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经典话剧,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大家庭,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出色的角色塑造和精湛的戏剧技巧而著称,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首先,这部话剧的主题非常深刻和引人入胜。
它以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大家庭为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烦恼,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斗争。
作者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其次,这部话剧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和成长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此外,这部话剧的戏剧技巧也非常精湛。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戏剧手法,如对话、独白、舞台提示等,将一个复杂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剧本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戏剧性的冲突,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和关注。
同时,他的剧本也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让人们不仅在视觉上得到享受,也在思想上得到启示。
最后,这部话剧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戏剧界,也扩展到了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它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戏剧作品,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出色的角色塑造和精湛的戏剧技巧而著称。
它不仅是一部展现当时社会问题的作品,也是一部探索人性和道德问题的作品。
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从问世以来,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对封建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雷雨》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以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为背景,揭示了封建主义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剧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个资本家。
他的妻子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周萍受过一定程度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但缺乏反抗的勇气,他想要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却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
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
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
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
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阴沉、郁热,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
《雷雨》以其独特的故事结构,生动地展示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家庭中,封建的伦理道德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人性的真实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专制和冷酷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和成员的悲剧。
蘩漪作为一个被压抑的女性,她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让人同情和敬佩。
周萍和周冲作为新一代的代表,他们的迷茫和挣扎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年轻一代的困境。
而侍萍和鲁大海则代表了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斗争显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崩溃。
通过《雷雨》,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可以看到新的社会制度一定会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曹禺先生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渴望。
《雷雨》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悲剧,它揭示了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曹禺的一部话剧,讲述了周朴园家族的悲剧。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揭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
周朴园、四儿、繁漪等人物性格鲜明,他们的命运悲剧让我深感痛心。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的压迫下发生了扭曲,这让我对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被剧中的情感描绘所打动。
曹禺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周朴园家族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他们的情感虽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情感的承诺,这让我深深地感动。
最后,我被剧中的主题所启发。
剧作通过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社会不仅仅是公平和正义,更是压迫和剥削。
只有真诚地对待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深具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雷雨》读后感1读完《雷雨》,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带着吃惊与惋惜。
在我正以为周萍要带着鲁四凤逃跑时,他们却双双死去。
这个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但再读剧本情节,却又在情理之中。
剧本里人物的言语举动,一颦一笑都预示了风雷激荡,暴雨倾注的结局。
先看四风,这个在第一幕首先出场的丫鬟。
作者在描绘了她发育健康、举止活泼、红润美丽的形象之后,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刻画:“她很爱笑,她知道自己是好看的,但是她现在皱着眉头”。
作者在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四风的“美好”形象之后,最后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就暗示了下文的戏剧性冲突。
正是四风眉间这一“皱”兆示了“风雨”的到来。
这一“皱”,既是四风与父亲鲁贵间生活现实种种矛盾的凝结,更是她与周萍爱情悲剧的征兆。
随着剧情展开,我们看到正值少女怀春的年华,四风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周家大少爷周萍,可是这种爱的“甜美”中却会有太多因身份地位的落差而带来的阴影与压力,更有来自周繁漪的嫉恨与破坏。
