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襄阳汽车产业链
襄阳汽车产业链
其它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襄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追日路4号致力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研发东风汽车股份公司襄阳东风汽车大道11号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客车,底盘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环山路38号混合动力汽车专用驱动电机、起动发电机骆驼集团襄樊蓄电池有限公司湖北襄阳深圳工业园骆蓄大道1号门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项目,年产204万只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
襄樊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襄阳市追日路2号高新创新园电动汽车电机自动变速成驱动系统南车襄阳电机技术有限公司襄阳市高新区团山大道359号新能源汽车电机类型数量汽车总体制造10车架3发动机及相关7变速箱4车桥4半轴3轴承6车轮6汽车内饰件5汽车座椅4车刹2零部件41新能源9新能源
总结。
随州专用汽车市场分析
一、随州专用汽车发展的四大优势随州专用汽车市场的优势:一个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他的优势所在,该产业本身具有的优势或者外部环境给予的支持都能更好的出尽该产业的迅猛发展,要获得这些优势,该产业本身必须有发展潜力和先进性,不然是不会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
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其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同时代动了相关行业,先不说该产业本身具有什么优势,仅从随州政府这些年来给予的支持力度就可以一窥端倪。
下面让我们来分下一下随州专用汽车发展到底具有哪些优势条件:1、政策支持,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为汽车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政策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十二五计划期间,西部开发、振兴东北、新农村建设、汽车下乡、传统制造业转型等等都为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文化优势,文化积淀厚重,产业氛围好,多年来形成的汽车文化深入人心。
3、良好投资环境,汽车底盘零部件配套企业齐全,专用汽车公司齐聚,专汽销售人员遍布全国,专汽产品齐全,专汽之都名声在外,客户选择更多。
4、地理位置优势,东有武汉,西有十堰,都是汽车工业重地,随州处在二者之间,是湖北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4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得天独厚;市场发育较成熟,市场网络覆盖全国。
/qzc/news65.html二、专用汽车发展怪圈随着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普及,各种专用汽车车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乍一看此行业是如火如荼,其实个中辛酸只有一些同行业人士才能体会。
提到专用汽车的发展,作为目前已发展为"专用汽车之都"的随州就不得不谈一下了,随州位于中部崛起的湖北,但是从整个湖北经济来看,随州过去一直以轻工业为主,很少有重工业企业落户随州,这与当时的交通和技术以及政府发展方向有关。
但是随着近些年交通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于地区产业发展关注的提高,作为重工业的专用车改装行业开始渐渐在随州出现并发展。
随州现在的发展趋势
随州现在的发展趋势
随州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近年来随州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以下是随州现在的发展趋势:
1. 城市建设:随州市正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修建新的高楼大厦、商业区、公共设施等,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2. 经济发展:随州市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同时,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创业创新,吸引外资和人才投资。
3. 旅游发展:随州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市政府致力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打造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4. 教育和科技:随州市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加大投入,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
城市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5. 生态环境保护:随州市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生态系统,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总体来说,随州市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业蓬勃发展,教育科技水平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湖北汽车产业布局.ppt
• •
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 • • • • • • (3)产品结构 ①武汉:总部经济,突出、自主创新 武汉作为东风公司的总部所在地,突出总部经济。 武汉整车规模将快速翻番:2010年12月,东风本田 第二工厂开建,投产后预计产值500亿元,年产整车总规 模从24万辆升至48万辆;2011年,神龙第三工厂开建, 计划年产轿车30万辆,3个工厂的总产能在75万辆;在自 主创新方面,未来5年,东风乘用车武汉工厂产能提升15 万辆,东风渝安年产微型车约20万辆,武汉新未来科技 公司还将“贡献”年产10万辆的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再 加上引进15万辆特种改装车生产基地,总计180万辆左右。
行车记录仪 /
湖北汽车产业布局
湖北省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 湖北省汽车产业依托东风公司,属于中部集群,在全国 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强,零部件产值 和成本控制两项排名全国前两位。2011年全国汽车产量 1865.14万辆,其中湖北生产157.79万辆,占全国产量的 8.46%,排在上海、吉林、重庆之后,位居全国第4位。 受惠于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与一汽、上汽并称 我国“三大汽车集团”的东风汽车公司,在湖北省内建 立了武汉一襄阳一十堰绵延千里的零部件产业带。如今, 湖北省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体,以军工、地方企业为依 托,从十堰、襄阳到武汉,从宜昌、荆州到黄石的两条 汽车工业长廊已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重、中、轻、轿、 微、专、农”的生产格局。汽车工业对湖北省工业增长 的贡献率达42.4%,成为了湖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目前 形成了武汉、襄阳、十堰3个省内“集群”。这3个省内 集群的形成都与东风公司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 •
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 • • ③十堰:商用车扩能 在“十二五”规划内,十堰市大力发展以汽车为主 导的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将十堰打造 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中重型商用车制造基地, 最重要的微型车、专用车、客车汽车零部件及汽车装备 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 机械及汽车工艺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继续提升地方汽 配工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做大整车、做强总成、做精 零部件,打造国家级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 区。 2011年,围绕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目标,实施东风 公司“61行动计划”,坚持整车与总成同步、生产与研 发并举,放大商用车比较优势,力争汽车工业产值突破 1000亿元。
壮大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链集群
湖北政协2021年第1期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发挥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配套优势,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应立足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重塑,更好发挥“一主两翼”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布局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链集群,带动湖北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一、坚持“三量着力”,重点突出强链补链延链一是引进增量。
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企业加入产业链集群,引进和重点发展发动机总成、底盘集成控制、变速箱等零部件企业,注重培育本地关键零部件“小巨人”企业和企业集群,提高本地配套能力。
二是整合存量。
抓住中央支持湖北稳定汽车等优势产业链政策机遇,对标潍柴控股、华域汽车等国内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一批本土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促进零部件与整车的协同发展,通过骨干企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提升。
三是提升质量。
加强高端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装备布局,瞄准发动机、电控、电机、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对于关键性的“卡脖子”技术和部件要实现本土化,以品质、品种、品牌赢得市场。
二、坚持“三侧发力”,加快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是供给侧方面。
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降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环节成本费用,鼓励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对有检测能力的企业,实行自检自证,减少重复检测。
