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线虫的总结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人体寄生虫线虫 绦虫 吸虫部分总结
寄生虫:一、致病性(一)线虫1、似蚓蛔线虫:成虫钻孔习性导致系列并发症。
虫体运动损伤肠黏膜,掠夺营养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蛔虫喜欢钻孔,容易引发相应的胆道蛔虫症,蛔虫体大,量多扭结引起肠梗阻。
(成虫>幼虫)2、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吸血特性引起贫血。
消化道出血和影响营养吸收,缺铁性贫血。
(成虫>幼虫)3、丝虫:成虫阻塞淋巴回流导致象皮肿或乳糜尿。
引起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象皮肿或(和)乳糜尿(可带血)。
(成虫>幼虫)4、旋毛虫: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
发热及四肢、腰、背部肌肉酸痛。
(幼虫>成虫)5、鞭虫:成虫机械性破坏肠道(成>幼)6、蛲虫:成虫在肛周产卵,肛门瘙痒、异位寄生。
(成虫>幼虫)7、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体内移行,侵犯重要器官(中枢神经)。
(幼>成)(二)绦虫1、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
2、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囊尾蚴占位、炎症、过敏。
成虫夺取肠内营养、机械刺激、虫体毒素和代谢产物。
(幼虫>成虫)3、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机械损害和囊液的过敏性及毒性刺激。
(幼>成)4、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人体导致眼、皮下、内脏、脑和口腔颌面部。
(幼>成)5、微小膜壳绦虫: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引起肠粘膜坏死、溃疡。
(幼虫>成虫)(三)吸虫1、华支睾吸虫:虫体机械刺激及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2、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或成虫具有游走特点,引起多部位出血和渗出性炎症,形成囊肿。
3、斯氏狸吸虫:幼虫移行游走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理损害(幼虫>成虫)4、日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内,虫卵肉芽肿形成,引起严重的肝肠纤维化。
5、姜片吸虫:吸附力强,机械性损害肠道黏膜二、相应症状对应可能的寄生虫1、肠腔阻塞:牛带绦虫、蛔虫、日本血吸虫姜片吸虫2、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牛带绦虫、猪带绦虫、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布氏姜片吸虫3、水肿:旋毛虫、钩虫(积液)、棘球蚴囊(血管神经性水肿)、华支睾吸虫(腹水)、布氏姜片吸虫4、淋巴结肿大:丝虫5、肝脾肿大:棘球蚴华支睾吸虫6、贫血:钩虫、鞭虫、似囊尾蚴、长膜壳绦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7、肌肉酸痛无力:旋毛虫、囊尾蚴(猪带绦虫)、8、肛门瘙痒:蛲虫、孕节9、直肠套叠:鞭虫10、肺炎:钩虫、蛔虫、日本血吸虫(童虫)11、胃肠炎症状:旋毛虫、钩虫12、脑神经或脊神经受累:广州管圆线虫13、直肠脱垂:鞭虫14、皮炎:钩虫15、眼、皮下、脑占位:囊尾蚴、裂头蚴、棘球蚴囊、广州管圆线虫16、腹部团块:蛔虫、斯氏狸殖吸虫17、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18、咳血:卫氏并殖吸虫(烂桃样血痰)19、大肚子:血吸虫(腹水)20、皮炎:钩蚴性皮炎、尾蚴性皮炎三、感染阶段1、感染期虫卵:鞭虫、蛲虫(蠕形住肠线虫)、蛔虫、细粒棘球绦虫、囊尾蚴病、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2、幼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旋毛虫(幼虫囊包)、钩虫(丝状蚴)、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华支睾吸虫(囊蚴)、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囊蚴)、卫氏并殖吸虫四、感染方式1.经皮肤: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微丝蚴日本血吸虫(尾蚴,)2.经口:卫氏并殖吸虫布氏姜片吸虫3.吸入感染:蛲虫4.逆行感染:蛲虫五、检查方法1、肛门拭子法:代绦虫、蛲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2、粪便法:鞭虫、钩虫、蛔虫、曼氏迭宫绦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虫、并殖吸虫、血吸虫(日本,曼氏)3、痰液检查:并殖吸虫4、肌肉活检:旋毛虫5、组织活检:囊尾蚴病并殖吸虫斯氏狸吸虫(皮下包块)6、鲜血检查法:微丝蚴(丝虫)7、免疫学检测:泡球蚴并殖吸虫8、尿液检查:埃及血吸虫六、治疗药(常见)1、阿苯达唑:钩虫、鞭虫、蛲虫、蛔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钩虫、猪带绦虫、泡球蚴病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华支睾吸虫2、噻嘧啶(适用于儿童):蛔虫3、甲苯咪唑:绦虫4、海群生(乙胺嗪):微丝蚴、丝虫5、吡喹酮:并殖吸虫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
寄生虫线虫的总结
成虫:掠夺营养机械损伤。超敏反应。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阑尾炎,幼虫:支气管肺炎 ,哮喘。
幼虫:全身肌肉坏死(全身酸痛,横纹肌受损的症状。)恶病质,死亡
幼虫;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肛门会阴处皮肤瘙痒。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
异位寄生。
宿主
中间: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蛞蝓
转继:蟾蜍,鱼虾,蟹
致病机制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的损伤,超敏反应。
成虫的掠夺营养,超敏反应,钻孔习性造成机械损伤,阻塞。
幼虫囊包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成虫对肠壁的损害。
幼虫在移行时的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超敏反应。
雌虫在肛周外产卵时引起的超敏反应
诊断
粪检,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幼虫(3期)
中枢神经系统
成虫:回盲部,结肠,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
感染期蛔虫卵
幼虫囊包
第3期幼虫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
食入被虫卵(感染期)污染的蔬菜 ,水果,或者吞食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
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肉制品。
生事或者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继宿主而感染,生吃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和喝含有幼虫的生水。
肛—手-口感染。接触感染。吸入虫卵感染。逆行感染
流行病学的诊断,病史询问,所剩的肉类镜检,肌肉活检
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夜间肛周观察。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检查,病原学检查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蛲虫油膏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为主)
成虫,幼虫囊包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6篇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线虫病是一种由线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线虫病的分布、流行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
本次工作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线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监测普查概况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覆盖了全国多个重点地区,涉及城乡居民、学校、医院等各类场所。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现场调查等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我们还对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感染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主要成果1. 流行病学研究:我们掌握了线虫病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明确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感染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线虫病传播的一些新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实验室检测: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检测体系,提高了线虫病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实验室检测,我们能够及时确诊病例,为后续的防控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3. 现场调查:我们针对线虫病疫情进行了多次现场调查,了解了疫情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存在问题1. 监测网络不完善:目前,我们的线虫病监测网络还不够完善,部分地区存在监测空白。