这样,正如四风对周萍说的“我——我怕得很”、“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
周萍的软弱与犹豫,更强化了四风对爱情前途的担忧与恐惧。
这一切,正是四风出场“皱着眉头”的内涵。
作家正是通过四风这眉间一“皱”,概括了剧中人物的情感矛盾与戏剧冲突,孕育着戏剧发展的风雨。
同样,人物的语言也能推动着剧本的发展,兆示着雷雨的到来。
周繁漪,这个在《雷雨》剧本中起到线索作用的人物。
她与周萍的最后几场对话中的细节令人深思:“最后铁链子锁着我,那我真就成了疯子了”“那么,完了”。
作者在前几幕刻画完她比较沉稳的形象表现后,终于在最后一幕揭露了她的狠毒、阴鸷。
她最后疯狂形象是这样的——“周蘩漪(报复地):‘你现在也学会你的父亲了,你这虚伪的东西,你记着,是你才欺骗了你的弟弟,是你欺骗我,是你才欺骗了你的父亲!’”。
这一形象,就是她多年活在朴老爷的禁锢之下的压抑与遇见周萍个性得到解放后的矛盾冲突的体现。
浅析《雷雨》
浅析《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历经86年的风雨洗礼依旧耀眼夺目,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祖师爷”,它就是曹禺先生的《雷雨》。
1933年,23岁的曹禺在《文学季刊》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这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曹禺先生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种压抑深深扎进了曹禺先生的心里,他是一个敏感、温柔却也软弱、忧郁的人,这种性格特征同样反映在了他的创作当中。
《雷雨》讲述了在封建家族——周家,发生的一系列爱恨纠葛,八个人,以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在叙述封建家族的矛盾中,痛斥封建统治对人的迫害。
用一句话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所有人的爱在雷雨中爆发,又在雷雨中消亡。
一、活在名字里的救赎曹禺先生起名字很讲究,每个人都在名字里有活脱脱的形象,比如周冲,他的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鲜活自如,有朝气、有冲劲儿;周萍和侍萍,两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像浮萍一样,无所依存,注定了他们悲剧的一生;鲁贵,无论从身份还是言谈都与“贵”字丝毫不搭边,却有着这部剧中最富贵的名字。
再比如说,蘩漪,漪,涟漪,本身就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字,蘩,本义是白蒿,谐音“繁”又偏偏有着繁荣旺盛的意味,这也暗示着,蘩漪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曹禺说过,在这八个人物里面,“最早想出来,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蘩漪,其次是周冲。
其他人都是后来编出来的。
”也就是说,没有蘩漪这个角色,或许就没有雷雨这个故事。
蘩漪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读选段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女人,读全文的时候你又会发现,繁漪接受过旧式教育,诗文略通,也会画几笔画,生得雪白细弱,有气质,很会管理家庭,是个很象样的主妇。
同时她也接受过一点西式教育,她不是鲁妈那种温存顺从的旧式女性,更不是四凤那种天真烂漫的十八岁少女,她是一位有着很强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一直在以她的方式反抗,反抗周朴园的古板与封建,反抗周萍的绝情与懦弱。
周朴园的古板让整个周家死气沉沉,她在极端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甚至她也要遵循着周朴园对侍萍的“那点愧疚”,无论多么闷热,在夏天也不可以开窗,湿热的烦闷和夏季的躁动成为了她青春的全部。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1500字《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从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剧作《雷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旧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上。
通过“司马黎”家族的故事,曹禺揭示了权力、金钱和利益在旧社会中的腐朽和扭曲。
剧中的各个人物都因为自私和欲望而堕落,人性被毫不留情地放大。
例如,坚持信仰和正义的小雷子,被家庭背叛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杀人凶手。
剧作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直面人性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力图唤醒观众对旧社会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曹禺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的杜少甫,也有卑鄙无耻的司马翎,还有深爱家庭的雷娘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具体和深入,每一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动机。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曹禺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冲突,展现了旧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对小雷子的冷漠,以及杜少甫对司马黎家庭的操控和算计,无不显示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恶劣。
最后,剧作《雷雨》还展现了曹禺深厚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简洁、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曹禺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鲜明有力。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威胁,直接道出了她的邪恶和变态;小雷子谋杀杜少甫时的对白简短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剧本中的舞台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时空的切换,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对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冷酷无情进行揭示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及舞台情节的安排,曹禺成功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雷雨剧本读后感
雷雨剧本读后感《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部以农村小镇为背景的现实主义话剧。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雷雨》后,我深受其震撼和启发,对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剖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品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让我深感震撼。
在《雷雨》中,作者通过对小镇上的封建家庭和官僚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封建家庭中的父权制度、妇女地位低下、家族纷争等问题,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而官僚的贪污腐败、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更是让人深感愤慨。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改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作品中对人性的剖析也让我深感触动。