对研发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二是需求侧方面。
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鼓励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全省各地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使用新能源汽车,如执法车、物流车、环卫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以此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三是使用侧方面。
继续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充换电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出台停车、通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探索智能交通运营模式,加快车路协同智能化改造。
推广应用场景落地,在产业园区和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商超等区域,导入无人配送车,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应用。
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随州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自从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来,随州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新能源产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产业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随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例如,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发电领域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加快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政策的支持对于随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传统能源产业面临着能源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
这对于随州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来说,提供了机会,也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技术进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太阳能领域,随州市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为充足的阳光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
而在风能领域,随州市拥有丰富的山地和湖泊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风能发电产业。
此外,随州市还可以利用其水资源,发展水能发电产业。
这些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使得随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四、企业发展随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使得随州新能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公布日期】2012.06.06•【字号】襄阳政办发[2012]80号•【施行日期】2012.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襄阳政办发〔2012〕8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为确保完成我市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示范运营任务,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我市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产业)以及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是我市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
但是,目前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层面和数量还远未达到国家试点方案的要求,示范推广工作任务还很重;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培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各地各部门既要看到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和方向,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客观分析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千亿级的支柱产业,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二、扎实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工作(一)确保完成示范运营车辆采购任务。
根据国家四部委批复的《襄阳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到2012年底,我市实际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应达到1070辆,通过示范运营带动产业发展。
结合示范运营情况和各地各单位实际,今年的示范运营采购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具体方案附后)。
随州市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州经济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多年来,在两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随州市全体干部群众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随州市已经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较快、且具有活力的区域。
但深入分析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对策做些探讨。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总量不大,对全市所辖区域的辐射带动不强。
随州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不能体现市域经济“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基本仍处于“增长点”阶段,形成“增长面”任重道远。
(二)规划不到位,发展缺乏蓝图。
部分地区至今没有系统科学地编制出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缺失,导致区内引进项目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布局随意问题比较突出,大小项目均沿316国道分布,形成大量的“插花地带”和典型的“国道经济”。
(三)招商引资质效不高,项目推进速度不快。
自从建市以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成功引进20多个大项目,引资额达到50亿元。
但在引进的项目中,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龙头带动型项目偏少,除波导、爱多电子外,其他项目的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链延伸空间狭窄;招商引资存在手段单一、地域狭窄、队伍薄弱、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基本上依靠上门招商、节会招商等传统形式,招商地域限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队伍由少量机关干部组成,缺乏专业招商人员。
建设项目规模小、建设周期长,并且存在“三少二老” 、“三低二慢”的问题:有效信息少、重大项目少、利用外资少,观摩时老面孔、汇报时老生常谈;项目履约率低、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资金到帐慢、竣工投产慢。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项目的承载力很弱。
2006年6月以前,受财政压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不足3亿元,境内虽进行了316国道包装改造和波导路兴建,但基础设施远未达到“九通一平”要求,发展格局和框架无法拉开,基本上是围绕着单个项目配套基础设施。
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论文
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论文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1. 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动力电池技术,提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2)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研发先进的车载充电技术,提高充电便利性。
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1)建立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2)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者充电难题。
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1.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
我们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提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
2. 加强车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车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
我们要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信息交互,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3.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1)加强产业协同,推动跨行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三、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1. 完善政策体系(1)制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1)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政策,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
