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整理

合集下载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

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

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

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

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泉州,古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泉州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2年的东汉末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见证了泉州的变迁和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泉州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海外贸易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建立起贸易联系。

因此,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在泉州古镇的街道巷弄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泉州采取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传统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胶南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并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细节。

著名的建筑如开元寺、陈氏书院等,都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除了建筑遗产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较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许多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仍然在当地保留着。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的“泉州开门红”活动,全城的人们会身着传统的锦绣礼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泉州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漳州剪纸、德化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海滨城市,泉州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而著名。

当地的海鲜制作技艺独特,融合了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

特色菜品包括鱼羹、海蛎煎、海蛏干烧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泉州还以其特色小吃而闻名,如肉燕、鱼丸、八宝粥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除了建筑、传统文化和美食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观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例如,泉州还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如清源山、开元湖等,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泉州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摘要: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研究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探讨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并重点介绍了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建筑风格、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一、泉州的历史
泉州作为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汉代。

在唐宋时期,泉州成为海上贸易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对外经济活动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在明清时期,泉州的繁荣达到高峰期,是中国最大的外销贸易港口之一。

二、泉州的文化遗产
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宗教文化、建筑风格和音乐文化等。

泉州的宗教文化以妈祖文化为代表,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泉州被称为“妈祖故乡”。

泉州的建筑风格主要以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南洋风格,尤其以鳌江建筑群和开元寺三大殿为代表。

泉州的音乐文化以世袭民间乐团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泉州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泉州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南方各地文化的交融之地。

同时,泉州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
为中国南方建筑和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结:
泉州作为一个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海上丝绸之路、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同时,保护和传承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对于维护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1.开元寺:福建省的佛教名刹,建于唐朝开元年间。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介绍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3. 晋江古城: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4. 洛阳桥: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5. 泉州南安岩雕:以南宋岩雕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岩雕艺术重镇。

6. 清源山:福建省著名的道教圣地,是福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7. 祖师庙:福建省的道教名刹,是中国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祖庭。

8. 吕厝福建土楼:闽南土楼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

9. 岩头寺: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被称为“南方龙岩石窟”。

10. 台湾连江北竿岛: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综合体,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先民居址。

11. 大崎头:福建省最大的土城遗址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清凉寺: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13. 成仙台:传说中唐代道士陈抟成仙的地方,是福建省文化名胜。

14. 万祥禅寺:建于金代,是中国禅宗的瑰宝之一。

15. 泉州安海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和风貌,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16. 西街:泉州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文化遗产。

17. 东湖公园: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泉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18. 龙港古城:明清时期的海港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19. 泉州城隍庙: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泉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 南安山:拥有众多的峰峦、瀑布和溪流,是福建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1. 河滨公园: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城市公园,有着美丽的江河风光和众多的文化景点。

22. 泉州丰泽妈祖庙:是中国妈祖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福建省的文化名胜。

泉州地方史

泉州地方史

泉州地方史(部分)1、中原汉人南迁,对古代泉州的开发产生了什么作用?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

中原汉人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铁家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晋江流域。

泉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今南安丰州及晋江下游的广阔平原地带,逐渐成为物产富庶、人烟稠密之区。

2、宋元时期,泉州与台湾的关系如何?宋元时期,泉州与台湾的澎湖已有贸易往来。

南宋时期,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营房,派兵长期驻守,正式辖台、澎。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澎湖、台湾,隶属晋江县。

3、明清时期,为什么泉州人大量移居到东南亚?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

唐宋元时期海外交通发达,那时就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高丽。

明末清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海外私商贸易发展;泉州山多田少,“以海为田”;受郑和下西洋的鼓舞;严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抗清斗争失败,逃避政治迫害;欧洲殖民者到南洋,要求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

4、你知道“鲤城”“温陵”“刺桐”“清源”“泉南”等古代泉州美称的来历吗?①鲤城:五代时,泉州城扩建,站在清源山顶,南望扩建后的泉州城,形似鲤鱼,头东尾西,故称“鲤城”②刺桐:唐中后期,泉州遍城栽种海外传人的刺桐树,故称“刺桐城”③温陵:泉州气候温暖,丘陵起伏,故称“温陵④清源:泉州城北有清源山,五代泉州改制为清源军(军事地方行政单位),故称“清源”⑤泉南:泉州因在古泉州(今福州之南),故称“泉南”5、唐宋时期,泉州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发生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

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6、宋元时期,泉州为什么会形成多元宗教兼容并存的独特盛景?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崛起对泉州社会的影响。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泉州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报告。

一、泉州的历史沿革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当时泉州是琅琊郡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泉州成为了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是当时一个繁华的城市。

二、泉州的历史遗迹泉州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包括福建土楼、开元寺、国际码头等。