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测工作,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敏感性。
2. 防控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和人群对线虫病的防控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线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防控措施不到位:部分地区在执行防控措施时存在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五、改进措施1. 完善监测网络: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线虫病监测工作的投入,完善基层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敏感性。
同时,建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防疫部门的信息共享,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加强宣传教育:建议各级政府和媒体加强线虫病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单、宣传画、电视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线虫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线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寄生虫医学蠕虫学总结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生活史:人误食卵,小肠→肺泡→咽→胃→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
受精卵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2.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
幼虫移行经过肝时,咳导致轻微的炎性病灶。
成虫:夺取营养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3.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三苯双脒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卵在外界约3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
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黏膜,10天发育,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 发育为成虫。
感染→成虫产卵,1-3个月。
成虫寿命3-5年。
2.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
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蠕形住肠线虫1.生活史:寄生于盲肠,结肠上段,以肠内容物/血液/组织液为食。
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
1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 为成虫。
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1个月。
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
2.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
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发育/健康。
异位侵袭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
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1.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filariform)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丝状蚴→成虫5-7周成虫寿命5-10年2.致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篇1一、背景与目标线虫病是我国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目的是了解线虫病的流行状况,掌握其分布和感染率,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工作,我们希望能提高线虫病的防控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工作内容1. 组织架构与人员分工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了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
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监测区域与对象本次监测普查工作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共涉及XX个村庄。
监测对象包括当地居民、学校师生、畜牧养殖场所等。
3. 工作方法与步骤(1)前期准备: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培训,准备相关设备和试剂。
(2)现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采样等方式进行。
(3)实验室检测: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情况。
(4)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报告。
三、工作成果1. 数据统计本次监测普查工作共涉及XX个村庄,调查人数达到XX人。
经过实验室检测,共发现线虫感染者XX人,感染率为XX%。
2. 成果分析(1)感染率分析: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等多个维度对感染率进行分析,发现感染率与某些因素存在关联,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比历年的数据,发现线虫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3)防治策略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建议,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设施、加强疫情监测等。
四、工作反思与改进1. 工作亮点(1)本次监测普查工作组织有序,人员分工明确,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2)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部分村民对线虫病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
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2)部分偏远地区监测设施不完善。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医学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线虫、扁虫和吸虫四个门类。
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寄生虫,有原虫病。
线虫是一种长圆形的寄生虫,有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
扁虫是一个扁平的寄生虫,有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吸虫是一种扁平的寄生虫,有同足类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寄生虫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简单,只有一个器官系;不断演化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包括寄主和媒介的转换等。
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医学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水源、空气、土壤等。
食物传播途径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如钩虫病、蛔虫病等。
水源传播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感染,如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空气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感染,如肺吸虫病、阿米巴肺炎等。