(2)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 优化产业环境(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专精并举——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掠影
专用车S PV专精并举——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掠影S z y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吃厂的强劲需求,中国专用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由大到强的严峻挑战。
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打造强势品牌,才是专用车产业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品牌文化形成之日,就是专用车做强之时。
202011.11ui hou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industr州成为专用汽车之都并非偶然,这里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随州汽车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坚定走上专用汽车发展之路,定位精准。
随州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各项基础建设和交通运输对专用汽车存在刚性需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大有可为,此谓“天时”。
古称“汉东之国”的随州,是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著称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此谓“地利”。
从十堰创业起步,发展壮大的“东风”集团,将随州定位于“东风商用车战略布点之一,东风旗下的专用车事业单元,东风品牌的战略延伸”。
随州借助于东风的发展形成聚集效应,进而带动各类资本投向随州,大量专业人才汇聚随州,促成专用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此谓“人和”。
和中国汽车的发展脉络息息相通的专用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由大到强的严峻挑战。
而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打造强势品牌,才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品牌文化形成之日,才是专用车做强之时。
2007年11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块唯一的金字招牌授给湖北省随州市,这是实施中国专汽工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中国机械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对“专汽之都”寄予厚望,去年12月到他随州调研说:“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长性强,发展突飞猛进,为全国专用汽车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汽车行业的骄傲,随文/廖俊贤许享红崔大山是中国人的骄傲。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宋立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史育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刘泉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申兵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郭春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云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杜飞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路红艳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策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录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 1一、战略背景 1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1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5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6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81、发展现状82、优势条件163、主要问题20三、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211、产业选择依据212、重点工业选择223、重点服务业选择26第二篇战略思路29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291、指导思想292、战略方针29二、战略定位301、中国汽车新城302、中国新能源之都303、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314、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15、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三、战略目标331、制造业高端化332、服务业规模化343、农业现代化34四、发展战略361、绿色导向战略362、创新驱动战略363、开放引领战略364、结构优化战略365、融合互动战略366、集群发展战略36第三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7一、构建“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381、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382、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403、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41二、优化园区功能布局421、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432、创新发展高新区433、跨越发展经开区45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455、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466、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46三、促进产城互动47四、引导县市产业发展47第四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49一、做大做强汽车产业491、趋势和选择492、做强整车513、做大零部件51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54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542、振兴装备制造业593、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624、跨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66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706、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73三、积极发展其他产业771、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77 第五篇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80一、全面振兴文化旅游业811、繁荣壮大文化产业812、突破性发展旅游业87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931、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962、推进重点物流领域发展963、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98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98三、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98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1012、发展新型流通业态1013、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1024、健全农村商业流通网络1025、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1036、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03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104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1042、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053、高起点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1064、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1075、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108第六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9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111、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111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2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基地113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114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1142、发展质量型农产品114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14三、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1151、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15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53、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115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1151、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