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章分析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爱》及赏析
张爱玲《爱》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1爱这是真的。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我看张爱玲《爱》的主题思想
我看张爱玲散文《爱》的主题思想看张爱玲的文章,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贵,仿佛是那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不敢触碰,怕扰乱了那份宁静的美。
总喜欢用“酸酸的”、“淡淡的”来形容她的文章的笔调,文字中透出的美是酸酸的惊艳之美,淡淡的苍凉之美,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承认她把人生看得那么通透。
张爱玲的散文《爱》,亦是如此。
寥寥数百字,读后心中没有大悲大喜,只留下一抹微凉,半丝欣喜。
遗憾的是那个女孩没能跟那个邻家男孩在一起,微微欣喜的是,辗转一生,当女孩老去,心中仍有最初的那份美好。
时间带走了一切,唯独没带走的,就是那份如初的记忆。
最美的际遇莫过于如此。
女孩如花的年纪,邻家的男孩,两人虽未相知,却似曾相识;虽未有千言万语,而此刻一语胜过千万言。
“噢,你也在这里吗?”简单的话语,没有了下句。
或许,之后是两个人的相视,女孩羞涩的低下头,莞尔一笑,然后跑开。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再后来,女孩被拐,卖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转卖,这一生的悲凉,这如烟花散落后的寂寞的感情世界。
还好,那个女孩心中却无法忘记年少时,那个春天的晚上,那个年轻人,那份美好的爱恋。
她一直刻骨铭心,哪怕岁月更迭。
张爱玲以《爱》为标题,而文章却没有没写过一个爱字。
在她眼里什么才是爱。
说到爱,当然不能不说对张爱玲来说最重要的男人——胡兰成。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1944年4月在《杂志》月刊上发表的,而张爱玲与胡兰成在当年2月相识,因为《封锁》,胡兰成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走进了这个寂寞女子的心。
也就是说,散文是张爱玲在热恋的时候写下的。
张爱想表达的或许是,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可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的感情却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坎坷而改变,依然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搁置着,用来支撑生命中的不快与苦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吧。
热恋中的她怎么会写下这么悲凉的故事呢?或许,张爱玲是有远见的,她知道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她在乎的只是当下的感情,当下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性情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目录摘要I关键词I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1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2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4 -四、结语- 5 -注释- 5 -- 6 -致谢- 6 -本篇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根据对张爱玲作品中男女关系的描写,在披露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及压迫的同时,对当代女性弱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视,以此来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甚至试图改变女性在旧时社会的地位。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征鲜明,形象独特,正是为了突出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反省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张爱玲虽在欧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但依旧自小熟读《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同时夹杂着新文化的大众传媒以及电影,故张爱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大相径庭。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
在其作品《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进一步确认了她的当代知识女性的意识立场。
在作品中她明确地指出向来以“斗争”这一“人生强势的一方面”的文学作品是过于“超级”的文学,同样也是过于“社会性”的文学;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是永恒而安和的,是注重“人性”、“女性”的文学作品。
在笔者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男与女的关系。
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混乱,以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视角,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写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确认。
其中突出的意识有“自我安慰”、“自我关注”、“自恋”、“性自由”,这些意识仿佛在向着“女性自由”而无限逼近。
张爱玲《天才梦》赏析
张爱玲《天才梦》赏析作者:孙智正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9年第05期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1995年她在美国逝世。《天才梦》创作于1939年,发表于《西风月刊》,被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原文】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通译为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歌曲创作,代表作有《尼伯龙根指环》等)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是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辉煌,壮丽)“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摘自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张看》)【赏析】《天才梦》是张爱玲19岁时参加《西风》月刊征文比赛写的散文,是张爱玲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天才梦》里的张爱玲真诚又有趣。文章笔调舒缓,平静地娓娓道来。张爱玲对于自己文学上的天赋和生活能力的不足,都不回避: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写家庭小说,八岁写乌托邦小说,被视为天才并不为过;但张爱玲感受得更多的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天才的凄清:是个路痴,不会削苹果,怕见客,还是有自闭症的“宅女”,害怕与人交往接触。