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概要: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对回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是回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回族语言以地域为界限, 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 又以民族为中心, 形成了一些民族内部支流语言。回族语言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 民族语言的传承, 其二, 民族选择用语, 其三, 民族专有词汇, 其四, 特殊的语言组合, 其五, 富有民族特色的方音。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 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本文在考察学界关于回族用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力图概述回族用语研究的现状及尚需深入拓展的问题, 并探寻回族用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回族话形成过程中的语言整合
回族话就是回族使用的汉语。关于回族话的界定, 人们向来说法不一。回族话并不是简单的汉语方言现象, 回族话是超越了地域界线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回族话虽然不属于独立的民族语言, 但回族话和先民母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回族话形成的历史和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是唐宋元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叶,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 大批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他们中, 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 也有一些学术人士和社会上层分子。他们到了中国, 也把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带到了中国。元时, 波斯文是社会上通用的“蒙古、回回、汉字”三种官方文字之一。从当时人们把波斯文称为“回回字”来看, 波斯语言文字在元代回回的语言文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是代表性的回回语言文字。这当然是由于波斯距中国最近, 进入中国的波斯人最多的缘故。但是, 元时在回回中使用流行的语言文字, 决不只是波斯文一种。当时, 迁徙中国的, 也有不少阿拉伯人,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元代回族石刻, 有很多是用阿文书写的,说明阿文在当时回回人中也很流行。以此类推, 回族先民的语言成分, 自然也是相当复杂的。回族由先民的语言, 发展为现在的回族话, 必然经历了一个语言整合的动变过程。
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最初使用的语言不下四五种,主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中亚各国语及中国境内一些民族的语言。这应该是回族话尚未形成时的民族母语阶段。回族先民
母语的千差万别, 显然不利于语言交际。既影响民族内部的交际, 又影响和其他民族间的交际。语言交际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就很有必要寻找一种共同的交际语言, 汉语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回族先民为什么放弃了民族母语而选择了汉语, 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因素及地域、人口等多元因素, 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语言接触因素。
那么, 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
一、生活和居住情况的改变。回族语言文字的替换虽是在明末清初基本完成的, 但变化是从元代就已开始了的。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强迫迁徙, 回回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迁来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等国人, 由于政治及地理的原因, 已经与自己原来的民族主体脱离联系了, 也没有回去的可能了。相反, 他们长期与中国诸民族, 特别是汉民族生活在一起, 共同过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活, 并且逐渐习惯、乐享于这种生活, 真诚地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明、清以来, 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 将回族人民不断迁徙分散, 使他们在大分散小集中的情况下与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回族既然分散地与汉等民族居住在一起, 为了进行日常交往及生产、社会活动, 旧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字便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一种新的更为有利于人们生活斗争的语言文字了。
二、回回民族本身日常交流的需要。从回回民族本身来说, 选择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 其实也是一件很不得已的事。前面已经说过, 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多, 回回民族的来源很复杂, 有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 还有一部分汉族人、维吾尔族人、蒙古族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地区, 语言上必定是十分庞杂混乱的。他们之间在交流和来往中, 就有听懂对方语言的要求。而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的闪语族,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少, 很难统一起来。这样, 回回中就需要有一种大家都易懂、易学的“普通话” , 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密切关系, 于是, 居住国的语言, 自然而然地成了回回各方在中国, 由于他们与汉族的的“普通话”。久而久之,自己原先的语言文字反而被汉语言文字所代替, 对“普通话”的依赖性愈益增强, 终于,“普通话”成了回回人民的民族共同语了。
三、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元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曾一方面严禁蒙人、色目人汉化, 一方面又在蒙古人、色目人中大力提倡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 并以此作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即所谓“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回族青年为了仕进, 对汉文化的学习更加努力刻苦。在这样的趋势下, 汉族语言文字不能不日益深入
到了回族群众之中。另一方面, 政治上的压迫, 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宗教方面的原因。伊斯兰教始终是当时回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对回族社会的各方面发生着有力的影响。对教徒要求很严格, 但又对其他民族正当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知识采取温和的态度。《古兰经》曾谓: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 凡信真主和末日, 并且行善的, 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 他们将来没有恐惧, 也不忧愁。”“真主要你们便利, 不要你们困难。”因而, 它对传统的汉族文化没有抵触, 并同
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了起来。这种变通的精神, 对打消回汉之间文化的隔阂, 鼓励回族人民根据环境的变化学习、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 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现代回族话对先民语言的传承
由于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现象是一种语言文字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 它不可避免地有一段实行双重语言文字制的时期。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从现代回族话中能够找出不少这方面的语料。。回族先民在由民族母语转用汉语的过程中, 把许多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之中, 形成了现在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词汇的特殊现象, 也成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也正是形成回族话的民族语言基础之一。回族话中有不少用汉语音译的, 或者音意合译的先民母语词汇, 如安拉、古尔邦0、胡达等, 这些音译词融入回族话后, 就要服从汉语的内部规律, 又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征。在语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汉语化了, 用的是汉语读音, 有自己的声调, 符合汉语声母、韵母相拼的规则。这些译词中的不少词语, 都具有宗教的内涵, 根本无法用一个相应的汉语词来翻译、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用原有的读音, 运用原有的意义, 附着在汉语的形式之上。回族话中的这些词来源比较单纯, 主要源于民族宗教的需求, 以表现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为主。回族人在民族内部交际时经常使用这些词, 如乃玛孜、胡达、色俩目,这些词在回族内部交际时已经司空见惯了, 回族人和汉族交际时并不经常使用这些词语。在宗教活动场合, 这些词使用频率最高, 在一般场合, 这些词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一些。回族宗教人士、宗教意识较强的穆斯林使用这些词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回族人。这样就形成了回族话特定的语用范围。
虽然, 回回民族接受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但是, 几百年来回族群众及其先民使用波斯、阿拉伯语言的历史, 不能不给今天回回民族的语言留下痕迹。事实证明, 双重语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