1152、强化农业信息服务116五、构建农业循环发展模式1161、加快发展循环农业1162、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116六、增强农业支撑服务能力117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172、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117第七篇战略实施和发展路径118一、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118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18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1223、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12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3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241、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124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1253、提供多元金融支持125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1265、强化产业的科技支撑126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127三、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281、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1282、探索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1283、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129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1295、建立完善产业襄阳建设决策机制129四、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1301、现代制造业发展工程1302、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131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133图表、专栏目录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 2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9图1-2 产业轮动图9图1-3 2006-2011年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0图1-4 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各城市农业总产值比较11图1-5 2006-2011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11图1-6 2011年襄阳市与周边城市工业增加值比较12图1-7 2011年襄阳市工业内部结构13图1-8 2006-2011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变化13图1-9 2010襄阳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级城市服务业规模比较14图1-10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14专栏1-1 两分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15表1-2 2011年襄阳市主要开发区指标16表1-3 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09年)16图1-11 襄阳市区位示意图17图1-12 襄阳市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变化18图1-13 襄阳是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19表1-4 襄阳市R&D投入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20图1-14 2010年襄阳服务业内部结构21图1-15 襄阳市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构模型22表1-5 2010年襄阳市工业产业和比重23表1-6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4 表1-7 襄阳市工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5表1-8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各行业比重变化26表1-9 湖北省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27表1-10 襄阳市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8专栏2-1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表2-1 襄阳市产业发展目标35专栏3-1 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空间需求37图3-1 “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38专栏3-2 汉十沿线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1专栏3-3 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2图3-2 市域工业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3-4 高新区各空间板块发展导向44图3-3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4-1 襄阳市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方向53图4-1 汽车产业链简图54专栏4-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55图4-2 纺织服装产业链57专栏4-3 农产品加工重点产业基地、板块和集群59专栏4-4 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60专栏4-5 各种新能源汽车比较64专栏4-6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66专栏4-7 页岩气资源开发前景66专栏4-8 国家支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68图4-3 金红石深加工产业链69专栏4-9 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70图4-4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分类71专栏4-10 襄阳市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分析73图4-5 生物医药产业链75图4-6 磷化工产业链76图4-7 废铅回收及再利用、再回收示意图77图4-8 废旧汽车拆解加工再制造示意图78图5-1 襄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80专栏5-1 汉江沿线城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83专栏5-2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84专栏5-3 襄阳兴建现代化会展中心规模的考量85图5-2 2006-2010年襄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表5-1 2003-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88 专栏5-4 鄂西圈文化与旅游资源举要89专栏5-5 四大特色旅游区建设90图5-3 旅游产业链示意图92表5-2 2008-2011年襄阳市物流业主要指标93图5-4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货运量比较94专栏5-6 《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节点城市94 专栏5-7 物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95图5-5 重点物流领域与物流工程示意图97图5-6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比较99专栏5-8 襄阳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99专栏5-9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前景102专栏6-1 现代农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110专栏6-2 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111专栏6-3 襄阳市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112表7-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引导功能118专栏7-1 北煤南运大通道119表7-2 铁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0表7-3 公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4 空运及水运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5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22表7-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3表7-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4表7-8 工业项目134表7-9 服务业项目139表7-10 农业项目147表7-11 交通项目148表7-12 能源项目150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本规划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为视角、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襄阳已有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绿色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互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全面谋划到2015和2020年产业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发展协调一致,为襄阳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战略蓝图。
中国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扫描
全 国首个政 企 共建 的开 发 区 。开 发 区位 于长 春西 南工业 核 心 圈 。背 靠 长春这 座有 着 浓郁 汽车 产业 发展 氛 围的城 市 ,背 靠一 汽这个 庞大 而 拥 有 丰厚 资源 的 企业 ,长春 汽 车产业
开 发 区拥有 得 天独厚 的 优势 。 据 长春 汽车 产业开 发区管 委 会
2 1 既 然要 干 ,就 要把事情 办好 .
