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成因探究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成因探究关键词:张爱玲;艺术风格;成因一、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1、立意选材方面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的选材立意多集中在男女爱情方面,学界多认为张爱玲属于“社会言情派”。
由于对人生的特殊认识,其作品的选材立意和其他的传统文学作品的言情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完美忠贞的爱情是不存在的,而且也很少出现海誓山盟、才子佳人,关于爱情的道德伦理也很少出现、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很少刻意从某一立场或角度批判传统文化,而是乐于对男欢女爱的微妙把握,描写了稍纵即逝的感情体验、人生感叹。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读者们只是看到了三个人的爱恨纠葛,而且也看到了人性两面的纠缠以及欲望无法满足的煎熬。
可见,在选材立意方面,张爱玲既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言情,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2.情趣表达方面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感到冷漠和苍凉。
因此,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视觉享受,而且还能感受到灵魂的伤痛。
男女之情贯穿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可见其重要性,它不仅承担着深刻的人性,而且也展示了人性的真谛。
张爱玲所表现的爱情是超凡脱俗的。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读者们通过白流苏的故事,感受到了她在爱情游戏中的无助和悲凉。
虽然最后白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但这也是毫无爱情可言的。
3.叙述视角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多使用第三人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为人们讲故事。
而且张爱玲从来不把自己带进小说中,她只是一个叙述故事的人,而且跟故事也毫无关系,一个个悲凉的故事被张爱玲冷酷地讲述了出来。
由于张爱玲的孤傲,她所面对的时间可以用荒凉来形容,她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旦走上了爱情之路,便不再回头。
对于这些,张爱玲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感慨万分。
4.语言风格方面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语言十分常见。
张爱玲天生喜爱色彩,几乎也是在用色彩在讲故事,而且创造了很多新奇古怪的名称,如“鸡油黄”、“葱白线香滚”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病态人生人性的描写批判和追根溯源。
她对丑陋的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不幸的婚姻便以极阴暗的心理和极狠毒的手段在子女身上报复,最终把儿女逼成了像她一样的狂人。
张爱玲在描写畸形人生人性并进而追索其根源时,并未仅仅归因于人的本能欲望,而是将探寻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对特定时代文化形态的观照,她揭示出了封建文化的苟且守旧对人心的限制约束和资本主义文化的金钱欲望、享乐原则对人心的腐蚀与扭曲,并由此获得了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价值与意义。
在艺术上,张爱玲成功地融会贯通了传统小说情调、传统小说笔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现代艺术技巧,以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建构起堪称一流的现代小说表现形式。
张爱玲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成功地融铸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捕捉、潜意识揭秘等,用以对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探幽发微。
她的小说意象丰富生动,隐喻繁富巧妙,语言华美、精巧而畅达。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给人以深思。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庭中的种种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两位女主角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爱玲通过对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色,戒》中,她以一个女间谍的视角,揭示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背叛。
她通过对婚姻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男女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约束。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题材。
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样,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反思和思考。
探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底色
一
、
有意疏离 的叙事策 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爱玲 的小说给人 以外在 的冷酷 之感 的一 方面 缘于她所选择 的叙述策 略。在创作过程 中, 她有意把 自己和小说分离开来 , “ 写小说应 当是个故事 ,让 故 事 自身去说 明” 。在 创作过程 中, 张 爱玲主要从 两个 方面 表明 自己的“ 讲述者” 身份 。 首先是在叙述语 言上 ,张 爱玲 选择 了冷漠 的语 言来 编织故事 。她 用毫无感情 的文字 、 旁观者 的态度 对待 作品 中的人物 ,平淡 的叙述语 言使她 的作品 中 “ 没有真正 的欢畅 , 也 没有刻骨的悲伤” 。他们只是在 各 自的命 运轮 回里 , 或喜 或 悲 , 或 挣扎 或妥协 , 而张 爱玲只是淡淡地 用笔 , 平 静地看着他们 “ 一步 步走 向 没有光的所在 ” 。无论是 对待人性逐渐 扭 曲的七巧 , 还是对待花季 凋零 的川嫦 , 张爱玲 都波澜不惊 , 以旁 观者 的冷静 目送她 们的毁灭 。一如胡兰成所 说 : “ 爱 玲可 以与《 金瓶梅》 里的潘金莲 、 李瓶 儿也知心 , 但是 绝不 同情她们 , 与《 红 楼梦 》 里的林 黛玉 、 薛 宝钗 、 凤 姐、 晴雯 、 袭 人乃 至赵姨 娘等亦 知心 , 但 是绝 不想 要 拿她们 中的谁 来比 自己。她 对书 中或现 实 中的男人 亦如此。她是 陌生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 的一个人” 。 在选择冷 漠的叙述语 言之外 ,张 爱玲也有意 采 用一种让 自身疏离故事 的叙述方式 。在开篇就 营造 个个叙 述场 。 确立 自己的局外人 身份 , 用客观 的调 子叙述 , 超乎故 事中的人物世界之外。以《 沉香屑 ・ 第 炉 香》 为例 , 作者在开篇 即起用说 书人 的套话 : “ 请 您寻 出家传的霉绿斑斓 的铜 香炉 , 点上一 炉沉 香屑 , 听我说一 支战前香港 的故 事 ,您这 一炉沉香屑 点完 了, 我 的故事也 该完了。” 以此把 自己和故事分离 , 既 不参 与故 事 , 也不 进入角色 。同样的开场 方法在《 茉 莉香 片》 和《 创世记》 中都有运 用。“ 我给您沏 的这一 壶茉 莉香片 , 也 许 是 太 苦 了点 , 我 将 要 说 给 您 听 的 一 段香 港传奇 , 恐 怕也 是一样 的苦。” “ 奴有 一段情呀 , 唱拨拉诸 公听。” 张 爱玲都是 以超然 的姿 态讲 述“ 传 奇” , 了解一 切而 又悲 悯一切 , 但 却保 持客观 清醒 和 置身事外 的态度 , 营造“ 残 香祭故人 , 吟月 葬孤 魂” 的 悲凉意境 , 从而使一个个 悲剧 故事更显凄清。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综述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
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
