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事件详述: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
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南宋时期,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刺桐港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
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
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马可波罗说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在民间所见的大都是“偶像教徒”,这大概是指佛教而言。这与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可谓不谋而合。在经过温敢(永春)、迪云(德化)时,他说永春“制糖甚多”,除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运往汉八里(北京)“以充上供”、可见在那时,永春的制糖业是相当发达的,在德化,马可波罗注意到那里流行的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虽然写成文字就可看懂,但在外人看来则充满了神秘感。
50年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泉叛乱,到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开始衰败。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至成化六年(1470年)“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不下去。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从此,泉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
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实行“禁海”,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衰败。
1662年,郑成功东复台,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据统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存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设台湾起着重要作用。
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沦为地区性的小港。
辛亥革命期间,泉州一批追求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人士,先后参加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清朝封建统治。11月,清朝泉州知府逃走,晋江知县投降,交接政权,泉州宣告光复。
1949年8月31日,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同泉州团队在泉州城内胜利会师。9月1日,泉州城正式宣告解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经过泉州港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泉州港终于重新成为亿吨大港。
闽商精神: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