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

合集下载

从日本人的主要文化心理来看

从日本人的主要文化心理来看

四、结论
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及其文化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次演示化、促进中 日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理解和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加强 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观看
一、日语表达方式
在日语表达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它可以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程度。 例如,日本人经常使用“です”、“ます”等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此外, 日语中的委婉表达也是其语言的一大特点,说话者常常使用间接、不明确的语言 来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二、汉语表达方式
二、汉语表达方式
三、现实意义
为了传承和发扬日本传统家庭文化,社会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人们更多地家庭 生活,以及倡导尊重长辈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此外,年轻一代也应该主动学习 和传承这些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四、结论
四、结论
从以上谚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传统家庭文化强调家庭和谐、尊敬长辈和互 相关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日本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 启示。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同时鼓励人们更加重视家庭生活和家庭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日本人的传统家庭文化,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发扬光大做出 贡献。
3、敬老爱幼:尊敬老人和关爱幼儿是日本次演示化中的重要传统
2、团队协作:日本次演示化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源于日本传统社会的农耕文 化。在农田作业中,人们需要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劳动任务。这种精神在现 代化的日本社会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使得日本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3、敬老爱幼:尊敬老人和关爱幼儿是日本次演示化中的重要传统
三、比较分析
三、比较分析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4页word资料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4页word资料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一、将依赖表现郑重化的“请”与“どうぞ”在汉语中,大多数的依赖表达方式都是在传统的“祈使句”前加一个“请”字,使表示命令、劝诱、忠告、依赖等表达方式更加郑重。

比如:(1)请坐。

(2)请慢慢看。

(3)请把我把那本书拿过来。

也许是由于母语的干涉,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都认为“どうぞ~てください”与汉语的“请~”是等同的。

(4)どうぞ座ってください。

(请坐。

)(5)どうぞゆっくり休んでください。

(请好好休息。

)(6)どうぞ?h?]なく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

(请吃,不要客气。

)(7)すみませんが、どうぞそこの本をとってください。

注1(请递我那本书。

)(8)先生、すみませんが、どうぞ手?护盲皮?ださい。

(老师,麻烦您了,请您帮我。

)(9)(タクシ?`の?\?手に)どうぞここで止めてください。

(请停在这里。

)在以上的例句中,(4)-(6)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句子,而(7)-(9)则会令听者感到有一些不太自然。

森田(1989:120-123)将伴有“~てください”的表达形式的既能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说话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依赖”,一类是“以听话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劝诱”。

比如“?を?_けてください。

”如果说话人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可以理解为“暑いから、?を?_けてくれ”; 如果说话人是以听话人的利益,“暑かったら、?を?_けてもいい”。

因此可以说,“~てください”至少有“依赖”、“劝诱”这两种意义。

另外,“~てください”前是否可以添加“どうぞ”就要看说话人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听话人的利益出发。

也就是说,表示“劝诱”的“~てください”前添加“どうぞ”,会使句子的表达更加郑重;表示“依赖”的“~てください” 前添加“どうぞ”,则会令人感到不自然。

也许,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经常会出现误用例句(7)-(9)的情况,是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森田所说的以上两种情况。

二、将依赖表现“减轻化”注2的“一下”与“ちょっと”众所周知,在任何语言中,向对方表达劝诱、命令、依赖的意图时为了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尽量选择委婉的表达方式。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长期以来,。

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

有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

除此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

oooo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

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

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

从交际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的“甘え”心理

从交际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的“甘え”心理

从交际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的“甘え”心理作者:李恩彤李美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摘要】日本社会是一个包含着“甘え”的社会,“甘え”心理在日本尤为显著,因此,日语中的某些表达形式深受其影响。

本文拟通过对在日本交际中存在的“あいづち”、“遠慮”和“察し”、省略表达、授受动词、道歉和感谢、职场敬语等表达形式的分析,解剖深深植根于日语表达方式中的“甘え”心理。

从而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中形成这些表达习惯的内在原因,做到理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这些表达形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

【关键词】日语;交际表达;“甘え”心理【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4-131-03【本文著录格式】李恩彤,李美花.从交际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的“甘え”心理[J].中國民族博览,2022,02(04):131-133.引言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它独有的文化。

人类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所以,通过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深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