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沈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其它作品。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浅谈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前言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她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她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
她最注重的是女性笔下的女人们人物,对女性心理的挖掘极为深刻,阐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无奈。
这些女性无论怎样挣扎、怎样拼搏、怎样奋斗,最终命运都是一样----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作为新时代女性,应该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不再如旧时代女性一般依附于男人,做男人附属品。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反映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她对于女性生存处境的描述,即便在今日,对于我们而言,仍具有催人警醒的意义,值得共同探讨和研究。
本文从《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十八春》等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来浅谈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命运等,从而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感受到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哀,看到女性如何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与埋葬,从中更加明白新时代的女性应该走出历史的沼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与未来。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
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
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活温暖。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没的地方。
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
这与张爱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
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枯竭期”出现原因的探析
张爱玲在 15 9 5年从 香港到美 国 , 9 年病逝 于美 国,在 4 1 5 9 O年 时间里 。 创作 基本上处 于“ 枯竭期 ” 与 2 , 0世纪 4 0年代 以小说 集《 传 奇》 成为“ 上海 文化界 的最 畅销书 ” 的张爱玲相 比 , 简直判若 两人 , 这
“ 别做 无意义的争论 了。 然下面的声浪就要镇 不住 了。” 持 不
海佛 的这篇 小说 自有它 的特殊 的背 景 ,这 是一 个极端 集权制 度的 “ 小环境” 。但是 , 它警醒 的力 度却是相 大 的。直 到现在 , 们大概 我 还不能否认世界上 有这样的 “ 园” 庄 。当今之世 , 一些 部落 民族 , 仍存 在种种类 似 的情 况 ; 藏 的昨天也 历历 在 目 ; 西 还有 人为这 种制度 呐 喊、 惋惜等 等。有人说 文学要 “ 界性” 其实 , 世 , 海佛的这篇 小说是真
“ 竭 ” 枯 。
关 键 词 : 爱玲 张
枯竭期
题材
描绘者
婚 姻
建遗 少的父 亲有着不 可调和 的矛盾 , 最后 以离婚结束这段 生活 。父 母 离 异后 张爱玲 受到继 母的 虐待 , 父亲将 她软 禁 了半 年 , 病得不 生 到医治。从父亲家逃 出后 , 张爱玲在母 亲身边生活 了一段时 间 , 而 然 母 亲给张 爱玲 的感觉是 遥远 而神 秘的 。别人 唾手可 得的父 爱和母
理小说题材 , 与她独特的身世 和经历有关 。 张爱 玲是 名 门之 后 , 祖父 张佩伦 是晚清 名 臣 , 祖母 是李鸿 章 的 女儿 , 亲是典型 的封建遗少 , 父 母亲是一 位西方化 的现代女性 , 与封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武小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
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
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
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
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
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
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
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
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
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
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昕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
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
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
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
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
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
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
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
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
简 析 张 爱 玲 小 说 创 作 心 态
简析张爱玲小说创作心态2008级汉语言文学王茜内容摘要:张爱玲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子,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在她的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的心中又充满了悲凉,写出了一部部惊世之作,因此她的小说是值得推敲和研究的。
关键词:传奇独特悲凉高超的艺术手法张爱玲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55年旅居美国,1995年逝世于美国洛杉矶。
著有散文《迟暮》、《秋雨》、《炎樱语录》、《散戏》、《忘不了的画》、《张看》等。
她的散文,也写得极富才情。
并著有小说《沉香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万象》、《金锁记》等。
她的小说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并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她直接传承了通俗小说的衣钵,却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提升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品格。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
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
“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
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在对张爱玲的小说作了简单的注脚之后,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所呈现的文化心态。
这些心态可以说是她小说文本的底子。