其中福建土楼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开元寺是泉州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朝,是泉州佛教的中心。

国际码头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泉州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枢纽。

三、泉州的文化传承泉州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语言、戏曲、音乐等。

泉州方言是福建方言的一个分支,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泉州的戏曲有闽南戏、闽南柳子戏等,是泉州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

泉州音乐则以泉州潮音为代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泉州的历史人物泉州有着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倡导忠义之风,以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和文学才华被后人所称颂。

泉州还出产了许多其他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宋代文学家陆游、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等。

五、泉州的文化节庆泉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如元宵节、海神诞、开渔节等。

元宵节是泉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泉州人民会举办花灯游行和元宵灯会等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

海神诞是泉州特有的庆祝活动,以海洋信仰为主题,表达人们对海洋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开渔节是泉州渔民们的传统节日,他们会举办渔船游行和渔火晚会等庆祝活动。

六、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泉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清源山、华侨博物馆、金门等。

清源山是泉州的象征性景点,是泉州最大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现管辖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共4区3市5县,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0万。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历史悠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泉州悠长的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很难回答,我能告诉大家的就是泉州市在什么时候确定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的。

大约是距今170万年到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发展非常缓慢,约占人类历史总长的99.9%以上,他们以打制石器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而在1998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泉州丰泽区鹧鸪山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砍砸器,就这说明了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到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包括后来在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人类的肱骨化石,这一切都说明了泉州的人类史最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3000多年前,泉州跨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活动在晋江流域的是闽越先民。

闽越族人是福建比较古老的居民,他们习惯“断发文身”,善于制造和驾驭独木舟,主要是过着采集、渔猎、原始农耕的海洋性生活。

我们福建省的简称“闽”字的由来就是跟闽越族人有关。

福建多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我们福建的一个地理状况。

山多,自然林木也就多,林木一多,毒虫猛兽也就跟着多了,其中尤以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

那么当时也比较落后,人们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阻止蛇虫对人类的伤害,在加上蛇在当时闽越族人的眼中也是一种比较神秘、有本事的事物,于是闽越族人就以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在身上纹蛇的图样,借此表明自己是蛇的后代,希望能因此得到蛇神的庇佑,不再受到毒蛇的伤害。

那么当时他们还把蛇放在家中祭拜,福建的简称“闽”就是门内一条虫,这个字就是从这边来的。

这个时期在福建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时期。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泉州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对于许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泉州的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泉州的历史进行归纳,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泉州被称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古代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港口之一。

在宋代,泉州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并与中东、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泉州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在泉州的历史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元代著名海军将领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以及非洲的贸易路线。

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泉州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贸易,泉州还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的泉州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例如,开元寺、西街鼓楼和清源山石刻等建筑和景点都体现了泉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和艺术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影响了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同时,泉州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泉州就是佛教的中心之一,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文化遗址。

例如,法门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佛教文化遗址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独特的文化地标。

除了文化,泉州还是中国重要的革命圣地。

在20世纪初,泉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之一,许多著名的革命活动在这里展开。

在泉州的马尾区,革命先烈们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通过对泉州的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繁荣和贸易往来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泉州相关历史故事

与泉州相关历史故事

与泉州有关的历史故事
1.《汉志》:渔阳郡属县泉州,“有盐官,莽曰泉州”。

天津市宝坻秦古城遗址出土了秦石质“泉州丞印”印范,铭文:“泉州丞印”(正面),“范阳丞印”(反面)。

因而,从中可以得知,泉州城市名最早在河北地区,而不是福建泉州独有,泉州这座城市名是于唐朝时期才形成如今的泉州。

2.汉朝建立后,无诸因参与灭亡秦、西楚功劳,因而被刘邦封为闽越王,统领闽越之地,泉州便是其下属城市之一。

早期,泉州地区属于莽荒之地,人员较少,因而并没有多少在这里居住。

3.泉州状元街地名的来历:泉州状元街街位于鲤城区东街后街,全街共分三个区,第一街区是一段宅内步行街,二、三层有廊桥相接,还设置三座牌坊――“海滨邹鲁”、“岳献海邦”、“四门学士”,中央有一个700多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第二街区入口处有“仁风行春”、“白云古地”、“太康肇始”三座牌坊,区内广场两侧墙壁上的“子见老子”、“老子出关”两幅大型壁雕;第三街区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在街口的仿宋状元石牌坊,牌坊上刻有曾从龙、梁克家、庄际昌、吴鲁等历代出自泉州的状元姓名。

