
我设计了三个课前预习作业,如下:
1、完成学案上基础检测部分的字音、字义题
2、查找关于毕淑敏的相关资料,并且以文字的形式整理下来。
3、利用圈点勾画法,在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红柳的语句。
设计意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再加上旅游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因此我设计了三个能够能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独立解决的较为简单的作业,以帮助学生解决本文的字词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文本,同时也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首先,按照事先本班安排好的学习小组的顺序,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再者,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毕淑敏的知识要点归纳以及文章中描写红柳语句的整理。最后,学生齐读找出的描写红柳的语句,初步了解并且感受红柳这种植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文章中描写红柳的语句,则为其下面片段式品读教学中深度探讨红柳打下了铺垫。
环节三: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体验或感悟;又因为本篇文章内容非常清晰,基本概括为三点:“一种植物”引发的“一件事情”,留给人们的“一些思考”。因此我打算以“一种植物”——红柳为切入点,采用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法,结合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抓住重点语段品读赏析文本。为此,我设计下列三个问题:
1、作者对于红柳的美进行了精微的描写,你能否发挥你那双可以善于寻找美的眼睛找出文章中一些片段。然后和别人分享下,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描写的红柳美?
讨论后明确(教师在总结时出示相关画面):
(1)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酷寒”、“微笑”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红柳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同时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上的珍贵。)
(2)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每一块红柳跟,都弥久地维持着盘跟错节的形状,好象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红柳的根有多少,那沙山就有多大。(这部分体现了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及它对高原的作用。)
(3)“那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般,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它用如此强大的根系牢牢固住了流沙,制服了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最后又为人类的生存献出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