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第二章矿物的成因

合集下载

成因矿物学(矿物的标型性)2

成因矿物学(矿物的标型性)2

如金刚石原只产于金伯利岩岩筒中,现发现在钾 镁煌斑岩中、基性、超基性岩包体中也有产出,其 中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矿床已成为一重要的金刚石 矿床类型。
海绿石:原是海相地层的指示矿物,现在不同 盐度的陆相水体沉积物中也有发现。 3)区域性:有些标型矿物具有全球的适用性, 而有一些只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矿床或矿区内适用 ,这是由于当地的构造地质背景决定的。
形成和稳定于某种特定的地质环境,或者只在某一特定的地质作用 中形成的矿物。
特点: 1)矿物的单成因性:
在自然界有些矿物主要趋向于或者只有一种成因。如:铬铁矿主要 产于超基性岩中;斯石英、柯石英专属于高压冲击变质成因(多在陨石坑 和上地幔);辰砂、辉锑矿是低温热液矿床的标志。
2)标型矿物的相对性:
一些是单成因的矿物,在其它成因中也有发现。
5.分布于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矿床类型、不同岩石类型中的 矿物同位素组成不同。
如:沉积碳酸盐:δ13C,接近于0值(PDB; 岩浆成因的碳酸盐矿物:δ13C -5.3~-7.0‰; 有机质堆积物:δ13C -24~-29‰; 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组合包裹体中金刚石:δ13C -0.25~-03.44‰ 陨石中有金刚石δ13C -0.58~-0.63‰ 冲击岩中的金刚石δ13C -1.32~-1.87‰
黄铁矿中的Co/Ni:
王奎仁(1989)通过我国65个点,共115件黄铁矿样品的 分析研究指出不同成岩成矿条件下形成的黄铁矿其Co/Ni有一定 的标型特征。 同生沉积:显著小于1,范围0.011~ 0.37 沉积改造:随改造强度而增大,从0.16~0.8到接近于1 沉积变质: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增大,从1.47~5.75
二、离子占位标型
一些结构复杂矿物中离子占位与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关系密切。 例如辉石的结构类型受化学成分和温度的控制; 辉石晶体的化学式基本上可用M1M2X2O6表示,X位置通常进行类质 配位数为6,M1位置为Ti4+, Al3+, Cr3+, Fe3+, 同 象代替的是Al, Si 它们占据四面体孔隙,配位数为4,M1M2为八面体孔隙, M2位置为Ca2+, Li+, Na+, K+

第二章 岩石与矿物

第二章 岩石与矿物

4 胶体吸附作用 对于某些胶体矿物,因胶体的吸附作用,会引起矿物的化学成分的变化。 胶体是一种微小团粒,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吸附多种离子。胶体矿物有 蛋白石,软锰矿等。
纳米TiO2的TG和DTA热分析图 The results of TG of nano-sized TiO2
纳米TiO2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红外光 谱图 The IR-spectra of nano-sized TiO2 atdifferent heatedtreatment temperature a: sol at room temperature; b:100℃; c:200℃; d:300℃; e:400℃; f:500℃
沸石族矿物硬度较低(3.5-5.5),相对密度小,空隙率大,多呈淡红色、淡 黄色、浅绿色、无色;具玻璃光泽(透明)纤维状的呈丝绢光泽。准确鉴定需要 借助X-RAY,光学显微镜,热分析(失水的特征温度),红外光谱。 Na,K,Ca处于离子状,[Si-O4] 四面体中的Si有一部分被Al取代,结构比较 松散,还有些结点被H2O占据,Na+、K+、Ca2+易被其他离子取代,所以工业上与K+ 或NH+4的交换容量作为工业指标(沸石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无严格的工业要 求)。 边界指标:K+交换量大于等于10mg/g±,或NH+4交换量大于等于100mmol(毫克 当量)/100g(相当于沸石总量的40%±) 工业指标:K+交换量大于等于10mg/g±;NH+4交换量大于等于130mmol(毫克当 量)/100g(相当于沸石总量的55%±)
XPS是表面分析,对表面的组成进行价态和含量分析
类质同象替换有三个条件: A、互相替换的原子或离子半径相等或相近; B、互相替换的原子或离子类型及极化性相似; C、互相替换的离子的总电价相应。(也可以置换的离子价态不同,但要借 助其他离子来平衡电价,OH-,F-,Cl-,Na+,K+等,所以矿物的化学成分应 该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量的杂质离子。) 2 类质同象类型 A、完全类质同象:组分间可以任意相互取代,以至完全取代。如橄榄石中 的铁与镁。(Ca,Mg)(CO3)3中的Ca和Mg B、不完全类质同象:替代组分受量的限制,不能完全取代。如闪锌矿中铁 可代锌,但不超过30%。 C、异电价类质同象。

第二章矿物

第二章矿物

矿物的解理:是矿物在受到机械力作用沿着一定方向裂开的性质。
方解石(三组解理) 角闪石(二组解理)
云母(一组解理)
3.

