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折形状》公开课教学设计3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3)、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4)、师生总结:圆柱形的纸 Nhomakorabea承受力最大。
3.演示:蛋壳或纸筒做的支柱能承受很大的力。
(1)、用胶带粘在蛋壳的中部,沿着胶带边缘剪齐蛋壳,做成4个带平底的半个蛋壳,在上面放书,一本一本地往上摞,直到蛋壳破裂,数数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4.教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三、拓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1.书中22页,指出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2.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原理做成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学生讨论、汇报。
4.出示一张图画纸。
5.边演示、边讲解:一张普通的纸非常容易弯曲,可是把它折折、叠叠、弯弯,就大不一样了。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使一张图画纸的承受力增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研究纸的承受力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1)、利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一张图画纸承受力的大小?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折形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4.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6.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6.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坚固。
教学反思
这堂课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教师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设计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讲要求:(教师展示几种形状)我们将纸折叠成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注意折四种纸筒时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也可以折成其他的形状)
4.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5.谈话:我们把纸折成多种形状,目的是为了检测它们的承受力,你们猜猜这几种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请你们按承受力大小排序并填在活动记录上。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科学家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薄的材料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你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分析一下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2.学生讨论并尝试并汇报。
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托起着本书呢?
4.学生汇报。
5.这节课我们就把手中的纸折成各种形状托起一本书、两本书、更多的书(板书:折形状)。
二、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1.自然界中有很多物体,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并猜测一下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折形状
1.折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知道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2.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总结出:柱状体承受力大小与棱的数量有关。
3.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1.今天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2.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它竖起来?(折形状)3.生说师随机演示,并说明是几棱柱。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同形状柱体的承受能力。
二、做不同形状的柱形想一下,要能比较出这些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这些纸筒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呢?(1.纸的质地、大小、高度相同;2.折的形状都是正的,如正三棱柱等。
)(注意点:1.不要把纸筒弄皱;2.废纸放纸盒子中。
)三、学生实验1.学生做纸筒。
(1—5号组员分别作这五种纸筒,其余组员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请小组预测一下:哪一种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为什么?并由组长将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记录表预测这一栏。
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3.刚才各组的结论只是大家的预测罢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呢?(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4.请同学们想一想,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吗?(板演:书不能放斜)(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放.(2)纸筒要平放,并要放在书的中间。
(3)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5)动作要小心但又要讲究速度,放薄的书。
5.学生实验。
(3-7号组员分别进行实验,1号组长负责纪录,2号组员协助其他组员。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折形状 (1)
1.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欣赏自然界中生物奇妙的形状与构造,感叹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鸡蛋壳、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折形状1.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想用一张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师示范纸托课本)2.学生思考,同桌相互讨论。
(注意要把科学书托起15厘米以上,老师只提供一张A4纸和双面胶。
)3.我们一起来挑战自我!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张A4纸和双面胶把科学课本托起15厘米以上。
谁来试一试?请学生到讲台上操作。
4.交流汇报: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科学书的重量呢?学生回答?形状改变了,承受力变大了。
(板书:形状、承受力)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折形状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的关系(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我们把白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比较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2.首先四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①怎样把纸折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五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等形状?(注意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材料。
)②纸筒除形状不同外,哪些应相同?(相同的白纸,纸的张数等都相同。
)③用什么来比较不同纸筒的承受力大小?放重物时应注意什么?(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④怎样记录?如果放到4个钩码时纸筒倾倒,应记录几个钩码?⑤小组分工实验时应注意什么?⑥还应注意什么?(实验时,先预测,再实验。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折纸的基础方法•学习折叠几何图形的方法•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基本图形的折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折一张正方形纸成长方形和三角形2.折一张正方形纸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3.折一张菱形纸成正方体和长方体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示范教学、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询问学生对折纸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折叠方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折叠,完成折叠基础练习。
先讲解折纸的方法,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第三步、学习基本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成不同的基本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
同时在学习折法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相应的术语和概念。
第四步、学习立体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折纸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了解。
第五步、小组合作展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折纸作品,并在最后进行展示。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以便今后的学习和巩固。
5. 必备材料•折纸•折纸教学PPT•折纸教学视频二、教学反思本次折纸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折纸,有助于提高感官体验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特殊的折方法,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折纸效果不佳。
其次,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最后的小组展示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展示不够充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同时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1. 折形状》教案1
《1.折形状》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心。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心。
