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养成做什么事都讲条件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让孩子养成做什么事都讲条件的习惯孩子爱讲条件,并非孩子固有,而是家长一步步造成的,等到孩子提的条件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接受不了时,才想到这样下去不行,得找个解决的路子,否则自己真有些受不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真正想解决问题,还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技巧。

一.家长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是不是自己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种任务、达到一个目的,就给孩子提出一个,交换条件”,7如“好好弹琴、做作业,就奖励5元钱”等。如此,反反复复,时间一长孩子也就逐渐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他们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也会对家长提出“交换条件”。而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妥协或满足,都会强化孩子的”条件意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在“无条件”状态下去学习、做事。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这种状态,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附加条件。

二.家长要讲明道理,激发内在动机。有的家长不好好思考孩子学习、练琴、做事的意义和道理。总觉得给点小的“刺激”便会引起孩子的反应,这可能会暂时起作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心理学上有个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问题,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

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这就是人们说的德西效应,在家庭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造成了不给条件、不满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于是家长让他们学习、练琴、做事,他就要向家长提条件,造成了家长的被动局面。

因此,家长应讲清学习、练琴、做事的意义和相关的道理,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练琴、做事的感情和兴趣,增强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这种来自内部的动机会持续推动他们的学习、练琴及做别的事情。

三.少物质刺激,多精神奖励。孩子小的时候,有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刺激,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的不断增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家长在精神上的鼓励可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孩子讲条件,基本上是物质条件,若不断满足,长时间会不断刺激他的物质欲望,专注于“物质享受”而不是学习。更有甚者,物质欲望膨胀,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袍、抚摸、

口头夸奖等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四.做事要有原则,从最开始,就不给孩子谈条件的机会,适当的奖励你可以答应,而且答应了就一定要说话算数,不合理的要求根本不给他谈条件,必须去实行,态度要坚定,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他就不会再跟你谈条件了;或者,我们要引开他的话题,跟他讲些道理,让他明白,这是他的职责,必须自已去做;同时注意帮助他找到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中的乐趣,及时表扬他,鼓励他,绝不可以事事谈条件。记得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早上总是不愿意起床,如果,我说买蛋糕给她吃的话,她一定会很快地起来,可是,我知道我不能那么做,我只是轻轻地摇醒她,半睡半醒中,我会自言自语地讲个笑话,或讲个小故事,她听着听着就醒来了,顺势把她一抱起来,有时间继续说,没时间,叫她说也行;去游乐园,或幼儿园放学,从来不会让她玩得够才回去,我会跟她商量,玩多久,给个时间她,到时间必须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