断口:
1)概念: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 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 2)断口与解理的区别:一是断口由于沿任意面断开形 成的二是断口面不会象解理面那样是平滑的。 3)类型:据形状不同可分为: 贝壳状:断面呈椭圆形曲面,具以受力点为中心的同 心圆状线纹,如石英。 参差状:断面参差起伏不齐、粗糙不平,块状及粒状 集合体常具这种断口。如磷灰石。 锯齿状:断面呈锯齿状,常见于延展性较强的金属矿 物,如自然铜。 平坦状:断面相对较为平坦,如致密块状高岭石。

2. 解理: 1)概念: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 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 解释:晶体具有内部格子构造,格子构造是质点按一 定规律在三维空间内排列形成的。。质点在不同方向 组成了不同的面网,面网质点密度越大,该方向面网 间距离最大,其联结力最小,受到外力打击后也最易 沿面网方向裂开。所以说,解理面方向总代表着面网 质点密度最大,面网间联结力最小的方向。某些矿物 质点在几个方向上联结力比较弱,因此这种矿物可能 沿几个方向,产生解理面(方解石三组解理)。相反 有些以金属键结合的矿物,就没有解理产生。 2)类型:据矿物沿不同方向发生解理的能力不同, 可分为五级: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极不完全理。 标准:解理面的产生解理的难易程度以及解理的显著 程度、平滑程度、连续程度。
蓝铜矿(蓝)
刚玉(紫)
石英(无色)
三、矿物的力学性质
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
后而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矿物的硬 度、解理、断口、弹性、挠性、延展 性等。 1.矿物的硬度: 1)概念: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在肉眼鉴定中,主要是指矿物抵抗外 力刻划的能力。

成因矿物学矿物共生组合

成因矿物学矿物共生组合

3
角闪石、云母和石榴子石共生
在酸性火成岩中,角闪石、云母和石榴子石常常 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见的矿物组合。
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
01
绿泥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共生
在变质岩中,绿泥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常常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见
的矿物组合。
02
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硅灰石共生
在变质岩中,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硅灰石常常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
沉积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会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矿物共生组合,可 以推断出沉积环境的水深、水动力条件、氧化还原状态等信息。
指示成矿作用的意义
指示成矿物质来源
矿物的共生组合可以提供关于成矿物 质来源的信息,例如岩浆熔离成矿、 接触交代成矿等。
指示成矿时间和过程
通过研究矿物共生组合的演变,可以 推断出成矿作用的时间和过程,有助 于确定矿产资源的形成历史和分布规 律。
指导找矿勘探
矿物共生组合可以指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找矿勘探提供重 要的依据。
在矿产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应用前景
评估矿产资源量和品质
通过研究矿物共生组合,可以评估矿产资源的数量和品质,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经济价值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的特点,可以预测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经济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支 持。
野外地质观察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矿物的分布、产状、共生关系等,为室 内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室内实验研究
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模拟矿物的形成过程,探究矿物共生 组合的成因机制。
矿物学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
01
02
03
矿物学
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晶 体结构、物理性质等,揭 示矿物的本质特征。

矿物的形成过程与原理

矿物的形成过程与原理

矿物的形成过程与原理矿物是指自然界中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矿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较为复杂,涉及到地质作用、物理现象和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下文将从矿物的形成条件、地质作用、化学反应、物理条件等方面介绍矿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一、矿物的形成条件矿物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具体来说,以下是矿物形成条件的基本要素:1、物理条件:矿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一般地,地壳深部、洋中脊和山脉等高温高压环境有利于矿物的形成。

此外,矿物形成中还会涉及到溶解度、扩散速度、晶核形成等多个物理因素。

2、化学条件:矿物形成需要一定的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

这涉及到元素的存在和组成、离子的相互反应等多个因素。

例如,矿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氧气、硫化物等元素,还需要一定的化学反应条件,如酸性、碱性等。

3、生物条件:某些矿物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关。

例如,石灰岩、煤炭等就是由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矿物。

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矿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质作用分为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

1、内部作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地壳运动等因素会促进矿物的形成。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物质的异相转化、熔融和结晶等过程使矿物形成,并不断向地表运动和堆积。

例如石榴石、金红石、磁铁矿等就是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矿物。

2、外部作用:外部作用是指气候、水、风、植被等因素在地表上引起的变化,例如风蚀沙漠、水侵蚀山地等都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

外部作用同样也能够促进矿物的形成,如铁锈、玄武岩、石英石等就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三、物理条件1、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矿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促进了矿物的形成,例如钻石、石墨等是在高压高温环境中形成的矿物。