土壤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感染,如钩虫病、蛔虫病、丝虫病等。
三、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医学寄生虫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分泌毒素和机械损害等途径导致宿主出现病症。
例如,蛔虫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宿主营养不良;钩虫通过分泌毒素导致宿主出现贫血;血吸虫通过机械损害导致宿主肝脏和肠道病变等。
四、诊断方法医学寄生虫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
病原学诊断方法是通过寄生虫病原体的直接观察或培养来进行诊断,如痰涂片镜检和血涂片镜检等。
免疫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来进行诊断,如特异性抗体检测和过敏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来进行诊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五、防治措施医学寄生虫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勤洗手、不饮用未经检验的水源等。
环境卫生措施包括改善饮用水源、安装卫生厕所、做好废水处理等。
药物治疗是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通过给予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硫脒、菊花胺等。
以上是对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对于认识和预防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寄生虫的分类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医学寄生虫归纳总结
医学寄生虫归纳总结医学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或外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体,它们通过寄生或寄生幼虫侵入人体,并从寄主体内获得生命所需的营养和生长在寄主体内繁殖。
医学寄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种类繁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生动物寄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常见的有滴虫、毛滴虫和原虫等。
滴虫是室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可以通过自来水、食物和性接触传播给人体。
滴虫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黄白带、阴道炎症和尿频等。
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者主要通过食物、水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和腹痛等。
原虫是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可引起阿米巴痢疾、疟疾等疾病,其中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发烧等。
线虫寄生虫是一类刺激寄生虫,常见的有钩虫、蛔虫和丝虫等。
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者主要通过赤脚行走在被钩虫幼虫污染的土壤中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贫血、腹泻和腹痛等。
蛔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通过口腔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等。
丝虫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病原体,引起象皮病和淋巴丝虫病等疾病。
其中象皮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纹路增加、水肿和红斑等。
节肢动物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寄生虫,常见的有虱子、跳蚤和蜱虫等。
虱子是一种以头皮为寄主的昆虫,常见症状包括头痒、梳虱处有炎症和潜伏期至6周等。
跳蚤是一种吸血寄生虫,可以通过跳跃传播给人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皮疹和跳蚤叮咬症等。
蜱虫是一种寄生虫,可以通过蜱虫叮咬人体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
医学寄生虫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充分煮熟和洗净食物、正确使用药物等方法。
同时,医学专业人士也应该加强对医学寄生虫的认识和研究,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人类健康。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体,它们依赖于宿主的组织或体液供养和生殖,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寄生虫的生态、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病理学及相关防控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医学寄生虫学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一、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主要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和棘头动物四大类。
1.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包括滴虫、毛滴虫和小单胞动物等。
它们通常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2.扁形动物:扁形动物主要包括吸虫、肝吸虫和血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的成年虫体寄生于宿主的肝脏或血管系统,引起各种肝脏疾病和血液疾病。
3.线虫:线虫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丝虫等。
蛔虫和钩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引起肠道疾病;而丝虫则主要寄生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导致象皮病等疾病。
4.棘头动物:棘头动物寄生于人类和动物的消化道,例如绦虫和并殖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引起宿主的营养不良、肠梗阻等疾病。
二、广泛传播的疾病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种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
1.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它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的肝脏和肾脏病变,给当地人民的健康带来巨大困扰。
3.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疾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引起肠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寄生虫传播的疾病,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1.卫生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分类处理垃圾等。
2.饮食安全: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半熟海鲜,确保食物来源的卫生安全。
3.环境改善: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如改善饮水、卫生设施、污水处理等,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发育才能感染宿主蛔虫的生活史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以肠腔容物,血液,组织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雌虫子宫充满虫卵后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向下移行,在肠温度和低氧环境下,一般不排卵或者只排少数卵,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雌虫可以从肛门爬出,受到温度和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的排卵。
