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一般知识

合集下载

颅脑CT基础知识

颅脑CT基础知识

颅脑CT基础知识颅脑CT基础知识Usiakimi Igbaseimokumo锈刀十一编译三种基本密度或深浅不同的灰度第一秘诀是我们使用“密度”来描述 CT 扫描结果,其中有三种常见的、易于识别和掌握的(词汇)。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高CT扫描的图像越白,密度越低则图像的颜色越黑。

(你所要进行对比的)参考密度是脑组织,通常是颅内最大的组成部分。

任何和脑组织一样密度的东西,被称为等密度,它的特点是沉闷的灰色白色外观(Fig.1.1)。

因此,大脑是参考密度。

任何比大脑密度高的(白色)称为高密度,颅骨是最好的例子,在正常脑 CT 扫描中可看到的高密度结构。

颅骨很容易识别,它是大脑周围较厚的完整的白色圆环。

同样,任何比大脑密度低(暗)的称为低密度。

FIGURE1.1. CT扫描中的不同密度.脑脊液是颅脑CT中低密度结构的典型代表(Fig. 1.1)。

CT中,空气也是低密度并包绕着颅骨,正如生活中空气包围着头部一样。

在无形的黑色的空气与具有灰色白色外表的大脑之间,脑脊液表现为淡淡的颗粒状低密度,它可能(与其他组织)略有不同,但这是常用的定位标识。

不久你将会意识到“解读脑脊液的正常位置是理解大脑CT 扫描病理结果的关键”。

稍后我们再回到这个话题,但是现在我只想说,颅骨是高度的白色( Fig .1.1) ,像一个椭圆形白色的圈包绕着大脑,这很容易被识别。

大脑是灰白色的,而脑脊液是黑色的(但不像空气的黑色),仔细检查会发现淡淡的颗粒,具有特定的正常位置。

.如何识别异常的CT 扫描类似于正常密度,异常的 CT 扫描图像也可以简单地参照大脑分为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

那么在 CT 图像中高密度会代表什么?这也许是一个你应该知道的关于 CT 扫描最重要的事。

答案很简单——血液是颅脑CT中最常见的高密度异常情况 (Fig 1.2)。

因此如果高密度的位置不是颅骨出现的部位,那么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它一定是血液。

这个经验法则是 '任何白色的 CT 扫描图像不是血液就是骨骼'。

头颅CT基本知识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2讲课文档

头颅CT基本知识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2讲课文档
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
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 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对称),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 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2022/3/13
现在九页,总共五十六页。
正常头颅CT
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3、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 于显示颅后窝结 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2022/3/13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六页。
2022/3/13
现在七页,总共五十六页。
2022/3/13
现在八页,总共五十六页。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
37y M 脑外伤 现在五十五页,总共五十六页。
45y 弥漫性轴索损伤(症像不合)
现在五十六页,总共五十六页。
l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 接。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五十六页。
基本概念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 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纹状体
壳核
新纹状体
尾状核 基


杏仁核
屏状核
古纹状体
现在二十七页,总共五十六页。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2022/3/13
现在十页,总共五十六页。
现在十一页,总共五十六页。
现在十二页,总共五十六页。

(完整版)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完整版)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 Siretom CT Scanner (128x128)
CT工作原理
所谓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简称X—CT或 CT),就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瞄后,由 探测器收得的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经电子 计算机计算出每一个象素的衰减系数,再重建图 像,而能显示出人体各部位的断层结构的装置。 它以断层的图像形式,较清晰地显示人体组织的 细微差别。CT要区分不同的密度组织,则用C T 值来表示,其范围取—1000至十1000,在CT上, 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的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影, 如脑出血和钙化。反之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 阴影,如坏死、水肿、脓肿等。
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 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 水的CT值为0。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组织
脑 灰质 白质 基底节 脑室 肺 甲状腺 肝 脾 胰 肾 主动脉
平扫CT值
25—45 35—60 25—35 35—45 0—12 -500— -900 100±10 40—70 50—70 40—60 40—60 35—50
组织
肌肉 淋巴结 脂肪 前列腺 骨 椎间盘 子宫 精囊 水 空气 静脉血液 凝固血液
平扫CT值
35—50 45±10 -80— -120 30—75 150—1000 50—110 40—80 30—75
0 -1000 55±5 80±10
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
1.颅脑肿瘤 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 2.颅脑损伤 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 3.炎症及寄生虫 4.脑血管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
头颅横断层CT基本知识 与常见疾病

颅脑部CT基础知识.doc

颅脑部CT基础知识.doc

颅脑部CT基础知识关键词:颅脑CT颅脑CT诊断第一节检查方法、检查両准备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才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増强打描的病人,检査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杳方法(一)横断扫描1. 病人仰卧,头摆止,使头止屮矢状曲与身休长轴半行,听毗线与床血垂直。