2、晶体构造:晶体构造是矿物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条件。

晶体构造决定了矿物的结晶形态和晶体结构,例如石英的晶体构造决定了它具有六角柱形状,而纯铜晶体构造决定了它为立方体。

第2章矿物2015

第2章矿物2015
地下水活动中形成的,晶体沿C轴伸伸长。 又如伟晶作用形成的锡石,其形态扁平,呈四方双锥状, 含 Nb、 Ta 、 Mn较多;而热液作用形成的锡石,晶体细 长,四方柱发育,含 Nb、 Ta 、 Mn较少而含 W 较多,颜 色也较伟晶作用中的锡石浅得多。
(a)
(b)Leabharlann 薄板六方 柱方解石 (c) (d)
晶体(crystal)是具格子构造的固体。 晶体包括天然晶体和人工晶体。 格子构造是一切晶体最本质的特征。 内部质点不作格子状规则排列的固体叫做非 晶体。
2
空间格子的概念
空间格子(space-lattice) 表示晶体构造的规 律性的几何图形。 平行六面体 —空间格子中的最小单位。由三对 平行且相等的面构成。
生、生长,以及晶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
和物理性质的科学。
3
矿物学与结晶学的关系
结晶学是矿物学的一部分
结晶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结晶学依然是矿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晶学是矿物研究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结晶学促进矿物学的发展
是各地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象 标型特征 包裹体 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
假象
假象是指矿物受到改造成为新矿物后,仍然保持原来的
晶形,但它已经不能代表新矿物的晶体形态的现象。
风化作用
黄铁矿FeS2
褐铁矿Fe2O3nH2O
黄铁矿晶体遭受 氧化后,其成分 已转变为褐铁矿, 但褐铁矿可保持 黄铁矿原来的立 方体或五角十二 面体等晶形,便 称褐铁矿呈黄铁 矿的假象,而此 种褐铁矿则专门 称为假象褐铁矿
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
矿物概念要点

第二章 第四节 粘土矿物自生与转化

第二章 第四节 粘土矿物自生与转化

2、高岭石
高岭石族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土3种矿物。高岭石 族矿物的晶体结构以高岭石为代表。高岭石由一层Si—O四面体和一层Al— (O—H)八面体组成。
3、蒙皂石 现代的用法趋向于建立1个蒙皂石族(Semetite)来代替过去的蒙脱
石族。 蒙皂石又分为蒙脱石(在八面体层中Mg代替Al)和贝得石(在四面
孔隙衬层
孔隙衬层或 孔隙充填 孔隙衬层或 孔隙充填 孔隙衬层
孔隙衬层
孔隙衬层
2-10
2-10 4-150 , 通 常 4-20 8-40
0.1-10
2-12
2-12
特殊特征
锯齿状或港 湾状鳞片(双 晶?) 锯齿状或港 湾状鳞片(双 晶?) 锯齿状或港 湾状鳞片(双 晶?)
颗粒之间搭 桥 颗粒之间搭 桥 颗粒之间搭 桥
410、蒙皂石与高岭石 (霍6井,1647.02m,大磨拐河组,SEM)
371、粒间大孔隙,颗粒表面贴附蒙皂石 (贝16井, 1334.70m,兴安岭群,SEM)
394、粒间充填伊利石 (乌20井,2073.67m,南屯组,SEM)
395、伊利石贴附颗粒与充填孔隙 (乌20井,2077.09m,南屯组,SEM)
体层中Al代替Si)两个亚组。 蒙脱石有两个四面体层夹1个八面体层组成。
3、伊利石 伊利石并不是一种具体矿物。这个术语表示一组具有云母
构造的粘土矿物,过去称之为水云母。
二、如何区别自生与碎屑粘土矿物
1、识别手段 A 扫描电镜 B 电子探针 C 偏光显微镜 D x射线衍射分析(结晶度,伊利石) E 透射电子显微镜
H2O,Na+,Ca2+
蒙皂石
火山玻璃
+H2O;—Na+,Ca2+,K+

矿物鉴定之矿物形成条件介绍课件

矿物鉴定之矿物形成条件介绍课件

变质条件:温度、 压力、流体等
矿物的形成实例
钻石的形成
01
形成条件: 高温高压环 境
02
形成过程: 碳原子在高 温高压下结 晶形成钻石
03
形成时间: 通常需要数 十亿年
04
形成地点: 地幔深处或 陨石撞击坑 等特殊环境
红宝石的形成
红宝石是一种刚玉,主要成分 是氧化铝
形成条件:高温高压,如地壳 深处的岩浆活动
演讲人
矿物鉴定之矿 物形成条件介 绍课件
2023-10-11
目录
01. 矿物的形成条件 02. 矿物的形成过程 03. 矿物的形成实例 04. 矿物鉴定方法
矿物的形成条件
地质条件
0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导致 岩石的变形、变质和断裂, 形成各种矿物。
02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产生 高温高压的环境,使矿物 得以形成和结晶。
仪器分析法
01
电子探针:用于分析矿物 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02
X射线衍射仪:用于分析 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成分
03
拉曼光谱仪:用于分析矿 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04
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矿 物的微观结构和形貌
实验鉴定法
1 物理性质鉴定:如硬度、密度、解理、断口等 2 化学性质鉴定:如酸碱反应、熔点、沸点等 3 光谱分析法: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等 4 电子探针法:如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5 同位素分析法:如碳-14年代测定、氧-18同位素分析等 6 矿物共生组合鉴定:如矿物共生组合、矿物包裹体等
溶液过饱和:矿物形 成前,溶液中某种物 质浓度超过其溶解度
03
晶体生长:晶核开始 生长,形成晶体
05
晶体脱落:晶体从母 岩中脱落,形成矿物