日本社会和文化中存在独特的“甘え”心理,很多日语学习者很难理解这种心理和由此形成的表达形式,因此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语中的“あいづち”、“遠慮”和“察し”、省略表达、授受动词、道歉和感谢、职场敬语等表达形式与深深植根于日本人心中的“甘え”心理的内在关联。

一、解读“甘え”日语中的一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几乎都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对译,“甘え”(amae)就是这样的一个词汇,没有一个意义与之相应的确切词汇。

这个词汇不仅让西方欧美人难以理解,就连同为东方人的中国人也不太好理解。

“甘え”是动词“甘える”的名词形式,《大辞林》中关于“甘える”的释为:(1)为了讨人喜欢而表现地更加亲密。

撒娇。

(2)毫无顾虑地接受他人的好意。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日本浮世绘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

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

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

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

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

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

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

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日本男女的交往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十分讲究规则和礼貌,都会把粗俗的性动作包裹在文雅的里面,不希望别人看出来。

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变成外在的礼节。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表现及对国民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表现及对国民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表现及对国民性格的影响作者:郑堃方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日本战后的黄金20年经济腾飞的壮举令人叹为观止,使日本快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除了外界的因素(如美国的扶持及欧洲的放任等),内在的因素——政府的领导和国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就像日本的国旗一样,白色的部分正如广大的国民主体,环抱着的红色的圆形图案正如领导阶层。

这种对上层领导的服从和信仰、跟随,同事间的信赖和团结协力的凝聚精神,就形成了日本国民的性格中的根本支撑力——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是日本人的重要的世界观,也是处世哲学。

本文就促成其形成的因素、表现和影响进行一下浅析。

关键词:集团意识;表现;影响[中图分类号]:D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2在总结和学习日本人民进步的经验时,这种精神往往成为人们倡导和模仿的企业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集团意识”。

它不仅是企业精神,更是一种国民性格。

集团意识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通的欲求和出于相同的利害关心,为了达成目标同他人一起分担任务的时候,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区别他人的“我们”的意识。

这种意识就是“集团意识”。

这种意识是日本人民的民族性格特征,是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是在日本社会中生存下来的规则。

它表现在多个方面,影响着日本人民乃至在日的外国居民的生活。

一、表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表现可以从生活的多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这里要重点讲的譬如,前辈后辈的意识;或是严苛的等级制度;个人利益服从公司整体利益等。

(一)前辈和后辈的意识我们在校园日剧中经常会看见作为后辈的学生在前辈的学长面前唯唯诺诺,点头称是的样子。

这便是中根千枝所说的“纵式社会关系”。

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上下级的关系正是集团意识的副作用。

在团体当中,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每个人都有着清晰的定位。

一个团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团体中“小分子”的努力,维护团体的和睦至关重要。

日本人微妙心理探微

日本人微妙心理探微

日本人微妙心理探微作者:雷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初期代表作之一。

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上,并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

一经发表,便受到好评。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饲育》中黑人士兵出现后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变化等,探析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小说《饲育》心理学日本人微妙心理一、引言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

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

”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

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

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

”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

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

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

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

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

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

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

一期一会精神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1)

一期一会精神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1)

一期一会精神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摘要:“一期一会”是日本人将佛家思想引入茶道后的茶道用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期一会的精神也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一期一会,意在人世际遇无常,相逢的缘分可能一生只这一次,命运只给予这一次的施行,故茶会主人应当倾全部真情待客,珍重这无常中难得的相逢之缘,这个过程尽显苍凉寂寥。

茶会参与者思人世离合之无常、机缘相聚之欢娱,借助茶道仪式进入冥想中的禅境。

“一期一会”渗透着日本人的无常观,也体现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向。

关键词:一期一会;无常;茶道;甘え;一、引言最初听到“一期一会”的说法,是在与日本友人喝茶时她提及的,酷爱茶道的她,自幼随父亲研习茶道,此时可谓茶道中人。

她轻轻讲起幼时父亲对于茶道的精研与沉迷,伴随着袅袅茶香,语调苍凉。

在茶香中我只觉有种别样的惆怅与哀凉。

回来翻阅典籍,发现一期一会的含义深广,简直可以说与日本文化紧密相联,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日本人对于人世无常的观感,探寻日本茶道中蕴含的一期一会的精神与情感,或者可以窥见日本人对于人生、世事、茶道的独特思想与文化价值观。

