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高一地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中国与世界10个人口最多国家的资源平均状况对比图”和“世界10个人口最多国家按资源环境安全分类表”。
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所列自然资源中,我国有一种资源优于十国均值,其优势在于我国()A.林木蓄积量大B.煤炭储量丰富C.水资源蕴藏量丰富D.耕地面积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我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来看,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能源矿产优于十国平均值,因此B正确。
【2】表中A、B两个国家分别是()A. 澳大利亚、法国B. 朝鲜、德国C. 俄罗斯、日本D. 意大利、伊拉克【答案】C【解析】从所给的四个选项所示国家来看:俄罗斯资源最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说明属于高安全度国家;而日本地狭人稠,资源中只有森林资源较丰富,其余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埋藏量极少,90℅以上都需要进口。
因此C项符合。
【3】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是()A.水旱灾害频繁B.矿产资源短缺C.人口众多D.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答案】C【解析】印度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比如煤、铁、锰储量居世界前列,但印度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属于完全低安全度国家,C符合题意。
【考点】读图分析判断安全度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
2.读图,回答下列题。
【1】下列选项属于图中乙所示的是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C.化肥、大米D.森林、海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的分类: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森林、海盐属于自然资源。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有关自然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B.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都叫自然资源C.自然资源之间互不联系,彼此孤立D.自然资源的分布均呈现地带性规律【答案】A【解析】自然资源,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故B错;资源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错;自然资源的分布呈不均衡分布,D错。
环境学导论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主体)而言的。
不同的中心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对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人口过剩,雨林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震,火山,海啸,雪崩).地球形成46亿年以来,伴随着自然界的各种自然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与地震。
这些作用,是地球的自我调节与变化;另一方面,外力对地球的摧残,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无序消耗地球的资源,不珍惜“上帝”所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任意践踏,正在加速对地球的摧残,这是最可怕的。
2、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1)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地方病.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
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
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01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如过度采伐、过度捕捞等,
会导致资源枯竭,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健康
02
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会对人类健康造成
严重影响,如引发各种疾病。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频发
03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会导致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如全球变
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可以满足人类不同 的需求,如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农业、工业 、城市发展等多种用途。
02
CHAPTER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食物、水、能源、建材等 基本生活资料。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能源和动力。
自然资源的特性
有限性
区域性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数量和品质受到地 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的种类 、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
整体性
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 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资源的开发 利用会影响其他资源。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生存
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强调在满足 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
的需求。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 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
05
CHAPTER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有什么影响?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有什么影响?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及其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的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资源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
那么,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有什么影响呢?1. 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物种之间能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如果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失衡,对于生物链的运作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2. 提供农业和医药资源生物多样性为农业和医药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为农业和林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药物开发源和食品资源等。
这些资源有助于缓解粮食短缺和改善人类健康状况,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 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所必需的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例如,野生动植物的贸易、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都是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间接效应,如药物研发、水资源管理等。
4. 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人们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使用方式。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助于保持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
5.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物种适应性、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
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
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
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
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
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资源。
水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是人类生命所依赖的基本需求。
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都需要水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水还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缺乏水会导致脱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其次,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水是农业生产的灵魂。
农作物需要水来生长,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农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产量。
缺水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粮食供应和生活质量。
第三,水资源对于工业和能源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冷却、清洗和输送等。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进行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
同时,水还是许多能源形式如水力能、核能和热能的重要载体。
此外,水资源还承担着生态系统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职责。
河流、湖泊、湿地等是生物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维系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水资源紧缺、污染和过度开发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人们应该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避免浪费和滥用水资源。
其次,推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合理分配。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倡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控。
同时,加大对水资源科学研究的投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准则。
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814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和答案
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814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和答案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14环境学概论》考研全套内容简介•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全国名校环境科学考研真题汇总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
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从广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2.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3.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4.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5.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6.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7.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8.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9.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10.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1.“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2.“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环境质量: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要素
环境质量: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要素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状态和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的健康、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空气质量是最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
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并且严重的空气污染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发作和过早死亡。
水质对人体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水体污染会导致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还会引发某些慢性病。
此外,土壤污染也会通过植物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其次,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干净的空气使人们更加精力充沛,提高了工作效率;水质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发展;土壤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生长的质量和数量,促进食品安全和粮食供应。
相反,环境污染和恶化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例如,水体污染会破坏渔业资源,限制人们的捕捞业务;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降低农业收益;空气污染会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影响相关产业的收入。
因此,提高环境质量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环境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污染造成的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例如,水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水源地的纠纷;环境破坏会使某些地区成为贫困地区,增加社会不公平感。
同时,环境污染会破坏社区的生活环境,引发民众的不满与抗议。
因此,改善环境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环境质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们生活在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受到很大的身心压力,降低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相反,好的环境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
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全球合作和世界融合资料
1.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
影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它们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因此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
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首要宗旨之是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在国际安全方面:①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裁军和军控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③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160多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和平外交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的和平与稳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①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活力,让其他国家也分享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③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世界范围内缓解和消除贫困做出了贡献。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人类的居住、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和生存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适宜居住程度。
例如,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而山区地形陡峭、气候严寒,限制了农业发展,同时也塑造了山区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条件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例如,地理位置靠近海岸的地区容易发展渔业和海洋经济;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则有利于发展矿产资源产业。
自然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交通和物流的发展,例如河流和海洋可以提供水路交通,山脉和高原则限制了陆路交通的畅通。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也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沿海地区人们经常从事海洋活动,形成了渔民文化;而内陆地区人们依赖农业,形成了农耕文化。
自然地理条件还影响着社会组织形式和人口密度,例如地势平坦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城市,而地势复杂的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村社区。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居住和生存条件,还塑造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格局。
因此,科学合理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对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概论(1)
二.环境的特征 (一)环境自身的特征
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 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与交换。
环境外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进入系统内部,这个过程称为输入。 系统内部也对外界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些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系统外 部,这个过程成为输出。
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成为 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环境概论(1)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加剧的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类活动以生活活动为主,以生理代谢过程