投产 ,已 具 备 12万 辆 专 用 车 产 .
能。
建 园之初 ,汽产 区一是没 有资
具制造 有限 公司 、一 汽工 艺装备 有
限公 司以及一 汽进 出 口公 司 、一 汽 实业总 公司 等均 设在 长春 。一汽集
金 ,二是要求半年内完工,不少人 担心无法完成任务。可汽产区建设 工业 园的 决心 已下 ,既然 要干 ,就 要把事 情办好 。园 区建设 指挥部成 立了 3个 专 班 ,夜 以继 日地 工 作 。
12 地 利 :毗邻 中 国汽 车 产 业 的 .
长子
毗 邻 中国汽车产业 长子 :一 汽 集 团 。这 让汽 车区在 发展汽 车产业
上具 有 了得天独厚 的地 域优势 。一 汽集 团 是 中 国 最 大 的 汽 车 企 业 集
目前 ,汽 车区 已经建 设了凯达 工业 园 、模具工 业 园 、汽车 电子工 业 园 、专 用车生 产基地 、汽 车零部
天 时 、地利 、人 和 。 1 1 天 时 :全 国惟 一 的汽 车产 业 .
开 发 区
厂 ,拥 有 巴勒特 锻造 、杰 克赛 尔汽
车空 调 等 3 0多家 汽车 零部 件企 业 0 及 多家汽 车改 装企 业 ,可生 产 变速
负责人 介绍 ,在 长春 汽车 产业 开 发 区 内 ,已经 形成 了以一 汽 为主 导 的 整车 制造 业集 群 。 目前 ,区内形 成
我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发言
我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发言以我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份关于襄阳高质量发展的献策。
在我看来,襄阳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我们应该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我认为襄阳应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同时,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襄阳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只有有序的城市规划和美丽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襄阳。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同时,还应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襄阳还应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是襄阳的优势产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应该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襄阳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城市。
环境是城市的底色,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襄阳。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还应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我们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襄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襄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为襄阳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襄阳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潜力的城市!谢谢大家!。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2012年春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第1期)刘道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
为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重大发展战略。
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办公会上,李鸿忠书记明确提出,湖北的发展,要尽快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新格局,武汉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加起来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合起来占三分之一。
襄阳要尽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结合在省委党校学习,特别是学习李鸿忠书记和范锐平书记讲话精神,我对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总的看法是,襄阳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和提升。
要认真地分析襄阳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的优劣;研究襄阳在全球、全国和区域的定位;把握襄阳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重点。
既需要用均衡发展理论,全面规划襄阳的各项事业,又需要用不均衡发展理论,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和产业,发挥襄阳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培植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优势:“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襄阳在区位交通、工业基础、农业资源、基础设施、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对突出的优势,跨越发展的基础很好,空间很大。
1、从区位交通条件看,襄阳地处鄂渝陕豫毗邻地区接合部,是我国华中、华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是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铁路运输重要枢纽之一,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看,都是区域性物流大通道。
2、从产业基础看,襄阳有大工业、大产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三线军工、装备制造等方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聚集了一批世界级和“国字号”大企业,汽车和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信息、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家乡随州的比较优势
家乡随州的比较优势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家乡随州的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约260万,下辖曾都区,广水区和随县。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与其他城市相比,其比较优势主要有文化及旅游优势、生态优势,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
随州的文化及旅游优势在于: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以“古、奇、美、”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神农故里。
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近年来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奇----编钟故国。
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精美绝伦,价值连城,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美----旅游胜地。
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为中原一绝,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
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南宋有名将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明中后期有著名谏官杨涟。
随州的生态优势在于:随州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森林面积达到52.3%,随南地区甚至达到70%,完全是一个天然氧吧,堪称全省最适宜人居的地方。
汽车行业SWOT分析
汽车行业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商业策划工具,用于评估一个组织或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对汽车行业进行SWOT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概述汽车行业是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和充满竞争的行业之一。
它涵盖了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和相关配套产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汽车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二、优势(Strengths)1. 技术创新:汽车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智能驾驶、电动汽车等,提高了车辆性能和乘客安全性。