二、“一期一会”精神的内涵“一期一会”本为佛家用语,“一期”意指世人短暂的一生;“一会”则意味着人生仅有一次的相聚。

佛家认为,人世际遇无常,相遇乃是难得的缘分,人们应当珍惜此机缘,因为相聚之后便是永久的离散。

日本人深悟此佛家思想的哲理内涵,并逐渐将此精神引入茶道中,“一期一会”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的用语,并成为日本茶道要传达的精神精髓。

茶会的宾主能在广袤的人世相遇,就在此时此地,或许是人生唯一仅有的机缘,错过了将是永久的遗憾。

所以茶会宾主双方应当珍惜这相聚的珍贵瞬间,彼此应倾注全部的真挚情谊相待。

“一期一会”强调人生每个瞬间的不可重复性,提醒人们珍重每次相遇的机缘,并为这人生中或许仅有一次的相聚付出全部的感情,以免造成擦肩而过不复相遇的遗憾。

“一期一会”是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所提出的重要茶之道,在后来的发展中,经七哲、速水宗达等茶道中人人传修,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1000字日本民族性格是指在日本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以下从礼貌、集体主义、勤奋、自我控制与表达、社会性、保守性等方面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礼貌,这是日本民族性格最为突出的体现之一。

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从礼仪、面子到关系互动,都体现出极其严谨的礼貌。

日本人视之为一种美德,为了避免冒犯他人、尊重对方背景和立场,他们会很注重言行的举止和外在的形象表现。

其次是集体主义,即日本人在利益、观念和价值等方面更倾向于整体而不是个体。

家族、团队、国家都是重要的整体,个人则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整体利益的背后或者以整体利益为前提。

所以,在日本,团队合作意识很强,更注重的是团队目标而非个人能力。

勤奋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另一个标志。

日本人勤学苦练,严谨认真是日本人培育出软硬实力的重要基础。

除了学生时期的勤奋学习,日本人在职场中也非常勤奋,对工作视为一份责任和荣誉,并且习惯于通过工作成就来证明自身价值。

日本人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表达能力的民族。

他们往往控制情绪,减少表达情感,因为过于激昂显得不稳健也不文艺,他们追求冷静与理性的表达方式。

同时,日本人更习惯性的通过默示、比喻、暗示等方式对意思进行传达。

这种表达方式既可以通向他人理解,也能够保护自己不被“伤感”。

社会性是指日本社会非常注重社交,人际交往是社会的基础。

在职场、学校甚至私事中,日本人习惯以借口、礼物搞好关系,面子和人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而构成了人际以感性和缓对待的气氛,这也是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非暴力、和平形象表现出来最可信的特质之一。

最后是保守性。

日本民族观念在基于传统文化所设定的稳定性上而形成着浓厚的保守气质。

日本人在许多方面都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传统相符,包括礼仪、衣着、饮食等等。

它使得日本社会温和而稳定,相应地,这也意味着日本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限制。

试论日本人的“依赖”情结

试论日本人的“依赖”情结

的,下属一般不会抢着付钱 。 另 一方 面 , 日本 人 的 依 赖 心 理 的 来 源 也 可 以 从 日本 的幼 儿 教 育 中 找 到 答 案 。鲁 思 ・本 尼 迪 克
特在 《 与 》 中 指 出 日本 儿 童 生 活 有 一 个 显 著 菊
的连续 性连 接 其 前 期 和后 期 。前 期 ,他 们 可 以尽 情地 向妈 妈撒 娇 ,而妈 妈 也 会无 条件 地 满 足 一 切 , 但是 到 了后 期 ,开 始 知 道 羞 耻 ,为 了得 到世 人 的 赞许 和 接纳 ,开 始 学 会 谨 言 慎 行 ,于 是 他 日益 要 放弃 个人 的满 足 。 换 言 之 ,幼 儿 前 期 可 以无 条 件

另一方面也满足 了下级 的依赖 心理 ,一 种受保护 的心态 。在 日本 ,比起 个 人 的职 务 和 地 位 ,更 看 重 的是 就职 的公 司 ,即所 属 的集 团 。而 上 级 或 是
集 团有 义 务让 个 人 得 到 依 赖 。 比如 同一 单 位 的下