《天才梦》的语言质朴又华丽、温和又苍凉、精练又繁芜。难以想象,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会写出如此圆熟又深谙人生况味的文字。张爱玲从各种风格的文字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雅俗融合、东西交融的风格,达到“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加上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她的文字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张爱玲擅长简笔抓取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如三岁时“摇摇摆摆”立着背诗;她也擅长享受日常“俗趣”,领略着自己的“生活的艺术”:“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有了这些乐趣,即使“爬满了蚤子”,生命终究还是“一袭华美的袍”。张爱玲自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废物”,但从未屈服于现实,从未放弃心中的美好:“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张爱玲的比喻十分奇巧,令人过目难忘。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的开头——“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以及在《连环套》中的句子——“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张爱玲经历一世极致的繁华和寂寞,她的“天才梦”是她最坚实的支撑和能量的来源。这篇短短的千字文也像一颗冷星,使每个年代的优秀的同梦人,都可以看见方向和光亮。■。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雨》原文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色的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读后感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题记今天下午秋意绵绵的,竟然下起了大雨来。
这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下雨之一。
还记得初到之际,我曾经一度上火,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直到现在秋的.到来,但这里的季节似乎就没有改变过,很多时候总是艳阳天当头,即使偶尔有雨的天气也不过只绵绵细雨,很细腻,很稠黏,很潮湿。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描绘被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张爱玲代表性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小团圆》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她们所呈现的女性意识,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角色的独特见解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论述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二是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注和女性角色的解放之路。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一、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她的代表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小团圆》,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与呈现。
二、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个性各异,生活经历丰富。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塑造了两位形象鲜明的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
红玫瑰是个性独立、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她不愿顺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
白玫瑰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内心挣扎的女性,她的一生被家庭和社会压迫所困扰,最终选择了走上自杀这一极端的行为。
在《小团圆》中,作者描绘了另外一组女性形象。
小团圆是一个家庭内的女性,她嫁入豪门却始终不被接纳,被贬为家族的“女儿妇”。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男权社会中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后代,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被社会和家庭关系所束缚,无法摆脱传统人生模式的限制。
三、张爱玲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注和女性角色的解放之路张爱玲在作品中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设定和塑造,呈现了对女性处境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她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传统家庭中所受的压迫和束缚,同时也深刻洞察了女性在摆脱束缚和追求真正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代表了张爱玲心目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武小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
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
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
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
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
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
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
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
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
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
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
读张爱玲的文章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张爱玲后我对人生的感悟张爱玲是文坛的奇才,文字在她的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的心里。
读她的书能在其中找到莫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来源于她那奇丽而又精美的语句恰好契合了我心中那无法表达的感受。
同时,又为张爱玲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
她更是善于挖掘人性。
她眼中的世界也许异于常人,她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我们很容易就被忽视的东西。
