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二节先秦历史散文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先秦散文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
一、《尚书》
(一)性质及名称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类别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
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
(四)《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以“记言”为主。
《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
《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较完整。
《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春秋》
(一)《春秋》的编订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或前479)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二)《春秋》的思想倾向
《春秋》的编订者是孔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倾向。(“仁”、“礼”、维护周礼、反对僭越、反对暴政等等)
(三)《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
三、《左传》
(一)《左传》正名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
(二)《左传》的基本思想
《左传》具有更加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
《左传》也把握着儒家的“礼”“仁”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
《左传》还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揭露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
同时《左传》也有许多宣扬天道鬼神、吉凶灾祥的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长勺之战”“城濮之战”
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曹刿、烛之武、晏婴
(四)《左传》名句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四、《国语》
一)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约前976 ),止于鲁悼公(前453),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
二)《国语》特点
《国语》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
《国语》的文字质朴,远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吴语》和《越语》。
五、《战国策》
一)成书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出于战国时代,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共三十三篇。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单独(成篇。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一方面,仁义礼信之说被打破,国与国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三)《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第一,长于(说词。
第二,善于写人。
第三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三节先秦诸子(说理)散文
,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一、诸子散文概说
(一)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1、春秋战国之际经济、政治的变化。
2、“士”阶层的兴起壮大。
3、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二)诸子: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家阶层—士。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
(三)诸子流派:“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四)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
(五)诸子散文发展阶段: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可分为:
第一阶段:语录体阶段《论语》《老子》
第二阶段:对话体阶段《孟子》《庄子》
第三阶段:专题论文阶段《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二、孔子与《论语》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中庸”思想:朱熹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三)孔子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人为善
▪直道而行
(四)《论语》的成书
▪约在战国之初,由孔子弟子门人所集。
▪用语录体写成,专门记述孔丘及弟子的言行。
▪《论语》的传本,在战国至汉初,主要有鲁论、齐论、古论,今本为鲁论。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五)《论语》的文学价值——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