矿物学概论

矿物学概论
如闪锌矿和橄榄石中的类质同象代替。
B、异价类质同象:相代替的离子电价不同。
如钠长石Na[AlSi3O8]、钙长石Ca[Al2Si2O8]类质 同象系列中,Na+与Ca2+,Al3+与Si4+各相互代 替的离子电价不等,为保持电价平衡,常以成 对方式置换的,即Na++Si4+= Ca2++Al3+。
类质同象代替的条件
⑤结构水:以H+、(OH)-、(H3O)+等离子形式存在 于矿物晶格中的水。如高岭石Al4[Si4O10](OH)8 。数量和 失水温度固定,结构水与其它离子间的联结相当牢固,在 高温下(300~600℃)才可失去,随之晶体结构瓦解。
二、矿物的同质多象
同质多象是指同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
有些同质多象变体间的差异很小,如α-石英和β-石英, 晶体结构基本一样,仅Si-O-Si键角略有差异,前者为 137°,后者为150°,后者键角大,形成温度较高。
同质多象各变体都有一定的形成和稳定的范围,当 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并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发 生同质多象转变。

同质多象转变类型有两种: ⑴双变性转变(可逆性的),如α-石英加热到
晶习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⑴一向延伸:其晶体常数a≌b<<c,晶体沿 一个方向发展,呈针状、柱状、纤维状等。

⑵二向延伸:其晶体常数a≌b>>c,晶体沿 两个方向发展,呈板状、片状、鳞片状等。
⑶三向延伸:其晶体常数a≌b≌c,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 程度相等或近似相等,常呈等轴状、粒状等。等轴晶系 的矿物,其单体形态常呈粒状。
③相互置换的离子总电价要相等。才能保证电价
平衡,不至于破坏晶体结构。使电价平衡的置换方式 见P70。
④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压力、pH、组分浓度、氧

第二章 矿物学基础

第二章 矿物学基础

石膏双晶中的双晶轴
尖晶石双晶中的双晶面

双晶类型 接触双晶:两个晶体以一个平面相接触。如石膏的双晶 ;锡石的双晶;尖晶石的双晶等

双晶类型 穿插双晶:两个晶体互相穿插,结合面不规则。如萤石 的穿插双晶; 正长石穿插双晶;十字石的穿插双晶等。
如黄铁矿的铁十字双晶

双晶类型 聚片双晶:由多个片状单体组成,按同一双晶规律结合 连生在一起,结合面相互平行。如钠长石的聚片双晶,

平行连晶 同种晶体 规则连生 连生 双晶
浮生和交生 不规则连生
异种晶体
① 平行连晶
若干个同种晶体,彼此平行地连生在一起,且连 生这的每一个晶体相对应的晶面和晶棱都相互平行 ,这种连生成为平行连生。

平行连生的每一个晶体,内部格子构造都是相互平 行、连续的。
沿角顶方向连生
沿晶棱方向连生
沿晶面法线方向连生

石墨结构

金刚石结构
1.3 矿物中的水
水是矿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物的许多性质都
与水有关。
根据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们在晶体结构中
的作用,将矿物中的水分为吸附水、结晶水和结构
水三种基本类型,以及性质介于结晶水与吸附水之间 的层间水和沸石水两种过渡型。
① 吸附水

吸附水是指被机械地吸附于矿物颗粒的表面及裂缝, 或渗入矿物集合体中的中性水分子(H2O).
聚片双晶
钠长石

双晶类型 环状双晶:两个以上的单体以同一双晶规律连生呈环状 (可封闭,可开口), 但双晶结合面互不平行, 依次以等 角度相交。按单体的个数有三连晶、四连晶…等等。如
金绿宝石的六连晶,锡石的八连晶
cyclic twinning in inverted low quartz 金绿宝石

矿物学基础知识(矿物及其化学成分)

矿物学基础知识(矿物及其化学成分)

第二章矿物及其化学成分第一节矿物的概念在古代,矿物泛指从矿山采据且未经加工的天然物体,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矿物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现代对矿物的定义是,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以及确定的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

它们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用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现代的矿物概念,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特征。

一、矿物是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的产物这一特征使矿物区别于在工厂或实验室由人工制造的产物。

由人工制造的、各方面性质与大然产出的矿物相同或相似的产物,可以称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如人造水晶、人造金刚石等;而那些在自然界无对应矿物的人工合成物,则不能称为合成矿物,如钛酸锶、钇铝榴石等。

那些来自月球或陨石的矿物,为了强调其来源,特别称为月岩矿物和陨石矿物,或统称宇宙矿物。

二、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可用化学式来表达。

如方解石、闪锌矿,其化学成分可分别用化学式CaCO3和ZnS表示。

然而,由于形成环境的复杂性,矿物的成分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如闪锌矿中的Zn经常被Fe代替,但Fe的含量最高不能超过26%,向且Zn、Fe一起与S仍保持1:1的定比关系,化学式可表示为(Zn,Fe)S。

因此,可以说矿物成分是相对固定的。

三、矿物具有确定的晶体结构这表明矿物应该是晶体,但只有天然产出的晶体才属于矿物。

外观表现为固体的无晶体结构的物质,如蛋白石、水铝英石等不能称为矿物,这类在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中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但无确定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称为准矿物或似矿物。

天然非晶质的火山玻璃,因无一定的化学成分,不属准矿物之列。

四、矿物是均匀固体这一特征排除了天然产出的气体和液体,它们可以是自然资源,但不属于矿物,如自然汞;同时也与岩石和矿石区分开来。

矿物作为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应该是各部分均匀的。

五、矿物并非固定不变任何矿物都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矿物会发生变化,生成新条件下稳定的矿物。