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均不难发现,并启迪我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人生。
例如郑川嫦的悲剧。
她得的肺病是一种美丽而风致的病。
对应于社会中不配合不适应的知识分子。
而自私的父母因各自的原因放弃了对她的治疗。
在她的死后为她修砌非常好的墓穴,实际上是在赎他们犯下的罪。
她自己的性格又老实沉默,自尊心强,在弱肉强食的家庭中不占优势。
这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人生。
她表面上死于肺病,实际死因另有隐情。
“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
”笔锋一转,“她死在三星期后。
”文章的张力瞬间被拉大了,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人物所得的病并非是凭空捏造的,正如林黛玉一样,肺病使她身形渐瘦,缠绵于病榻,也更衬托出了人物的别样风姿。
郑川嫦的父母对她的做法让我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或许也是有条件的。
倘若她没有得这种富贵病,倘若她在这个大家庭中非常出色,也许他的父母会另眼相待,所处的境遇也会截然不同。
倘使他自己性格上不那么懦弱沉默,如果能像王熙凤一样,或许她也不会酿成这种悲剧的人生。
她自尊心过强,或许她应像倪喜那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今天这个竞争力如此大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女性要想真的和男性拥有相同的地位就势必要付出的更多,在这时我们或许应该适时的放下强大的自尊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生下来,活下去,这才是生活。
我觉得倪喜身上所展现的强大的生命力,在那样苦的条件之下,将她的孩子养大,努力的生活着。
就单凭这一点我就敬佩她,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条件之下,很多的事都不能不过片面的去判断。
这就好像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人逼迫机关的人员学习日语,那些人为了家中的妻儿老小,被迫学习了日语,难道他们就是投敌叛国吗?所以很多的时候事情不能单一的用一种价值标准去判断。
张爱玲作品特点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受戒》中的人物分析
《受戒》中的人物分析《受戒》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上海滩风情万种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受戒》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我们来看一看小说中的女主角沈从文。
沈从文是一个妙龄女子,她美丽而聪慧,同时又带有一些孩子气的天性。
她一心向往着爱情,却在纷繁的感情中举棋不定。
在和管程和方玉帆之间选择的时候,她显得犹豫不决,表现出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无奈。
在小说中,她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情感的化身,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也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管程是沈从文的前任男友,他是一个为情所困的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
在小说中,他对沈从文的执着和激情有着消遣性的追求,他的性格使得他迷失在了自己的情感中,无法自拔。
管程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被爱情束缚的男人,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比之下,方玉帆则是一个稳重而成熟的男人。
他对待爱情和生活都有着理性的认识和持久的耐心。
他的出现给了沈从文不少启示,同时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心灵的缺憾。
方玉帆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情感选择和人生定位,他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些静谧的氛围。
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的人物,比如沈从文的妹妹沈从雅和她的未婚夫顾先生。
沈从雅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姐,她的性格开朗而独立,对婚姻和生活有着自己的态度。
而顾先生则是一个勤勉而细腻的人,他在小说中对沈从雅展现出了深深的爱意和体贴的关怀。
他们的形象丰满了小说的情节,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些青春和活力。
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中的男主角——韦小宝。
韦小宝是一个充满了魅力和诱惑的人,他的出现给了沈从文以启示,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一些不小的影响。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他的存在为小说增添了一些波澜和戏剧性。
通过对《受戒》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命运。
他们之间的交织和纠结展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情感的迷离。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 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也应邀出 席。不过,在新的社会,张爱玲 并不受重视。而张爱玲与新的社 会也是不协调的。
• 1952年,张爱玲写信到香港大 学,问是否可以继续读完因战 争中断的大学,香港大学回复 说可以。于是张爱玲离开上海 到香港。从此,在她的人生旅 途上,结束了大陆生涯。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 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 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 子提出与他离婚。张爱玲与胡兰 成结婚了。
•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 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 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 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 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 一时间,《传奇》《流言》 成为上海文化界最畅销书, 出版发行后第四天便脱销。 《流言》也是一版再版,一 时成为洛阳纸贵。
张爱玲的爱情
• 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 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 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 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的描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移居香港后,写作了小说《秧 歌》、《赤地之恋》,表现土 改运动的残暴与黑暗。1955 年离港赴美定居。
•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 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 大30岁。是年后 结婚。