4.状元石牌坊和旁边的“鲤鱼跃龙门”、“渔樵耕读”浮雕则反映出古代泉州耕读传家的深厚文化传统.状元街原本不叫这名儿,后来,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筹措学费,就把自己的笔记和作业摆到这条街上卖,没想到都成了抢手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进名校,宁肯出高价买这些高考“状元”的笔记和作业,每年高考放榜后的一段时间,这条街上就挤满了人,形成了一个集市,这条街也因此被叫作状元街.综上就是泉州状元街地名的来历。

从宋元时代走来的泉州

从宋元时代走来的泉州

从宋元时代走来的泉州作者:朱七七来源:《旅游世界》2021年第09期公元1271年,在马可·波罗远行之前,一位名叫雅各的意大利商人抵达了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伟大的中国都市,被他称为光明之城。

在他的描述里,“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这座都市就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马可·波罗笔下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泉州。

泉州的兴盛,起源于唐末唐朝,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王朝。

它的前期,无比强大。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唯有唐朝前期,担得起一个“盛”字。

太宗的雄姿勃发,高宗的励精图治,武后的继往开来,乃至玄宗前期的锐意求知,让中国人自秦汉之后,再次拥有了睥睨世界的霸气。

但安史之乱的发生,却把唐朝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此后,神州大地,几无宁日,社会凋敝,民不聊生。

福建因为偏居东南,成为中原士族避难的首要选择,其中一部分人就到了泉州。

此时的泉州,还是一个小城。

中原人的大量涌入,让这个小城迅速发展了起来。

泉州虽没有中原沃野千里的平原,却拥有一望无际的海洋。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来到泉州的中原人放下了手中的铁犁,扬起了船舶的风帆。

而当时泉州的地方官们,也知道海外贸易是泉州发展的命脉,因此他们竭尽全力为商贾们提供便利。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他采取了息兵安民的政策,大力发展商业和海运;又将唐代旧城扩建,将原有的城墙扩大了七倍,并在城墙的四周种满了刺桐树,刺桐树枝叶茂盛,花色鲜艳,远道而来的蕃客往往会眼前一亮,泉州从此有了“刺桐城”的美名。

今天泉州,刺桐花仍是城市象征。

建市舶司,迎来高光时刻北宋建立后,泉州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到北宋中期,泉州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番舶之饶,杂货山积”的繁华港口。

宋哲宗年间,为了适应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宋王朝正式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以来远人,通远物”,确立了泉州重要贸易港的地位,从此泉州市舶司和在明州(宁波)的两浙路市舶司及广南市舶司,并称为三路市舶司。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地方。

在历史高考中,泉州的相关知识点常常被提及,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城市地理与商港特色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和航运城市。

在历史上,泉州是丝绸之路海上航线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中国唐宋时期海航的重要港口之一。

鉴于泉州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商港特色,历史高考中常常有相关的考点出现。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商贸繁荣与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密不可分。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而泉州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历史高考中,对于泉州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和影响常常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三、宗教与文化交流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城市。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在泉州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伊斯兰教,泉州是中国早期重要的穆斯林港口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伊斯兰教活动中心。

在历史高考中,对于泉州的宗教和文化交流的相关考点也非常常见。

四、建筑与水利工程泉州的历史建筑丰富多样,尤其以宋代的建筑工艺和风格为代表。

在泉州的历史建筑中,鼓浪屿、清净寺、开元寺等都是文化遗产的代表。

此外,泉州还有众多的水利工程,比如著名的港口工程湖滨工程等。

这些建筑和水利工程在历史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五、历史名人与学派泉州是一个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和学派的城市。

比如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宋代诗人陆游等都是泉州的历史名人。

同时,泉州还有儒学派和佛学派等学派。

这些历史名人和学派在历史高考中也是常常被提及的考点。

综上所述,泉州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历史高考中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从城市地理与商港特色、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与文化交流、建筑与水利工程、历史名人与学派等不同角度来了解和认识泉州的历史,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相关知识点,提升历史高考的能力。

泉州古城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古城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古城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

泉州古城内,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犹如繁星点点,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开元寺。

这座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 年),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

开元寺的建筑宏伟壮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西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它们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

塔身浮雕精美,雕刻着佛教人物、花卉、鸟兽等,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高超的石雕艺术。

开元寺内还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等建筑,殿宇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清净寺也是泉州古城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

清净寺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石构建筑为主,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寺内的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天后宫同样不容错过。

它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

妈祖信仰在泉州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着深厚的根基。

天后宫的建筑精美,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和彩绘。

每年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

泉州府文庙也是古城的瑰宝之一。

它始建于唐开元末年,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

大成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

府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泉州的教育中心,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除了以上这些宗教建筑,泉州古城的古街巷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西街,它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早在宋朝,它就已经“列屋成街”。