成因矿物学

成因矿物学
体系中的组分及物化条件决定着矿物的共生组 合。因此,矿物共生组合是反映其形成条件的重要 标志,是成因矿物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一.岩浆作用中的矿物共生组合
1.深成岩和岩浆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 2.伟晶岩和伟晶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 例:花岗伟晶岩,云母、绿柱石
正长伟晶岩,稀土、稀有元素矿物
岩浆岩及岩浆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
方解石 + 透闪石 + 透辉石 + 钙铝榴石 + 绿帘石 + 斜长石(石 灰 岩、中压)
方解石 + 普通角闪石 + 单斜辉石 + 斜长石 ± 绿帘石(石灰岩、 低压)
变质相 特征矿物
典型矿物组合
夕线石
夕线石 + 铁铝榴石 + 黑云母 + 钾长石 + 石英 ± 斜长石(泥质 岩、中压)

夕线石 + 堇青石 + 黑云母 + 钾长石 + 石英 ± 斜长石(泥质岩、
低温热液,Sb、Hg、As,辉锑矿、辰砂、 雄黄、雌黄
化学沉积作用的矿物共生组合
原生岩石的化学风化产物,在水体系中沉 积和成岩过程中的“化学分异”,其化学成分 中的Al、Si、Fe、Mn、P、Ca、Na、K、Mg、 等主要化学元素,在迁移过程中发生分离,并 在水体低部的不同地点分别沉积。这与水动力 学环境、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pH、Eh、胶体 吸附等)相关。
二.晶体化学式的内涵(书写方法)
①阳离子写在化学式的开始,在复盐中阳离子 按碱性强弱顺序排列。
②阴离子写在阳离子的后边,络阴离子则用方 括号[ ]括起来。
③附加阴离子写在主要阴离子或络阴离子之后。
④含水化合物的水分子写在最后,并用圆点 “·”相隔,当含水量不定时,用H2O表示。例:蛋 白石 SiO2·nH2O 或 SiO2·aq (aqua含水缩写)

矿物学中的矿物形态与矿物成因分析

矿物学中的矿物形态与矿物成因分析

矿物学中的矿物形态与矿物成因分析矿物形态是指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外部形状和结构。

它与矿物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矿物形态的研究是矿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矿物的鉴定和矿物成因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物形态的分类与特点矿物形态按照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结晶形态:矿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晶体形状,通常由其晶体结构和生长环境共同决定。

结晶形态可以是具有对称性的完美晶体,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晶体团块,甚至是无法分辨的微晶体。

2. 非晶态:一些矿物由于其结构的不规则性,无法形成明显的晶体结构,表现为非晶态。

典型的非晶态矿物包括玻璃、凝胶和胶态矿物等。

它们没有规则的外部形状,通常呈均匀的胶状或块状。

3. 斑岩体:一些矿物以岩石的形式存在,称为斑岩体。

斑岩体由于由多个矿物组成,其外部形态复杂,常呈不规则的块状或带状分布。

斑岩体的形成与深部岩浆的侵入和冷却有关。

二、矿物形态的成因解析矿物形态的成因与矿物的结晶机制、成岩作用以及地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以几种常见矿物为例,进行矿物形态与成因的解析。

1. 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其晶体形态多为六面体或菱面体。

方解石的形成与碳酸岩溶解和沉积有关。

在碳酸岩地区,方解石常以伴生晶体的形式存在,受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方解石晶体形态。

2. 方铅矿:方铅矿的晶体形态多为立方体,对称性明显。

方铅矿主要形成于矿床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其成矿过程与火成作用和热液作用有关。

在这些矿床中,方铅矿由于结晶速度较快,形成了规则的立方体晶体。

3. 磷灰石:磷灰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其晶体形态多为柱状或板状。

磷灰石的形成与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有关。

在沉积岩中,磷灰石常以颗粒或粘结物的形式出现;而在变质岩中,磷灰石则呈片状或柱状分布。

总之,矿物形态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矿物的晶体结构、成岩作用以及地质环境,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成因

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成因

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成因矿物是自然界中固态的物质,通常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晶体结构和成因是研究矿物学的重要内容,对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地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物的晶体结构矿物的晶体结构指的是矿物的原子排列方式和晶体的几何形态。

矿物的晶体结构决定了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对其在地球中的分布和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矿物的晶体结构是由原子通过原子键连接而成的,原子键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矿物中最常见的是离子键,即不同电荷的离子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的键。

离子键的特点是结构稳定,熔点高,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光学性质。

矿物的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等方法来确定。

X射线衍射通过测定矿物晶体中X射线的散射情况,可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通过研究晶体结构,可以推测矿物的性质和成因。

二、矿物的成因矿物的成因指的是矿物形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矿物的成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热液矿床、岩浆矿床、沉积矿床等。

1. 热液矿床热液矿床是由地壳中的热液作用形成的矿床。

热液是地壳中的水或气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溶解物质。

当热液在地壳中流动时,会与周围的岩石和矿物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矿物。

例如,金矿、铜矿等许多金属矿床就是由热液作用形成的。

2. 岩浆矿床岩浆矿床是由岩浆中的溶解物质在岩浆冷却过程中析出形成的矿床。

岩浆是地壳中的熔融岩石,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当岩浆冷却时,其中的溶解物质会逐渐凝固并形成矿物。