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 层厚、层间距为lOmnK3. 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 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 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玄,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 层厚、层间距为3. 直接作增强扌_1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止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平扫CT图像1. 颅骨及含气空腔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肯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而上,丁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川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 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禽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o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人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人池较人。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屮线。

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冇很大帮助。

颅脑ct读片技能知识培训

颅脑ct读片技能知识培训

颅脑CT的正常解剖结构
颅骨
包括头盖骨、颧骨、上 颌骨、下颌骨等,构成
头部的骨性结构。
脑组织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等,是控制人体思维、 运动、感觉等功能的器
官。
脑室
是脑组织内部的空腔, 主要包含脑脊液,起到 缓冲和保护脑组织的作
用。
血管
包括动脉和静脉,是输 送血液到脑组织的血管
网络。
02
颅脑CT读片技巧
脑肿瘤
总结词
脑肿瘤是指发生在颅内的肿瘤,可起源于脑组织本身或由其 他部位转移而来。
详细描述
CT图像上,脑肿瘤可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根 据肿瘤的性质和类型不同,CT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见的脑肿 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
脑炎和脑膜炎
总结词
脑炎和脑膜炎是指炎症反应累及脑膜和脑实质的疾病,可引起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 症状。
颅脑CT读片技能知识培 训
• 颅脑CT基础知识 • 颅脑CT读片技巧 • 颅脑CT常见病变分析 • 颅脑CT诊断的临床应用 • 颅脑CT读片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 颅脑CT读片技能培训方法与建议
01
颅脑CT基础知识
CT成像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利用X射线束扫描人体某一部位,通过探测器接收透过人体组织的X射线,并转换为可见光后由光电 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最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成像。
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颅脑CT的原理、成像技术 和正常表现,熟悉各种异常征象。
定期复习巩固,不断加深对基础 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多看、多分析实际病例
收集并分析各种颅脑 CT病例,包括典型病 例和复杂病例。
通过实际病例分析, 掌握疾病的诊断思路 和鉴别诊断技巧。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头颅断层CT基本知识

头颅断层CT基本知识

头颅断层CT的发展历程
1972年,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CT机,并 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代,多层螺旋CT问世,实现 了快速多层扫描,提高了图像的分辨 率和清晰度。
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CT机的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得到了显 著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 习技术的发展,CT图像的解读和分析 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脑室系统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 液循环的通道。
侧脑室分为前角、体部和后角,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室系统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诊 断颅内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池结构
01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些间隙,容 纳着脑脊液,起到缓冲和保护大 脑的作用。
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
辐射剂量相对较高
头颅断层CT检查使用的辐射剂量相对 较高,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权衡利弊, 避免过度使用。
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断层CT在 显示软组织方面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软 组织病变的诊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头颅断层CT的解剖结构
脑实质结构
01
脑实质是头颅断层CT扫描 的主要观察对象,包括大 脑、小脑和脑干等结构。
02
03
04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表 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沟回, 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负责协调自主运动和平 衡。
脑干连接大脑与脊髓, 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 核团和传导束。
图像重建原理
图像重建算法
头颅断层CT的图像重建主要采用反投影算法和滤波反投影算 法。反投影算法是将原始投影数据通过数学计算还原成图像 的方法,而滤波反投影算法则是在反投影过程中加入滤波器 以改善图像质量。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参考PPT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参考PPT

颅后窝 前缘:岩骨。 后缘:枕骨。 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眼球
筛窦
蝶窦
颞极
延髓
内枕骨粗隆
外耳道
颧弓
第四脑室
眼眶外侧壁
小脑溪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鼓室
乳突气房
岩骨
桥小脑角池
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
外耳道
眶上缘
眶下缘
上眶耳线( SML ) :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上眶耳线 SML
眶耳线 OML
Reid基线 RBL
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红色线:代表“CML”或“OML” 绿色线:代表“RBL” 蓝色线:代表:“SML”
壳核出血
*
丘脑出血
*
脑干出血
*
脑干出血
*
脑干出血
*
脑干出血
*
脑室出血并铸型
*
小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A丘脑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脑干出血 D小脑出血
*
硬膜外出血
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CT表现: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形高密度,根据血肿量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如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随着时间延长,其密度可由高变等密度、变低密度。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颅脑CT诊断学笔记

颅脑CT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颅脑第一节、颅脑的正常CT解剖一、颅外的软组织(头皮)1.颅外软组织在额、顶、枕部分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和颅骨骨膜五层。