在《雷雨》中,作者通过对各个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从权力欲、贪婪、嫉妒,到对爱情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
尤其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潘金莲、春娇等女性的塑造,作者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对爱情的渴望,让人深感同情和震撼。
这些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对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当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感动容。
在《雷雨》中,作者通过对吴琼和春娇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尽管他们身处封建社会的重重压力和阻挠,但他们依然坚守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让人深感动容,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读完《雷雨》后,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当代社会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雷雨》这部作品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改革,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幸福和快乐。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
该剧通过展现一个家庭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和欲望,而这些秘密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中,我对繁漪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她的命运也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惨的。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悲惨。
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除此之外,《雷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作者通过精湛的戏剧技巧,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同时,剧中的对话也非常精彩,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佳作《雷雨》读书心得与感受
佳作《雷雨》读书心得与感受《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佳作,由曹禺所创作。
在这部戏剧中,曹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制度的腐败与虚伪,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悲哀。
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深深地被曹禺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也对人们在家庭与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曹禺在《雷雨》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和准确。
他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
例如,罗十一这个角色,他是一个道貌岸然、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男人,但在家人面前却装作一副正直善良的样子。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他这个角色更加鲜活和生动。
另一个例子是宋世荣,在这个作品中,他是一个道德底线被彻底打破的形象。
他以权谋为先,对妻子和儿女冷漠无情,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通过这些细腻的刻画,曹禺成功地将这些人物带入了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了我对于他们行为动机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其次,曹禺在《雷雨》中深刻地展现了封建家庭和社会制度的腐败与虚伪。
他通过对于家庭和社会中各种事态的描写,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的法官,母亲则是忠诚的妻子和母亲。
然而,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各种物质和权力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对于家庭成员情感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虚伪的家庭关系使得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和无力,而在社会中也是一样。
监狱、斗争和权谋等元素的凸显,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冷漠。
通过这种对于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曹禺成功地让读者产生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悲哀。
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中蕴含的对于人们在家庭与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的思考。
在《雷雨》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而忽略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们在家庭中的冷漠和无情,也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对于他人的冷漠导致了他们之间的隔膜和矛盾,使得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感到无力和孤独。
阅读《雷雨》体会
阅读《雷雨》体会《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情节,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
本文将分享我阅读《雷雨》所获得的体会。
首先,我认为《雷雨》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人性问题。
封建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其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人性上变得突出,曹禺通过剧中人物的表现,深刻地描绘了这个颇具思想性的时代。
比如说,剧中展现了家庭、爱情和权力等各种因素在封建社会中的交织关系,人物的命运被牢牢地束缚在这些力量之中,在这种束缚当中,每个人都是被动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例如,苏小妹之所以最终苦恋着许四多,而忽视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心爱慕,正是被家庭的利益、习俗和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桎梏了。
其次,我认为,曹禺在《雷雨》中精心构造的地域气息十分突出。
曹禺的创作始终注重区域性文化特点,以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舞台情境当中。
在《雷雨》中,舞台背景设置在南方某个小镇,从舞台语言、角色着装和道具,到舞台布景,都极为贴近南方水乡的情景。
比如说,苏小妹描绘其家乡当地风景的时候,就犹如一幅画一般,让读者一下子进入了南方静谧安详的氛围之中。
此外,我认为,《雷雨》也是一部富有情感体验的作品。
曹禺的剧作一直以严谨的剧本、新颖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刻画为其特点,在《雷雨》中,其描绘出了苏小妹所承载的无尽的矛盾和痛苦。
这种痛苦并不只是源于现实的环境和命运,更体现在其内心世界的焦虑和迷茫中。
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味到当时矛盾的人性和难以挣脱的命运之重。