例如,石英、长石等许多硅酸盐矿物就是由岩浆形成的。

3. 沉积矿床沉积矿床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沉积作用是地壳中碎屑颗粒和溶解物质在水或风等介质的作用下沉积并形成沉积岩的过程。

在沉积岩中,常常含有一些矿物颗粒或晶体。

例如,煤矿、石灰石等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成因。

矿物学家通过研究矿物成因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壳演化的过程,揭示矿床形成的规律,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矿物学第二章矿物的成因

矿物学第二章矿物的成因
不同地区、不同地壳运动时期的岩浆作用 中,岩浆的成分各有不同,这决定于岩浆的 多元性和岩浆的演化。
硅酸盐岩浆分类
超基性——SiO2(<45%)(如橄榄岩); 基性——SiO2 ( 45-53% ) (如辉长岩); 中性——SiO2 ( 53-66% ) (如闪长石); 酸性——SiO2 ( >66% ) (如花岗岩); 碱性——SiO2不足,Na2O、K2O含量高(如 正长岩);
围岩蚀变产物有高岭石、明矾石、石英、蒙脱 石、伊利石、沸石、绍云母等。
定义:岩浆沿地壳脆弱带直接上侵至地面 或喷出地表,迅速冷凝结晶形成矿物的作 用。
火山作用形成的矿物特点:颗粒细小,甚 至形成非晶质的火山玻璃,有斑状构造, 斑晶为在地下深处早期结晶的矿物。火山 作用过程形成的矿物都是高温低压相。
三种主要的作用方式联系
在自然界,物理风化、化学分化和生物分化 三种作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的。单纯的物理风化,只能使矿 物发生机械破碎而变成碎屑,不能导致新矿物的 形成。而表生新矿物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化学风 化(包括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矿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也各不相同:硫化 物最易被风化,氧化物、硅酸盐较稳定。
变质热液
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孔隙水 以及矿物种的吸附水、结晶水和化合水所构 成是的热液。
地下水热液
由渗透到地壳深部的地表水与保存在沉 积岩中的各种水汇合在一起受地热影响而形 成的热液。
火山溶液
介于岩浆期后热液和地下水热液之间的过 度类型,其中水以地表水为主,而不是岩浆 中的水。
外生作用(表生作用) 定义:指发生于地球表层,主要在太阳能作 用下,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 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的各种作用。 分类

矿物的矿床类型与形成过程

矿物的矿床类型与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矿物结晶
矿物结晶的定义和分类
矿物结晶的生长过程
矿物结晶的形成条件 矿物结晶的形态和性质
矿床聚集
矿床的形成过程:包括成矿作用、矿化过程和矿床聚集等阶段 矿床聚集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等 矿床聚集的类型:包括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矿床聚集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生物活动等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 生物作用:生物对矿物的吸收、转化和沉积等 化学作用:矿物与水、气体等化学物质的反应和转化等
矿床分布
岩浆矿床: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如铜、 铅、锌等
沉积矿床: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如煤、 铁、锰等
矿物的矿床类型与形成 过程
汇报人:
目录
矿床类型
形成过程
01
02
矿床类型
热液矿床
定义:由热液 活动形成的矿

形成条件:高 温、高压、丰 富的热液活动
矿物组成:以 硫化物、氧化 物、卤化物等
为主
典型矿床:黄 铁矿、铅锌矿、
汞矿等
沉积矿床
定义:由沉积 作用形成的矿

形成过程:岩 石风化、剥蚀、 搬运、沉积、
变质矿床: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如金、 银、铜等
热液矿床:由热液活动形成的矿床,如钨、 锡、汞等
风化矿床: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如铝、 铁、锰等
生物矿床:由生物作用形成的矿床,如磷、 钾、钙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成岩等过程
特点:矿层厚 度大,矿石品 位低,分布范
பைடு நூலகம்围广
主要矿物:铁、 锰、铝、磷、