依 赖心 理 的原型
日本著 名 的精 神 病 学者 土居 健 郎 认 为 r 之 甘 ( ma) A e J— — “ 赖 ” 一词 最 能反 映 日本人 的特 依
的差别 ,只 有 这 样 才 会 形 成 一 种 下 级 对 上 级 的 依 赖关 系 。一 方 面 满 足 了 上 级 的责 任 感 和 成 就 感 ,
日本人特有 的 “ 依赖” 情结 的产生有其必然因素 ,
对 日本 人 而 言 ,这 种 心 理 也 是 其 维 系 人 际 关 系 , 谋 求生 存 的必要 条件 。
【 收稿 日 】21 — 4— 0 期 00 0 2
【 作者简介 】罗虹 ( 9 2一) 18 ,女 ,湖北荆门人 ,文学硕士 ,四川大学锦城学 院外语 系教师 ,研究 方向 :日本 文学。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

“依赖表现”的中日对照作者:谢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7期[摘要]日语中所谓的“依赖表现”,就是汉语的“请求”。

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同,“依赖表现”在表达方式和表达类型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达到顺畅交流、减少摩擦、消除误解的目的,有必要阐明日语和汉语“依赖表现”的差异。

[关键词]日本;外文研究;中日对照一、将依赖表现郑重化的“请”与“どうぞ”在汉语中,大多数的依赖表达方式都是在传统的“祈使句”前加一个“请”字,使表示命令、劝诱、忠告、依赖等表达方式更加郑重。

比如:(1)请坐。

(2)请慢慢看。

(3)请把我把那本书拿过来。

也许是由于母语的干涉,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都认为“どうぞ~てください”与汉语的“请~”是等同的。

(4)どうぞ座ってください。

(请坐。

)(5)どうぞゆっくり休んでください。

(请好好休息。

)(6)どうぞ遠慮なく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

(请吃,不要客气。

)(7)すみませんが、どうぞそこの本をとってください。

注1(请递我那本书。

)(8)先生、すみませんが、どうぞ手伝ってください。

(老师,麻烦您了,请您帮我。

)(9)(タクシーの運転手に)どうぞここで止めてください。

(请停在这里。

)在以上的例句中,(4)-(6)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句子,而(7)-(9)则会令听者感到有一些不太自然。

森田(1989:120-123)将伴有“~てください”的表达形式的既能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说话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依赖”,一类是“以听话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劝诱”。

比如“窓を開けてください。

”如果说话人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可以理解为“暑いから、窓を開けてくれ”; 如果说话人是以听话人的利益,“暑かったら、窓を開けてもいい”。

因此可以说,“~てください”至少有“依赖”、“劝诱”这两种意义。

另外,“~てください”前是否可以添加“どうぞ”就要看说话人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听话人的利益出发。

论寒暄语与日本人的心理意识

论寒暄语与日本人的心理意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寒暄语与日本人的心理意识姓名:张爱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日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付荫20080401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社会心理通过语言来反映,而语言又制约着社会心理。

我们经常通过研究一种语言来透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性。

而寒暄语是日语中很具有代表性的独特语言,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表达人的心理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论是日常闲谈还是正式演讲,也不论是一般书信还是商业信函寒暄语都被频繁使用。

可以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寒暄语是无处不在的。

从分析日语寒暄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

日语中对寒暄语进行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令人瞩目的。

而作为外国人来说,研究日本的寒暄语不仅仅是对日语语言本身的学习和研究,而且是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和日本虽然为邻国,也同属于汉字圈,但是在文化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语中的寒暄语丰富多彩,要想正确地把握还有很大的难度。

作为一门外语,我们国内对日语寒暄语的研究也很多,并且涉及到各个方面。

给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本文试对比较典型的寒暄语进行大致的分类,主要采取例证的研究方法,从各种不同类型的寒暄语中来简单分析日本人的独特心理特征,并找出产生这种独特性产生的根源、原因。

使我们对寒暄语有进一步地了解,从而更好的运用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

主要分为几个大的部分:一丄寒暄语与日本人心理意识的介绍,分别介绍日本的寒暄语及日本人心理意识的基本情况。

二丄不同类型的寒暄语与日本人心理意识的关系 包括人生重要阶段的寒暄语、日常生活问候的寒暄语、书信往来中的寒暄语三、寒暄语与日本人心理意识产生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的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宗教观念的影响。