雌虫排卵后大多干瘪死亡,少数雌虫可以爬进肛门或者阴道或者尿道,开始异位损害虫卵在肛门附近,氧气充足,很快可以发育成感染期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附近的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自身感染,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孵出幼虫,幼虫沿着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再到结肠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丝虫生活史旋毛形线虫生活史幼虫:刚产出的幼虫为新生幼虫在骨骼肌发育成为成熟的幼虫称为感染性幼虫成囊期幼虫肌肉期幼虫成熟幼虫蜷曲于骨骼肌的梭形囊包一个囊包通常有1-2条幼虫,囊包壁由外两层构成层厚而外层薄成虫寄居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居于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因此被旋毛形线虫寄居的宿主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旋毛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再外界发育,但是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活史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制品而感染,囊包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囊包中出来,并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中,之后又返回肠腔,幼虫经过4次蜕皮发育成成虫,少数虫体可以侵入腹腔或肠系淋巴系统,之后雌雄虫交配,雄虫就死亡,雌虫子宫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之后雌虫产出又幼虫,产生于肠粘膜的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者静脉,随着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幼虫最终定居于骨骼肌,成熟囊包对新宿主有感染性幼虫若侵入骨骼肌以为的器官组织,则不能形成囊包,并且很快会死亡,人体感染一般是旋毛虫的终结三个时期侵入期肠道期幼虫在小肠脱去囊并钻入肠粘膜发育成成虫,脱囊幼虫和成虫侵入肠粘膜,成虫以肠绒毛卫视,加上虫体的分泌排泄大量幼虫的刺激引起十二指肠或者空肠的炎症,病变局部会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甚至出现表浅溃疡幼虫移行症肠外期肌肉期新生幼虫随着淋巴,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及侵入骨骼肌发育成幼虫囊包的过程新生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可以穿破个脏器的毛细血管,其毒性代物质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以及过敏反应,导致全身性血管炎与肌炎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肉修复过程随着虫体长大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才能感染宿主蛔虫的生活史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 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以肠腔内容物,血液,组织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后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移行,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下,一般不排卵或者只排少数卵,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雌虫可以从肛门爬出,受到温度和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的排卵。
雌虫排卵后大多干瘪死亡,少数雌虫可以爬进肛门或者阴道或者尿道,开始异位损害虫卵在肛门附近,氧气充足,很快可以发育成感染期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附近的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自身感染,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着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再到结肠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丝虫生活史旋毛形线虫生活史幼虫:刚产出的幼虫为新生幼虫在骨骼肌发育成为成熟的幼虫称为感染性幼虫成囊期幼虫肌肉期幼虫成熟幼虫蜷曲于骨骼肌内的梭形囊包一个囊包通常有1-2条幼虫,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薄成虫寄居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居于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内因此被旋毛形线虫寄居的宿主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旋毛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再外界发育,但是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活史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制品而感染,囊包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囊包中出来,并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中,之后又返回肠腔,幼虫经过4次蜕皮发育成成虫,少数虫体可以侵入腹腔或肠系淋巴系统,之后雌雄虫交配,雄虫就死亡,雌虫子宫内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之后雌虫产出又幼虫,产生于肠粘膜的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者静脉,随着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幼虫最终定居于骨骼肌,成熟囊包对新宿主有感染性幼虫若侵入骨骼肌以为的器官组织,则不能形成囊包,并且很快会死亡,人体感染一般是旋毛虫的终结三个时期侵入期肠道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去囊并钻入肠粘膜发育成成虫,脱囊幼虫和成虫侵入肠粘膜,成虫以肠绒毛卫视,加上虫体的分泌排泄大量幼虫的刺激引起十二指肠或者空肠的炎症,病变局部会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甚至出现表浅溃疡幼虫移行症肠外期肌肉期新生幼虫随着淋巴,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及侵入骨骼肌发育成幼虫囊包的过程新生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可以穿破个脏器的毛细血管,其毒性代谢物质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以及过敏反应,导致全身性血管炎与肌炎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肉修复过程随着虫体长大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
医学寄生虫总结
寄生虫医学蠕虫学总结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 生活史:人误食卵,小肠→肺泡→咽→胃→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
受精卵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 2. 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
幼虫移行经过肝时,咳导致轻微的炎性病灶。
成虫:夺取营养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3. 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三苯双脒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卵在外界约3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
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黏膜,10天发育,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发育为成虫。
感染→成虫产卵,1-3个月。
成虫寿命3-5年。
2. 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
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
3. 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蠕形住肠线虫1. 生活史:寄生于盲肠,结肠上段,以肠内容物/血液/组织液为食。
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
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为成虫。
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1个月。
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
2. 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
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发育/健康。
异位侵袭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
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