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基本上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的改造环 境。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虽已出现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但因 规模小,生产不发达,所以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还处于 萌芽阶段。
是比“和”丰富的多,复杂的多。就是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 和。环境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是在个体效应基础上 的质的飞跃。
环境概论(1)
4.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
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 现,又先后之别,但他们又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从演化的意义上看,某些 要素蕴育着其它要素。(岩石圈的形 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 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圈的产生提供 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蕴育 了生物圈,而生物圈又会影响岩石圈, 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
环境概论(1)
2020/11/23
环境概论(1)
目标: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生命 系统与其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产活动对生 物圈各类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 生态系统的保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所开展的生态建设等知 识。
新环保法全文条例
2016年新环保法全文条例环保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de)各种天然(de)和经过人工改造(de)自然因素(de)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de)其他海域.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de)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de)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de)原则.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de)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de)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de)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de)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de)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de)使用效益.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de)宣传,营造保护环境(de)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de)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de)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de)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着成绩(de)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de)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de)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环境保护规划(de)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de)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de)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de)意见.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de)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de)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de)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de)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de)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de)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de)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de)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de)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de)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de)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de)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第十九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de)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de)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de)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第二十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de)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de)防治措施.前款规定以外(de)跨行政区域(de)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e)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第二十一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de)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de)发展.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de)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de),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de)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de),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de)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de)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de)资料.实施现场检查(de)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de),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de)设施、设备.第二十六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de)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de)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de)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de)重点区域、流域(de)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de)各种类型(de)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de)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de)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de)地质构造、着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de)破坏.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de)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第三十二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de)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de)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de)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de)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de)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de)综合防治.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de)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de)污染损害.第三十五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de)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de)建设与管理.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de)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de)产生.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de)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de)产品、设备和设施.第三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de)分类处置、回收利用.第三十八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de)损害.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de)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de)疾病.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十条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de)生产和使用.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de)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de)产生.第四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de)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de)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de)环境影响评价文件(de)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de)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de)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de)污染和危害.排放污染物(de)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de)责任.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de)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第四十三条排放污染物(de)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de),不再征收排污费.第四十四条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de)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de)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de)环境质量目标(de)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de)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四十五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de)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de)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de),不得排放污染物.第四十六条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de)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de)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de)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de)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de)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de)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de)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de)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de)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de)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de)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de)处置工作.第五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第五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de)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de)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de)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de)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第五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de)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de)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五十六条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de)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de)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de)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de)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de),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de),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de),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de)机关应当对举报人(de)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de)合法权益.第五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de)行为,符合下列条件(de)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de)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de)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de)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de),依法作出处罚决定(de)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de)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de)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de)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de)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de)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de)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de)按日连续处罚(de)违法行为(de)种类.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de),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de),报经有批准权(de)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de),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de),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de),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de)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de),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de);(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de);(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de)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de);(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de)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de).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de),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de)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第六十五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de)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de)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de),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e)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de)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第六十七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de)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de),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de),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de)决定.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de)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de),对直接负责(de)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de),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de);。
翻译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
The changing climate has emerged alongside human progress. Climate is subject to natural forces and human factors.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he environment,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challeng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ages, lifestyles, population size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re all at play in shaping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final analysis/essentially/basically/ultimately, climate change must and can only be addressed through common development.