最后,我认为《雷雨》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意义深刻的作品。
曹禺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深刻地挖掘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女性地位等问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部经典剧作中获取不少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阅读《雷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精神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现代戏剧的魅力,也可从中得到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雷雨》读后感(15篇)_1
《雷雨》读后感(15篇)《雷雨》读后感1第一道惊雷声骤起,恰如无尽黑暗之中的一束光亮,给无数迷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雷雨,可以说是一出悲剧,是一出用血缘、罪孽、伦理谱写而成的人生大悲剧。
繁漪可谓是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新社会女性的代表,一个在旧社会制度的牢笼下,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
她的爱情是可敬的,但也注定是可悲的。
繁漪,取涟漪之意。
涟漪,涟漪,注定撼动不了“死水”。
可以说,在这种难以抗拒的时代背景下,繁漪的爱早已变得畸形,就像作者所述,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早已使她变得痴狂。
而这个人物的塑造,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雷雨》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而丰富的。
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他生性憨厚,富于幻想,却又对现实的嘲弄无能为力。
在这个混乱的大家庭里,他显得那般格格不入。
而四凤的出现犹如一个引子,引发了他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对爱情的深深的憧憬。
四凤的性格,同是以天真、单纯为始,但现实的一连串打击,使得她的心渐渐麻木,乃至最后,得知自己的所以爱之人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受不了打击,夺门而出,最终触电而亡。
周萍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却也在情理之中的。
因为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更是一个只会逃避现实的懦弱的人。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
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一个悲剧的故事,结局也早已注定了悲剧:四凤死了,周冲也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有人说,《雷雨》所表现出来的,是阶级斗争,因为有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
但是从作者的本意来看,看到的更多是悲悯。
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瞰地上的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罪孽、社会的黑暗。
《雷雨》在社会矛盾的层层叠加下的三十年代,更像是一声呻吟、一声呐喊。
雷雨主题思想
雷雨主题思想雷雨》的主题《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当时作者虽然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的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写本质方面。
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更可以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
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对人物的性格的把握相当的准确,《雷雨》接受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
1935年首次在日本上演,到现在,成了最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
我生长在封建气氛很农的家庭里,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核心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使我感到可厌、可恨,不能自制,写《雷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只有一个反封建的思想,便开始思索结构,有时甚至动了笔。
我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怕感情流失掉。
我先写的第三幕周萍到四凤家敲窗户的一段,后写周朴园逼繁漪吃药,再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看起来,像是拼凑,但实际上我有了一个详尽的结构,我心中反封建的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夏竹《创作的回顾--曹禺谈自己的剧作》)。
雷雨的主题内容
雷雨的主题内容一、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
该剧于1934年首次公演,以其深入揭示人性、社会矛盾和家庭关系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雷雨》的主题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二、主题内容1. 爱情与婚姻《雷雨》以爱情与婚姻为主要线索,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包办婚姻和婚姻不幸的问题。
曹禺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夫妻关系,揭示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苏小姐与孙大哥之间的不幸婚姻,苏小姐被迫结婚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苏小姐与刘铁匠之间的纯洁爱情,却因为社会舆论而不得不放弃。
2.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雷雨》通过揭示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刻画了富家女苏小姐与工人刘铁匠之间的爱情,凸显了社会阶级差距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剧中反映了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等社会运动,以及富贵与贫穷之间的冲突。
这些描写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3. 人性的复杂性《雷雨》通过塑造各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
苏小姐虽然身处封建礼教下被迫结婚,但她仍然保持着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刘铁匠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4. 家庭关系与道德观念《雷雨》通过家庭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曹禺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如苏小姐的家庭和刘铁匠的家庭,展示了传统道德观念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剧中的家庭关系也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5. 梦想与现实《雷雨》以梦想与现实为主题,揭示了个人梦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
剧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他们却常常被现实所打击。