接下来是对论文各个部分内容的具体介绍。

第一章寒暄语与日本人心理意识的介绍这一部分主要从整体上对日语中的寒暄语以及日本人的心理意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从“一期一会”考察日本人的思想

从“一期一会”考察日本人的思想
抒情 怀的。 4 日本人的r . 甘克j 思想 日本 著名精神病学者土居健 郎提 出了r 之j 甘 的说法 , 意思是指人 的依赖心理结构。他断言依赖心理不仅是 理解 日 本人精 神构造 的关键 概念 , 也是理解 日本的社会构造 的关键概念。 依赖心理结构的原型是人 类 在婴儿期时 , 所表现出的完全依赖母亲的一种心理 。 婴儿在心理上极
“ 无常” 是源 自中国古代典籍和佛经里的说法。意思是说世间万物 不 间断地流转变迁 , 不能长久留存 。即“ 诸行无常” 的意思 。这种思想深 入地渗透到了 日 民众的精神生活里 , 日 本 在 本文学里也多有体现 。 比如 《 源氏物语》 的主题就是人生的无常。《 平家物语》 通篇都带有无常和伤 感 的的气息。这种认识世界的思考方 式 , 也进而运用到人类 自己身上 , 来感叹人生的多变和短暂。 日本人对于“ 无常” 的理解里包含有佛教意 义上的消极 的意思 。 但是多数情况下 , 他们 日本人认 为应该从这消极中 寻求积极的内容 , 从变化当中寻求 新生。佛 教里的“ 常” 无 是否定现世 , 寻求来世的。日本人已经把“ 常” 无 的实践活动 日常化 了。无常的世界 , 不仅带给 日 本人哀伤和幻灭, 还带给他们一种危机感 。 日本列岛远离大 陆, 南北狭长 。 火山 , 地震, 啸, 海 台风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处在这样的 自然环境 当中 日 本人一方面感 到一种危 机感 , 一方面也顺应 自然 , 另 努 力工作。危机感虽然让他们否定 自已 , 同时 , 但 又给了他们革新精 神和 勇气。 他们把赌博的精神拿 出来 , 勤劳地工作着。 水稻这种很费劳力和 时间的作 物的成功种植就体现 出 日 本人的勤劳 , 不服输的精神 。 日 人从中学开始就学 习陈述 “ 常观” 本 无 的文章 了, 被灌 输这是代 表 日本人 的人生观的内容 。不仅如此 , 有些人认 为, 日本 的文学思想里 表明 , 文学本身就是给人们心里灌输无常观而存在 的。 日 本独特的地理环境 , 了 日 孕育 本人独特的思想意识 。 日本人 的文 化心理受 到无常观的诸 多影响 。日本是一个 远离大陆 , 被蔚蓝大海包 围 的孤岛 , 自形成 了统一 国家 以来 , 未受外敌 的侵犯 , 自己一边吸收外来 文化。 一边独 自发展 了起来 。 浸润到 日 文化深处的孤独感对 日 本 本人 的 心理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比如 日本文学 , 日本美术所追求 的r 哀 屯 扎J r 、佗 J r 等 , 是通 过文学 , 、寂j 就 美术这些形式来 表现人类 内心深 处 的孤 独 的 。 期一会 ” 的佛教理念被应用于 日本 的茶道思想 , 也是寄托 了人 们 的一种美好愿望追求 。世事变幻莫测 , 人生变化无常 , 宾主在茶会的 此时 , 此地相遇 , 一生之 中仅有 一次机会 , 因为人生及其 每个 瞬间都不 能重复 , 所以要珍惜这一瞬间 的缘分 , 应付出全部真情来对待客人 。宾 主都应诚心诚意对待对方 。 亭主应尽 心尽力招待客人 , 客人要领会亭主 的一番心意 , 并铭记 于心 。 若因漫不经心 , 轻视眼前的一切 , 留下深 那会

