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股市哲理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个股市哲理故事
2012年02月13日14:17来源:上海证券报
第一节
牛蛙效应(俗称温水煮青蛙)
把一只牛蛙放在开水锅里,牛蛙会很快跳出来;但当你把它放在冷水里,它就不会跳出来,然后慢慢加热,起初牛蛙出于懒惰,不会有动作,当水温高到它无法忍受之时,就想出来,但已没有力气了。
股市里的牛蛙效应:“牛蛙效应”在上轮大熊市中表现的是最为明显:6124点一路跌下来,大多数股民5500点没人肯清仓,大家理解为牛市的正常回调,仍看到8000点、1万点;等跌到4000点时,5000点都没走,4000点凭什么走?大家不是都说牛市没改变嘛。等到3000点,大家终于承认股市是走熊了,不过这里不是有政策底吗?破3000点的政策底时,大家这才开始恐慌了,股评都说会跌到2500点以下。但高位套牢的股民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到这里发现自己被“温水煮了青蛙”,股价被市场杀去了一大半。大家不要忘记,当股价慢慢回升,股市的回暖,也是一样的煮法。等你感觉到了股市的温度,这时往往已经来不及追了。
第二节
邦尼人力定律
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需要的是有计划。
邦尼人力定律与股市:一只股票里如果只有一个大的庄家,股价可以很快被控盘;一只股票里有多个庄家,合作是一个问题,除非是在大牛市,才会抱团取暖。震荡市和熊市,这样的股票就会飘忽不定。
第三节
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华盛顿合作规律与股市:一个股评敷衍了事,两个股评就会有两种说法,三个股评则会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方向。
第四节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股市里的蘑菇管理:看股票的涨跌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初跌段,主跌段,末跌段;初升段,主升段,末升段,循环往复。其中,末跌段与初升段是重叠的;末升段与初跌段也是重叠的。在末升段和初跌段,一直到主跌段,你对待股票的管理就该运用股票的蘑菇管理。扔弃后把它遗忘,给它浇上一头大粪。而在末跌段和初升段,策略正好相反,买进以后耐心持有,等待大粪里长出蘑菇。
第五节
零和游戏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零和游戏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
零和游戏与股市:中国股市由于长期持有取得的盈利不敌银行利息和交易手续费,所以股市是一个标准的零和游戏。因此你买卖A股的绝大多数的股票,千万别把它当成邮票,股市里取得收益的关键诀窍和策略,就在于你是否掌握做足中线的波段的操作。
第六节
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马太效应在股市尤为明显:会赚钱的上市公司更加会赚钱;会赚钱的股民也更加会赚钱;所以你买股票就得选会赚钱的公司买;你抄股就得跟着会赚钱会看盘的高手学习怎么炒;绝对不能跟着不会看盘,文章就算都是精华,预测大盘几乎没有说对过的网虫,或者跟着股评家瞎炒。
第七节
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更多更紧。所以,如果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第八节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如“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也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
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第九节
手表定律
猴子与手表的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手表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第十节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与股市:在股票交易操作中,有的股民投资者善用技术指标、技术形态、基本分析等作为买卖依据,但缺乏综合性的判断思考如大盘分析、趋势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等,最终因这些不详解之处造成损失。另外例如投资者的缺点和优点相比,往往亏损就是你的缺点在犯错。
第十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