苏小姐和刘铁匠都渴望自由和幸福,但他们最终都无法摆脱社会压力和束缚。
三、结论《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爱情与婚姻、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人性复杂性、家庭关系与道德观念以及梦想与现实等多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
现代戏剧欣赏解读雷雨的思想内涵
现代戏剧欣赏解读雷雨的思想内涵雷雨(Thunderstorm)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该剧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呈现,成功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弱点与命运困境,探讨了个体与集体、伦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
本文将对《雷雨》的思想内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现代戏剧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雷雨》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绘,呈现出封建社会中的命运束缚与个体意识觉醒之间的矛盾。
该剧主要以沈从文和唐连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角色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展现了个体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的无奈和无力。
通过揭示封建社会家庭伦理对于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剧中思想内涵揭示了对个人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其次,《雷雨》在探讨人性弱点方面显得尤为深刻。
通过对各个角色的塑造,曹禺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偏见和欺骗等弱点。
比如,人们对金钱的无尽追求使得财富成为他们获得权力和快乐的唯一手段,这种贪婪心态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此外,作者还通过唐连这个角色暗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她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通过对这些人性弱点的揭示,剧中思想内涵呼吁人们反思和面对自身的缺陷,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升华。
第三,《雷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触及,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剧中,作者通过舞台上反映出的饥民、流离失所的人们以及腐败的统治阶层等形象,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和普通民众的苦难。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道德沦丧,呼吁人们共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争取公正和正义。
正是通过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及,剧中的思想内涵被赋予了深远的时代意义。
总之,《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超越了其时代背景的限制。
通过对封建社会下的命运束缚与个体觉醒的描绘,剧中思想内涵探讨了个体与集体、伦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触及,呼吁人们反思自身缺陷,追求道德的升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展示,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争取公正和正义。
雷雨读后感300字
雷雨读后感300字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观众。
雷雨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充分展现了作者曹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戏剧之后,我深深地被它所感动,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深思。
《雷雨》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以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翠翠的命运。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她的命运是如此的无奈和悲惨。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最终因为爱情的背叛而走上了不归路。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是如此的低下,她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
这让我深感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对女性的不公。
此外,剧中的男性形象也是扭曲而复杂的。
其中的主要男性人物,如冯世宽、冯世雄等,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严重背离,也让我对人性的扭曲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雷雨》,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戏剧中,作者透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
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的
道德和伦理。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充满思想和深刻的戏剧作品。
它不
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也让我对社
会伦理和道德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对人性和
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雷雨》心得体会 《雷雨》心得体会
《雷雨》心得体会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通过展现上层社会家庭中的权力、欲望和道德观念的冲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纠结。
在观看《雷雨》这部戏剧时,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
人性的复杂性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没有将人物刻板地分成善恶两种,而是将每个人物都赋予了多重特性。
比如,冯世云这个角色,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英俊、聪明、正直的男子,但实际上他却痴迷于权力,甚至不惜背叛亲人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意识到人并不简单地可以被划分为好与坏,而是存在着许多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道德观念的冲突《雷雨》中,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上层社会家庭中道德观念的冲突。
举一个例子,孟琦与丁秀云的婚姻问题引起了他们之间的争执。
孟琦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而丁秀云则强调婚姻应该是家庭的盛事,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受。
这种对道德观念的冲突使我思考到,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和社会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每个人对道德的认识和追求都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化的观念会导致争议和纠纷。