矿物学

矿物学
11
2.1.2 外生作用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于太阳能、水、大气和生 物等因素的参与而形成矿物的各种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及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 使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机械破碎,同时也可发生化学分解而使其组分被 带走或改造为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不同矿物抗风化的能力各不相同。一般的,硫化物、碳酸盐最易风 化,氧化物较稳定。硅酸盐以及自然元素在地表最为稳定。
一般认为,非金属矿物材料指以非金属矿物或岩石为 非金属矿物材料: 基本或主要原料,通过深加工或精加工制备的具有一 定功能的现代新材料。
1
第二章 矿物学通论
1、矿物的成因
2、矿物的化学成分
3、矿物的形态
4、矿物的物理性质
5、矿物的分类
2
矿物:由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 的单质或化合物。 理解:
3
黄铜矿(CuFeS2)
蓝铜矿 Cu3(CO3)2(OH)2
孔雀石Cu2CO3(OH)2
共生
4
在地球上的非晶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准矿物”。“准矿物”都有自
发晶化形成“矿物”的趋势。
玛 瑙
石英晶体
钟 乳 石
方解石晶体
5
2.1 矿物的成因
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一般将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 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
火山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类型的火山岩,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其形成的矿物以高温、淬火、低压、高氧、缺少挥发分的矿物组合为特征。
9
伟晶作用:指在岩浆结晶作用的末期,残余的岩浆在地壳深处(3-8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Mg2SiO4+4H2O+SiO2→Mg6[Si4O10](OH)8 假象
当交代作用强烈时,原矿物全被新矿物代 替,当新形成的矿物仍保持原矿物的晶形时, 这种晶形称为假象。
失水作用 含水矿物因失去结晶水而变成另一种矿物
的作用。(芒硝)
Na2SO4 ·10H2O → Na2SO4 + 10H2O 水化作用
沉积作用
定义:矿物和岩石在风化作用的过程中遭受 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所产生的风化产物,除 少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都要被搬运走, 并在新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另一种矿物或 矿物组合。
如果沉积的物质来源于火山喷发的产物, 这种作用又称为火山沉积作用。
发育地:河流、湖泊及海洋中。
指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在风化过 程中主要受机械破碎作用而形成碎屑,他 们除残留原地之外,会被流水搬运到适宜 的场所,由于水流速度降低,矿物按颗粒 大小、比重高低而先后分选沉淀下来,形 成机械沉积。
岩浆期后热液
是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其内部逐渐积聚 了以水为主的含矿的挥发物质。
在岩浆结晶作用的晚期,由于构造裂隙的发 育,使外压下降,在一定时间内,挥发物质发生 气化作用和蒸馏作用,使这些挥发组分呈高温的 气体物质沿母岩或上盘图岩的裂隙向上运移。
随着温度逐渐降低,至临界温度(约374 ℃) 以下时,这些气体物质便转变为含矿的热水溶液。 矿物在这些气化热液中直接结晶,或从围岩中在 结晶交代而成。
形成的主要矿物及其晶出的顺序
在岩浆作用中,形成的主要矿物及其晶出的 顺序依次为:
Mg、Fe硅酸盐——橄揽石、辉石、角闪石、 黑云母;
K、Na、Ca硅酸盐——斜长石、正长石、微斜 长石以及石英等造岩矿物。
从而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矿物 组合,构成不同的岩石类型。
定义
指形成伟晶岩及有关矿物的地质作用。 它是岩浆作用的继续。伟晶作用的温度在 400—700°C左右,形成深度约3— 8km。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
(1)矿物的成分与结构取决于原岩的化学组成和遭受变 质作用的程度
可能如出原现岩的的矿主物要有成:分石为英S、iO2红和柱Al石2O、3的蓝粘晶土石岩、,矽经线变石质、后刚, 玉等。但具体出现什么矿物,须视变质条件而定。
其中例红如柱,石Al常2Si形O5成的于同较质高多温像度矿和物较红低柱的石压、力蓝(晶中石等和以矽下线)石, 条件下;蓝晶石形成于低温高压的条件下;而矽线石则能 在高温和压力范围较宽的条件下形成。
围岩蚀变产物有高岭石、明矾石、石英、蒙脱 石、伊利石、沸石、绍云母等。
定义:岩浆沿地壳脆弱带直接上侵至地面 或喷出地表,迅速冷凝结晶形成矿物的作 用。
火山作用形成的矿物特点:颗粒细小,甚 至形成非晶质的火山玻璃,有斑状构造, 斑晶为在地下深处早期结晶的矿物。火山 作用过程形成的矿物都是高温低压相。
由于热液活动强,常与围岩发生化学反 应,使围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织和结构构 造方面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叫做“围 岩蚀变”
形成矿物
主要以硫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其次是各种 含氧盐矿物。
形成约在500—300℃之间。其中高于374℃时称气化 作用, 由于水临界温度是374 ℃,因此,可以推想在 400℃以上时,含矿 的热水溶液是处于气化状态, 故本类型矿物中,一部分是在气化阶段形成的,但 大部分是由高温热液形成。所以,又称气化一高温 热液型或简称高温热液型。
主耍形成W——Sn——Mo—Bi—Be—Fe的矿物组合及 相应的矿床。金属矿物为黑钨矿、辉铜矿、辉锄矿、 磁黄铁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云母、黄 玉、电气石、绿柱石等。相应的围岩蚀变主要为云 英岩化(白云母与石英为主,由长石分解而成)。
温度在300 —200 ℃之间。
主要形成Cu—Pb—Zn的矿物组合和相应的矿 床。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黄铁矿、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 主,其次有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重 晶石等。
三种主要的作用方式联系
在自然界,物理风化、化学分化和生物分化 三种作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的。单纯的物理风化,只能使矿 物发生机械破碎而变成碎屑,不能导致新矿物的 形成。而表生新矿物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化学风 化(包括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矿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也各不相同:硫化 物最易被风化,氧化物、硅酸盐较稳定。