2.帽状腱膜下层为疏松组织构成,是一潜在的间隙,内含少量血管,CT表现为低密带。

3.颅外膜(CT不能识别)可从颅骨上剥离,在颅缝处连接紧密并伸人缝间成为缝间膜,故骨膜下血肿不超过颅缝。

二、脑颅骨1.颅顶骨①.脑颅骨由l块枕骨、l块额骨、2块颞骨、2块顶骨、l块蝶骨和l块筛骨组成。

②.颅骨分为3层,即外板、板障和内板。

A.成人内外板CT表现为高密度,CT值>250Hu,新生儿板障密度较低,50岁后板障层钙化与内、外板融合为致密层。

B.上述诸骨借冠状缝、人字缝、鳞状缝连接。

成人骨缝间隙为0.5mm。

C.新生儿各骨之间为l片结缔组织膜连接,称为囟。

CT表现为l层等密度片状结构。

D.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称为前囟,生后6个月—3岁之间闭合。

矢状缝与人字缝汇合处为后囟,生后3—6个月闭合。

2.颅底骨颅底内面借蝶骨嵴和颞骨岩部骨嵴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①.颅前窝:筛骨板菲薄,外伤宜造成骨折,损伤嗅神经及形成脑脊液漏。

眶板上面凸凹不平,脑外伤时额叶底部的滑动易引起脑挫伤。

②.颅中窝:A.颅中窝的孔、洞较多,外伤骨折或肿瘤破坏通过的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

B.如骨折累及蝶窦出现鼻出血,脑脊液鼻漏。

C.颞骨岩锥骨折可损伤听神经、面神经引起听力丧失、面瘫。

D.鼓室盖骨折引起脑脊液耳漏。

E.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硬膜外血肿。

③.颅后窝:颅后窝有大量肌肉覆盖,骨折较少见。

但与颈段相连,多有畸形发生。

三、脑膜及其间隙脑的表面有三层被膜。

内层为软脑膜,中层为蛛网膜,外层硬脑膜。

1.硬脑膜①.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与颅骨内面的骨膜完全融合。

②.硬脑膜的内层向颅腔内反折形成双层的皱襞,对脑有支持、保护作用。

③.大脑镰A.从颅顶内面正中矢状方向伸人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裂内。

B.侧面观呈前窄后宽的镰刀形,前端附着于鸡冠,后缘呈水平形和小脑幕相续。

2024版颅脑CT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4版颅脑CT基础知识PPT课件

颅脑CT基础知识PPT课件目录•颅脑CT概述•颅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颅脑CT扫描技术与方法•常见颅脑病变CT表现及诊断要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颅脑CT概述第五代CT电子束CT ,无机械运动部分,扫描速度达到毫秒级。

CT静止的环状探测器和X 线管,仅X 线管旋转,扫描速度更快。

第三代CT宽扇形X 线束和数百个探测器,旋转速度快,图像清晰度高。

第一代CT平移+旋转扫描方式,扫描时间长,图像质量较差。

第二代CT窄扇形X 线束和3-30个探测器,扫描时间缩短,图像质量提高。

CT 技术发展历程颅脑CT检查意义准确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出血性或缺血性等。

了解病变的发展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如手术入路、放疗计划等。

明确病变部位辅助诊断评估病情指导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

禁忌症碘过敏、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妊娠早期等。

需注意,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躁动不安或无法配合的患者,需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02颅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颅骨之间存在缝隙,称为颅缝,允许微量移动以适应颅内压力变化。

颅骨内表面凹凸不平,以适应大脑皮层的形态,同时增加颅腔容量。

颅骨由23块骨组成,包括8块脑颅骨和15块面颅骨,共同构成颅腔,保护脑组织。

颅骨结构特点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脑组织结构及分区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表面覆盖大脑皮层,负责感觉、运动、语言、思维等高级功能。

连接大脑和小脑,包含多个神经核团和传导束,负责生命体征的维持和感觉、运动信息的传导。

位于大脑后方,负责协调肌肉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等功能。

位于脑干上方,包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参与感觉整合、内分泌调节等功能。

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思维功能生理功能简介01020304颅脑接收并处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