2、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A4纸、胶水、蛋壳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些照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
教师播放幻灯片。
(照片包括不同形状的电杆、房子的柱子、桌子腿、椅子腿等)看后教师提问:这些物体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一个共同的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吗?(支撑重量)教师谈话:这些物体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支撑总量的作用,那么,它们所能支撑的重物的重量相同吗?你觉得它们的支撑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四种基本形状。
(二)分析一些物体的形状以及这种形状的优势。
(出示幻灯片)它们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有什么好处?(三)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关系。
1、谈话:纸是我们常见的材料,看看这张纸能承受自己的重力吗?显然不行,但我稍微改变一下它的形状,不但能承受它自己的重力,而且还能承受它自己两倍的重力。
说明了什么?这张纸改变了它的形状也就改变了它的承受力。
(边讲述边演示)2、想一想:你能用一张A4的纸托起一块红砖吗?而且要保证离桌面有15厘米以上。
3、试一试:(1)各人将纸折不同的形状。
(2)下面我们就先来预测一下相同的纸折成不同的形状,各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的重力。
(小组讨论,并填写在记录表中)(3)怎样验证我们的预测呢?(4)在我们折的不同形状的纸上一本一本的放上书本(一定要细心哟)直到支撑不了为止。
看每一种形状最大承受几本书的重力(并填写在记录表上)。
(5)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师演示。
(蛋壳的承受力)三、拓展应用谈话:留心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分析它们的原理,改进它们的缺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折形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交流评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1;《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结: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课件出示)2;说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 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仿生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壳的抗压能力 2、通过模拟小鸡出壳实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和了解一些具有蛋壳形结构的著名建筑 2、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八、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 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 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 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 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 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 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的科学书是不是比你们预测的多得多?那究竟鸡蛋壳能承受多少 本科学书呢?这个悬念我们等会揭晓。
20、师:不过看来我们小小的鸡蛋壳确实有大大的承受力。 (四)、鸡蛋壳的秘密
1、师:鸡蛋壳外部的抗压能力这么强,不知道鸡蛋壳内部抗压能力怎么样 ?你们怎么看?
2、生: …… 3、师:你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4、生讨论。 5、师:要验证鸡蛋壳内部的抗压能力,我们将鸡蛋壳倒置,也在上面放科 学书可不可行?
22、实验。 23、师:四枚鸡蛋壳承受了多少本科学书的重量?谁上来提一提这些书的重量 ?
(五)、拓展延伸 1、师: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 鸡蛋捏碎,四只半个鸡蛋壳也可以承受八十本书的重量,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 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 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结实又省料的建筑物。常州江南环 球港、迪诺水镇、奥体中心、常州北站、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 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师: EDDA工作单位:阳光镇阳光小学《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中的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4种形状,指出物体都是由这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课文用图片分别表示出锥、柱、台、球以及它们的分割体,表示出4种基本形状及它们的一些变体,供学生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分析一些物体的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优势,课文分别展示了与乌龟、仙人柱两种生物形状相似的人造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形状的好处,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同时渗透了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课文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用A4纸托起一块红砖吗?”为引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借助卡通人之口,提醒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即先预测、再实验。
课文插图中的制作场景意在启发学生把纸折成形状不同的纸筒,从而引导学生在猜测、实验、交流中,体会到材料的弯折可以增大其结构的承受力。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课文中提到的有柱状钢管、瓦楞纸、鸡蛋座、酒架、铁轨、空心水泥管,预示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第五部分,指导学生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重力,加深学生对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形状的图示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纸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折纸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
但在创造力和形状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并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纸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纸品,并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技巧;学生通过实践和小组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纸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进行折纸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出有趣的纸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折形状》,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展示折纸的步骤和形状特点。
小学科学_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朵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己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种基木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而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己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木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小学科学_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折形状》优质公开课教案3
《1.折形状》教案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集中话题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二、探索和调查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苏教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1.折形状》教案(3)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堂实录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后续各课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相机向学生介绍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材料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先从动植物中得到启示。
可以选取仙人掌、海螺、牡蛎、海胆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结构能够抵抗外来的压力;其实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才能有意识地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的。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
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折形状》教案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
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
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
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
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
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
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
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5、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6、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9、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0、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1、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
进它们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