(完整word版)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周茜几乎少有女人不爱服装,也几乎少有女人能象张爱玲那样举重若轻地描绘服装。
一篇五千余字的《更衣记》,有一个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难有的对服装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作者以此起笔,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被作者微妙地道出,非女人不能体味。
衣裳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
接着第二段承首句的“如果当初”而来,生发出张氏特有的妙语:“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于是,一部“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在作者津津乐道于衣领的忽高忽低、衣袖的时长时短中悄然演进.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哪里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只见衣衫不见人,人的主体性全然丧失.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张爱玲小说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觉的。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张爱玲小说有什么特点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丧失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打算,当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有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把她赶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认为,你生是他前夫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就连母亲也不肯替流苏说句公道话,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最终她变成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生存境遇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扭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诠释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存困境!《金锁记》中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到姜家后受尽屈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开始疯狂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起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裹脚,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长安丢了床单,她就到学校大闹起来,使长安只能辍学在家;她还教唆长安抽烟,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爱上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努力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想让女儿有好的结局,故意让童世舫知道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姑娘是抽压片的,将长安的爱情扼杀于萌芽之中!《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自私贪婪和欲望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离婚多年,他却突然来到上海向家茵要钱,要求女儿为自己谋个职位,家茵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讽刺女儿说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住下了,也不嫌没脸,她竟然直接去找夏太太,许诺说服家茵到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撕去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生存问题,表现了女性遇到命运变故时的卑微无助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透着苍凉意味,张爱玲说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小说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很少有真挚浪漫的爱情,多是充满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枯萎!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她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了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戕害!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苍凉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表达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驾驭的命运面前的孤独"绝望和无助;苍凉是一种痛苦而彷徨忧伤而孤独的感觉,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因而,苍凉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张爱玲散文《迟暮》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迟暮》是一篇充满哲理、深刻而又动人心魄的散文。
文章以迟暮之年的老人为主角,以老人的智慧和内心的感悟为中心,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散文:对老人的描写与感悟、时间的启示,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先,张爱玲在文章中巧妙地将老人的智慧与感悟融入其中。
文章中,老人的形象深深印入了读者的心中,笔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世故、质朴、沧桑以及对世事的洞见。
作者在描写老人的时候,不仅仅从外在的形象上着手,还从内心感悟上来展现老人的智慧。
例如,作者讲到老人“穿着一身深色布衣,挺拔得近似军官,好像倒是他要治理天下一样”。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上所散发出的霸气和不凡之处。
再如作者写道:“对于他们(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独自一人,独自,独自到了终点的在青春初期,已经无疾而终的事业”,这句话极为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在自己底蕴丰厚的感情和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这种成就感也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晚年而变得深沉。
其次,本文描写出时间的启示,这也是作者文章的一大亮点。
时间在人生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间可以带来成长和变化,也可以带来挫折与失落。