晶质化
一些非晶质准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会逐 渐变为结晶质,如蛋白质转变为石英,火山玻璃 脱玻化为长石、石英。这种作用称为晶质化或脱 玻化。
定义
自然界地质体中,矿物的形成可以 是同时的,也可以有时间上的先后,这 种矿物形成时间的先后关系,称为矿物 的形成顺序。
外生作用(表生作用) 定义:指发生于地球表层,主要在太阳能作 用下,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 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的各种作用。 分类
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风化作用 沉积作用
定义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 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 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 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 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注: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侵 入体和围岩之间的交代作用,或胶带作用 及其微弱。
定义:指岩浆侵入围岩时,侵入体与围岩交换某些 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矿物的地质作用。
例子:以中酸性侵入体与石灰岩接触胶带为例。侵 入体中富含挥发性组分的气体和溶液进入围岩,带 有SiO2、Al2O3等组分,而围岩中部分CaO、MgO组 分被带出到侵入体,接触带附近的围岩和侵入体都 要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一系列接触交 代作用成因的矿物,他们组成交代成因的矽卡岩。 这种作用也叫双交代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胶体溶液被水流带入 海、湖盆后,受到电解质的作用而发 生凝聚、沉淀的作用。主要形成铁、 锰、铝等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胶体矿 物。
某些动物死亡后,骨骼堆积形成矿物,以及在 细菌等有机质的参与下,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 反应形成矿物的沉积作用。如硅藻土、方解石 等。
此外在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 CO2、H2S、NH3等气体,可影响沉积介质的酸 价度和氧化还原条件,并对有机体进行分解和 合成作用,从而形成矿物。如磷灰石等。
一般分为岩浆伟晶和变质伟晶作用两类。
岩浆伟晶岩是在岩浆作用的晚期,在侵入体
冷凝的最后阶段,由于熄体中富含挥发组 分,在外压大于内压的封闭条件下缓慢结 晶的作用。
变质伟晶岩与变质作用有关,是混合岩化
晚期阶段伟晶岩化作用的产物。这种伟晶 岩一股只有少数具有工业意义。
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等,与岩浆 岩中的主要矿物成分相似
岩浆的组分
其组分中0、Si、Al、Fe、Ca、Na、K、Mg等 造岩元素占90 %左右;
挥 C0发2、组H2分S、约占Cl、8—F、9%B,等其;中以H20为主,其次有 其他组分约占 1—2%,其中Cr、Ti、V、Ni、Pt、 w、 Sn、Mo、Cu、Pb、Zn、Ag、Au、Hg、Sb 等金属元素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富集成工业矿 床。
围岩蚀变的产物可以有绢云母化、绿石泥 化、硅化等。
温度在200—50 ℃之间。低温热液的来源很复 杂,大部分热液不一定直接来自岩浆,地表下 渗水和变质热液可能起了主要作用。
主要形成的矿物是As—Sb—Hg等的硫化物(雌 黄、雄辉锑矿、辰砂等)和重晶石等硫酸盐矿 物及相应的矿床。
矿石矿物有雄黄、雌黄、解锑矿、辰砂、自然 银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蛋白石、 重晶石等。
使得接触带附近的岩石在矿物组成、结构等 方面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种类 按侵入体和围岩之间有无元素之间的交换: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作用
定义:当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时,围岩 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引起围岩中矿物重 结晶或生成与围岩成分有关的另一些矿物。
例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方解石发生 重结晶,颗粒变大)。泥质岩石中形成的 红柱石、堇青石等富铝矿物。
(2)压力的影响 在定向压力起主要作用的地段中,有利于柱状(如角
闪石)和片状(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的形成;以静压力 为主的地段中,加上温度的增高,可形成结构紧密、体积 小、比重大、不含水和(OH)—的矿物,如石榴石、矽线 石等。
交代作用
在地质作用的过程中,已形成的矿物与 熔体、气液或溶液相互作用而发生组分上的 交换,使原矿物转变为其他矿物的作用。
显然在机械沉积作用的过程中,一般不形 成新的矿物,主要是矿物的再沉积。
风化作用 的携带矿物质的深部卤水等,当它们进入 内陆湖泊、封闭或半封闭的泻湖或海湾以 后,如果处于干热的气候条件时,水分将 不断蒸发,溶液浓度不断增高,达到饱和 时,所发生的沉积,即为化学沉积。
注:它与热变质不同,在于有交代作用的发生,所 形成的矿物的种类随侵入体与围岩成分的不同而异。
定义
指伴随着区域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大面积 的变质作用,造成变质的直接因素是地壳的 高温、高压及以水、二氧化碳为主要活动组 分的液体,使原有岩石和矿物所处的物理化 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岩石在结构 构造和矿物成分上调整改造,以适应新的物 理化学条件,从而导致了新矿物的形成。
富含挥发性成分的矿物,如白云母、黄玉、 电气石等,可形成白云母等非金属矿床。
稀有元素矿物显著富集,如绿柱石、锂辉 石、磷灰石、 居石、锆石、、铌铁石、钽 铁石、褐帘石等,常形成稀有元素、放射 性元素的矿床。
定义
指从气水溶液到热水溶液过程中形成矿物 的地质作用。
热液按来源主要有岩浆气候热液、火山热 液、变质热液和地下水热液等。
无水矿物因水得加入变为含结晶矿物的作 用。(硬石膏)
CaSO4+2H2O → CaSO4·2H2O
非晶化作用
含放射元素铀或钍的矿物,钍锆石ZrSiO4等, 由于受到成分中微量铀、钍等放射蜕变发出能量 的作用,晶体结构遭受破坏,由结晶质转变为变 生非晶质。这种作用称为非晶化作用或玻璃化作 用。这些变生非晶质的矿物成为变生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