一、个人经历影响的情感心态张爱玲,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其处世之道却又全然一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读了她生命与生涯的传奇,你便会全然明了何以张爱玲女士能在青春年华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佳作,你也会豁然明了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什么是传世精品。
张爱玲小说特点分析大全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
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
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活温暖。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没的地方。
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
这与张爱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
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广大的同情——张爱玲小说创作观探析的开题报告
广大的同情——张爱玲小说创作观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精致细腻的笔触著名于世。
而她的小说创作观则是其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将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观进行探析,以期对于了解她的小说理论,提升作品水平有所帮助。
二、研究目的
1. 通过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观的分析,加深对于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探究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3.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成就。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内容: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时期,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色,戒》等作品中探究其小说创作观,包括小说中人物塑造、情感描写、细节展现等方面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四、研究意义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闪亮历史。
通过对其小说创作观的探究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小说的作者背景、个性和思维方式;
2. 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案例和参照;
3. 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创作探析
一、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生活在上海,上海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探析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笔者发现取材于上海的作品占据了创作总量的大部分,如《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
张爱玲从人生经历与生命感悟出发,以定居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来体认与书写上海世界,她以细腻、敏感的女性感觉,描绘出女性视觉下的“公馆”“弄堂”“流言”“私语”,试图以此来展现上海的城市风貌。
作为定居的上海人,张爱玲体会到城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精神同构,更以其上海人的身份感悟着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与用心。
她认为上海的精神内核实际上蕴含在上海人及其日常生活中,上海最好的代表就是上海女性。
于是,她选择上海女性为书写对象,借这些生活于上海不同层次的女性,来分析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进而阐释其对上海的独特体悟。
这种以上海女性为载体书写各自女性体验、女性感受的日常化叙述,显示出日常化、琐屑性与细致化的女性叙述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性,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们认为女性是受压迫的,为了能够获得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与地位,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对安稳人生的追求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她们或是向男人求取安稳之路,或是与女人为争夺安稳而战,从而使自己求得些许的安稳。
二、日常叙事是张爱玲创作常用的笔法
张爱玲通过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意象应用、精神内涵五个方面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笔法。
艺术特点表现为日常性、人情世态、“细节”叙事以及“荒凉”的历史感等美学风格。
张爱玲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创作不仅与她的成长经历相关,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了张爱玲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独特文学风格。
面对当前中国小说的创作,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叙事学带给我们的是对现状的反思,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
这个日常现代性其实正是对五四现代性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
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参差对照的美,这种美的最终指向是“荒凉”。
如日常生活的永恒性,永恒的普通人物、“小人物”,日常生活与时间以及日常生活叙事的“裂缝”效果。
三、“红楼韵味”是张爱玲的行文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凝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
其一是主题意蕴,曹雪芹与张爱玲都是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演绎着具有哲学意蕴的浮华与苍凉的永恒主题。
其二是悲劇精神,张爱玲小说同《红楼梦》的共性是:表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无法回避和逃离的个体生命意志与生存有限境遇之间的必然冲突;在平凡事态中演绎人生悲剧,其矛盾冲突具有平缓性特征;悲剧的根源则来自永无止境的生存欲望的追求,以及自我获得的艰难。
例如,我们将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与《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红楼梦》的艺术投影。
范柳原和贾宝玉的追寻与愿望表现出了人类终极追求的某些共同旨归,具有超越时空的共性存在价值。
白流苏与林黛玉都把希望寄托于爱情,把爱情寄托于婚姻,为爱情煎熬失落,因爱情坚忍无畏。
综上所述,本文从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日常叙事是张爱玲常用笔法、“红楼韵味”是张爱玲的行文风格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进行探析,以此指出张爱玲的小说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独特的文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小玲.浅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审美特征[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2).
[2]张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笔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