文章中,作者如是写道:“世界转瞬而过,回望过去,尘埃落定,孤灯黑烟”。
生命短暂易逝,当我们想要回望过去时,却只看到尘埃和孤灯的痕迹。
这句话中强调了时间的瞬息即逝,也警醒人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并尽可能地做出最好的选择和把握。
虽然老人处在迟暮之年,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在思考人生中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似乎促使老人更加珍惜时间,思考更加深刻,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最后,文章从人生意义的角度上对散文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老人用他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对于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进行了认识。
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受了极大的磨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理解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成功,更在于内心的追求和满足。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赏析
张爱玲《公寓⽣活记趣》赏析相关推荐张爱玲《公寓⽣活记趣》赏析 【张爱玲《公寓⽣活记趣味》原⽂】 读到“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惊然。
屋⼦越⾼越冷。
⾃从煤贵了之后,热⽔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龙头上的H字样⾃然是不可少的⼀部分;实际上呢,如果你放冷⽔⽽开错了热⽔龙头,⽴刻便有⼀种空洞⽽凄抢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特别复杂,特别多⼼的热⽔管系统在那⾥发脾⽓了。
即使你不去太岁头上动⼟,那雷神也随时地要显灵。
⽆缘⽆故,只听见不怀好意的“……”拉长了半晌之后接着“”两声,活像飞机在顶上盘旋了⼀会,掷了两枚炸弹。
在战时⾹港吓细了胆⼦的我,初回上海的时候,每每为之魂飞魄散。
若是当初它认真⼯作的时候,艰⾟地将热⽔运到六层楼上来,便是咕噜两声,也还情有可原。
现在可是雷声⼤,⾬点⼩,难得滴下两滴⽣锈的黄浆……然⽽也说不得了,失业的⼈向来是肝⽕旺的。
梅⾬时节,⾼房⼦因为压⼒过重,地基陷落的原故,门前积⽔最深。
街道上完全⼲了,我们还得花钱雇黄包车渡过那⽩茫茫的护城河。
⾬下得太⼤的时候,屋⼦⾥便闹了⽔灾。
我们轮流抢救,把旧⽑⼱、⿇袋、褥单堵住了窗户缝;障碍物湿濡了,绞⼲,换上,污⽔折在脸盆⾥,脸盆⾥的⽔倒在抽⽔马桶⾥。
忙了两昼夜,⼿⼼磨去了⼀层⽪,墙根还是汪着⽔,糊墙的花纸还是染了斑斑点点的⽔痕与霉迹⼦。
风如果不朝这边吹的话,⾼楼上的⾬倒是可爱的。
有⼀天,下了⼀黄昏的⾬,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开门,⼀房的风声⾬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多数的⼈家还没点灯。
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声,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根底下,正如⼀个⼈年纪越⾼,距离童年渐渐远了,⼩时的琐屑的回忆反⽽渐濒亲切明晰起来。
我喜欢听市声。
⽐我较有待意的⼈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在⾹港⼭上,只有冬季⾥,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点电车的韵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张爱玲是一位很特别的女作家。
她在四十年代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五六十年代在港台,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
此中缘由,近年来许多作家多有阐述。
但仔细想来,张爱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她的小说以一种纯粹的“个人式”的参与,综合了都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四传统新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
她一方面提升了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位,但同时她又是都市文化的消费者。
张爱玲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纳入商品运行的轨道:传者受众媒介等几大要素都受到了张爱玲的有意识并有效的关照。
她既着力寻找商品本身即文学作品的卖点,努力体察受众的接受心理、阅读偏好,又十分注意媒介的准确选择与有机组合,这种自我炒作式的商品行为是张氏小说能够畅销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小说畅销因素这一视角切入,把张爱玲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四十年代特殊的文化市场背景中,以市场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更深入的从创作心理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征。
一.寻找卖点 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进入信息传播阶段,也是传播过程的主要阶段。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张爱玲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程度。
她对受众心理的掌握是比较有把握的,因此能够从各角度入手突出卖点,使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1、请君入瓮 首先她采用“拉”式切入法,放弃以往作家惯用的自说自话硬性倾销的传者中心的传播姿态,把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当作不相干的外物突兀地、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欣赏口味,以一种细致的、商量的,拉家常似的口吻淡入,利用文字的移情效应,不知不觉中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感情投入。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引子,也是张爱玲步入国文职业文坛的第一段开场白,它包含了以下几种讯息:1.“霉绿斑斓”“铜香炉”“沉香屑”语意上都予人以美丽、悠远、神秘的遐想,故事还没有展开之前,关于那种氛围的幻想或者是回忆已先入为主,自然而然地在心理上给予了读者一个敞开的接受空间。
2.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潜台词是故事并不长,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这个故事听着也不过就象点一炉香的时候出了一会神,打了一个盹儿,绝对不会严肃沉闷,面目可憎。
短短两句话五十余字,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明确无误的传达了故事内容的定位,又含蓄、技巧而高雅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若没有十万火急的事,大概谁都会看下去吧。
关于《沉香屑 第二炉香》张爱玲的开场白有点特别,也仿佛放了点噱头在里面:克荔门婷暧昧地、假装不介意地说:“我姐姐昨天给了我一点性教育。
”似乎这个故事同“性”有着莫大的关联,真正告诉她这故事的时候,她“采取了冷静的、纯粹客观的、中年人的态度,但在那万紫千红的粉刺底下,她的脸也微红了。
”让人容易有种兴奋的、按捺不住的想象,尤其这件事“在香港社交圈里谈论得很厉害的。