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为一部反映旧中国社会的作品,《雷雨》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在剧中,金龙煤矿的贪污丑闻暴露了上层社会权力的腐败和利益的纠缠。
这个故事让我对旧中国社会的不公和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当今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权力运作问题。
《雷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使我对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关注。
个人选择与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面临着个人选择与命运的艰难抉择。
比如宣传部长冯世云在利益和家庭之间选择时,最终选择了背叛亲人去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而孟琦则选择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坚持认为婚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这些个人选择不仅对人物自己产生了影响,也改变了他们周围人的命运。
《雷雨》体会与读后感
《雷雨》体会与读后感范文著名的《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该部作品既没有童话的天真,也没有爱情故事的浪漫,更没有喜剧的快乐,甚至没有悲剧的凄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雷雨》体会与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雷雨》体会与读后感范文1一个凄静的夜晚,我来到了周公馆前,踟躇,犹豫,我是否该进去看她——一个同时失去儿子和爱人,又失去丈夫的女人?敲开周公馆的大门,一个女人从走廊上静静走来,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圆的暮色里,散发着犹豫的芬芳.“你来了,随便坐.”自从周朴园的和侍萍相继死去后,我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虽然每次她的话不多,但我从她大而灰暗的眼睛里已经看出这个曾经近乎疯癫的女人的心慢慢地死去。
“想通了,便不在痛苦。
”这个可怜的女人。
曾经的敢爱敢恨,曾经的强烈反抗,曾经的叛逆挣扎,在她的身上都已找不到半点痕迹。
她是这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现在……不知道当她回忆自己曾说“我不好似周朴园的妻子,不好似周冲的母亲”时,会有什么感想。
“我那么,可他却从未爱过我。
”真的很为她鸣不平,她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
当周萍试图带走四凤时,她再也忍不住了,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和自己的仆人私奔,任何女人都是受不了的。
爱恨交织烧毁了她的思想,她只剩下一具充斥着仇恨的躯壳。
妒火和仇恨驱使她一一个庸俗女人的方式去报复周萍,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儿子来达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目的。
我看不起周萍这样的男人,他不配拥有繁漪的爱。
天真的繁漪以为周萍真的爱她,真愿意陪她到天涯海角,厮守到天荒地老,爱她到海枯石烂。
当繁漪把自己的一切——性命,名誉交给周萍之后,她就什么也不顾了。
可是周萍太让她失望了,一个男人不能为他的爱负责那还算什么男?人?为什么他不能抛弃封建伦常的羁绊呢?虽然繁漪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违背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但我会流着眼泪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我会原谅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也许写到未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窟,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专制蛮横,他逼迫繁漪喝药,为了体现自己的命令的权威性。
再加上《雷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无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极力想有所作为,无奈抵抗不过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因此两方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而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因此《雷雨》的主题中绝对有对社会问题地揭示,即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残忍地扼杀。
但如果只视《雷雨》为一部社会问题的悲剧或者过分强调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的话,那就使《雷雨》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
总之,社会悲剧的揭示作为《雷雨》主题的一部分对《雷雨》主题的艺术价值是有很大贡献的。
当然,是在不夸大其作用的前提下。
二.命运悲剧最高级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往往不能用语言清晰地形容,而且作者与读者的感受可能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不能将评论家的意见看做成终结性的,轻信甚至盲目地认同他们的观点。
如果我们从尊重《雷雨》创作的原始状态出发,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雷雨>序》在研究《雷雨》主题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直接触摸到作者的想法。
其中,有很多处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雷雨》的感受。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象征着一种渺茫不可知的神秘。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神秘的氛围始终笼罩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甚至是作品之外的读者。
阴沉的天、潮湿闷热的空气、不停歇的闪电和最终无法避免的山洪暴发般的雷雨。
这些自然意象的变化无不一一指向人们的情感,外界气象变化万千正是神秘莫测的无常的命运的象征。
《雷雨》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种不可能的可能。
从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开始,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之间的乱伦之爱,爱上了年轻的四凤——他的妹妹四凤!周朴园和鲁大海针锋相对,当鲁大海气急败坏地与周朴园争吵时,他也无法想到眼前这个做尽了坏事的资产阶级头目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一些看似完全不会在生活中发生的情节在《雷雨》中一幕幕地真实地上演着,让我们不想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
正迷惑时,曹禺解答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样呼号也难脱这黑暗的坑。
‛命运的悲剧就是如此发生的。
从繁漪和周朴园两个人物身上也能看出作者在《雷雨》中对命运悲剧的主题的揭示。
曹禺是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他们如同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悲剧中的人物都不乏真情,包括周朴园,但却形成了一个陷落泥沼的连环套,无论他们怎么挣扎,都逃不出命运的捆绑。
繁漪就是一个“陷落”的典型。
我十分喜欢曹禺在《<雷雨>序》中对繁漪的诉说:‚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