3. 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1. 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filariform)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丝状蚴→成虫 5-7周成虫寿命5-10年 2. 致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线虫的归纳总结
线虫的归纳总结线虫,也称为蛔虫,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属于线虫门。
线虫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域和腐殖质中,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和生物模型。
本文将对线虫的分类、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科研和生物应用领域中的价值进行归纳总结。
一、线虫的分类线虫是一类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类群,目前已经发现的线虫种类约有2万多种。
根据线虫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土壤线虫、水生线虫和寄生线虫三类。
其中,土壤线虫主要分布在土壤环境中,其种类繁多;水生线虫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包括自由生活和寄生两种形式;寄生线虫则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为特征。
二、线虫的结构特征线虫的身体呈长圆柱形,通常由头部、颈部、躯干和尾部组成。
其体表由多个外壳组成,可提供结构支持和保护。
线虫的口位于头部,用于进食和摄取养分,尾部则具有肌肉,用于运动和定位。
线虫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均相对简化,但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
三、线虫的生活习性线虫多为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其生活习性与环境密切相关。
线虫以细菌、真菌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摄取和分解这些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线虫在土壤中寻找适宜的环境并进行季相迁移,以适应气候变化和资源利用。
线虫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同时也受到环境刺激的调控。
四、线虫在科研领域的应用由于线虫具有较简单的解剖结构和短周期繁殖的特点,使其成为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
线虫的基因组已被完整测序,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
此外,线虫还被用于研究神经系统、衰老、寿命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五、线虫在生物应用领域的价值线虫虽然在科研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生物应用领域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线虫在环境监测和毒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来检测环境中的毒害物质。
此外,线虫还可作为农业害虫的天敌,用于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综上所述,线虫是一类重要的微小动物,其分类、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科研和生物应用领域中的价值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寄生虫总结
线虫1、似蚓蛔线虫形态成虫:①虫体长圆柱形,活体肉粉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
②三片唇,雄小雌大,雄虫尾端卷曲有一对交合刺,雌虫尖直虫卵: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较厚,外有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含有一个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新月形空隙。
蛋白质膜脱落后成为脱蛋白质膜蛔虫卵,表面光滑、无色透明。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和蛋白质膜薄,内含折光性颗粒。
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两周发育为幼虫,再经过一周发育成第二期成虫,即感染期虫卵。
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中逸出,钻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随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经肝、右心移行至肺,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两次脱皮后成为第四期幼虫,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进入消化道,最终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致病机制幼虫:肺蛔虫病(Loeffler)、超敏反应成虫:营养不良、超敏反应、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法、浓集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虫体鉴定、试验性驱虫治疗阿苯达唑2、毛首鞭形线虫(Trichiurusstrichiura)形态成虫:①前3/5细长后2/5粗大,似马鞭②雄小雌大,雄虫向腹部弯曲有1根交合刺;雌虫钝圆且直虫卵:①纺锤形或腰鼓形,黄褐色。
两端有透明栓。
②卵内含一个未分裂的卵细胞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6-30°、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经3-5周发育为感染期含有幼虫的卵。
误食入体内后在小肠消化液作用下,分泌壳质酶溶解透明栓,用其口矛刺破脂层穿出,钻入肠黏膜上皮摄取营养。
经过8-10天幼虫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逐渐成长为成虫。
致病机制细长的前段插入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是肌层,造成机械性损伤。
或分泌物质刺激机体,使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点状出血,严重者出现溃疡,少数患者发生肉芽肿。
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慢性出血,导致腹泻、便血、贫血等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离心沉淀法等内镜检查治疗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左旋咪唑3、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形态成虫:①细小,乳白色,头顶中央为口孔,有三个唇瓣②雌虫长,两个子宫前后排列。
人体寄生虫学总结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总结归纳
人体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纤毛虫、鞭毛虫、线虫、吸虫、片口虫、
条虫、节肢动物虫等多个类群。
这些寄生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寄生在人体内,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
寄生虫通过吸虫孵化、蛔虫穿肠壁、疟原
虫寄生血红细胞等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并引发病症。
预防和控制人体寄生虫感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加强个人卫生
和环境卫生措施,如勤洗手、食品煮熟、饮水卫生等,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其次,定期进行体检和常规化验,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
此外,开展健康宣教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寄生虫感染的认识和意识,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环。
总之,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和寄生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
感染机制和致病过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只有加强对人体寄生虫
的认识和防治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寄生虫感染带来的危害,保护人类的
健康和生活质量。
寄生虫线虫的总结
幼虫:全身肌肉坏死(全身酸痛,横纹肌受损的症状。)恶病质,死亡
幼虫;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肛门会阴处皮肤瘙痒。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
异位寄生。
宿主
中间: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蛞蝓
转继:蟾蜍,鱼虾,蟹
致病机制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的损伤,超敏反应。