2. 品牌优势:一些汽车品牌在全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这为它们提供了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的稳定基础。
3. 规模经济:大型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4. 市场需求:汽车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增长带动下。
三、劣势(Weaknesses)1. 成本压力:汽车制造是一项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投入研发、制造和市场推广,这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2. 环境污染:传统燃油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使得汽车制造商面临着应对环境法规和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3. 依赖供应链:汽车制造过程中,依赖供应商的质量和交付能力,供应链的问题可能会对生产线和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 价格竞争: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竞争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四、机会(Opportunities)1.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汽车行业提供了转型和发展的机会。
2. 智能出行: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和智能出行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 新兴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为汽车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4. 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场潜力巨大,汽车行业可以通过提供二手车销售和相关服务来拓展业务。
五、威胁(Threats)1. 竞争加剧: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来自本土和海外品牌的竞争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随州发展规划
随州发展规划随州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州也在积极推进城市的发展规划,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随州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随州要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州地处湖北省的交通节点,交通发达,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未来随州要进一步发展交通、物流等产业,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扶持,打造特色的旅游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随州要加强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水平。
随州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随州要强化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州要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的工作,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这样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随州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随州周边有武汉、宜昌等大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的合作对于随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州要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加强与其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只有这样,随州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随州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规划,才能实现随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奥铃在专用车市场的雄心壮志第一站随州
奥铃在专用车市场的雄心壮志:第一站随州$I宁曼“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随州在2020年新冠疫情复工复产后,专用车产量自2020年5月起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创历史新髙。
2020年全年随州新增专汽生产资质企业10家,专用车资质企业达到60家,可见其在专用汽车市场的实力与地位。
中国奥铃专用车随州钜惠节拉开帷幕2021年4月150,站在福田汽车“千万辆”起点之上,以“'奥'行随州'铃'秀国VI”为主题的中国奥铃专用车随州柜惠节拉开帷幕,奥铃携11款专用车产品亮相并上市发布奥铃6缸勾臂车新品,在专用车市场的必争之地展现着自身专用车产品发展的力量。
此次活动现场,福田汽车集团副总裁奥铃事业部总裁李杰、奥铃营销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康界炜、奥S P E CI ALP U R P O S EVEHCL3305203^VIEWPOINTV^/'i^/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ECIA L P U R P OSE V E HI CL E▲李杰铃营销副总经理杨雪峰、奥铃市场与商品规划副总经理韩建友、战略客户营销副总经理刘金海、战略客户营销公司随州分公司总经理王嘉、福田康明斯销售总监向元龙、玉柴湖北办事处主任曾强、云内动力湖北大区总监李海龙等相关领导以及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出席,一起见证了中国奥铃在专用车领域的高光时刻。
按照国外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载货车专用化率超70%的趋势来看,专用车将在今后成为载货车的主流车型之一。
而作为中国轻卡领军品牌,中国奥铃以“客户的生意就是奥铃人的命”为行动准则诠释大国品牌的责任与担当,为推动专用车市场的进步率先在行业内打造柜惠节,以更优惠的价格满足行业需求。
2021年奥铃将目光投向随州福田汽车集团副总裁、奥铃事业部总裁李杰在此次活动现场表示:“回顾奥铃品牌过去的发展历程,从2018年到2020年,我们两年实现销量翻番,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占有率提升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例【摘要】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与产能快速增长极为不相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差,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还很薄弱,而多年来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
通过实践检验,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关键字】汽车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前言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
一、襄、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一)随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
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
“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出口14300万美元,较“十五”期末的184万美元增长了76.7倍,年均增长238.84%(见表1)。
至“十一五”期末,随州汽车产业产值占随州五大支柱行业(汽车机械、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24.4%上升至39.3%;汽车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18.57%上升至29.69%;随州专汽产量占全国专汽产量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3.55%上升至5.07%;以专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已成为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全国专用汽车排行榜上,随州拥有“三个之最”(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产业资源最富集)和“五项第一”(罐式车、环卫车、平头车身、钢质车轮和汽车铸造件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十二五末期,确保随州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并且向1000亿元的目标奋进,实现年产能30万辆,产量25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突破20亿美元;在专用汽车企业中实施"23451"成长工程,即打造产值过百亿元企业2家(齐星集团、恒天集团)、过50亿元3家(程力汽车、全力汽车、楚胜汽车)、过30亿元4家(玉柴专汽、三环铸造、东风随专、航天双龙)、过20亿元5家(东风车轮、奥马、重汽华威、奥龙、大力客车)、过10亿元企业10家(江南专汽、合力、新中绿、神马齿轮厂、亿丰泵业、腾宇专汽、五环铸造、成龙威专汽)。