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作为整个作品中唯一一个无法让我用同情来形容的女人,她给人留下的感受除了爱就是恨。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间接制造了这些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心碎的苦难。
与此同时,她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她不愿意就这样抑郁终身受人摆布,因此勇敢地反抗,这时的她是坚决的、强悍的。
但是在周萍面前,她又是那么无力,她甚至说:“萍,好了。
这一次我求你。
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
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
‛③她拼命地想抓住最后的这根救命稻草,但她却被命运困住,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可怕的连环套。
繁漪的形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如克吕泰墨斯特拉和美狄亚,而曹禺的创作也的确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渺小的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冲破命运的牢笼这一血淋淋的可怕现实。
关于周朴园形象的争论也有很多,而谈到他的形象我们就不得不将之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联系起来。
建国后的版本在很长时间里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当然,这与演出的难度有很大的关系。
而作者也在《<雷雨>序》中表达了自己有关写作序幕和尾声的独特用意:‚仿佛有希腊悲剧chorus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而我从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则更多是周朴园的命运。
如果说周朴园之前屋内维持原样的摆设、衬衣上补的梅花和周萍名字中的“萍”字都无法充分说明他对侍萍不是“简单地玩弄”④而是有真爱的话,那么短短的几百字的序幕和尾声则映射出了他有人性、有爱的一面。
作为唯一的醒者看着她们死的死疯的疯,只有自己承受着这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的经历。
十年的光景,周公馆变成了教堂附设的医院,周朴园从周公馆的大主人变成了两个病人唯一的亲属。
这是他想要的结果吗?我觉得并不是。
在猛烈的“雷雨”之后,在一切都回归平静之后,我们在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这位可怜的老人,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命运对人的主宰。
曾经呼风唤雨,历来只会主宰别人命运的周朴园始终都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到最后连忏悔都不配,这难道不是命运悲剧这一主题最好的体现吗?当然,这里“命运的悲剧”和“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命运悲剧是就《雷雨》揭示的主题而言的。
而曹禺在《雷雨》中并没有想要表达或渗透“宿命论”的思想。
无论如何,《雷雨》主题中对命运悲剧地揭示是相当动人的。
三、以命运悲剧为主导,《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重读《雷雨》,我仍然觉得它与中国传统古典戏剧如《窦娥冤》所不同的是,《雷雨》的主题中有对社会悲剧的揭示,但侧重点绝不在此。
反而是对命运悲剧的揭示,对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根本性的人生困境的表现占了上风。
对于社会悲剧的揭示是由于作者处于时代之中,他敏锐的艺术眼光不可能不觉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对命运悲剧的揭示才是真正从作者的笔尖缓缓流淌出来,想要让我们体会和感受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构成了《雷雨》的主题,如性格的悲剧,当然是以繁漪的性格为代表的。
正是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它排演的难度,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
而从《雷雨》演出的发展来看,我们也能看出人们对它的主题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
就从建国后的几次演出来看,导演们对它的处理不尽相同。
“早在1958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由吴仞之教授导演的《雷雨》将主题放在道德观念方面,把主题思想归为次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
这次演出,在当时的上海也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鸣。
”⑤而我认为如此处理虽没有错误,但是似乎有些局限了。
“而后,上海戏剧已故校长朱端均教授导演的《雷雨》,则以其独到的见解,重新做了解释和处理。
他力求将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统一起来,这种独具一格的处理曾经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赏。
”虽然后来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争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对《雷雨》主题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之后,1982年丁小平承担了重排话剧《雷雨》的导演任务。
他认为“《雷雨》是有特色的现实主义,是一部富有强烈命运色彩、深刻社会内容、反应旧时代的悲剧。
”“可见,雷雨绝不是作者纯客观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作者激情爆发的表现,内在情绪的戏剧化。
”他的这段话就标志着《雷雨》话剧演出由外在的现实内容向内在心理的重大转变。
由于《雷雨》主题内涵过于丰富,很难在舞台上完全呈现出来,丁小平导演于是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表现了未出场的第九个角色——雷雨。
由此可见,《雷雨》的主题是不断被深化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社会悲剧地描摹刻画,而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相结合的统一体。
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一眼就能被看穿就不能称其为伟大。
每一次读《雷雨》虽然不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但都能让我对“悲剧”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正是它深刻而又广阔的主题构成了这一部让我们怎么说都说不尽的《雷雨》。
①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②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③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④黄万华.《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⑤丁小平.《第九个角色——<雷雨>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参考文献:[1] 曹禺. 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2] 钱理群.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3] 王兴平. 曹禺研究专集. 福建: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4] 孔范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5] 黄万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6] 丁小平. 第九个角色——《雷雨》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7] 陈军. 再谈《雷雨》的主题. 中华艺术丛论. 2007年第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