成虫的掠夺营养,超敏反应,钻孔习性造成机械损伤,阻塞。
幼虫囊包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成虫对肠壁的损害。
幼虫在移行时的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超敏反应。
雌虫在肛周外产卵时引起的超敏反应
诊断
粪检,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流行病学的诊断,病史询问,所剩的肉类镜检,肌肉活检
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夜间肛周观察。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检查,病原学检查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蛲虫油膏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为主)
成虫,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虫卵
受精蛔虫卵卵壳较厚,两端与卵壳形成新月形的空隙,宽椭圆形,里含1个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卵壳较薄长椭圆形
脱蛋白质蛔虫卵卵壳厚而透明。
感染期蛔虫卵内为一盘曲的幼虫。
“D”字形不对称的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蝌蚪期幼虫,感染期为一盘曲的幼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
人小肠
成虫: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幼虫 :同一宿主的横纹肌。
蛔虫
旋毛虫
广州圆管型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
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线虫病是一种由线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在农业生产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控线虫病,每年都需要进行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
下面对我所参与的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进行总结。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当地线虫病的分布情况和种类,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任务包括对农田土壤和作物样品进行采集,进行线虫种类鉴定和病害程度评估,绘制线虫病发生图,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二、组织协调工作在开展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预案制定和人员培训。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组织协调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数据的准确性。
三、采样和检测工作在采样和检测工作中,我们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
对不同地块进行了有序的调查和采集,严格执行样品标识和记录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线虫种类鉴定和病害程度评估中,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处理,对线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四、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在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阶段,我们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了线虫病发生图和相关统计图表。
在撰写报告中,我们清晰地总结了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结果和发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五、宣传推广与成果应用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结果和建议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了对线虫病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农民对线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利用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成果指导和支持了相关防控措施的实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工作亮点与不足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中,我们在组织协调、采样检测、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作中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和及时、部分样品处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七、工作展望通过本次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我们对当地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和种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做好线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毛虫
广州圆管型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
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活体粉红色,死时白色。口周有“品”字型唇瓣。
♀:稍大,尾端圆锥形。
♂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
卵胎生,最小的线虫。
♀:子宫灰白色,与红色的肠支缠绕成理发店的霓虹灯状螺旋。
♂:稍小。有交合伞。
细小,乳白色,线头样,1cm左右,尾端直尖细,头翼和咽鼓管球膨大
幼虫(3期)
中枢神经系统
成虫:回盲部,结肠,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
感染期蛔虫卵
幼虫囊包
第3期幼虫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
食入被虫卵(感染期)污染的蔬菜 ,水果,或者吞食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
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肉制品。
生事或者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继宿主而感染,生吃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和喝含有幼虫的生水。
肛—手-口感染。接触感染。吸入虫卵感染。逆行感染
流行病学的诊断,病史询问,所剩的肉类镜检,肌肉活检
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夜间肛周观察。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检查,病原学检查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蛲虫油膏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为主)
成虫,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致病
成虫:掠夺营养机械损伤。超敏反应。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阑尾炎,幼虫:支气管肺炎 ,哮喘。
幼虫:全身肌肉坏死(全身酸痛,横纹肌受损的症状。)恶病质,死亡
幼虫;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肛门会阴处皮肤瘙痒。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
异位寄生。
虫卵
受精蛔虫卵卵壳较厚,两端与卵壳形成新月形的空隙,宽椭圆形,里含1个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卵壳较薄长椭圆形
脱蛋白质蛔虫卵卵壳厚而透明。
感染期蛔虫卵内为一盘曲的幼虫。
“D”字形不对称的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蝌蚪期幼虫,感染期为一盘曲的幼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
人小肠
成虫: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幼虫 :同一宿主的横纹肌。
宿主
中间: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蛞蝓
转继:蟾蜍,鱼虾,蟹
致病机制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的损伤,超敏反应。
成虫的掠夺营养,超敏反应,钻孔习性造成机械损伤,阻塞。
幼虫囊包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成虫对肠壁的损损害,超敏反应。
雌虫在肛周外产卵时引起的超敏反应
诊断
粪检,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