颅脑发出指令,协调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运动,实现各种动作。

颅脑CT学习

颅脑CT学习

自发性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或脑肿瘤等;
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和小脑,易破入
脑室。
血肿的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各
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和年令有关。
脑出血CT表现 急性期血肿(血肿形成期)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肾形、
类圆形高密度灶,灶周水肿带宽窄不一,有占位
效应等。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
吸收期始于第3~7天,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
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典型征象为“融
冰征”,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始于2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
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和
占位负效应。
3、脑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梭形、受力部位、多有骨折、可越过中线、一般不越过颅缝。
硬膜下血肿:新月形、受力或对冲部位、可越过颅缝、不越过中线。临床病情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池、脑沟密度增高。
颅骨骨折及头皮血肿
急性脑血管疾病
1、 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颅脑CT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正常颅脑结构的CT表现
2、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的CT表现
熟悉:
1、颅脑结构增强CT表现
2、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了解:颅脑检查技术
一、? 检查前准备
去异物、制动、病人配合。
二 、检查方法
1、平扫:以横断面扫描为主,
有时加冠状面。
囊肿、
水肿、
脓肿等。
(3)等密度灶:
见于某些肿瘤、
血肿、
血管性病变等。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唯一的高级神经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盖骨骨折 线状骨折 颅缝分离凹陷骨折 粉碎性骨折 穿通骨折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是指硬膜下含脑脊液成分,由于蛛网膜破裂所致。 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或‘‘M’’形,老年人、双侧多见 。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 脑挫伤:脑组织受破坏轻,软脑膜完整 脑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出血
5岁男孩外伤 CT显示左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
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吞噬细胞增多,脱髓鞘
更低密度,占位征
2-3周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血脑屏障渗透性大,水肿消退
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
几周-几月
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
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呈负压性改变
脑梗死过程病变与CT表现的对照
梗死灶常呈楔形 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血斑点 “条带征”: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血肿
骨膜下血肿机化
各类型颅骨骨折
皮肤
颅骨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间隙
硬脑膜
蛛网膜下腔
脑实质
硬膜下间隙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杏仁核
屏状核
古纹状体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 围白质区域。
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 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 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 于显示颅后窝结 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上Re眶id耳基线线((SRMBL))::为为眶眶下上缘缘至至外外耳耳道道中中点点的的连连线线,,为通头过部该断线层 标的本断制层作面的约常与用颅基底线平。面一致。
右 侧 基 底 节 区 腔 梗
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多 发 腔 梗
左 侧 大 脑 中 动 脉 梗 塞
左侧颈内动脉主干梗塞(大脑前、中动脉)
小脑梗死
抛个砖,敬请各位老师指教!
平扫CT值
35—50 45±10 -80— -120 30—75 150—1000 50—110 40—80 30—75
0 -1000 55±5 80±10
颅脑CT适应症
颅内肿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损伤:脑挫裂伤,血肿 颅内炎性病变:脑炎,脑脓肿 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 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
上眶耳线 SML 眶耳线 OML Reid基线 RB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史:车祸致头 部损伤。 CT诊断:额骨骨 折;桥小脑脚池、 鞍上池积气;蛛 网膜下腔出血
正常两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一侧 高或低密度区 。 脑室边界清楚。轮廓整齐,形状及大小对 称。 增强检查时血中含碘量增加,使血管和组 织密度增加,脑血管可显影。静脉窦与脑 室脉络膜丛均因血中含碘量增强而使影像 清楚。
窗位是指图像显示所指的CT值范围的中心。 例如观察脑组织常用窗位为+35H,而观察 骨质则用+300~+600H。 窗宽指显示图像的CT值范围。例如观察脑 的窗宽用100,观察骨的窗宽用1000。 这样,同一层面的图像数据,通过调节窗 位和窗宽,便可分别得到适于显示脑组织 与骨质的两种密度图像。使用窄窗宽,有 利于发现与邻近正常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病 灶。
பைடு நூலகம்
1971年第一台CT制成,仅应用于颅脑检查, 效果良好。 1974年制成全身CT,检查扩大到胸、腹、 脊柱及四肢。CT显示横断图像,避免重叠; 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方法简便、迅 速、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所以得到 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三个概念: CT值 窗位 窗宽 CT值是以数值来说明组织影像密度的高低, 但不是绝对值。而是以水为标准,其他组 织与水比较的相对值。现用亨氏单位(H), 即以水的CT值为0H,空气为 -1000H,骨为+1000h 的2000个等级。 人体各种组织均包括在2000个等级之内 。
检查方法 颅脑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断面。 横扫多采用以听眦线(外耳孔与外眦联线) 为基线,依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层厚 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之后再 行增强扫描。有时为了显示小脑桥脑角池 或鞍上池的小肿瘤,可进行脑池造影CT。
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颅 骨为最高密度白影,CT值可达+1000H。 鼻窦与乳突气房内含空气为最低黑影,CT 值为-1000H。充以脑脊液的脑室、脑池为 低密度,CT值为0~16H。脑皮质为薄层白 带状影,髓质为深浅不等的灰影,皮质和 髓质之间常有清楚的分界线,尾状核密度 较高,血管与脑实质密度相仿,松果体及 脉络丛常发生钙化而呈高密度影、CT值取 决于钙含量,约40~400H。
颅 脑 CT 一 般 知 识
xunlei原创
愚 愚 学 园 出 版
计算断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是电 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应用到医学领域的 重大突破,它使传统的X线诊断技术进入了 计算机处理、电视图像显示的新时代。因 此CT发明者Hounsfield荣获了诺贝尔医学 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