湖北随州以国内市场40%的占有率稳居中国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图 1(二)襄阳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1)从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来看,确定襄阳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整车。
目前襄阳已形成了“天籁”轿车、“东风小霸王”轻卡、“东风金刚”专用车、“东风莲花”轻客、“东风信天游”等一系列知名整车品牌、系列整车。
东风系列商用车销往全国各地及亚非拉地区,东风轻型卡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
根据襄阳整车发展基础、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
因此,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中高档乘用车、商务车、特种车发展重点。
二是汽车零部件。
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发展的,主要是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
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
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2)未来发展方向,新能源优势:从我国新能源汽车趋势看,201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共计8368辆和8159辆,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继续推进。
截至2011年底,共有75家汽车生产企业的361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2011年,列入推荐目录的车型共生产12784辆,同比增长74.3%,其中商用车生产5722辆,乘用车生产7062辆。
目前,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配件的“两纵三横”产业格局。
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12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50家,相关配套企业共计200余家,初步形成国内技术领先、规模较大、配套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010年,襄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公共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2011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未来5-10年,襄阳应当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襄阳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机遇,依托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利用政策机遇,着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着力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是襄阳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以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集研发、生产、销售、营运、服务于一体的千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完善与发展“二纵三横”(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研发体系,推进“三大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集成中心、新能源汽车制造聚集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形成“五大网络”(研发网络、信息网络、人才网络、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建立“五大机制”(导向支撑机制、市场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相对完整、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基地。
二、襄、随地区汽车产业整体的特点:“汉随襄十”四地都涉及专用汽车制造,产品涵盖了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车、仓栅式汽车、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种类(见图2)。
四地都以罐式汽车与专用自卸汽车生产厂家的数量居多。
其中:(1)随州是中国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比较优势明显;(2)十堰的自卸车厂家众多,优势最为显著;(3)仓栅式汽车细分种类全覆盖,四地发展较为均衡,各地优势不明显;(4)特种结构汽车生产种类均偏少,发展空间较大;(5)起重举升车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偏弱。
汽车零部件分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汽车上装等五个系别,“汉随襄十”均有所涉及。
四地比较,襄阳零部件生产实力突出,该市从事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试验和制造的企业逾200家,已成为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总成的主要生产基地。
三、襄、随地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地位(一)襄、随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
无论是在技术引进与产品研发经费、研发仪器设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专业水平等研发能力上,还是在制造工艺水平、制造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等制造能力上,随州专用汽车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都存在较大距离。
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
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人机工程应用不充分,适应性能不强,高技术运用较少。
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测仪器。
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还有较大差距。
在加工工艺上,虽然在加工设备等硬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生产管理、工艺标准及检测执行等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在整体上随州企业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技术结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机制、缺少技术储备、缺乏资金投入五大问题,而不得不走上仿造之路,形成了国内仿国外、小企业仿大企业的尴尬局面。
仅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达到了较高水平并获得市场成功。
(二)“十二五”时期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繁荣“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为目标,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技术创新、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走市场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生态化、企业立体化、产品差异化“五化并举”之路,建立以专用汽车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健全“5432”产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实现从“随州制造”到“随州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2.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作为基本原则(1)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地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推进自主设计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招商选资增添新生力量,鼓励外资不断扩大投入。
(2)坚持工业制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专用汽车的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开拓专用汽车设计、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全过程与信息化的融合渠道,尤其加快专用汽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