日本人心理特征

日本人心理特征
古泽平作从“杀父娶母”的奥狄浦斯想到了佛教中“杀父囚母”的阿阁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心理学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前者基于父性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奥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阁世是醒悟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古泽的弟子小此木启吾将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挥,将“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从方法论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有精神医生的背景并有丰富的病案积累,故他们多从精神病理的角度认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精神病学者的古泽平作可称为此一派的先驱。他早年留学德国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对弗氏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持怀疑态度,并向弗氏当面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弗氏的注意。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佛经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阿阇世是王舍城的王子,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为保住夫君频婆娑罗王对自己的爱,决定怀孕生子,而这个孩子是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仙人的化身。根据预言,这个仙人到去世还有三年的时间。韦提希夫人生子心切,便害死了仙人,怀上的孩子就是阿阇世。由于恐惧仙人的诅咒,阿阁世出生时从一高塔上跌落下来,所幸的是只受了轻伤。阿阁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的美好形象幻灭了,他要杀死母亲,却被臣下劝阻。阿阁世被一种罪恶感所困扰,身上起了脓疮,发出恶臭。这时,只有他的母亲细心照料他。通过这种无声的奉献,韦提希夫人原谅了想要杀死自己的儿子,阿阁世也原谅了母亲。

在日本待久了养成的60个“坏习惯”

在日本待久了养成的60个“坏习惯”

在日本待久了养成的60个"坏"习惯1、忘记锁门,发现后根本不在乎;2、觉得警察就应该不凶;3、对现钞的真伪没有任何防范,(因为所有地方都没有验钞机);4、停下办事时,自行车从来不锁,车筐内的东西也从来不取出;5、口渴时,无论在哪里发现水龙头,上去就喝;6、买东西时从来不数找回的零钱;7、不管认识与否,见面就微笑鞠躬;8、从不当场检查购买的货品状况,包括笔记本电脑;9、绿灯横过马路时,从来不看两侧通行的车辆;10、一进家门就光脚,连拖鞋也不穿;11、只要有人敲门就给开,问都不问;12、变傻了,连垃圾也不会扔了,竟然每天都要先看看皇历;13、酒量大减,饭量大增,对肉不再忠诚了;14、没有盗版盘竟然不觉得痛苦;15、对餐馆缺乏好奇心;16、雨伞天天挂在门外17、不会择菜了;18、不会砍价了;19、除了家,不会开门了(因为公共场所全都是自动门);20、有了口头语,开口就是“思迷马散(不好意思)”;21、忘了怎么吵架,更不用提打架了;22、出门随身不带手纸23、随身有两个钱包,一个整钱,一个零钱;24、推儿童车从不担心没有电梯或坡道;25、迷信天气预报,说下午2点前有雨,3点出门就不带伞;26、从不担心缺斤短两;27、习惯性的认为海鲜比肉便宜;28、认为随地扔烟头、吐痰是极其恶劣的行为;29、从不担心自己有口音而受到歧视;30、从不担心在玩具城只玩不买而遭白眼;31、认为干净、整洁的街道是很平常的;32、认为所有的电话亭、自动售卖机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33、认为“便宜没好货”不是真理了(因为百元店)34、相信商家的打折或优惠是真实的;35、对电视上的各种伤亡或事故报道大惊小怪;36、认为出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37、认为所有的食品都是安全卫生的;38、习惯按照时刻表等车;39、对随处可见的残障和智障人士习以为常;40、相信广告。

41,讲电话时会情不自禁的点头或鞠躬,尽管对方看不到;42,拥挤电车每到站都会自觉下车给后面的人让路;43,电梯里主动帮人按楼层与开关门;44,开车从不按喇叭;45,无拉链的包包也很放心的四处提,四处放;46,说英语时会不自觉地用上日式英文;47,走楼梯自觉靠左边,右边让给赶路的人;48,垃圾随手放进包包里,带到家里扔;49,随身携便手帕与便携手烟灰缸;50,即使没车也会乖乖的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51,习惯了自觉排队;52,公务员们对我们点头哈腰已习以为常;53,钱包与手机放在屁股兜里,大半截露在外面(看见很多男生都这样);54,公园等随地乱坐;55,半年不会擦一次皮鞋;56,上厕所从不先看有没有厕纸;57,不会分烟劝酒夹菜给别人;58,买的肉与菜随便冲洗下甚至不洗就能下锅;59,地震来了也不慌不忙的;60,赶车、上班、缴费等都特守时。

浅谈日本文化中的情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的情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的情感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中, 居于主要位置、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既不是知性, 也不是意志, 而是情感。

情感统摄和支配着知性和意志的存在及其活动。

因此, 相对而言,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在整体倾向上呈现出一种泛情感化的特征, 可将其称作主情的心理产生主情的心理结构的基础, 是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土结构和社会结构。