翻译实践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Climate change is a daunting global challenge that threatens the very surhumankind.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进行劳动活动。
劳动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手段,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在劳动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也培养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首先,劳动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
劳动的本质是通过人的智慧和体力,将自然界的资源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从最原始的打猎、捕鱼、采集开始,到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劳动的过程不断改变和丰富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劳动创造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创造了各种文化产品和科技成果。
没有劳动,人类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发展了。
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自身的物质繁荣和幸福。
其次,劳动培养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认识和改造了自然界,也认识和改造了自己。
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自我实现和社会交往的过程。
在劳动中,人们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通过劳动,人们也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创新精神。
劳动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和自尊,也培养了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此外,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劳动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通过劳动,人类不断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不仅引领了社会的高速经济增长,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同时,劳动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劳动中,人们不断创造和积累着知识和经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劳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
在一些行业和职业中,人们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劳动,甚至超出了身体和心理的负荷。
这会导致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其次,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劳动条件恶劣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不 安定因素仍然存在,请观 看以下图片!
霸 权 主 义 与 强 权 政 治
一位南非人和他的住处
以上图片说明了,影响世界和 平的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 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
影响发展问题的因素:
▪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是造成国 家间贫富悬殊严重的根本原因
那么发展问题解决了吗?
发展问题并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
前提条件
发
相辅相成
平
展
重要基础
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
世界人民普遍关注
•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 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
即将到口的“饭菜”。这张图片集中
反映了苏丹的灾情, 卡特也因此而赢
得了1994年美国优秀新闻摄影奖。
• 但两个月以后,这位年仅33岁的摄 影记者却在约翰内斯堡自杀。原来得奖 后,卡特不仅要应付纷至沓来的赞誉, 还要应付与名俱来的批评,甚至他的朋 友也责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小女 孩。而对卡特来说,这种现象在整个非 洲比比皆是,他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 足道。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走上了不归 路。思考:上述图片和故事说明了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为什么非洲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种情况仅在非洲存在吗?
▪ A、说明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 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 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 B、根本原因:非洲长期受殖民地统治 和殖民掠夺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 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 C、不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落 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去的 阴影又总是与人类相伴随的。在各发 展中国家表现更为突出。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问题有哪些?
在这些问题中,最根 本的问题是什么?
以上图片反映了人们的 什么心愿?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世界要和平, 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什么是和平问题?(66页)
▪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 止新的世界战争问题。
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
那么和平问题解决了吗? 和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什么是发展问题?(66页)
▪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国家都意 识到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谋求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苦难的非洲
故事后的真理《一个摄影记者的故事》
▪
一位原先并不出名南非摄影记者
凯文.卡特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在苏丹捕
捉到了一个让世人为之落泪的一瞬间
而出名:一位苏丹小女孩,在通往救
济站的路上,眼看就支持不住了,她
瘦弱的身躯甚至连她自己的脑袋都无
力撑起。而这时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
地停在荒野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这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