西街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有古民居、古祠堂、古店铺等。

走在西街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热闹。

还有中山路,这是一条南洋风格的骑楼街。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在泉州成立。

由各党派代表组成,有常务委员10人,下设宣传、募捐、慰劳、救护、生产、侦察、总务等股,开展抗日活动。

泉州党组织派辜仲钊等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到“抗敌会”、报社、书社和抗日团体工作。

党组织领导人李刚通过许宗烈、盛保罗、林任生等爱国进步人士,在“抗敌会”建立拥有13个巡回剧团的“宣传工作团”,印发抗日救亡刊物;深入民间演讲、演剧,张贴标语、漫画;创办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

“抗敌会”还发动各抗日团体掀起献金运动,开展劳军、优属、接待沦陷区难胞等工作。

侨属也纷纷捐献金银首饰支援抗日。

1937年8月,中共闽中工委派代表与莆田国民党部负责人黄士豪及泉州国民党驻军80师旅长钱东亮直接谈判。

经中共方面的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中共放弃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80师特务大队,参与维持地方治安,刘突军为大队长,杨采衡为副大队长。

对方接受中共提出的三个条件:即保持红军组织上的独立性,保证红军必要时开往新四军军部,取消对红军人员(包括家属)的通缉令。

11月,红军游击队轻易地按照国民党当局的“命令”,离开根据地,开往泉州承天寺,结果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

1938年3月11日,钱东亮依照陈仪指示令莆田驻军暗害刘突军等5人。

12日,承天寺红军游击队被缴械。

事后中共闽中工委坚决斗争,新四军军部向陈仪提出抗议,中共晋南工委负责人李刚把“泉州事件”的真相向香港的进步报刊披露,揭露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抗日的行为。

经多方努力声援,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同意交还全部武器。

红军游击队奉命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于1938年4月离开泉州,经福州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金门、厦门相继沦陷后,晋江县成为抗日前线。

1938年5月,由中共晋南工委书记李刚主持在南安深坑召开晋江、南安2县的22个联保代表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拟定蒋坤灿任司令员,粘文华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蒋以起为团长,有800余人枪。

泉州历史整理

泉州历史整理

重大事件详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

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

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

南宋时期,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

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刺桐港重要组成部分。

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

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

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

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

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

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

”马可波罗说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

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

泉州的历史沿革

泉州的历史沿革

泉州的历史沿革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之。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天监间(502~519),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开皇九年(589),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1. 异域文化交流的窗口泉州,古称“泉州府”,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从唐宋时期开始,泉州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进行贸易交流的窗口之一。

由于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发达的航运网络,泉州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与亚洲、非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纽带之一。

这种异域文化交流对于泉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吸引了大量外来商人和移民,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国际色彩的城市。

泉州的建筑、艺术、音乐等方面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上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自唐宋时期起,泉州与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世界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传播。

泉州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往来,使得该地区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泉州也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财富,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

3. 文化名城的典范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东晋时期以来,泉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文化中心。

泉州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景观。

泉州的传统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泉州建筑代表了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精髓,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开元寺塔、海外交通古遗址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习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泉州的庙会文化以其盛大的规模和浓厚的宗教氛围而闻名。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4. 历史遗迹的宝库泉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城市,这些遗迹见证了泉州古代的辉煌历史和文化成就。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

泉州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古城面积6.41平方公里,文物古迹林立。

一、泉州城市概况及历史沿革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541公里,常住人口850多万人。

泉州古城已具有1300多年历史,依山傍海,形成“山、城、江”一体的城市格局。

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

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有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开元寺和东西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泉州的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实现我国在该项目零的突破。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当选首届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

“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四南”文化。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

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

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

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

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事件详述: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

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

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

南宋时期,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

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刺桐港重要组成部分。

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

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

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

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

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

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

”马可波罗说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

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

在民间所见的大都是“偶像教徒”,这大概是指佛教而言。

这与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可谓不谋而合。

在经过温敢(永春)、迪云(德化)时,他说永春“制糖甚多”,除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运往汉八里(北京)“以充上供”、可见在那时,永春的制糖业是相当发达的,在德化,马可波罗注意到那里流行的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虽然写成文字就可看懂,但在外人看来则充满了神秘感。

50年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

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泉叛乱,到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开始衰败。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

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

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

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至成化六年(1470年)“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不下去。

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

从此,泉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

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实行“禁海”,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衰败。

1662年,郑成功东复台,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

据统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存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设台湾起着重要作用。

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沦为地区性的小港。

辛亥革命期间,泉州一批追求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人士,先后参加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11月,清朝泉州知府逃走,晋江知县投降,交接政权,泉州宣告光复。

1949年8月31日,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同泉州团队在泉州城内胜利会师。

9月1日,泉州城正式宣告解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

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

经过泉州港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泉州港终于重新成为亿吨大港。

闽商精神: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