”故事的定位似乎是一件风流韵事,同“性问题”有关,仿佛又不大好意思说出口,难保不会有人“对于文艺本来不感到兴趣的,也要看看里面可有大段的性生活描写”。
(1)这种心理张爱玲是心知肚明的。
而无论是幽雅的第一炉香还是略带诱惑性的第二炉香,张爱玲在开场白中无不小心翼翼地讨好、吸引着读者。
毕竟这两篇作品在张爱玲具有告别习作走向中文商业化的意义,虽说为文已经思想老到、笔法纯熟,毕竟三年没用过中文,对当时上海文坛欠缺了解,有点如履薄冰的意味,所以只是试探性地投稿给格调不高的《紫罗兰》,还特地辗转地托了人,可见对自己信心还并不足够。
其实张爱玲对左右读者的心理情绪还是驾轻就熟的,她的笔触往往简洁明快、一失中的,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开场白所要表白的是:这是一个类似于一男两女三角恋爱的故事,故事本身不但具备原有的通俗的吸引力,更被升华到一种哲学智识的高度,即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同时张爱玲成功的卖弄了自己的才情文采,她对红白玫瑰看似调侃的解析产生出张爱玲作品少有的轻松效果。
《茉莉香片》的开头:“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在这里,故事的悲剧色彩和悲惨结局可能带给读者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提前释放,暗示故事虽苦,却同茉莉香片一样,具有某种悠远的回味。
同时张爱玲刻意强调故事发生在异域----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与上海完全不同的殖民地,并着力渲染这是一个“华美”的城,华美的并非是故事本身,但读者按照思维惯性和内心期望,还是会把这一修饰定语不由自主的与故事挂上钩。
至此故事的所谓悲哀已得到有效的稀释,在以下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会注意体味故事华美的传奇性和苦的余味,而在潜意识中漠视悲惨故事所带来的沉重体验。
张爱玲深谙读者的猎奇心理并有意识的利用这种距离产生的美感,凡讲述香港故事开题即点明,时间上的差距也极力美化烘托:“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得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些凄凉。
”“月亮”既是对下文的承接,也是对中间三十年距离的美化,读者既然先入为主的有了“没赶得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的遗憾,那么不管读者所想象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故事是浪漫的或欢愉的,《金锁记》的正文对读者都具备了一种满足好奇和一偿夙愿的吸引力。
张爱玲作品中有这样引子的有《沉香屑 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字数偏多的作品,可见作者对开场白的运用绝非局限在趣味偏好上,而是充分考虑了受者的接受心理习惯,文章之初,即有意识地利用读者的种种心理需求控制住读者的精神,并对文章中,种种可能不为普通读者快速接受、理解的因素给予了一定心理缓冲。
这些引子不仅精彩、有吸引力更是带有软性广告的性质。
在读者眼中似乎同商业目的不沾边,但吸引了受众注意力之后,还是可以获得商业利润。
其实作为职业文人,出卖的是文化商品,同时一旦成功不仅能收获物质利益,更加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深入人心,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这种形象同产品形象不同的是其中糅合了敬仰、倾慕、崇拜等心理依赖,反作用于整个商业活动,更易造成品牌忠实度,利于后期作品的传播推广。
2、投其所好 张爱玲的作品在结构上十分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应俱全,故事情节本身又往往曲折离奇,尽管背景有些雷同,可看性还是很强。
张爱玲是个说故事的高手,这一点已为人认同,而这种故事性一旦放诸文化商品的角度,对读者则更具有持久强烈的吸引力。
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对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具有清醒认识。
为应付“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
”(2)这一客观事实,张爱玲的策略是“我们不必把人我之间划上这么清楚的界限。
我们自己也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也喜欢听明皇的秘史。
将自己归入读者群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
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
”“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3)而信息传递的结果则确实具有主观愿望和客观事实的双重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清楚楚的找到所谓“读者所要的”和 “别的作者想说的”。
在品位通俗的读者群看来,张爱玲笔下一个个莫不是华丽、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各有各的美貌与个性,故事完整、离奇,有需要的读者尽可以把它当作通俗的言情小说对待。
《沉香屑 第一炉香》薇龙是个家境普通的美女,为完成学业寄留在姑姑家,开始过一种有钱人的生活,她进入香港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声色犬马中吸引了许多男孩子,她痴情的爱上了其中的一个浪荡子,为了爱她牺牲了自尊、自我,沦为交际花以养活他。
《倾城之恋》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少妇的故事,流苏虽然年纪并不轻了,还离过婚,但还不失美貌,她打败了年轻的妹妹,吸引了又有钱又英俊的范柳原,两人棋逢对手,都怀有一点调情的手段,谁也不肯在感情上让步,结果老天成全了他们,香港陷落了,在乱世中他们找到了一点真情,最终成了夫妻。
《金锁记》中的七巧也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坏女人,嫁给一个富有的瘫子后,她不甘寂寞妄图勾引不那么正经,却年轻、有生命力的小叔子,争家产,把儿子教成了烟鬼,拆散了女儿的姻缘,为了钱,又把自己心爱的人拒之门外,这种版本应该也有它的市场。
《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一个多角恋爱的好题材,振宝总是有了一个又想着另一个,他爱上有夫之妇,又怕毁了自己的名声只得忍痛割爱,娶了一个贤妻良母,婚后不断地闹出风流韵事,妻子终于也红杏出墙,多年后他遇见从前的恋人,觉得不幸的似乎是自己,一部典型的爱情悲剧。
《心经》讲女儿爱上父亲的畸恋,父亲也不那么合乎常理的喜欢了有点象女儿的同学,中间的龚海立更是一个痴情种子,大可以令口味相投的读者唏嘘感叹。
《花凋》中川嫦在美丽的时候遇见了男朋友章云藩,两人差一点就论及婚嫁,后来女方生了病,渐渐把美貌病得七七八八,这个男朋友虽每天来看她,但又另外交了女朋友,川嫦在失恋的绝望与疾病的折磨中终于死去。
《年青的时候》中潘妆良爱上了自己的画中人,结果画中人与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吻合,后来又和别人结了婚,婚后生活也没那么幸福,他渐渐回到现实中来,不再浪漫。
《沉香屑 第二炉香》讲的是罗杰爱上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子,女孩其实一直在母亲无欲式的教育下长大,新婚之夜,他发现新娘愫细全无正常的性观念,此时舆论却纷纷指责罗杰,他觉察到自己的不幸,诸多压力下最终开煤气自杀。
也许这些故事都畸形、病态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迁就读者某种欣赏大团圆的喜好,但悲剧本身往往更具备令人长久回味的缺憾美。
同时不可否认它们还是离奇的、出人意料的,虽则悲凉灰暗,但同样可以予读者新鲜的刺激,让他们欲罢不能。
3、寻找支持 在四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经济有种病态的繁荣,大众传播也相当发达,单凭读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畅销。
而张爱玲所说的“别的”使她的作品完全脱离了通俗小说的格调,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