在日本, 由于众多山川河流的阻隔, 使耕地被分割成一块块相互封闭、相互独立的小盆地。

进人农耕社会后,人们在相互协作的劳动过程中, 又形成了一个个相互区别和封闭的农耕共同体。

这样的条件, 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集团的依赖、融合和共存的关系。

正如土居健郎所指出的那样, “依赖”不仅是日本人心理, 也是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 “依赖”是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心理的关键概念。

在日本人看来, 情之产生的实体是心, 其表现则是感动。

无感动则不能谓之情。

由于情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最重要和不可缺的内在中介, 所以情、感动被推崇到了极高的地步, 即所谓“无感动 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

与此相联系, 日本人最讨厌的是自然界中某些不能引起感动的植物和花卉, 和共同体中无人情味的人。

情的极致是达到物我两忘、主客不分的状态。

这即是物即我、我即物的情的交融一体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可以达到, 而且在人与神的关系中也可以达到。

日本人的祭神的过程中, 狂欢猛饮, 手舞足蹈, 将感情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 在高潮中达到人即是神、神即是人的神人一体的境界。

这时, 人所高兴的事就成为神高兴的事, 人所喜欢干的事也成为神所喜欢干的事, 因此会出现最为放荡的场面。

这种状况不仅不会受到禁止, 反而是追求的目标。

究其根底, 是因为日本人的心理世界, 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知性和伦理的世界, 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

情感的发达, 给日本文化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 情感的发达带来了审美意识的发达。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发达的美意识。

日本人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

日本人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

日本人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作者:高春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2期摘要:依赖心理并不是日本人特有的一种心理表现,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

可以说依赖心理是人们共通的一种心理,只不过因为一些历史地理的原因这种现象在日本人中间表现地非常显著。

依赖心理原本是婴儿对于母亲的一种依赖,渴求母子一体感并否定母子分离的事实。

这种心理在人们长大成人后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成人后这种现象依然很普遍,并且对日本人的生活和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依赖;自然观;社会观;语言观一、依赖心理的原型“依赖”一词原本是来自于日语的“甘え”,这个词是日语特有的词汇,据说是很难恰如其分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其他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

这个词翻译成汉语意为“撒娇”,这其实也不能准确地再现日语的原意。

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最初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土居健郎提出的。

他认为,婴儿在出生半年后逐漸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分别的个体,但潜意识又不想与母亲发生分离,所以为了保持与母亲的一体感即开始撒娇,从心理上否定母子分离的事实,追求与母亲的一体化。

[1]我们常说的这孩子开始磨人了,开始认生了。

这时候其实就是幼儿的依赖心理开始发生作用了。

现在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正是这种幼儿的依赖心理的扩大和延伸。

二、日本人的自然观体现出来的依赖心理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而且正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而且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时常有火山的爆发,在加上又有海上的台风经常登陆,所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在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下生活,可想而知日本人的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面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日本人选择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日本人对于自然是持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追求与自然的合而为一。

关于日语近代语中依赖表现的考察——以《浮云》为例

关于日语近代语中依赖表现的考察——以《浮云》为例

文三→阿势 男→女 青年→青年 阿势→文三 女→男 青年→青年 文三→阿政 男→女 青年→中年 阿政→文三 女→男 中年→青年
阿政→阿势 女→女 中年→青年 上层町人→上层町人 阿势→阿政 女→女 青年→中年 上层町人→上层町人 文三→本田 男→男 青年→青年 本田→文三 男→男 青年→青年 知识层→官员层 官员层→知识层
四、人物分析 《浮云》的主要登场人物。分别是青年内海文三、叔 父园田孙兵卫、叔母阿政、堂妹阿势、朋友本田升、同僚 石田某和山口某等。 其中, 主要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性别差别、 年龄差异、 阶层分层和亲疏关系的研究总结如表 1 所示:
表 1 《浮云》主要人物关系
名称 性别差 年龄差 阶层差 知识层→上层町人 上层町人→知识层 知识层→上层町人 上层町人→知识层 亲疏关系 堂妹,亲 堂兄,亲 叔母,亲 侄子,亲 女儿,亲 母亲,亲 朋友,亲 朋友,亲
· 76 ·Leabharlann 分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具体划分。 针对这一现象,本稿在《浮云》中出现的会话文为具 体研究对象,共找出 155 个例子。在仔细分析这 155 个例 句后,针对以上不同的分类划分,本稿将依赖表现具体分 为动词表达型依赖表现、命令型依赖表现、句末疑问型依 赖表现、愿望表达型依赖表现、委婉表述型依赖表现和共 起型依赖表现等 6 种。 动词表达型依赖表现,即像出现「依頼する」等明显 带有动词指示的表达方式。 命令型依赖表现即以命令口吻出现在句中,如「…… な」、「……なさい」等。在此基础上本稿根据说话者的 语气又细分为强硬命令型和委婉命令型等。 委婉命令型 「是れから先き母親さんがどんな事を言ツておよこ しでも、チヨイと私に耳打してから返事を出すやうに(よ うに) してお呉んなさいヨ。 」 (第三回 余程な恋の 下) 疑问型依赖表现,就是说话者在句末表达方式上会带 有疑问语气的「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愿望表达型依赖表现则带有说话者自己的愿望,最常 见的就是「……たい」。 委婉表述型依赖表现则是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以一种 很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共起型依赖表现则是带有「……しましょう」等明显 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
依赖心理并不是日本人特有的一种心理表现,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

可以说依赖心理是人们共通的一种心理,只不过因为一些历史地理的原因这种现象在日本人中间表现地非常显著。

依赖心理原本是婴儿对于母亲的一种依赖,渴求母子一体感并否定母子分离的事实。

这种心理在人们长大成人后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成人后这种现象依然很普遍,并且对日本人的生活和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的各种表现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标签:依赖;自然观;社会观;语言观
一、依赖心理的原型
“依赖”一词原本是来自于日语的“甘え”,这个词是日语特有的词汇,据说是很难恰如其分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其他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

这个词翻译成汉语意为“撒娇”,这其实也不能准确地再现日语的原意。

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最初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土居健郎提出的。

他认为,婴儿在出生半年后逐漸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分别的个体,但潜意识又不想与母亲发生分离,所以为了保持与母亲的一体感即开始撒娇,从心理上否定母子分离的事实,追求与母亲的一体化。

[1]我们常说的这孩子开始磨人了,开始认生了。

这时候其实就是幼儿的依赖心理开始发生作用了。

现在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正是这种幼儿的依赖心理的扩大和延伸。

二、日本人的自然观体现出来的依赖心理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而且正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而且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时常有火山的爆发,在加上又有海上的台风经常登陆,所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在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下生活,可想而知日本人的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面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日本人选择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日本人对于自然是持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追求与自然的合而为一。

这就是日本人依赖心理的表现之一。

我们知道,依赖心理就是追求与他人的一种一体感,通过与他人的一体化来减少摩擦,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日本人的自然观正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顺从自然、想与自然成为一体的自然观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日本人的“借景”。

日本人在建造庭园时,不是像欧洲人那样,把它建造成一座独立于周围大自然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而是想方设法使它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周围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达观的顺从自然、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感情,使得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非常细腻的、强烈的感受和热爱。

日本的自然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是地震频发、灾害不断,二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很适合
人的生存。

日本人对大自然还抱有一种亲切感并充满感激之情。

在这种海洋性气候,暖湿适度、四季变化明显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可以说正是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才使得日本人对于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热爱之情。

三、日本人的社会观体现出来的依赖心理
日本的社会是一种纵向型的社会结构,尤其在公司里,这种纵向性体现地更加明显。

日本著名的学者中根千枝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以呈现出个人主义、契约精神为基础的欧美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的意识的日本式的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是单一的,通过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这样,通过一种纵向的关系,处于下级的人依赖于上级的指导和照顾,处于上级的领导则依赖下级去执行自己的命令,双方是一种互相的依赖关系。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人的依赖心理及其在日本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和语言观上的表现。

依赖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存在依赖心理,比如小时候对于父母的依赖,上学时对于老师的依赖,工作中对于客户的依赖等等。

只不过日本人的依赖心理表现地特别明显、特别有特色,能很好地体现日本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这种依赖心理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可以成为我们日后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
[2] 商雨虹,若柏.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J].外国问题研究,1997(03).
[3] .孙晓柳.日本人的依赖心理[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82-83.
[4] 罗虹.试论日本人的“依赖”情结[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02):41-43.
[5] 尚会鹏.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J].日本学刊,1997(01):12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